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好新闻的标准变了吗.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535580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新闻的标准变了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好新闻的标准变了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好新闻的标准变了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好新闻的标准变了吗 新闻有没有好坏之分?我曾经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些年轻的记者特别址新闻专业的实习生,他们几乎脱口而出:当然有! 那么,什么是好新闻?什么是坏新闻?结果,人家聊不下去了。既然讲好坏,就得有个标准嘛。但具体的标准是什么呢?在新媒体环境下讨论这个问题,愈发变得一言难尽。恐怕有一条是泾渭分明的,那就是新闻本身的真实准确。这是足个基准线。 在这个基准线之上多少算是好新闻,很难用一个刻度来衡量。新媒体时代,传播平台和渠道变了,生产流程和方式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变了,相应的,相同主题的新闻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随着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而变,评价新闻的好与不好,也就小能不考虑这一因素。这不是传统媒体

2、与新媒体的较量,而是新闻作为信息产品必须接受的自我革命。 互联网环境下,变是必然 媒体变革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恐怕得从一种称谓的淡出说起。这个称谓就是“读者”。一声“读者”,曾经承载了多少纸媒的荣耀,但今天,它正在被“受众”“用户”所取代。 这是媒介形态变革的必然。传统媒体人不可能还守着昔日的“小平房”和“石板路”过日子,必须习惯“摩天大楼”和“立交桥”的生产环境,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必须有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平等、多元。那么,对新闻的评价标准不能再是过去单向度的、一元化思维的,不能再是“我说你听”、“我报你看”,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我报道了”。它必须深深依附于用户的感受,满足用户的信

3、息饥渴。用户就是“粉丝”,他们可没那么好伺候。世界这么人,他们随时可能拔腿就走。 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评判新闻的优劣,除了真实性、时效性和一般新闻价值外,必须考虑一些变量因素: 一是受众阅读习惯在变。今天阅读新闻的人,恐怕很少有几个会郑重其事泡上一杯清茶,捧起一份报纸或杂志细细品读半天,很多人是早起蹲在马桶卜或晚睡猫在被窝里,打开各种APP,飞快地滑动屏幕。就连我这样的传统媒体人,看自己报纸的第一眼也是看电子版。屏幕化阅读是很难让人慢下来、静下来精读的,这使得受众的胃口或者说评价标准正在发生改变:你能不能一下子抓住他的眼球?能小能让他在下指滑动问获取所期待的信息?这对文本结构和信息提炼提出了新

4、要求,传统的一个整版一篇特稿的新闻越来越难留住手指一族。 二是新闻传播渠道在变。今年两会期间,中国教育报 团队推出了一个H5版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融媒体报道-2015年,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24小时内阅读量突破百万,这大大超出预期。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传播力,一方面是信息本身关乎千家万户,另一方面是因为H5这种直观、简洁的生产方式加上易于分享的 平台让信息变“活”了。生产方式和传播平台决定了影响力。这就好比过去我们习惯了走路或骑马,如今有了高铁和飞机,那么对一个人工作效率的考量就必须参考交通工具的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打通了纸上和线上的壁垒,在融合中生长,在互动中进行议程设置

5、。重大新闻报道基本卜从策划、采访、传播,到互动、再传播,都在尝试全媒体立体化生产。好的新闻必须善于利用渠道和技术的力量,反过来说,好的新闻也必须有在新媒体渠道流通的力量和价值。 三是新闻话语体系在变。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版的左边条,每期都会刊出一个科学人物的故事,我每期必看。读那些故事,就会发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跟自家的老头儿差不多,除了耀眼的光环,他们的好运气、倒霉事、坏脾气也会让人或者忍俊小禁,或者为之神伤。于是,我记住了他们。这就是话语方式的问题。新媒体时代,以往主流媒体树立“高人全”形象和“典型立报”的思路受到了挑战,穿着宣传的长袍大褂站在舆论场中喊话越来越不受待见,传统媒体正在试

6、图改变这种境遇,一些党报党刊也试图放下身架,向新媒体学说话。甚至,连领导人也网语连连。这是舆论场传统和新兴话语体系从两个极端走向“共同语音”的开始。那么,传统的以被报道者和领导的满意度为价值取向的新闻评判标准也必然在这种环境下失效。 不仅如此,在互联网新闻话语环境中,过去一些被神话的典型被开发出了娱乐传播的价值,那些歌功颂德的正面宣传也被挖掘出负面流通的价值。比如,我曾经在一些场合举过一个真实的例子:北京市某单位招了很多局级领导子弟,在其内部报告中,这一行为被描述成“整合政府资源”的成功举措。有记者在给该单位写报道时,就把这个当成一个正面故事来讲,结果网友马上抓住这个信息,大肆批评,搞得这个单

7、位很被动。正面宣传稿件却搞成了揭露性报道,这实在有些出人意料。如果记者能跳出这个材料,稍稍对这个事情分析一下,就不会搞出“乌龙事件”来。这种报道既损害了记者声誉也损害了媒体声誉,当是互联网时代首先须摈弃的新闻话语。 越来越追求专业,是媒体变革的原点 但变和不变总是相对的。 在这些显见的变量中,媒体人必须冷静下来搞清楚:为什么变?什么必须变?什么须坚守? 今年3月1日中国教育报改版,头一天刊出的“改版致读者”用的标题是改变,是为了坚定最初的信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革,不是变得失去自我,而是为了更加坚定方向。“我们惟有在自我改变中坚守脚下的土地,贴地而行,仰天而立;我们惟有在自我改变中适应

8、传媒变革的步伐,与新闻理想紧紧相拥。” 作为内容生产者,传统媒体当然不能无视渠道的变革,如今几乎每一家都在尝试向互联网平台延伸,从纸上向线上拓展,希望自己的影响力是24小时的,是随时随地的。影响力从何而来?渠道和平台不容小视,但归根结底靠内容,专业的内容才是媒体的内在生命逻辑。新闻越来越追求专业,是媒体变革的原点。 中国教育报曾在头版刊发了一篇评论请相信,这仍是一个拼能力的时代,出乎意料的是,当天上午的网络转载量就过百,随后一个多星期持续发酵,被很多公众号配上图解后转发,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 公众号的头条。它既实现了被人捧在手里读,也实现了蹲在马桶上读,变成了一篇名副其实的“暖文”。一篇传统媒体

9、的小评论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能在互联网平台上逆袭,我认为是它解决了互联网时代受众最核心的需求“信息恐慌”和“价值观恐慌”。它从一个凋查说起,勾起舆论对“拼爹”的联想,然后通过对事实的解构,得出一个感同身受的结论“请相信,这仍是一个拼能力的时代”。 任何时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新闻,有人的地方就有信息需求,无论介质怎么变,这一刚性的需求只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因此在这个层面上看媒体之变,就变得简单了。平台渠道再变,无非是为了人们获取信息更便捷准确。那么反过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评判好新闻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解决了公众的“信息恐慌”和“价值观恐慌”。 首先看“信息恐慌”,这需要靠深度报道去开掘,明明白白告诉公众

10、“是什么”。互联网上最不缺的应该就是信息,各种信息满天飞,但越是这样越是让人难以适从、喘不过气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人们对专业媒体和新闻报道的期待更多地从解决信息稀缺变成了甄别信息真伪,从而平息人们的“信息恐慌”。你看,其实一切也都回到了原点:谁能第一时间通过专业采访和分析平息公众的“信息恐慌”,谁就抓住了时效,抓住了用户。也就是说,传统媒体之变不是为了变得更像互联网,而是为了更加被需要,以深度思维和问题意识,发掘公众最关心的新闻点,第一时间生产公众需要的和互联网上稀缺的新闻,力求新闻解析的透彻度,去伪存真,拉直问号,才有生存空间。对传统媒体而言,要把深度报道当作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到采编流程

11、始终。衡量深度的标准不是篇幅,而是对新闻解析的透彻度;对一些重大问题和专业话题要长期跟踪,不断设置议题,直至做深做透;对热点事什要通过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深度开掘。 其次是“价值观恐慌”,则要靠新闻评论去引导,循循善诱引导公众“怎么看”。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众说纷纭,各种观点泛滥,普通公众常常被舆论“挟持”。透过现象,本质到底是什么?某个事件,专业的看法到底是什么?这给专业的媒体留下了言说的空间。但这里往往有个效果的问题。快餐式阅读使新闻评论已经变成了餐后的冰激凌,现买现做。报纸、网络上很多都是就当天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论,直接亮明观点,并不讲究写法,这样做自然有

12、时效性优势,也提高了表达效率,但附加值降低了,接受度、深刻度也降低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退化和折损,“文以载道”,“文”之不存,“道”将焉附?新闻评论要讲表达的时效和思想的理性,这就要在文本质量上下功夫。同样一件事,你怎么解构这个事实,怎么分析其中的常识,都应该有所讲究。我是比较主张新闻评论有一点杂文味道的。有人说,现在表达环境不一样了,不需要杂文那样曲里拐弯的表达方式了,有话直说。我不完全赞同。观点和立场要直接,不要掩饰,但表达还得讲究艺术,讲究美感,学会用情,既要给人悬念,也要留有余地。否则,难有效果。 有时候,幽默诙谐的讲述中透射的犀利要比义愤填膺的观点有力得多;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和情感交流要比直白的表达有利得多。评论崇尚理性,并不意味着要板起面孔讲话。评论的力量并不在于作者的态度有多强硬,用词有多重,而在于语言的渗透力和逻辑的张力。鲁迅的杂文之所以流传至今还被评论者视为宝典,不仅仅因其思想的锐利、一针见血,文本本身的魅力也是其传世久远的重要原因。 “信息恐慌”和“价值观恐慌”意味着互联网时代专业媒体的价值,也意味着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这两个传统新闻品种对传统媒体的价值。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