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康文明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启示意义研究以无锡为例 沈晓敏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摘 要: 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建构出的具有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的小康文明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其中也影响着城市个体文化的发展与转型。以无锡为例, 虽然其经济建设成就明显但其城市文化水平还有待提升。文章以小康文明的文化价值与功能为出发点, 就其城市文化与小康文明的关系、城市文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关键词: 小康文明; 城市文化; 启示; 作者简介:沈晓敏 (1986-) , 男, 江苏苏州人。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学、城市品牌学。收稿日期:2017-04-05Research on th
2、e Significance of the Well-off Civiliz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Take Wuxi as an ExampleSHEN Xiao-min Wux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well-off civilization with unique charm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3、 the whole social culture, which also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individual culture. Taking Wuxi as an example, the economic achievements of Wuxi are obvious but the level of urban culture remain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4、Wuxi urban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revelation significance of well-off civiliz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ts urban culture.Keyword: Well-off Civilization; Urban Culture; Revelation; Received: 2017-04-05自十六大报告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提升至“文明”层面。所谓文明, 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1其涵盖物质文明、政
5、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三大领域。从“文明”视角来考察小康社会, 其实质是对后者进行一种文化层面的诠释或解读, 以便突出小康社会作为“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文化对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容置疑, 因此, 以小康文明这一视角来研究一座城市所承载的文化发展路径也是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的。一、小康文明的文化解读(一) 小康文明作为一种大文化, 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价值小康文明是新时期整合我国全民族创造力的社会理想、行动纲领和实践历程中构建起的具有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的社会文明形态。小康社会旺盛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蕴含在“小康文明”的独特价值之中, 2正确认知与把握这一文明的价值与内涵对社会发展与文化进程将起到
6、长远而有利的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小康社会不是单纯的政策改革所能达成的, 其目标也不再局限于经济数据的增长。以小康文明这一关乎国家社会发展与全民利益的“大文化”审视我国当前的发展, 既突破了原来仅从经济角度看问题的狭隘视野, 又能让政府和民众意识到当今的发展应该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二) 小康文明作为一种整合后的文化, 汲取了历来优秀文化的养分首先, 其凝结着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大雅篇中“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 意指用劳动获得平稳富足的生活;孔子所谓的“君以民为本”体现了民本思想雏形;梁启超先生所言:“孔子立小康之义, 以治二千年来之天下”则指出了“小康”文化
7、理念的深远作用。其次, 其承接了近现代文化中的发展意识与实干精神。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所提出:“建设者首要在民生”, 主要为的是解决“衣、食、住、行”四项民生问题;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谋划的当代中国发展的蓝图意义在于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开放与转型。由于吸纳了古今优秀文化因子, 小康文明才能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使其能够团结广大民众不断开拓进取。(三) 小康文明是一种以民为本、注重协调发展的文化小康文明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中主要强调富民, 在经济目标上明确指出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再翻两番并缩小各类差别;精神文明中注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 保障
8、民众获得良好的学习机会;政治文明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切实保障各类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二、城市文化与小康文明的关系“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基本的支点, 城市文化是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城市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一座城市的文化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才可确保城市文化建设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才可挖掘和构建出受内外认可的城市文化形象与内涵。由此可见, 作为“大文化”的小康文明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一种本质共识, 那就是“以民为本”。但两者之间也是不断相互作用与影响的。(一) 小康文明有利于城市文化创新力的提升城市的发展不单指的经济数据的上升, 更强调政治、经济、科
9、学文化水平的共同提升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处。而当今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在于其具有创新力, 而文化正是创新力的源泉。4小康文明作为一种全局性的文化, 仅需在总体发展目标与价值取向上求同, 可包容城市文化的个性特色, 并鼓励通过塑造与开发城市个体文化的创新力为城市的全方位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与便利, 从而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进而巩固小康文明的成果。(二) 小康文明将对城市亚文化起到限制作用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路径之一为城镇化,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我国的城市人口开始超越农村人口, “城市空间”这一生存样态开始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城市空间的扩张势必导致生活压力的上涨与文化观念的冲突, 再加
10、上“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和西方社会化资源都不足以满足中国转型的精神价值需求”, 5难免滋生出一些只关注个体利益的并有悖于小康文明价值取向的现象, 如近年来城市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蔓延。同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诸多城市文化内涵建设流于形式, 城市文化工程沦为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 也对小康文明的内涵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小康文明所蕴含的巨大正向能量将对城市亚文化起到约束作用。(三) 小康文明将引导城市文化朝正向发展城市文化是不断更新演变的动态文化, 要使城市文化纳入小康文明的“大格局”中所倡导的价值与诉求相适应, 必须对城市文化发展状况做整体把握, 用发展的眼光加以有力的措施把控。这在根本上赖于
11、小康文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导向作用。首先, 小康文明中具有民本思想并注入了时代新内容, “三个文明”协调同步发展的模式、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的理念、社会改革稳步推进的举措都显示出其能够顾及全局利益, 城市文化中的个体溢出也将保留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其次, 小康文明所展现出的凝聚力取自于其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能够在历史条件下不断自我革新, 这也是小康文明能够团结亿万国民共同奋进的根本所在。第三, 小康文明具有强大的整合力, 不管是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外文明中的精华部分都能被其吸收整合成富有中国特色又适应现代化趋势的一股“合力”, 即便在具体历史时期内会出现一些短期趋利行为和“文化霸权主义”、
12、“文化割据主义”等亚文化也无法撼动这股力量。总而言之, 形态多样、层级丰富的城市文化也必将被吸收至小康文明这一多元有机体中, 并最终演化出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新生文化软实力。三、无锡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现状分析谈及无锡, 人们主要会想到“尚德”与“务实”这两个主要城市文化印象。泰伯奔吴 (今无锡梅村) 彰显了无锡具有“尚德”这一传统文化精髓, 但无锡的城市文化主要还是立足于强调“务实”的工商文化。清末民初, 无锡依靠实业与商贸兴城发家致富而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伊始, 凭借乡镇企业的大胆与精干缔造出了“苏南模式”;至 20 世纪 90 年代起, 外向型经济开始活跃。这些现象都
13、不断反映出这座文化历史名城以“工商立市”的传统。但不难发现:在经济建设方面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的无锡, 在城市文化培育方面显得优势不足, 迄今为止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无锡城市文化存在先天资源短板, 造成经济发展潜力不足无锡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具有鼋头渚、灵山大佛、惠山泥人等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产品, 但没有一项文化产品或文化遗产可以用来独当一面成为城市文化的典型标识。与其两位近邻相比, 无锡的文化资源毫无先天优势可言:苏州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园林享誉中外, 历史上自唐宋以来人文荟萃, 一直以来被视作江南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作为“东方明珠”
14、, 海派文化独树一帜, 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又造成了强大的文化洼地效应, 使得上海的文化产业格外兴荣。苏州与上海两市在经济与文化上的双赢强力印证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效用:“文化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 文化既是经济发展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 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6由于高校资源不足、文化产业发展效果不佳等文化层面原因, 无锡城市经济发展续航力的不足已经可见一斑。以 2016年江苏省内十三座城市经济实力排名来看, 无锡虽继续稳坐第三名, 但 875.00亿只占榜首苏州 1730.04 亿的一半左右, 与第二名南京 1142.60 亿也存在较大差距, 其 5.42% (南京 12.02%, 苏州 10
15、.85%) 的增长率更是显示出了后续力不足的状态。能否建构起有效的城市文化内核将决定无锡能否跨越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双重瓶颈。(二) 无锡城市文化凝聚力不足, 导致城市文化内部失衡每一座城市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均形成了自己的城市文化, “成为该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品质、表现和优势, 成为该城市屹立于城市之林的凝聚力、变革力、创造力和竞争力”。7一座城市文化的品质魅力直接反映在内部凝聚力与认同感上。由于区位条件、历史沿革等原因使得无锡市的中心城市规模一直偏小, 中心城市地域空间的狭小, 导致在文化辐射力上难以影响其附属城市江阴与宜兴;再加上这两座县级市在经济增长上又呈现出“喧宾夺主”的态势 (近年
16、来全国百强县排名中, 江阴、宜兴均入前十) , 又使得无锡的城市文化并不受这两座城市居民的认同。在抽样调查中占九成的江阴与宜兴市民不愿意自己被称为“无锡人”就很说明问题。“弱市强县”的现象在无锡得到了集中反映, 无锡本身的城市文化的局限性导致了其不足以解决内部出现的文化“隔膜”问题, 这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大文化”来进行填补与缝合。(三) 无锡城市文化发展囿于功利, 缺乏内涵一座城市的文化开发, 需要“从城市的现状和历史出发, 充分挖掘本城市的各种资源, 并对关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着眼于城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继承和统一, 按照特殊性、科学性的原则, 找到城市的灵魂和精神”。8
17、而在无锡的诸多文化项目开发上却只见短期利益不见长期效益。如花费十余年打造的惠山古镇却落下“仿古不真”的诟病, 原本准备申遗的文化项目自此沦为令政府尴尬、让百姓失望的一块“鸡肋”;被誉为“运河绝版地”的清名桥被南长街浓郁的商业氛围所笼罩;曾经声势浩大的“无锡吴文化节”也因未被学术界认同为“吴文化发源地”而逐渐偃旗息鼓。在无锡的城市文化形象塑造过程中, 内涵建设不够、过分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等突出特征, 让锡城失去了本该有的江南水乡特质与柔韧而丰富的文化意蕴。因此, 无锡的城市文化需要一个“去利存真”的过程, 才能得到与之相配的文化气度与文化格局。四、小康文明对无锡城市文化发展产生的启示小康社会建设中
18、, “许多地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9即现实中人们对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同 GDP 增长并不同步。而当前无锡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也在于没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位相适应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小康文明中的文化整合力、文化包容力与文化创造力将为无锡的城市文化发展带来如下有益的启示。(一) 小康文明的“大文化”包容力可黏合无锡城市内部的文化间隙无锡城市内部的文化间隙主要是由经济、地缘和历史三项原因造成的, 是很难在短期内依赖城市文化的个体力量来黏合的。通过小康文明的文化感召力去树立城市文化共同愿景, 方能使三城人民在朝着共同的小康社会奋斗过程中拉近彼此文化的距离, 求大
19、同存小异, 形成新的、具有凝聚力的无锡城市文化特征与内涵。主要举措如下。1. 对城市公共文化进行整体化、联动性建设, 强化市民的归属感与向心力。重点依靠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通过持续性文化活动来聚集民意和提高文化凝聚力。具体方式如下:定期举办无锡大市内的文化展演活动, 深入基层、走进民心;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活动, 遴选无锡、江阴、宜兴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城进行长期免费巡展等, 逐步强化文化认同感。2. 转变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 注重“文化共荣感”的打造。主要是改变无锡历来过于重商与务实的传统, 将城市文化发展内涵建设重点转向“崇德”。首先, 通过构建以“尚德崇真”为主
20、题的大众文化活动来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其次, 主张和宣传基于三城“携手共荣”的城市文化伦理道德观念来逐步淡化城市内部的文化藩篱。(二) 小康文明的文化高度可使无锡城市文化定位能有新的提升无锡的城市文化之所以在长三角洲城市群中难以突围, 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文化主要内涵不够丰富, 城市文化形象不够鲜明, 城市文化产业相对滞后。以苏州为例, 其城市文化韵调就在不断推陈出新, 从“十一五”期间的“文化苏州”到“十二五”期间的“情调苏州”, 均取得了不俗的社会效益。相比之下, 无锡的城市文化印象仍止步于十余年前的“太湖明珠”。这一困境的主因是无锡城市建设者在进行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内涵建设中更为
21、关注功利价值, 抑制了城市文化定位提升的可能性。若希冀城市文化建设上能有所突破, 必须上升至小康文明的高度来审视城市文化的层级构建与内涵的延展, 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文化软实力为城市带来发展新契机。主要建议如下。1. 政府转型为幕后推手, 利用社会资源建构起多元化的城市文化。面对无锡城市文化内涵过于狭隘的问题, 政府首先需要转变自身职能, 通过小康文明所彰显的“大文化”视野来对城市文化进行新的主题定位, 再发挥平台引导功能而非具体建设者作用建构起新的城市文化品牌与分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管理, 借助专业团队的运作来实现城市文化层级的扩展与文
22、化产品质量的提升。2. 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与升级。创意产业对于城市而言不仅意味着就业机会与财富创造, 还能提升公众的审美品味与创新意识, 同时还是改善城市环境的优化器。无锡可在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万达文旅城、灵山大佛等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借助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高校资源, 推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既能满足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需求, 又可以让城市文化朝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三) 小康文明中的民本思想可提升无锡城市文化建设的满意度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 苏南地区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也在变化, 经济影响作用开始出现边际效用递减”, 10历来富庶的无锡在发展过
23、程中也面对着“物质丰裕感滞步”的问题;曾经遭遇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的无锡也忌惮再遇到令“生态舒适度滞步”的事件发生。上述问题表面上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经济建设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其实更深层次来看是文化的问题。“国民幸福”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价值指标, 那么无锡城市文化建设最终诉求也是为民众谋福祉, 据此进行城市文化建设, 才能避免出现城市居民个体幸福感失衡的问题。主要启示如下。1. 提高社区文化服务质量, 打造基层品牌项目。社区是城市文化建设最“接地气”的环节, 也是与广大市民最亲近的第一线。由于传统社区在管理方式上存在局限性, 政府可委托第三方与社区共建社区公共文化, 解决城市文化普及过
24、程中的具体问题, 并着力打造贴近生活实际、适应不同群体参加的指南活动与重点项目。2. 借助社会组织力量, 拓展文化发展空间。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双赢之举:一方面, 可以使政府单一投资“办文化”转向由经济“管文化”;另一方面, 社会组织创造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更贴近城市生活的实际需要, 将产生更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 无锡市政府可以扶持社会组织在文化产品创造与服务提供层面的发展, 使市民文化生活的选择面更宽广、更贴近实际需求。总之, 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孕育着城市文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需要及时更新和整合。城市要全面协调发展, 必须注重经济这一硬实力与文化这一软实
25、力的协同发展。如何把握好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既考验着城市建设者的理解力与执行力, 同时也切实关乎到城市居民的利益与诉求。在小康文明这一“大文化”启示下, 期待无锡建构出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城市文化, 并不断繁荣与绽放出新的魅力。参考文献1张天祥, 李维亚.小康社会与文明进步的内在统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5) :42-45. 2阎增武.解读“小康文明”对小康社会的文化诠释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3 (6) :6-10. 3郝风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 2005. 4杨章贤, 刘继生.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
26、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 2002 (4) :25-28. 5李振.透析“个体幸福”与“文明发展”的辩证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 (7) :23-29. 6吴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路径选择J.学术界, 2011 (5) :28-36. 7任致远.城市文化:城市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 :19-23. 8陈柳钦.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及其有效传播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 (1) :62-66. 9孙志军, 洪银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J.南京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6 (2) :5-15. 10严翅君, 李小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与国民幸福的关联性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 :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