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 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
2、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 3.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 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
3、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
4、。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5、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6、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
7、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
9、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
10、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
11、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 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 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
12、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人文内涵的具体表现,清华、北大、浙大等名校的校训都体现了其发展的治学理念与文化气息,而这些无一不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的影响力。其一,我们提倡用中华优
13、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等学校文化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让大学生耳濡目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教育理念、校风、教风、学风、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校园建筑、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的设计、建造中。其三,着重落实校院历史纪念碑、名人雕塑、画廊的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广场、公告栏等宣传媒体的作用,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悟,促进大学生文化心理的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股未被充分发掘的教育能量,它可以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气息为我们的校园带来教育正能量,并去启发和塑造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影响着中华儿女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聚集着华夏子民的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显而易见且极其重要,因此新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新审时度势,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朱江鸿 廖启云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交通与物流学院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