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功绩(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统一六国:背景:A.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亲政后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统一是大势所趋。B.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统一的基本条件。C.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D.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联系加强。统一的社会基础。方略:秦王嬴政的宏才大略,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的统一方略。过程: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赵、魏,强攻灭楚,最后灭燕、齐。结果:公元前 221 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国家。 建立集权统一国家:政治上:建立专
2、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百越,开灵渠,设南方四郡管辖。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焚书坑儒)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渠道。2、作用和意义: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秦始皇的暴政: 焚书坑儒:A.接受了法家(李斯)的思想;B.实质:是加强思想控制;C.评价: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导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加速秦朝灭亡。4、评价:“缔
3、造统一、创立新制”功: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过:他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功绩:(知人善任、开明开放)(1)出现“贞观之治”局面原因 治国思想:深明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民本思想) 用人策略:选贤任能,虚怀纳谏;用人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 (魏、房、杜) 经济措施: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休养生息、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 (革新政治,实行三省六
4、部制)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2)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表现: 羁縻府州:A.武力征服东突厥,册封突厥首领为的都督、刺史,官制世袭; B.攻下西突厥后,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使唐与吐蕃称“翁婿”关系。作用: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世为唐臣” ,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3) 开放的对外政策表现: 在中央设置鸿胪寺作为接待外来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海外贸易,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对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A.与印度:派玄奘去天竺去佛经;B.与朝鲜:到唐游
5、学,吸收汉文化;C.与日本:派遣唐使,僧侣游学,推动“大化改新” ,促进日本的封建化过程。影响: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国的发展和强盛,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对世界各国的文明进步产生影响。2、晚年的反省:纳谏:从“悦耳从之”到“勉强受谏”再到“面加穷诘” ;节俭:从戒奢从简到大修宫殿。反省: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自我评价:“功大过小”3、评价:知人善任、开明开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基础。对君、国、民关系的认识,特别是晚年的反省,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借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
6、献。(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1、少年康熙的难题鳌拜专权;台湾割据;三藩割据;准噶尔叛乱;沙俄入侵;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铲除鳌拜后,康熙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2、功绩:(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巩固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平定三藩之乱:启用汉将,重用绿营,平定后加强对西南的管辖。 收复台湾:派施琅收复台湾,1684 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御驾亲征,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善于学习和创新,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加强民族团结:尊重喇嘛教,册封西藏宗
7、教上层,加强与蒙、藏的团结,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记住三件事:多伦会盟、册封四大活佛、设木兰围场) 维护国家主权(抵御外来侵略) 雅克萨之战:命令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1689 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注意:内容、意义和中国国号)3、局限性:政治上:设立南书房,加强皇帝集权;经济上: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4、评价:巩固统一、维护主权功: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反抗外
8、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是中国古代对多民族国家有杰出贡献的封建帝王,开创了“康乾盛世”局面。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了隐患。请问:康熙帝是如何自我评价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引申分析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创立、发展和巩固知 识点:结合史实分别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1、秦始皇 统一六国, 结束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本格局; 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 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纪元。2、唐
9、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与吐蕃实行和亲的政策,建立“翁婿”关系。 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揭开了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3、康熙帝 平定三藩叛乱; 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 平定噶尔丹叛乱; 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 册封西藏宗教上层,加强对蒙藏的管理; 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引申分析二:历史人物专题(唐太宗、康熙帝)材料一 盛哉,太宗之列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有之也。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
10、,并结合唐太宗的有关史实做简要说明。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巨大,如推翻隋朝暴政,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出现“贞观之治”局面。2、简要评述材料一中的人物在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贡献。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东突厥设立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实行和亲的政策。3、列举康熙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巩固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平定噶尔丹叛乱,控制新疆;册封西藏宗教上层,加强对蒙、藏的管理;维护国家主权:反击沙俄,签署尼布楚条约 。4、康熙帝入关后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确立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统治
11、的?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汉文化。崇尚儒家文化,重用汉族官员;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册封蒙藏宗教上层“四大活佛” ,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5、从康熙帝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重要启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势力。6、评述唐太宗和康熙帝的对外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唐太宗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而且影响了东亚(朝鲜、日本)文化的发展。康熙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使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1、历
12、史背景:春秋末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社会状况: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2、生平简介:(前 551前 479)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礼乐” ,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他学过礼、从过政、周游列国、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3、成就: 开创儒家思想(基本思想和主张) 礼:A.含义:即周礼,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B.途径:做到“四非” ,主张“克己复礼” ,匡正社会等级秩序。 仁:A.含义:即仁者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
13、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对统治者: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杀。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途径:将礼与仁结合起来,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庸:在协调礼与仁的关系上,认为“过犹不及” ;应采用“和而不同”的方法。他认为对立因素的统一与和谐才形成完美的事物。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仁”是核心,属于伦理范畴;礼是表现,属政治范畴;两者结合不可分割;用“中庸”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用“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 。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一视同仁; 教育内容:诗 书 礼 乐 忆 春秋
14、 ;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教育目标:“成人” 、成“君子” ;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办学形式:收徒讲学,开创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 ,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他的思想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 ,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4、局限性:目的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阶级局限性。 (如仁的思想、 “三纲五常”)5、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6、影响:对中国: 文化上: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教育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如开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对人类文明: 对亚洲:一些国家建孔庙,以儒
15、学为主开科取士,使儒家思想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一些思想家热衷于孔子学说的研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借鉴和鼓舞。7、评价: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对亚洲和世界影响巨大,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请思考:孔子哪些思想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提示:以德治国,以民为本,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化解各种矛盾;儒家思想中的仁、礼、讲道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培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儒家主张天下定于一,有助于民族的统一与融合。道德修养上,讲诚信,尊老爱幼;教育上,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言之有理即可)(二)古希
16、腊文化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1、历史背景:希腊城邦开始衰落,晚期处于马其顿王国统治下。2、成就(1)伯拉图学院的头脑:“北方小驹” ,有惊人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人格。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理念属于思维抽象;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2)博学家:建立庞大的学科体系,如哲学、生物学、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等方面。 哲学:形而上学一书提出了哲学的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物理学:物理学一书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逻辑学:以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生物学:对动植物进行分类,解剖研究 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3)教师生
17、涯: 兴建吕克昂学园,在此讲学著书,教学方法别具一格,被称为“散步的哲学家” 。 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是一种人生境界。3、局限性 哲学观常徘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认为奴隶制是天然合理的,体现奴隶主阶级的局限性。4、评价:古希腊文化集大成者,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伟人的评价:马克思:“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罗素:“第一个象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 。 )5、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比较:相同点: 都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东、西方文化的奠基人; 都关注教育、重视道德修养和知识,是伟大教师的典
18、型; 都具有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的见解,高尚的人格。 都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教化出来的品质,都主张适度,反对两极。孔子“中庸”与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不同点:提出“中庸”的角度不同:孔子是从协调“礼”和“仁”的关系角度提出的;亚里士多德是从伦理学角度在讲授人生哲理中提出的。研究领域侧重点不同:孔子侧重伦理道德,偏重感性,追求善;亚里士多德侧重哲学领域,侧重理性,追求真;对中庸的标准认识不同:孔子多是强调如何做,没有指出为什么,强调一个“度”过犹不及。亚里士多德强调中庸之道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应舍弃两端而取其中。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本单元三位人物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封建皇帝。
19、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第 1 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 注意问题: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 ,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1、秦统一的原因:时代趋势;国力基础;个人条件;重用人才2、主要业绩:政治制度: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合法化;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拓疆、交通和文字: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直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3、功过评价: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
20、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第 2 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 ,惩治贪赃枉法。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
21、逐步复苏。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3、开明君主和开放时代:吸取教训心存百姓; 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第 3 课 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注意问题: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康熙帝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突出贡献是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面临的问题: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沙俄势力东进。2、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 ,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三征噶尔丹,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
22、量。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评价:功绩: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第二单元 东西方先哲 第 1 课 先师孔子 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 ,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2、主要思想:政治思想,主张“仁” (核心)和“克己复礼” 。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办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3、地位和影响: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第 2 课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注意问题: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思想比较。1、主要思想:哲学思想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政治思想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伦理思想:中道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别具一格。2、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三段论” 、 “中道” 、 “法治”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