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基于遥感和GIS 的翁牛特旗土地利用研究关键词: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数字高程模型摘要: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地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环境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众多因子的支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成为现实的必要性。本文选择科尔沁沙地西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在遥感、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以翁牛特旗 1989、2000、2006 年 TM 影像和 DEM 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翁牛特旗
2、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分析,对 1989-2000年间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速度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本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合理提出整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现状:耕地面积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0以上,85以上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8#176;的土地上,2006 年 25#176;以上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应将其退耕还林还草;草地面积也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5以上,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10以上,未利用地面积
3、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0以下;水域和居民点面积较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5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gt;3#176;的平地上最广,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除了建设用地在阳坡上的分布最大以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阴坡上的分布最广,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耕地 1989、2006 年南坡上的分布大于北坡,2000 年北坡上的分布大于南坡;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在 585-885m 的高程上分布最广,其它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动态变化:(1)1989-2000 年间,耕地、草地、居民点增加,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草地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内
4、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2000-2006 年间,林地、草地、居民点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2)2000-2006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大于(除了耕地变化速度小以外)1989-2000 年间变化速度,但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于极缓慢变化型。(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加强,2000-2006 年间处于调整期。(4)总的来看,1989-2000 年间
5、土地利用变化不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但仍伴随着一部分破坏。 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 97以上发生在坡度lt;15#176;的区域,说明这一区域属于人类活动最活跃区,2000-2006 年间在坡度gt;25#176;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的转入,应更加加强对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工作的力度。阴坡上的变化大于阳坡,半阴坡上的变化大于半阳坡,水域在阳坡上的变化最大以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基本上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如果将研究区坡向分为南坡、北坡,北坡变化大于南
6、坡变化。耕地、林地变化在 585-885m 的高程上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高程lt;1185m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随坡度的增加、高程的增大而减缓,坡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影响不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根据其研究时段的不同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影响因子: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文因子有政策因子、人口因子、经济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长远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因素,而人文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重要的诱导因子。正文内容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
7、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地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环境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众多因子的支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成为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选择科尔沁沙地西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在遥感、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以翁牛特旗 1989、2000、2006 年 TM 影像和 DEM 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翁牛特旗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分析,对 1989-2000 年间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速度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
8、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本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合理提出整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现状:耕地面积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0以上,85以上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8#176;的土地上,2006 年 25#176;以上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应将其退耕还林还草;草地面积也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5以上,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10以上,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0以下;水域和居民点面积较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5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gt;3#176;的平地上最广,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除了建设用地在阳坡上的分布最大以外,其
9、他各土地利用类型阴坡上的分布最广,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耕地 1989、2006 年南坡上的分布大于北坡,2000 年北坡上的分布大于南坡;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在 585-885m 的高程上分布最广,其它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动态变化:(1)1989-2000 年间,耕地、草地、居民点增加,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草地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2000-2006 年间,林地、草地、居民点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草地转化为林地,
10、未利用地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2)2000-2006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大于(除了耕地变化速度小以外)1989-2000 年间变化速度,但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于极缓慢变化型。(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加强,2000-2006 年间处于调整期。(4)总的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不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但仍伴随着一部分破坏。 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随坡度的增
11、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 97以上发生在坡度lt;15#176;的区域,说明这一区域属于人类活动最活跃区,2000-2006 年间在坡度gt;25#176;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的转入,应更加加强对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工作的力度。阴坡上的变化大于阳坡,半阴坡上的变化大于半阳坡,水域在阳坡上的变化最大以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基本上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如果将研究区坡向分为南坡、北坡,北坡变化大于南坡变化。耕地、林地变化在 585-885m 的高程上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高程lt;1185m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随坡度的增加、高程的
12、增大而减缓,坡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影响不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根据其研究时段的不同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影响因子: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文因子有政策因子、人口因子、经济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长远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因素,而人文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重要的诱导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地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环境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众多因子的支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并
13、揭示其规律成为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选择科尔沁沙地西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在遥感、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以翁牛特旗 1989、2000、2006 年 TM 影像和 DEM 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翁牛特旗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分析,对 1989-2000 年间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速度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本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合理提出整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现状:耕地面积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0以
14、上,85以上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8#176;的土地上,2006 年 25#176;以上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应将其退耕还林还草;草地面积也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5以上,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10以上,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0以下;水域和居民点面积较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5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gt;3#176;的平地上最广,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除了建设用地在阳坡上的分布最大以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阴坡上的分布最广,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耕地 1989、2006 年南坡上的分布大于北坡,2000 年北坡上的分布大于南坡;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在 585-885m
15、 的高程上分布最广,其它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动态变化:(1)1989-2000 年间,耕地、草地、居民点增加,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草地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2000-2006 年间,林地、草地、居民点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2)2000-2006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大于(除了耕地变化速度小以外)198
16、9-2000 年间变化速度,但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于极缓慢变化型。(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加强,2000-2006 年间处于调整期。(4)总的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不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但仍伴随着一部分破坏。 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 97以上发生在坡度lt;15#176;的区域,说明这一区域属于人类活动最活跃区,2000-2006 年间在坡度gt;25#176;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的转入,应更加加强
17、对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工作的力度。阴坡上的变化大于阳坡,半阴坡上的变化大于半阳坡,水域在阳坡上的变化最大以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基本上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如果将研究区坡向分为南坡、北坡,北坡变化大于南坡变化。耕地、林地变化在 585-885m 的高程上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高程lt;1185m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随坡度的增加、高程的增大而减缓,坡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影响不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根据其研究时段的不同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影响因子: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文因子有政策因子、人口因子、经济因子,土地利用
18、变化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长远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因素,而人文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重要的诱导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地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环境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众多因子的支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成为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选择科尔沁沙地西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在遥感、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以翁牛特旗 1989、2000、2006 年 TM 影像和 DEM 数据
19、为主要数据源,对翁牛特旗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分析,对 1989-2000 年间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速度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本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合理提出整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现状:耕地面积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0以上,85以上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8#176;的土地上,2006 年 25#176;以上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应将其退耕还林还草;草地面积也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5以上,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
20、的 10以上,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0以下;水域和居民点面积较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5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gt;3#176;的平地上最广,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除了建设用地在阳坡上的分布最大以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阴坡上的分布最广,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耕地 1989、2006 年南坡上的分布大于北坡,2000 年北坡上的分布大于南坡;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在 585-885m 的高程上分布最广,其它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动态变化:(1)1989-2000 年间,耕地、草地、居民点增加,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草地转化为耕地,
21、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2000-2006 年间,林地、草地、居民点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2)2000-2006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大于(除了耕地变化速度小以外)1989-2000 年间变化速度,但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于极缓慢变化型。(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加强,2000-2006 年间处于调整期。(4)总的来看
22、,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不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但仍伴随着一部分破坏。 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 97以上发生在坡度lt;15#176;的区域,说明这一区域属于人类活动最活跃区,2000-2006 年间在坡度gt;25#176;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的转入,应更加加强对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工作的力度。阴坡上的变化大于阳坡,半阴坡上的变化大于半阳坡,水域在阳坡上的变化最大以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基本上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如果将研究区坡向分为
23、南坡、北坡,北坡变化大于南坡变化。耕地、林地变化在 585-885m 的高程上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高程lt;1185m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随坡度的增加、高程的增大而减缓,坡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影响不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根据其研究时段的不同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影响因子: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文因子有政策因子、人口因子、经济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长远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因素,而人文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重要的诱导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
24、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地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环境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众多因子的支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成为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选择科尔沁沙地西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在遥感、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以翁牛特旗 1989、2000、2006 年 TM 影像和 DEM 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翁牛特旗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分析,对 1989-2000 年间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速度变化进行详
25、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本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合理提出整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现状:耕地面积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0以上,85以上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8#176;的土地上,2006 年 25#176;以上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应将其退耕还林还草;草地面积也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5以上,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10以上,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0以下;水域和居民点面积较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5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gt;3#176;的平地上最广,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除了建设用地在阳坡上
26、的分布最大以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阴坡上的分布最广,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耕地 1989、2006 年南坡上的分布大于北坡,2000 年北坡上的分布大于南坡;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在 585-885m 的高程上分布最广,其它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动态变化:(1)1989-2000 年间,耕地、草地、居民点增加,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草地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2000-2006 年间,林地、草地、居民点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
27、,草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2)2000-2006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大于(除了耕地变化速度小以外)1989-2000 年间变化速度,但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于极缓慢变化型。(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加强,2000-2006 年间处于调整期。(4)总的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不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但仍伴随着一部分破坏。 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
28、利用变化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 97以上发生在坡度lt;15#176;的区域,说明这一区域属于人类活动最活跃区,2000-2006 年间在坡度gt;25#176;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的转入,应更加加强对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工作的力度。阴坡上的变化大于阳坡,半阴坡上的变化大于半阳坡,水域在阳坡上的变化最大以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基本上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如果将研究区坡向分为南坡、北坡,北坡变化大于南坡变化。耕地、林地变化在 585-885m 的高程上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高程lt;1185m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随
29、坡度的增加、高程的增大而减缓,坡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影响不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根据其研究时段的不同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影响因子: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文因子有政策因子、人口因子、经济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长远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因素,而人文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重要的诱导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地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环境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众多因子的支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
30、动力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成为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选择科尔沁沙地西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在遥感、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以翁牛特旗 1989、2000、2006 年 TM 影像和 DEM 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翁牛特旗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分析,对 1989-2000 年间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速度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本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合理提出整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现状:耕地面积很大,占研究
31、区总面积的 30以上,85以上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8#176;的土地上,2006 年 25#176;以上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应将其退耕还林还草;草地面积也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5以上,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10以上,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0以下;水域和居民点面积较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5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gt;3#176;的平地上最广,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除了建设用地在阳坡上的分布最大以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阴坡上的分布最广,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耕地 1989、2006 年南坡上的分布大于北坡,2000 年北坡上的分布大于南坡;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在
32、 585-885m 的高程上分布最广,其它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动态变化:(1)1989-2000 年间,耕地、草地、居民点增加,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草地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2000-2006 年间,林地、草地、居民点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2)2000-2006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大于(除了耕地变化
33、速度小以外)1989-2000 年间变化速度,但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于极缓慢变化型。(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加强,2000-2006 年间处于调整期。(4)总的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不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但仍伴随着一部分破坏。 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 97以上发生在坡度lt;15#176;的区域,说明这一区域属于人类活动最活跃区,2000-2006 年间在坡度gt;25#176;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
34、的转入,应更加加强对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工作的力度。阴坡上的变化大于阳坡,半阴坡上的变化大于半阳坡,水域在阳坡上的变化最大以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基本上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如果将研究区坡向分为南坡、北坡,北坡变化大于南坡变化。耕地、林地变化在 585-885m 的高程上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高程lt;1185m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随坡度的增加、高程的增大而减缓,坡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影响不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根据其研究时段的不同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影响因子: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文因子有政策因子、人口因子、
35、经济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长远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因素,而人文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重要的诱导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地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环境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众多因子的支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成为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选择科尔沁沙地西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在遥感、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以翁牛特旗 1989、2000、2006 年 TM 影
36、像和 DEM 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翁牛特旗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分析,对 1989-2000 年间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速度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本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合理提出整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现状:耕地面积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0以上,85以上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8#176;的土地上,2006 年 25#176;以上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应将其退耕还林还草;草地面积也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5以上,林地
37、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10以上,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0以下;水域和居民点面积较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5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gt;3#176;的平地上最广,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除了建设用地在阳坡上的分布最大以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阴坡上的分布最广,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耕地 1989、2006 年南坡上的分布大于北坡,2000 年北坡上的分布大于南坡;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在 585-885m 的高程上分布最广,其它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动态变化:(1)1989-2000 年间,耕地、草地、居民点增加,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
38、,草地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2000-2006 年间,林地、草地、居民点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2)2000-2006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大于(除了耕地变化速度小以外)1989-2000 年间变化速度,但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于极缓慢变化型。(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加强,2000-2006 年间处于调整
39、期。(4)总的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不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但仍伴随着一部分破坏。 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 97以上发生在坡度lt;15#176;的区域,说明这一区域属于人类活动最活跃区,2000-2006 年间在坡度gt;25#176;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的转入,应更加加强对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工作的力度。阴坡上的变化大于阳坡,半阴坡上的变化大于半阳坡,水域在阳坡上的变化最大以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基本上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如
40、果将研究区坡向分为南坡、北坡,北坡变化大于南坡变化。耕地、林地变化在 585-885m 的高程上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高程lt;1185m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随坡度的增加、高程的增大而减缓,坡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影响不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根据其研究时段的不同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影响因子: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文因子有政策因子、人口因子、经济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长远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因素,而人文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重要的诱导因子。土地利用变
41、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地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环境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众多因子的支配,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成为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选择科尔沁沙地西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在遥感、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以翁牛特旗 1989、2000、2006 年 TM 影像和 DEM 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翁牛特旗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分析,对 1989-2000 年间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数量变
42、化和速度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本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合理提出整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现状:耕地面积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0以上,85以上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8#176;的土地上,2006 年 25#176;以上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应将其退耕还林还草;草地面积也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5以上,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10以上,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0以下;水域和居民点面积较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5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gt;3#176;的平地上最广,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除
43、了建设用地在阳坡上的分布最大以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阴坡上的分布最广,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耕地 1989、2006 年南坡上的分布大于北坡,2000 年北坡上的分布大于南坡;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在 585-885m 的高程上分布最广,其它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动态变化:(1)1989-2000 年间,耕地、草地、居民点增加,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草地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2000-2006 年间,林地、草地、居民点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耕
44、地转化为林地、草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2)2000-2006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大于(除了耕地变化速度小以外)1989-2000 年间变化速度,但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于极缓慢变化型。(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加强,2000-2006 年间处于调整期。(4)总的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不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但仍伴随着一部分破坏。 基于 DEM 的
45、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 97以上发生在坡度lt;15#176;的区域,说明这一区域属于人类活动最活跃区,2000-2006 年间在坡度gt;25#176;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的转入,应更加加强对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工作的力度。阴坡上的变化大于阳坡,半阴坡上的变化大于半阳坡,水域在阳坡上的变化最大以外,其它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基本上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如果将研究区坡向分为南坡、北坡,北坡变化大于南坡变化。耕地、林地变化在 585-885m 的高程上最大,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随高程的增大而减少,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高程lt;1185m 区域。土地利
46、用变化速度基本上随坡度的增加、高程的增大而减缓,坡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影响不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根据其研究时段的不同而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影响因子:自然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文因子有政策因子、人口因子、经济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长远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因素,而人文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最重要的诱导因子。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一直是地理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与热点。环境变化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众多因子的支配,因此研究
47、土地利用变化与其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规律成为现实的必要性。 本文选择科尔沁沙地西端的赤峰市翁牛特旗为研究区,在遥感、GIS 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支持下,以翁牛特旗 1989、2000、2006 年 TM 影像和 DEM 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翁牛特旗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进行现状分析,对 1989-2000 年间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基于 DEM 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速度变化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本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合理提出整治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现状:耕
48、地面积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0以上,85以上耕地分布在坡度小于8#176;的土地上,2006 年 25#176;以上的陡坡上仍有一部分耕地,应将其退耕还林还草;草地面积也很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5以上,林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10以上,未利用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20以下;水域和居民点面积较小,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5以下。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gt;3#176;的平地上最广,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除了建设用地在阳坡上的分布最大以外,其他各土地利用类型阴坡上的分布最广,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依次减少,耕地 1989、2006 年南坡上的分布大于北坡,2000 年北坡上的分布大于南坡;耕地
49、、林地、建设用地在 585-885m 的高程上分布最广,其它各土地类型的分布随高程的增加而减少。 动态变化:(1)1989-2000 年间,耕地、草地、居民点增加,林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草地转化为耕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2000-2006 年间,林地、草地、居民点增加,耕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以耕地转化为林地、草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林草地,耕地内部转化和草地内部转化为主,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为耕地、草地。(2)2000-2006 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大于(除了耕地变化速度小以外)1989-2000 年间变化速度,但这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均属于极缓慢变化型。(3)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加强,2000-2006 年间处于调整期。(4)总的来看,1989-200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不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而 2000-2006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但仍伴随着一部分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