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23826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7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吉林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变化关键词:水稻 遗传改良 农艺性状 干物质生产 光合作用摘要:水稻品种遗传改良导致了产量大幅增加,可是世界水稻产量增幅由 20 世纪 80 年代的 3.7下降到 90 年代的 0.9,产量增加速度在变缓。为了打破产量增加的瓶颈,人们开始关注水稻株型与生理特性对产量的作用,而且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株型。目前吉林省尚缺乏对水稻理想株型和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1958-2005)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确定吉林省水稻品种的理想株型,

2、提出吉林省水稻下一步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的基本策略。 本研究于2006 年和 2007 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选择吉林省从 1958 年-2005 年育成的 33 个不同年代的水稻品种,代表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水稻遗传改良中被选育成的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生产特性、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1、吉林省水稻品种在过去 47 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从 1958 的 6741.86 kghm-2 年增加到 2005 年的 12178.35 kghm-2,呈线性增加,平均年递增率为 1.72。90 年代以来

3、产量增加变缓,年增幅仅为0.35。每穗粒数、每平方米粒数和结实率随育成年代增加呈极显著增加;穗数与育成年代呈多项式增加变化,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r=0.63*),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减少(r=-0.31);千粒重与育成年代无显著相关。1990 年以后产量的缓慢增加与穗数减少导致的每平方米粒数增加不显著有关。从物质生产看,1990 年以前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与收获指数的增加有关(r=0.73*);而 1990 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主要与生物量的增加显著相关(r=0.68*)。因此进一步增加产量应以选育生物量较大的品种,适当增加品种穗

4、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来扩大库容为主。 2、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株型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株高和茎叶夹角显著降低;第一、二、三节间长显著减少,第四节间降低不显著;各节间直径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穗长变化不显著;抽穗期显著推迟;灌浆期后 IAI 显著增加。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负相关(-0.67*和-0.08),而 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趋势,相关系数为 0.28 和 0.12。因此我们认为吉林省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中应适当增加株高(97-102cm)和茎粗,继续提高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增加生育后

5、期 LAI。 3、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干物质生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抽穗前生物量减少,抽穗后生物量显著增加。整个生育期品种的日干物质生产能力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与产量和收获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分蘖期单茎干重随育成年代减少但不显著,抽穗期后单茎干重均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乳熟期和成熟期增加显著。抽穗后的单茎干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蘖数呈显著负相关。分蘖至抽穗前叶片净同化率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且与产量、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抽穗前叶片的净同化率有助于扩大水稻品种库容,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能力可增加生物量而进一步增加产

6、量,单茎重可作为一个衡量群体结构是否适宜的较好指标。 4、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品种的叶片光合特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灌浆期和乳熟期水稻品种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期变化不显著。且 Pn 的增加主要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Pn/Ci)的增加所引起的,与气孔导度(Gs)的提高相关性较小。从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上的变化上可发现,老品种的旺盛生长期在抽穗期,新品种在灌浆期。新育水稻品种 Pn 对光和 CO2 的响应能力有一定增强。产量与剑叶的叶源量(LSC)和齐穗后持续叶面积(LAD)呈显著正相关(0.46*,0.41*)。灌浆期和成熟期剑叶叶绿素含量(C

7、hl)与产量相关达显著水平(0.39*和 0.43*),与 Pn 相关性不显著。剑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与 Pn 的相关性也不显著。因此,齐穗后 20 天剑叶的 Pn 和 Chl 可作为鉴别品种光合功能期及光合能力的简易指标。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应注重在扩库的基础上增源,筛选光合功能期长和生育后期高 Pn 和 Chl 含量品种,增强品种生育后期源的供应能力。 5、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的衰老速度也不同。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衰老变缓。表现为剑叶 MAD 含量随育成年代减少,SOD、CAT 活性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光适应条件下的Fv/Fm、PS、

8、qP 和 ETR 增加,即 PS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度、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和电子传递速率都增加。这表明新育成品种叶片衰老速率明显慢于老品种。光适应条件下的荧光参数可作用检测剑叶光合作用能力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吉林省下一步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基本策略应为“扩库增源” ,即在扩库的基础上增加源的供应能力。通过适当增加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提高分蘖成穗率来扩大品种库容;通过筛选光合功能期长、生育后期 LAI 大、齐穗后 20 天剑叶 Pn 和 Chl 含量高、叶片衰老慢的品种增加源-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从而增加总生物量。构建吉林省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是实现“扩库增源

9、”策略的必由之路。正文内容水稻品种遗传改良导致了产量大幅增加,可是世界水稻产量增幅由 20 世纪80 年代的 3.7下降到 90 年代的 0.9,产量增加速度在变缓。为了打破产量增加的瓶颈,人们开始关注水稻株型与生理特性对产量的作用,而且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株型。目前吉林省尚缺乏对水稻理想株型和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1958-2005)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确定吉林省水稻品种的理想株型,提出吉林省水稻下一步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的基本策略。 本研究于2006 年和 2007 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选择吉林省从

10、 1958 年-2005 年育成的 33 个不同年代的水稻品种,代表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水稻遗传改良中被选育成的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生产特性、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1、吉林省水稻品种在过去 47 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从 1958 的 6741.86 kghm-2 年增加到 2005 年的 12178.35 kghm-2,呈线性增加,平均年递增率为 1.72。90 年代以来产量增加变缓,年增幅仅为0.35。每穗粒数、每平方米粒数和结实率随育成年代增加呈极显著增加;穗数与育成年代呈多项式增加变化,199

11、0 年以前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r=0.63*),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减少(r=-0.31);千粒重与育成年代无显著相关。1990 年以后产量的缓慢增加与穗数减少导致的每平方米粒数增加不显著有关。从物质生产看,1990 年以前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与收获指数的增加有关(r=0.73*);而 1990 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主要与生物量的增加显著相关(r=0.68*)。因此进一步增加产量应以选育生物量较大的品种,适当增加品种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来扩大库容为主。 2、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株型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株高和茎叶夹角显著降低;第一、

12、二、三节间长显著减少,第四节间降低不显著;各节间直径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穗长变化不显著;抽穗期显著推迟;灌浆期后 IAI 显著增加。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负相关(-0.67*和-0.08),而 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趋势,相关系数为 0.28 和 0.12。因此我们认为吉林省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中应适当增加株高(97-102cm)和茎粗,继续提高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增加生育后期 LAI。 3、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干物质生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抽穗前生物量减少,抽穗后生物量显著增加。整个生

13、育期品种的日干物质生产能力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与产量和收获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分蘖期单茎干重随育成年代减少但不显著,抽穗期后单茎干重均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乳熟期和成熟期增加显著。抽穗后的单茎干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蘖数呈显著负相关。分蘖至抽穗前叶片净同化率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且与产量、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抽穗前叶片的净同化率有助于扩大水稻品种库容,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能力可增加生物量而进一步增加产量,单茎重可作为一个衡量群体结构是否适宜的较好指标。 4、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品种的叶片光合特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灌浆期和乳熟期

14、水稻品种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期变化不显著。且 Pn 的增加主要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Pn/Ci)的增加所引起的,与气孔导度(Gs)的提高相关性较小。从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上的变化上可发现,老品种的旺盛生长期在抽穗期,新品种在灌浆期。新育水稻品种 Pn 对光和 CO2 的响应能力有一定增强。产量与剑叶的叶源量(LSC)和齐穗后持续叶面积(LAD)呈显著正相关(0.46*,0.41*)。灌浆期和成熟期剑叶叶绿素含量(Chl)与产量相关达显著水平(0.39*和 0.43*),与 Pn 相关性不显著。剑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与

15、Pn 的相关性也不显著。因此,齐穗后 20 天剑叶的 Pn 和 Chl 可作为鉴别品种光合功能期及光合能力的简易指标。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应注重在扩库的基础上增源,筛选光合功能期长和生育后期高 Pn 和 Chl 含量品种,增强品种生育后期源的供应能力。 5、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的衰老速度也不同。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衰老变缓。表现为剑叶 MAD 含量随育成年代减少,SOD、CAT 活性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光适应条件下的Fv/Fm、PS、qP 和 ETR 增加,即 PS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度、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和电子传递速率都增加。这表明新育成品种叶片衰老

16、速率明显慢于老品种。光适应条件下的荧光参数可作用检测剑叶光合作用能力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吉林省下一步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基本策略应为“扩库增源” ,即在扩库的基础上增加源的供应能力。通过适当增加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提高分蘖成穗率来扩大品种库容;通过筛选光合功能期长、生育后期 LAI 大、齐穗后 20 天剑叶 Pn 和 Chl 含量高、叶片衰老慢的品种增加源-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从而增加总生物量。构建吉林省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是实现“扩库增源”策略的必由之路。水稻品种遗传改良导致了产量大幅增加,可是世界水稻产量增幅由 20 世纪 80年代的 3.7下降到 90 年代的

17、0.9,产量增加速度在变缓。为了打破产量增加的瓶颈,人们开始关注水稻株型与生理特性对产量的作用,而且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株型。目前吉林省尚缺乏对水稻理想株型和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1958-2005)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确定吉林省水稻品种的理想株型,提出吉林省水稻下一步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的基本策略。 本研究于 2006 年和 2007 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选择吉林省从 1958 年-2005 年育成的 33 个不同年代的水稻品种,代表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水稻遗传改良中被选育成的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18、,研究其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生产特性、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1、吉林省水稻品种在过去 47 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从1958 的 6741.86 kghm-2 年增加到 2005 年的 12178.35 kghm-2,呈线性增加,平均年递增率为 1.72。90 年代以来产量增加变缓,年增幅仅为0.35。每穗粒数、每平方米粒数和结实率随育成年代增加呈极显著增加;穗数与育成年代呈多项式增加变化,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r=0.63*),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减少(r=-0.31);千粒

19、重与育成年代无显著相关。1990 年以后产量的缓慢增加与穗数减少导致的每平方米粒数增加不显著有关。从物质生产看,1990 年以前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与收获指数的增加有关(r=0.73*);而 1990 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主要与生物量的增加显著相关(r=0.68*)。因此进一步增加产量应以选育生物量较大的品种,适当增加品种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来扩大库容为主。 2、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株型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株高和茎叶夹角显著降低;第一、二、三节间长显著减少,第四节间降低不显著;各节间直径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穗长变化不显著;抽穗期显著推迟;灌浆期

20、后 IAI 显著增加。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负相关(-0.67*和-0.08),而 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趋势,相关系数为 0.28 和 0.12。因此我们认为吉林省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中应适当增加株高(97-102cm)和茎粗,继续提高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增加生育后期 LAI。 3、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干物质生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抽穗前生物量减少,抽穗后生物量显著增加。整个生育期品种的日干物质生产能力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与产量和收获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分蘖期单茎干重随育成年代减少但不

21、显著,抽穗期后单茎干重均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乳熟期和成熟期增加显著。抽穗后的单茎干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蘖数呈显著负相关。分蘖至抽穗前叶片净同化率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且与产量、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抽穗前叶片的净同化率有助于扩大水稻品种库容,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能力可增加生物量而进一步增加产量,单茎重可作为一个衡量群体结构是否适宜的较好指标。 4、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品种的叶片光合特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灌浆期和乳熟期水稻品种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期变化不显著。且 Pn 的增加主要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Pn/Ci)的增加所引

22、起的,与气孔导度(Gs)的提高相关性较小。从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上的变化上可发现,老品种的旺盛生长期在抽穗期,新品种在灌浆期。新育水稻品种 Pn 对光和 CO2 的响应能力有一定增强。产量与剑叶的叶源量(LSC)和齐穗后持续叶面积(LAD)呈显著正相关(0.46*,0.41*)。灌浆期和成熟期剑叶叶绿素含量(Chl)与产量相关达显著水平(0.39*和 0.43*),与 Pn 相关性不显著。剑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与 Pn 的相关性也不显著。因此,齐穗后 20 天剑叶的 Pn 和 Chl 可作为鉴别品种光合功能期及光合能力的简易指标。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应注

23、重在扩库的基础上增源,筛选光合功能期长和生育后期高 Pn 和 Chl 含量品种,增强品种生育后期源的供应能力。 5、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的衰老速度也不同。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衰老变缓。表现为剑叶 MAD 含量随育成年代减少,SOD、CAT 活性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光适应条件下的Fv/Fm、PS、qP 和 ETR 增加,即 PS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度、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和电子传递速率都增加。这表明新育成品种叶片衰老速率明显慢于老品种。光适应条件下的荧光参数可作用检测剑叶光合作用能力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吉林省下一步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基

24、本策略应为“扩库增源” ,即在扩库的基础上增加源的供应能力。通过适当增加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提高分蘖成穗率来扩大品种库容;通过筛选光合功能期长、生育后期 LAI 大、齐穗后 20 天剑叶 Pn 和 Chl 含量高、叶片衰老慢的品种增加源-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从而增加总生物量。构建吉林省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是实现“扩库增源”策略的必由之路。水稻品种遗传改良导致了产量大幅增加,可是世界水稻产量增幅由 20 世纪 80年代的 3.7下降到 90 年代的 0.9,产量增加速度在变缓。为了打破产量增加的瓶颈,人们开始关注水稻株型与生理特性对产量的作用,而且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株型

25、。目前吉林省尚缺乏对水稻理想株型和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1958-2005)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确定吉林省水稻品种的理想株型,提出吉林省水稻下一步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的基本策略。 本研究于 2006 年和 2007 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选择吉林省从 1958 年-2005 年育成的 33 个不同年代的水稻品种,代表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水稻遗传改良中被选育成的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生产特性、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1、吉林省水稻品种

26、在过去 47 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从1958 的 6741.86 kghm-2 年增加到 2005 年的 12178.35 kghm-2,呈线性增加,平均年递增率为 1.72。90 年代以来产量增加变缓,年增幅仅为0.35。每穗粒数、每平方米粒数和结实率随育成年代增加呈极显著增加;穗数与育成年代呈多项式增加变化,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r=0.63*),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减少(r=-0.31);千粒重与育成年代无显著相关。1990 年以后产量的缓慢增加与穗数减少导致的每平方米粒数增加不显著有关。从物质生产看,1990 年以前育成的品种

27、产量的增加与收获指数的增加有关(r=0.73*);而 1990 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主要与生物量的增加显著相关(r=0.68*)。因此进一步增加产量应以选育生物量较大的品种,适当增加品种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来扩大库容为主。 2、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株型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株高和茎叶夹角显著降低;第一、二、三节间长显著减少,第四节间降低不显著;各节间直径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穗长变化不显著;抽穗期显著推迟;灌浆期后 IAI 显著增加。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负相关(-0.67*和-0.08),而 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的株

28、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趋势,相关系数为 0.28 和 0.12。因此我们认为吉林省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中应适当增加株高(97-102cm)和茎粗,继续提高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增加生育后期 LAI。 3、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干物质生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抽穗前生物量减少,抽穗后生物量显著增加。整个生育期品种的日干物质生产能力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与产量和收获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分蘖期单茎干重随育成年代减少但不显著,抽穗期后单茎干重均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乳熟期和成熟期增加显著。抽穗后的单茎干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蘖数呈显著负相关。分蘖至抽穗

29、前叶片净同化率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且与产量、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抽穗前叶片的净同化率有助于扩大水稻品种库容,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能力可增加生物量而进一步增加产量,单茎重可作为一个衡量群体结构是否适宜的较好指标。 4、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品种的叶片光合特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灌浆期和乳熟期水稻品种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期变化不显著。且 Pn 的增加主要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Pn/Ci)的增加所引起的,与气孔导度(Gs)的提高相关性较小。从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上的变化上可发现,老品种的旺盛生长期在抽穗期,新品种在

30、灌浆期。新育水稻品种 Pn 对光和 CO2 的响应能力有一定增强。产量与剑叶的叶源量(LSC)和齐穗后持续叶面积(LAD)呈显著正相关(0.46*,0.41*)。灌浆期和成熟期剑叶叶绿素含量(Chl)与产量相关达显著水平(0.39*和 0.43*),与 Pn 相关性不显著。剑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与 Pn 的相关性也不显著。因此,齐穗后 20 天剑叶的 Pn 和 Chl 可作为鉴别品种光合功能期及光合能力的简易指标。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应注重在扩库的基础上增源,筛选光合功能期长和生育后期高 Pn 和 Chl 含量品种,增强品种生育后期源的供应能力。 5、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

31、叶片的衰老速度也不同。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衰老变缓。表现为剑叶 MAD 含量随育成年代减少,SOD、CAT 活性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光适应条件下的Fv/Fm、PS、qP 和 ETR 增加,即 PS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度、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和电子传递速率都增加。这表明新育成品种叶片衰老速率明显慢于老品种。光适应条件下的荧光参数可作用检测剑叶光合作用能力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吉林省下一步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基本策略应为“扩库增源” ,即在扩库的基础上增加源的供应能力。通过适当增加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提高分蘖成穗率来扩大品种库容;通过筛选光合

32、功能期长、生育后期 LAI 大、齐穗后 20 天剑叶 Pn 和 Chl 含量高、叶片衰老慢的品种增加源-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从而增加总生物量。构建吉林省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是实现“扩库增源”策略的必由之路。水稻品种遗传改良导致了产量大幅增加,可是世界水稻产量增幅由 20 世纪 80年代的 3.7下降到 90 年代的 0.9,产量增加速度在变缓。为了打破产量增加的瓶颈,人们开始关注水稻株型与生理特性对产量的作用,而且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株型。目前吉林省尚缺乏对水稻理想株型和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1958-2005)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农艺

33、性状和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确定吉林省水稻品种的理想株型,提出吉林省水稻下一步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的基本策略。 本研究于 2006 年和 2007 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选择吉林省从 1958 年-2005 年育成的 33 个不同年代的水稻品种,代表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水稻遗传改良中被选育成的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生产特性、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1、吉林省水稻品种在过去 47 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从1958 的 6741.86 kghm-2 年增加到 2005 年的 12178.35 kghm-

34、2,呈线性增加,平均年递增率为 1.72。90 年代以来产量增加变缓,年增幅仅为0.35。每穗粒数、每平方米粒数和结实率随育成年代增加呈极显著增加;穗数与育成年代呈多项式增加变化,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r=0.63*),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减少(r=-0.31);千粒重与育成年代无显著相关。1990 年以后产量的缓慢增加与穗数减少导致的每平方米粒数增加不显著有关。从物质生产看,1990 年以前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与收获指数的增加有关(r=0.73*);而 1990 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主要与生物量的增加显著相关(r=0.68*)。因

35、此进一步增加产量应以选育生物量较大的品种,适当增加品种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来扩大库容为主。 2、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株型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株高和茎叶夹角显著降低;第一、二、三节间长显著减少,第四节间降低不显著;各节间直径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穗长变化不显著;抽穗期显著推迟;灌浆期后 IAI 显著增加。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负相关(-0.67*和-0.08),而 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趋势,相关系数为 0.28 和 0.12。因此我们认为吉林省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中应适当增加株高(97-1

36、02cm)和茎粗,继续提高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增加生育后期 LAI。 3、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干物质生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抽穗前生物量减少,抽穗后生物量显著增加。整个生育期品种的日干物质生产能力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与产量和收获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分蘖期单茎干重随育成年代减少但不显著,抽穗期后单茎干重均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乳熟期和成熟期增加显著。抽穗后的单茎干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蘖数呈显著负相关。分蘖至抽穗前叶片净同化率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且与产量、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抽穗前叶片的净同化率有助于扩大水稻品种

37、库容,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能力可增加生物量而进一步增加产量,单茎重可作为一个衡量群体结构是否适宜的较好指标。 4、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品种的叶片光合特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灌浆期和乳熟期水稻品种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期变化不显著。且 Pn 的增加主要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Pn/Ci)的增加所引起的,与气孔导度(Gs)的提高相关性较小。从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上的变化上可发现,老品种的旺盛生长期在抽穗期,新品种在灌浆期。新育水稻品种 Pn 对光和 CO2 的响应能力有一定增强。产量与剑叶的叶源量(LSC)和齐穗后持续叶面积(LAD)呈显著正相关(0

38、.46*,0.41*)。灌浆期和成熟期剑叶叶绿素含量(Chl)与产量相关达显著水平(0.39*和 0.43*),与 Pn 相关性不显著。剑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与 Pn 的相关性也不显著。因此,齐穗后 20 天剑叶的 Pn 和 Chl 可作为鉴别品种光合功能期及光合能力的简易指标。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应注重在扩库的基础上增源,筛选光合功能期长和生育后期高 Pn 和 Chl 含量品种,增强品种生育后期源的供应能力。 5、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的衰老速度也不同。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衰老变缓。表现为剑叶 MAD 含量随育成年代减少,SOD、CAT 活性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

39、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光适应条件下的Fv/Fm、PS、qP 和 ETR 增加,即 PS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度、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和电子传递速率都增加。这表明新育成品种叶片衰老速率明显慢于老品种。光适应条件下的荧光参数可作用检测剑叶光合作用能力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吉林省下一步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基本策略应为“扩库增源” ,即在扩库的基础上增加源的供应能力。通过适当增加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提高分蘖成穗率来扩大品种库容;通过筛选光合功能期长、生育后期 LAI 大、齐穗后 20 天剑叶 Pn 和 Chl 含量高、叶片衰老慢的品种增加源-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从而增加总

40、生物量。构建吉林省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是实现“扩库增源”策略的必由之路。水稻品种遗传改良导致了产量大幅增加,可是世界水稻产量增幅由 20 世纪 80年代的 3.7下降到 90 年代的 0.9,产量增加速度在变缓。为了打破产量增加的瓶颈,人们开始关注水稻株型与生理特性对产量的作用,而且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株型。目前吉林省尚缺乏对水稻理想株型和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1958-2005)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确定吉林省水稻品种的理想株型,提出吉林省水稻下一步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的基本策略。 本研究于 2006 年和 20

41、07 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选择吉林省从 1958 年-2005 年育成的 33 个不同年代的水稻品种,代表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水稻遗传改良中被选育成的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生产特性、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1、吉林省水稻品种在过去 47 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从1958 的 6741.86 kghm-2 年增加到 2005 年的 12178.35 kghm-2,呈线性增加,平均年递增率为 1.72。90 年代以来产量增加变缓,年增幅仅为0.35。每穗粒数、每平方米粒数和结实率随育成年代增加呈极

42、显著增加;穗数与育成年代呈多项式增加变化,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r=0.63*),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减少(r=-0.31);千粒重与育成年代无显著相关。1990 年以后产量的缓慢增加与穗数减少导致的每平方米粒数增加不显著有关。从物质生产看,1990 年以前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与收获指数的增加有关(r=0.73*);而 1990 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主要与生物量的增加显著相关(r=0.68*)。因此进一步增加产量应以选育生物量较大的品种,适当增加品种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来扩大库容为主。 2、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株型发生了显著变化

43、。随育成年代增加,株高和茎叶夹角显著降低;第一、二、三节间长显著减少,第四节间降低不显著;各节间直径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穗长变化不显著;抽穗期显著推迟;灌浆期后 IAI 显著增加。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负相关(-0.67*和-0.08),而 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的株高与产量和生物量均呈正相关趋势,相关系数为 0.28 和 0.12。因此我们认为吉林省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中应适当增加株高(97-102cm)和茎粗,继续提高单穗重和分蘖成穗率,增加生育后期 LAI。 3、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干物质生产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育成年代增加

44、,抽穗前生物量减少,抽穗后生物量显著增加。整个生育期品种的日干物质生产能力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与产量和收获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分蘖期单茎干重随育成年代减少但不显著,抽穗期后单茎干重均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乳熟期和成熟期增加显著。抽穗后的单茎干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蘖数呈显著负相关。分蘖至抽穗前叶片净同化率随育成年代的增加而极显著增加,且与产量、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米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抽穗前叶片的净同化率有助于扩大水稻品种库容,增加抽穗后干物质生产能力可增加生物量而进一步增加产量,单茎重可作为一个衡量群体结构是否适宜的较好指标。 4、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品

45、种的叶片光合特性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灌浆期和乳熟期水稻品种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抽穗期变化不显著。且 Pn 的增加主要与品种表观叶肉导度(Pn/Ci)的增加所引起的,与气孔导度(Gs)的提高相关性较小。从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上的变化上可发现,老品种的旺盛生长期在抽穗期,新品种在灌浆期。新育水稻品种 Pn 对光和 CO2 的响应能力有一定增强。产量与剑叶的叶源量(LSC)和齐穗后持续叶面积(LAD)呈显著正相关(0.46*,0.41*)。灌浆期和成熟期剑叶叶绿素含量(Chl)与产量相关达显著水平(0.39*和 0.43*),与 Pn 相关性不显著。剑

46、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产量相关不显著,与 Pn 的相关性也不显著。因此,齐穗后 20 天剑叶的 Pn 和 Chl 可作为鉴别品种光合功能期及光合能力的简易指标。下一步超高产育种应注重在扩库的基础上增源,筛选光合功能期长和生育后期高 Pn 和 Chl 含量品种,增强品种生育后期源的供应能力。 5、在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的衰老速度也不同。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衰老变缓。表现为剑叶 MAD 含量随育成年代减少,SOD、CAT 活性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增加。随品种育成年代增加,剑叶光适应条件下的Fv/Fm、PS、qP 和 ETR 增加,即 PS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光化学量子效率度、反应中心的开放

47、程和电子传递速率都增加。这表明新育成品种叶片衰老速率明显慢于老品种。光适应条件下的荧光参数可作用检测剑叶光合作用能力的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吉林省下一步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基本策略应为“扩库增源” ,即在扩库的基础上增加源的供应能力。通过适当增加穗数,继续增加每穗粒数,提高分蘖成穗率来扩大品种库容;通过筛选光合功能期长、生育后期 LAI 大、齐穗后 20 天剑叶 Pn 和 Chl 含量高、叶片衰老慢的品种增加源-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能力,从而增加总生物量。构建吉林省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是实现“扩库增源”策略的必由之路。水稻品种遗传改良导致了产量大幅增加,可是世界水稻产量增幅由 20

48、 世纪 80年代的 3.7下降到 90 年代的 0.9,产量增加速度在变缓。为了打破产量增加的瓶颈,人们开始关注水稻株型与生理特性对产量的作用,而且在不同水稻生态区域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株型。目前吉林省尚缺乏对水稻理想株型和生理特性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吉林省过去 47 年间(1958-2005)育成水稻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确定吉林省水稻品种的理想株型,提出吉林省水稻下一步高产育种和栽培实践的基本策略。 本研究于 2006 年和 2007 年在吉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田进行,选择吉林省从 1958 年-2005 年育成的 33 个不同年代的水稻品种,代表吉林省过去 47 年

49、间水稻遗传改良中被选育成的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生产特性、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片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结果表明: 1、吉林省水稻品种在过去 47 年的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从1958 的 6741.86 kghm-2 年增加到 2005 年的 12178.35 kghm-2,呈线性增加,平均年递增率为 1.72。90 年代以来产量增加变缓,年增幅仅为0.35。每穗粒数、每平方米粒数和结实率随育成年代增加呈极显著增加;穗数与育成年代呈多项式增加变化,1990 年以前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显著增加(r=0.63*),1990 年以后育成品种穗数随育成年代增加而减少(r=-0.31);千粒重与育成年代无显著相关。1990 年以后产量的缓慢增加与穗数减少导致的每平方米粒数增加不显著有关。从物质生产看,1990 年以前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与收获指数的增加有关(r=0.73*);而 1990 年以后育成的品种产量的增加主要与生物量的增加显著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