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

上传人:路遥知马力2001 文档编号:1531852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DOC 页数:107 大小:6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表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 校 备 课 本(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小学数学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第 1 单元目标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第 1 周 长度单位第 2 周 100 以内的加减法 2第 3 周 100 以内的加减法 2第 4 周 100 以内的加减法 2第 5 周 角的初步认识第 6 周 表内乘法 1第 7 周 表内乘法 1第 8

2、 周 表内乘法 1第 9 周 表内乘法 1第 10 周 表内乘法 1第 11 周 观察物体第 12 周 表内乘法 2第 13 周 表内乘法 2第 14 周 表内乘法 2第 15 周 表内乘法 2第 16 周 统计第 17 周 数学广角第 18 周 总复习第 19 周 总复习第 20 周 总复习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建立 1 厘米

3、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在建立 1 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6 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1 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 2 把小刀那么长。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

4、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二、观察操作

5、,探究新知。1、认识 1 厘米。(1)在直尺上找。师:那么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 ,从刻度 0 到刻度 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交流得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 1 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 1 厘米吗?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 1 到刻度 2、从刻度 2 到刻度 3都是1 厘米。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 1 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 厘米。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 1 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

6、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3)用手比。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 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 1 厘米有多长,那 2 厘米、3 厘米又是多长?(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 0 到刻度 3、从刻度 4 到刻度 7都是 3 厘米,让学生比划出 3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大约的长度)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 2 厘米长吗?(从 0 到 2)从刻度“0”到哪儿

7、是 3 厘米长吗?(从 0 到 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3、用厘米量。(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 ,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 ,说明纸条长 5 厘米。(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量一量拃一拃:你的

8、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练习一的 13。1、第 1 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 8 厘米。2、第 2 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 3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1 厘米)(在测量实际物品时,为计算方便,可以取整数)3、第 3 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 0 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

9、厘米。五、布置作业。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 厘米,2 厘米,3 厘米,5 厘米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直到 1米100 厘米。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10、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绳子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 1 厘米。 新|课| 标|第|一 |网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

11、,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1、认识米。(1)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 1 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 1 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 米有多长?(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 1 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

12、高度是 1 米等方法来记住 1米的长度)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 1 米、2 米、3 米的长度给大家看。(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新|课| 标|第|一 |网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这条是 1 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 厘米)小结:1 米也也就是 100 厘米。(板书:1 米100 厘米)2、用米量。(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

13、或较长的距离。(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三、巩固练习。1、课本练习一的第 4 题。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四、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度更方便一些?”(老师事先准备好 2 米、3 米、4 米等长度的绳子,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是否从起点开始,并让其他

14、小朋友注意观察。)(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 1 米100 厘米)五、布置作业。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认识米和用米量1 米,2 米,3 米,5 米 1 米100 厘米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

15、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师: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1、认识线段。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自由发言)小结

16、: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2、找线段。师: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1、量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 0 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

17、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 ,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2、画线段。(1)任意画一条线段。师: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让学生画 3 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强调: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3)练习

18、。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 5 厘米。三、巩固练习。1、下图有 3 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2、画一条比 4 厘米长 2 厘米的线段。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交流后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让小朋友们在本子上任意话一条线段,画好后让学生自己分别说一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认识线段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练习一 课型 练习

19、课时 1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学生尺,卷尺,米尺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复习。1、说一说。师:小朋友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认识了厘米和米,那你知道 1 厘米和 1 米分别是多长吗?师生共同进行交流。2、找一找。同桌之间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别在直尺上找 1 厘米、3 厘米、8 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3、量一量。(1)你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

20、?(2)你的一拃(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长大约是几厘米?(3)你的身高大约是几米几厘米?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适时进行知道帮助。并将测量的数据分别填入下表。手掌宽 一拃长 身高( )厘米 ( )厘米 ( )米( )厘米4、画一画。(1)画一条长 2 厘米的线段。(2)画一条长 6 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 8 厘米少 4 厘米的线段。学生独立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对比,检查。二、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 510。1、第 5 题。2、第 6 题。老师先引导学生先进行分别估计,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并把估计数和测量结果填入课本有关空格中,把填写结果进行对比,看看自己估计能力如何。

21、3、第 7 题。让小朋友先进行判断,然后说明为什么。从而真正掌握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并可以测量它的长度。4、第 8 题。要求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本题中三角形斜边的测量比较困难,老师要多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把尺子移到三角形斜边的位置进行测量。5、第 9 题。这是厘米和米的简单加减法计算。也是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 1 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 14 厘米的纸条剪去 8 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 2 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简单交流汇报。6、第 10 题。老师可以先出示题目,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2、。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差,实际上是一样长。三、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合作小组进行测量。1、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2、测量跳远的距离。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老师可以让学

23、生先估测一下黑板的长是多少,然后让两人一组到前面实际测量黑板的长,可以多请几组小朋友,同时观察学生测量的方法。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第二单元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计算。2、初步掌握 100 以内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只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

24、体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具准备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级去参观?(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师:4 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 70 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小组讨论)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列出算式:3630和 3534小结:这两个算式都是两

25、位数加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1、教学例 1:3630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学生汇报:(1)用口算 303060,60666 没有超过 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 403070,3630 肯定比 70 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合乘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一辆车。师:那么 3630 还可以怎么算?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朋友小棒来摆一摆。(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 3630 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指导。汇报

26、时,让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放,重点让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2)对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小棒摆法列竖式。学生试着计算后,让个别学生板演。小结:先写 36,在 36 的下行写 30,要注意在十位上写的 3 要与上一行十位上的 3 对齐,也就是十位对十位,个位对个位。(3)计算。让学生看着刚才写出的竖式,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回忆小棒的摆放过程,要把 36 根小棒和 30 根小棒合并起来,应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整十根小棒合起来,也就是在把十位上的数相加。板书出示: 十 个3 6 3 06 6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

27、计算过程。(4)做一做。出示课本第 9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集体订正。2、教学例 2:3534(1)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验证二(3)班和二(4)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学生口算后进行汇报展示。(2)师:那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 3534 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汇报展示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板书出示: 十 个3 5 3 46 9最后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3)做一做。出示课本第 10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小结:通

28、过计算我们发现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能乘坐一辆车,二师: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数位对齐。想想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突出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3)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能合乘一辆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我们用到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数学知识。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 12。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2、改错。4 5 3 2 5 72 3 2 3 4 1 5 7 1 5 1 6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

29、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363066 353469十 个 十 个3 6 3 5 3 0 3 46 6 6 9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情境导入。师: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知识吗?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

30、不进位加)要注意什么?(课件出示“参观博物馆”画面)回答后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参观博物馆”画面,直接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能合乘一辆车吗?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635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3:3635(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先摆 3 捆小棒,旁边摆 6 根小棒,然后在下面 3 捆和 5 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么办?先加哪一部分?师: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7 捆)怎么得来的?(

31、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 1 捆的过程)师: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1 根)为什么?那现在所有的小棒有几捆几根?(7 捆 1 根)小结: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2)列竖式计算。师: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学生回答,列出竖式:3 6 3 5组织学生讨论:从哪一位开始算?个位 6 加 5 得 11 怎么办?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么写?讨论后进行集体反馈。(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 1”时“1”的写法,并强调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进位上的“1”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3 631 57 1师:根据上面的计算,二(1

32、)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3)比较总结。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例 3 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单根的 6 根和 5 根加起来一共是 11根,可以先把这 11 根小棒分成两部分,10 根棒和 1 根小棒,这样就可以把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的位置。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都可以从个位加起。不同点:例 3 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课本中相应“做一做” 。学生计算完,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师:能不能从十

33、位加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 34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注意巡视,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2、把错误改正过来。3 6 3 7 1 75 5 4 2 6 5 8 1 8 9 8 3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12 页的“思考题” 。老师结合实例说明题意,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进行集体反馈。如还可以写出:277299、366399、455499 等。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重点强调: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出

34、示学生概括出来的法则: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二是从个位加起。三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新|课 |标 |第|一|网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635713 631 57 1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课型 练习 课时 1教学目标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具准备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复习导入。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认为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本节

35、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并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1、口算。看谁算得正确。3421 2038 4220 33254030 2150 168 26435432 2872 2635 29472、竖式计算。5623 3827 5429 4848学生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3、解决问题:二年级(1)班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女生有 28 人,男生有18 人,二年级(1)班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师:怎么列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然后进行汇报,集体订正。二、指导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 510 题。1、第 5 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

36、订正时,教师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2、第 6 题。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3、第 7 题。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先指名说一说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并引导学生理解怎样算出合计数,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核对。4、第 8 题。练习时,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看谁算得全对,找准蘑菇。教师巡视班级,注意检查学生对学过的竖式计算掌握情况,找出差错较多、计算速度较慢的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5、第 9 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订正时,要强调这是一道应用题,计算

37、结果要写清单位名称和答案。6、第 10 题。新-课-标-第-一-网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本题要注意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练习。第(1)小题,可以在学生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直接列式计算,进行全班交流。第(2)小题,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注意题目唯一的条件是只有 50 元钱,所以可以买以下几样玩具:小飞机和小汽车:231235(元)小飞机和小火箭:231740(元)小汽车和小轮船:123042(元)小汽车和小火箭 121729(元)小火箭和小轮船:173047(元) 。第(3)小题,要引导学生注意本题中的关键字“最少” ,所以就要购买价格最便宜的两件玩具,即购买小汽车和小火箭,共花 29 元。三

38、、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四、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练习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教具准备 小圆片,课件。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谁知道 2008 年的奥运会在那举办?(北京)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 2008 年奥运会

39、的 4 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是申办成功,还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播放我国成功申办 2008 年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师:你收集了那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学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北京赢了”画面及票数统计图。师:说说你从那看出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吗?学生可能会出现: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遇到这类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同时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特别要提醒学生围绕“从哪儿知道北京

40、赢了” ,从而提出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几票?师:那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几票?”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列式?(562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二、新授。1、教学例 1:5622(1)引导学生口算。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先进行口算。如:先用 502030,624,304 或 562036,36234 等。(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以小组为单位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边摆边演示,十位上的 5 个圆片表示多少?个位上的 6 个圆片表示多少?要从 56 里减去 22 该怎么办?强调从个位上的 6 个圆片中去掉 2 个圆片,从十位上的 5

41、个圆片中去掉 2 个。(3)竖式计算。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计算后进行交流展示(板书)5 62 23 4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师生共同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2、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19 页“做一做”第一小题。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3、小结。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的第 14 题。1、第 1 题。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划区部分又表示什么,然后再进行竖式计算,注意帮助和辅导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2、第 2 题。学生竖式计算后,重点要让学生对这两个

42、小题进行对比,强调以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重要性。可以先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进行复习,让学生回忆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解决问题还可复习求:还剩多少?3、第 3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4、第 4 题。引导学生观察图示,理解题意,要求出“还剩多少个桃子?”要用原有的桃子减去已经摘了的个数,列出算式,明白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做

43、减法。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5622345 62 23 4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具准备 小棒,课件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情境导入。师: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 34 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

44、想了解什么?课件出示“北京赢了”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提出问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618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知识,引出课题。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二、新授。1、教学例 2。出示题目:5618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借助我们的好朋友小棒来帮忙,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交流。(1)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学生汇报交流后,老师要有意识的请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小棒,让全班同学都看明白摆小棒的过程,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学生先摆好

45、5 捆和 6 根小棒,问:为什么要拆开 5 捆中的一捆呢?不拆可以吗?(因为单根的 6 根小棒不够减 8 根小棒,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这样才够减)那现在应该怎么减?减完后还剩下几捆几根?(整捆的小棒还剩下4 捆减去 1 捆后剩 3 捆小棒,单根的小棒拆完 1 捆后总共有 16 根,减去单根的 8 根小棒后还剩下 8 根,这样最后剩下 3 捆 8 根小棒。 )注意也可以先用拆开的 10 根小棒减去 8 根小棒,然后再加上原有的 6 根小棒,这样单根的小棒总共剩下 8 根。讲解完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再进行一次操作,最后在电脑上再次分步演示摆小棒的过程。(2)列竖式计算。师: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

46、,你会列竖式计算吗?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老师进行指导帮助。板书: 5 6 1 8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个位,但是不够减,可以借助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够减,可以从十位退一。板书: 4 165 6 1 8说明:从十位退一,可以在十位的“5”上点上一个小圆点,退完后十位上剩下 4;这时个位上变成了 16。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竖式的计算。从十位退一后,这样个位就够减了,最后说明竖式的写法:(板书竖式的写法)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3)比较。师:比一比例 1 和例 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归纳如下?笔算两位数减法时要注意:(1)

47、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例 1 是不退位减,例 2 是退位减。同时把课题补充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师:在进行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2、教学例 3。出示题目:5024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5 02 42 6师:(1)为什么要从十位退一?(2)从十位退一后个位怎么减?(3)十位退一后,十位怎么减?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笔算两位数减法时要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4、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 5

48、7 题。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 57 题。1、第 5 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睹利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再进行组内交流,最后进行竖式计算,老师要及时巡视,注意学生退一的情况,帮助和辅导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2、第 6 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认真观察竖式计算过程,想想是否正确,如果发现有错,说明错在哪,并及时进行改正。3、第 7 题。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意,要求出“差的十位上是几” ,首先必须看清楚个位上的数够不够减,要不要从十位退一,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计算时

49、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一。强调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应当记得在十位数字上打退位点。五、布置作业。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5024265 02 42 6教后反思学科 数学 课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课型 练习 课时 1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一、谈话导入。宣布本节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课。1、回忆知识点。师: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