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精英”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本科与研究生水平,增强学科实力,寻找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点,更好地培养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才,我国各大高校积极探索,以各种方式进行“精英”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培养拔尖人才。在“精英”培养模式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各大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精品教育理念,为拔尖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建立一条绿色通道,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精英”培养模式 高校 利弊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
2、(b)-0064-01 1 “精英”培养模式概述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学生之间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各层次的学生,尤其是高层次与大众化学生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更好地培养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才,我国各大高校积极探索,以各种方式进行“精英”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培养拔尖人才。“精英”教育基本特征是培养少量拔尖创新性人才,研究和探索知名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探索“精英”教育的性质、“精英”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精英”大学生的招生选拔等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界的热点研究课题。1 所谓“精英”教育,不是指单纯通过考试分数来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是以综合素质提
3、高来衡量学生的培养目标。各大高校遵循国家强调的“因材施教”,要对大学生中优秀生施以专门教育、精心栽培、力争早出人才、快出人才,通过实施通识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重点高校成立了专门化培养“精英”人才的学院或者提高班。诸如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北京大学蔡元培实验班,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吉林大学李四光地质实验班等。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本科与研究生水平,增强学科实力,寻找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点,无论是上述高校的哪一所,都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拔
4、尖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中国矿业大学20世纪70年代的师资班、20世纪80年代的A班、20世纪90年代的理工提高班,再到如今的孙越崎学院;东南大学从少年班改到强化班,到现在的吴健雄学院等等,都在巩固原有强化班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 2 “精英”培养模式负面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它给学生灌输“高人一等”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疏远于他者,钳制了个人生活心智的成长;它提供“平庸”和“安全”的诱惑,使学生错误地自我估价,害怕失败,不敢冒险,不敢正视内心真实的呼唤等等.文章认为,“精英”大学之所以存在的真正的原因在于塑造心智而不是传授谋生之道。2 在“精英”培养模式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也遇
5、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难。首先如何选拔人才,凭借高考成绩和高中参加竞赛的表现显然不能完全预测学生日后的发展潜能,也不能完全把握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人才选拔进来该如何培养,是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监督还是更多地实现弹性教学,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有利有弊,学校和学生本身还如何把握;在对“精英”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否同其他学生的课程一样,应该增加哪些课程;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拔尖人才的学术培养,对其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生活能力也要高度重视,否则容易培养出性格自大、极端的“高智低能”的学生;学校在师资上如何分配,让“精英”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切实能从学术、品行上都得到悉心教导;高校的老师,要同时
6、兼顾科研和教学,学校如何解决导师忙、导师少的现状,以避免对“精英”培养模式下学生被过度“放羊式”教育的问题等。 3 “精英”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表现的不足 目前,对于人们来说,进入大学学习已经不足为奇,然而能够成为重点大学重点培养的对象,是很多学生可望而可不可及的,然而通过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所有的努力,被选拔进“精英”培养模式下,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这种培养模式或者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表现暴露了自身的一些问题。在经历高考大关后,每个学生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和自由,其中也包括拔尖学生,在大学自主学习为主的大环境下,一些进入“精英”培养模式的学生,在开设课程全面并且每日课程多的情况下,对待学习时间的
7、安排紧、任务重感到无所适从,更有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沉浸在游戏与其他娱乐活动中,以致耽误学业;凡是能进入“精英”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几乎都是非常优秀的,在进入大学教育,尤其是身边的同学都极其优秀时,难免产生挫败感,有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会产生自暴自弃甚至厌学的心理,导致自己更加落后等等。 4 对于“精英”培养模式问题的对策 “精英”人才培养着重要抓好五个环节:(1)在生源的选拔中注重全面素质的考核;(2)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强调基础宽厚、多学科交叉;(3)增加国内外访学的经历,以拓展培养途径;(4)倡导研究型教学;(5)实施导师制。3 高校应完善选拔制度,对大学入学时选拔进来的学生在规定时
8、间段考核,通过一学年或者一学期的考核来制定新的培养计划,不适应“精英”培养模式的学生可以回到大众化培养模式下继续学习,同时,也要通过补充选拔,招入其他培养模式下优秀拔尖人才;定期举行心理讲座,引导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开导厌学、自暴自弃的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在“精英”培养模式下学习、发展;落实对“精英”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一些优惠政策,对参与导师制的老师应有鼓励性措施,并积极督促老师对学生的培养。 5 结语 “精英”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和我国当下所需的“四有”人才,“精英”培养模式的健全和完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一同努力,各大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精品教育理念,为拔尖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建立一条绿色通道,为社会输送更多地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光旭.知名高水平大学精英教育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6(6):87-91. 2 威廉德瑞斯维兹,肖地生,杨向峰.精英教育的弊端J.江苏高教,2009(4):1-6. 3 刘玉群.多维视角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2):152-155. 作者简介:徐丹(1991),山东人,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专业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