收藏 分享(赏)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考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liyang3100 文档编号:1543942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考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 2007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提出课程开发的“活动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 ).查特斯 .奥利沃.博比特 D.施瓦布2.从本质上看, “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 ).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 D.知识兴趣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是( C ).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 D.知识兴趣4.倡导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教师不是像卢

2、梭所说的那样为自然之助手,而是儿童观念的提供者、多方面兴趣的控制者。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家( D ).夸美纽斯 B.洛克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 1859 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卡斯威尔 B.坎贝尔C.坦纳 D.斯宾塞6.20 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 C ).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7.“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系统确立的,代表人物是( B )A.塔巴 B.斯藤豪斯C.皮斯特 D.坦纳8.

3、布鲁纳用“表征系统”的概念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它们是行为表征、图象表征和( D )A.言语表征 B.形象表征C.实物表征 D.符号表征9.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 D )A.比较组织者 B.陈述性组织者C.说明性组织者 D.先行组织者10.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 ,范例的基本特征要具备基础性、范例性和( A )A.基本性 B.预备性C.要素性 D.启发性11.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的

4、教学机器,使学生能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B )A.机器教学 B.程序教学C.强化教学 D.编程教学12.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 、 “动作领域”和( C )A.技能领域 B.社会性领域C.情感领域 D.语言领域13.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即是( D )A.永恒主义课程 B.知识论课程C.要素主义课程 D.学科中心课程14.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是( C )A.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

5、方法C.自主型教学方法 D.课堂讨论型教学方法15.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泛智论 B.经验论C.文化论 D.兴趣论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与( A )A方法 B过程C学生 D教师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C )A连续性 B顺序性C整合性 D螺旋性18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 B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19在学

6、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 ,可称为( C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20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 A )A分组学习 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 D交差学习21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称为( C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22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课程实施的( D )A拒绝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C忠实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23以课程

7、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称为( A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24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称为( C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25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A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26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称为( A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27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

8、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A )A校本课程 B校本课程开发C国家课程 D国家课程开发28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 D )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C过渡发展区 D最近发展区29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B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30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与以派纳、格鲁梅特、格林、阿普尔等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合起来统称为( A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

9、课程论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1.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32简述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及价值取向。33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34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35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36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37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16 分)38下面是杰斯帕问题解决系列教学案例介绍:杰斯帕问题解决系列共包括 12 段

10、以光盘为载体的杰斯帕历险经历(见下表) 。这 12 段历险经历分属四个内容类别:复杂的旅行计划的制定、统计学与商业策划、几何、代数,每个内容类别包括三段历险经历,每三个历险经历在难度上从左到右递增。所有 12 段历险经历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所以,每段经历都能有若干解决方案。杰斯帕问题解决系列类别 12 段历险经历复杂的旅行计划的制定雪松河之旅玻恩牧场的营救任务 争取选票统计学与商业策划 巨大轰动 跨越断层 一个重要设 想几何 成功蓝图 直角 大圆圈比赛代数 聪明地工 作 科米的赛车 将军的失踪以下是 12 段杰斯帕历险经历中第一段“雪松河之旅”的简介。雪松河之旅学生们遇到杰斯帕时,他正在

11、看报,并从报上了解到有一艘旧船出售。他决定去看一看船。于是,学生们跟着他来到雪松河码头。杰斯帕买下了这艘船,但他发现船上的灯不亮,他试着驾驶这艘船,并看见船上有一个小小的、临时性的煤油罐。故事结束时,学生面临的挑战是他们能否帮助杰斯帕在太阳落山前驾驶这艘旧船回家。录相中包括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为了得到答案,学生必须利用他们有关速率、时间和距离的知识去计算船返航的速度、距离以及煤气消耗率等。该问题情境适用于五年级和五年级以上的学生。以上教学案例的设计采用的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全国 2007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12、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 D )A. 进步主义运动 B.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 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D.学科结构运动2.最早提出“curriculum ”(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 B )A.洛克 B.斯宾塞C.杜威 D.克伯屈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 )A.

13、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体现的是 ( D )A.“经验论”思想 B.“兴趣论”思想C.“文化论 ”思想 D.“泛智论”思想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B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 “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 ,“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D. “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

14、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 D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7.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D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 C )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 D.背离取向9.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 B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 C )A.活动兴趣 B.技术兴趣C

15、.解放兴趣 D.实践兴趣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 C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 ,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 。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 C )A.及时反馈 B.个别指导C.成绩记录 D.合作学习14.在课

16、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 C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15. “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都可称为( A )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D )A.主体 B.资源C.脚手架 D.意义建构17. 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D )A.独立论 B.统一论C.平行论 D.超越论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17、(C )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 ,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 C )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C )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C.大教学论的出版 D. 爱弥儿的出版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 C )A.皮特斯 B.麦克尼尔C.斯腾豪斯 D.斯皮伯格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 C )A.随机性 B.活动性C.连续性 D.积极性23. 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18、D )A.示范 B.呈示C.展示 D.口述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A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25. 1893 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D )A.学科课程 B.STS 课程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 C )A.布里格斯 B.麦克尼尔C.维果茨基 D.裴斯泰洛齐27. 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B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

19、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D )A.自我完善 B.兴趣发展C.德性养成 D.持续生长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 ;“课程是一系列事件” ;“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 ;“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 。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 ( B )A.制度课程 B.体验课程C.理想课程 D.正式课程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A )A.爱弥儿 B.爱的教育C.教育漫话 D. 理想国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

20、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16 分)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21、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 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

22、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课堂上给他们 20 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各组同时进行。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之八九) ,教师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 ,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

23、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以上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全国 200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C )A.先知者 B.管理者C.促进者 D.指导者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B )A.加涅 B.布鲁纳C.施瓦布 D.奥苏伯尔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C )

24、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这是指( C )A.课程与教学目标

25、 B.教育目标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C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持这种观点的是( D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 D.超越论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

26、于人的解放” ,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C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A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B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 ,这种评价模式是( D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C.外貌

27、模式 D.回应模式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 、 “经验课程” 、 “综合课程” ,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C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C )A.初级学习 B.中级学习C.高级学习 D.以上都适合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C )A.教育质量 B.教育地位C

28、.教育公平 D.受教育权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 C )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D )A.夸美纽斯 B.卢梭C.洛克 D.赫尔巴特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 )A.博比特 B.查特斯C.哈里斯 D.泰勒20.“教

29、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 ,这句话说明( D )A.教不同于学 B.学不同于教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C.解放兴趣 D.实践理性22.最早提出“curriculum ”(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C )A.洛克 B.康德C.斯宾塞 D.杜威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D )A.经验 B.活动C.做中学 D.主动作业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D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C.卢梭出版 爱弥儿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30、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C )A.卢梭 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 D.杜威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 ,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D )A.连续性 B.阶段性C.整合性 D.顺序性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C )A.柏拉图 B.孔子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B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 ”说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A )A.斯宾塞 B.吉鲁C.阿普尔 D.威

31、利斯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D )A.STS 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

32、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 16 分)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

33、综合课程全国 200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2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 ( C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3奥苏伯

34、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 D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4布卢姆认为, “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A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5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 C )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C对 “实践理性”的追求 D对“科技理性 ”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A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 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7教师与学生交往

35、的主渠道是( B )A课外活动 B课堂C游戏 D提问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 ( A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C普罗沃斯 D莱斯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 B )A差别模式 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 D目标达成模式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C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11美国 80 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实质上体现了 20 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 B )A多元主义价值

36、观 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C精英主义教育理念 D主体教育观 12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 A )A实例式教学 B非指导性教学C范例教学 D程序教学13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 ,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C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14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研究 ( C )A如何设计课程 B如何实施课程C如何理解课程 D如何评价课程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B )

37、A活动分析 B工作分析C目标分析 D过程分析 16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 )A斯金纳 B拉伊C格拉泽 D加涅 17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 B )A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 教育过程C 怎样编制课程 D 课程编制 18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理念的教育家是 ( C )A夸美纽斯 B卢梭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9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 ( C )A课程专家B教材专家C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的课程集体D教师 20以下不属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课程专家是 ( A )A派纳 B

38、阿普尔C韦克斯勒 D哈罗普2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 A )A博比特 B查特斯C哈里斯 D泰勒 22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 C )A艾斯纳 B斯宾塞C韦迪 D布劳迪 23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 B )A学科 B目标C计划 D经验 24 “学习层级理论”的提出者是( C) A布鲁纳 B杜威C加涅 D布拉梅尔德 25 “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首倡者是 ( B )A威斯特迈 B斯腾豪斯C奥利沃 D塞勒 26借助各种静态的教

39、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 B )A示范 B呈示C展示 D口述 27以下涉及隐性课程问题的是 ( D )A主学习 B副学习C相关学习 D附带学习 2820 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C改造主义 D自然主义 29美国 60 年代进行的“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 B )ASBCD 模式 BRD&D 模式C兰德模式 D情境模式 30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命题的提出者是( B )A杜威 B斯宾塞C施瓦布 D泰勒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

40、么?具有哪些特征?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34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三、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16 分)38古巴和林肯曾就评价的过程开出了这样一份程序单:第一步,在评价开始时,各有关方面订立协议,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第二步,做好深入现场、获得信息的安排;第三步,确定优先协

41、商的问题;第四步,协商;第五步,形成报告。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巴和林肯的这份程序单反映了第几代评价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一代评价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全国 2009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C )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42、 A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C )A.示范 B.呈示C.展示 D.口述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A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C.斯金纳 D.兰德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

43、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B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C )A.先知者 B.管理者C.促进者 D.指导者9.泰勒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 。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C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

44、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 ,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D )A.连续性 B.阶段性C.整合性 D.顺序性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B )A.课外活动 B.课堂C.游戏 D.提问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B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A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15.布卢姆认为, “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

45、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 C )A.巴格莱 B.狄尔泰C.斯宾塞 D.皮特斯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 ,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C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C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46、 B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 课程20.1893 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D )A.轮形课程 B.STS 课程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 A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C.普罗沃斯 D.莱斯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D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24.大学中曾这

47、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B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D )A.夸美纽斯 B.卢梭C.洛克 D.赫尔巴特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

48、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持这种观点的是( D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C.滞后论 D.超越论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C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B )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B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