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大数据的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建设研究 李晨晖 张兴旺 秦晓珠 桂林理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桂林理工大学图书馆 摘 要: 目的/意义移动视觉搜索与文化遗产数字化是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数字人文领域的两个研究热点, 二者的融合研究有助于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视野和思路。方法/过程首先分析了视觉搜索理论在数字图书馆、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研究现状, 再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大数据特征及其移动视觉搜索共性特征进行分析, 接着对其基本原理、业务运转流程、体系架构设计、功能逻辑与服务模块等进行研究, 最后以佛教文化遗产为例对其应用进行了描述。结果/结论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充分体现了大数据的 4V
2、 特征,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文化思想的合理传播与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局限文化遗产所涉及内容太过庞大, 需根据其具体分类与特性, 分别加以研究与分析。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移动视觉搜索; 大数据; 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李晨晖, 女, 1984 年生, 硕士, 讲师。研究方向:知识服务。作者简介:张兴旺, 男, 1982 年生, 博士生, 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作者简介:秦晓珠, 女, 1963 年生, 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基金: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及其应用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5YJC8700
3、12) Construction of Mobile Visual Search Mechanism of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Library Based on Big Data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Mobile visual search and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ization ar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digital library and digital human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grat
4、ion of them helps extend research vision and ideas in relevant research fields. Method/process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visual search theory in digital libra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ization, and next explores the big data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izat
5、ion construction and their common features with mobile visual search. And then the basic principles, business operation processes,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functional logic and the service modules are studied. Finally the Buddhist cultural heritag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escribe the applicati
6、on of proposed method. Result/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library fully embodies the 4 v characteristics of big data. The ultimate goals are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reasonabl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ideology, and rational developmen
7、t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imitations Cultural heritage involves a lot of content, which should b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cultural heritag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Keyword: digital library; mobile visual search; big data; cultural heritage; 1 问题的提出文化遗产
8、数字化不仅是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数字人文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 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2016 年 5 月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1, 及其 2014 年 3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关于文化遗产的讲话2, 分别从我国对内学术研究、科学发展与文化保护, 对外文化传承、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播两个角度, 传递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强烈意愿。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 遗留了大量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印记, 如历史建筑、壁画雕塑、石刻洞窟等物质文化遗产,
9、 手工技艺、古籍文献、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 如何有效地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理应成为当前数字图书馆、数字人文领域密切关注的课题。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以其相关文本、图像、音视频和三维数字模型等视觉大数据资源为数据源, 结合其所具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属性, 以数字化保护与有效开发利用为目的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有效处理好文化遗产相关文本、图像、音视频和三维数字模型等视觉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关系, 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有价值信息与知识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移动视觉搜索理论与技术由此而生。因此, 本文以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例, 对其移动视觉搜索机制进行研究, 籍此为我国
10、优秀传统文化及相关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2 视觉搜索理论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现状分析2.1 视觉搜索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应用与研究现状分析视觉搜索理论是融合了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学科在一起的跨学科领域。张兴旺等认为视觉搜索源于心理学、行为学领域, 于 2009 年被斯坦福大学的 Griod、Chandrasekhar 等引入到信息检索领域3-4。朱庆华等认为馆藏资源中异构数字资源之间的语义关联揭示是目前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5, 并强调移动视觉搜索不仅是科技和工程领域的研究对象, 更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领域前沿课题和典型应用6。事实上, 视觉搜索理
11、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远不止提供信息检索功能。自 2009 年移动视觉搜索被引入信息检索领域、2010 年被北京大学高文院士引入国内以来, 在近 8 年里, 图书馆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学者曾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 采用过不同方法、技术、思路和理论来解决过各不同领域的许多问题, 也为国内外各类文化遗产数字人文项目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思路和工具。视觉搜索理论为数字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入新的活力, 主要表现在国内外一系列大型文化遗产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与实践。2017年 6 月“Nature”刊发了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F.Kaplan 关于“威尼斯时间机器”
12、 (Venice Time Machine) 数字人文项目的文章7-8。2017 年 6 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院启动“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与“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重要种类 DNA 条形码库构建”项目, 提出构建对应的多元化、异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与关联知识整合检索体系9。另有上海图书馆开展的中国历史地理数据在数字人文项目中的开发应用研究10。它们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视觉搜索的相关理论与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项目建设与实践过程, 尤其是其中相关文本、图像、音视频与三维数字模型等视觉资源的语义描述、表达、组织与整合, 以及视觉资源间的知识关联揭示、语义融合、信息交互与可视化展示
13、。2.2 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研究现状分析文化遗产数字化问题都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 很多国家都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如 2016 年 11 月由剑桥大学负责实施的全球首个“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11、2016 年 1 月我国启动藏传佛教活佛查询系统12等。我国极力推动、全球参与并引起极大反响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化建设项目, 其中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等技术构建的“数字敦煌” (Digital Dun Huang) 、“虚拟洞窟”13、为保护和抢救敦煌石窟壁画这一珍贵文物资源的“敦煌壁画数字化项目”与敦煌数字资源库、为保护和展示敦煌文化遗产而建设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14、”等。在文化遗产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研究方面, 成果非常丰富。程焕文以分类存储与语义检索为中心,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展开了研究14。夏立新探讨了社会化标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描述与组织中的应用15。王蒙等以京剧、昆曲、歌仔戏等为例, 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组织模式16。而关联数据作为数字图书馆、数字人文领域最受关注的技术与方法之一, 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中。如家谱关联数据服务平台17、类书与台湾旧契约文书信息检索平台18、古籍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系统19、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关联平台20等。3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遗产数字图
15、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建设研究3.1 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大数据特征分析根据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应用研究来看,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充分体现了大数据的 4V 特征。在数据量上, 其数据规模已基本达到了艾字节级别;在数据类型上, 其所处理和分析的数据主要以文本、图像、音视频、三维数字模型等视觉资源为主, 同时也涉及地理信息数据、三维重建数据、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类数据;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 相应文化遗产管理、应用与服务数据具有交互性强、更新快、实时性要求高等特点, 因此其产生数据价值密度较低。另外, 新一代的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 (博物馆) , 如数字敦煌虚拟博物馆、意大利庞贝古城数字馆、旧金山兵马
16、俑数字馆等, 具有对海量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实时、高效分析与处理能力, 使数据能快速转换成信息、知识能力, 从而能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嵌入式、协作化知识服务。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对于相关大数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质”“用”三个方面。“量”即重点解决文化遗产大数据的数据规模所带来的技术与应用难题;“质”即重点研究文化遗产大数据这一新兴研究对象的本质内容与信息共享平台的运行机理, 如文化遗产视觉大数据资源的结构演化、知识关联规律和语义关联关系等;“用”即重点突破文化遗产视觉大数据的特征提取、知识发现、知识组织、系统研发的应用问题。以上三个内容互相支撑、互相补充、互相关联, 只有解决了
17、“量”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解决文化遗产大数据的技术问题, 深入挖掘出它所蕴含的价值和知识;只有掌握了“质”的问题, 才有助于把握文化遗产大数据的本质特征, 更好地加以利用;只有解决好“用”的问题, 才能从需求出发更好地理解“量”“质”的机理, 从而保持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活力。3.2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视觉搜索建设共性特征分析从已有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项目实施情况来看, 视觉搜索理论、技术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国内的数字敦煌莫高窟、靖江王陵三维数字系统、克孜尔石窟数字化、交河故城虚拟博物馆, 还是国外的泰国金佛寺虚拟博物馆、缅甸骠国古城数字博物馆、柬埔寨数字吴哥窟, 这
18、些项目的实施, 均需对文本、图像、三维数字模型和音视频等视觉资源进行组织、描述、表达和分析, 并需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检索与可视化展示功能, 而这些需求正是视觉搜索理论、技术与方法能解决、且擅长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相关项目建设与实施情况来看, 其对应的视觉搜索机制主要具有以下 5 个方面的共有特征:1) 文本、图像、三维数字模型与音视频等视觉资源是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和分析对象。各类视觉大数据资源也是相应的特色数据库、虚拟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 建设、交互式体验中心建设的关键与核心, 更是文化遗产长久保存、充分保护、广泛传播、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2)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
19、设依赖于与之相关的视觉大数据资源, 而相应的视觉大数据资源具有数据规模大、结构复杂、类型多元、多维尺度关联和纵深纬度高等特征21。3)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涉及以下 7 个环节:视觉大数据资源获取与存储;多源数据融合;视觉大数据描述、组织与分析;元数据、关联数据描述、组织与建模;三维数字重建与复原;可视化展示与视觉搜索;文化遗产保护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4) 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其中, 物质文化遗产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视觉大数据资源的主要来源和建设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数字化保护的核心内容。5)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的和核心内容是
20、实现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文化思想的合理传播与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3.3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建设分析3.3.1 基本原理分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种类繁多, 内容多样, 并由于其所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传播、发展过程和传承方式的不同, 使相应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类型特征、分类方法、信息载体和保护方法也各具特色, 进而使得相应的数字化建设和共享平台建设模式、方法也略有不同, 而相应的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建设自然也有所区别。但从业务需求角度来进行分析,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构建则大体一致。由于文本、图像、3D 模型和音视频等视觉大数据资源已成为各类文化遗产数字
21、图书馆建设的主要信息载体。尽管文化遗产视觉资源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存在、传播、获取与组织方式呈现出异构无序、动态变化、时空关联的等特征22, 但无论怎样, 其基本原理大体相似, 如图1 所示。图 1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基本原理 下载原图3.3.2 运转流程分析文献3, 22-23曾分别从技术方案、资源描述与理论综述等方面对通用型移动视觉搜索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基于此, 结合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及其数字化建设需求, 提出相应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建设业务流程, 如图 2所示。当用户到达某文化遗产遗址时, 如对其中壁画、石窟或建筑等文化遗产产生兴趣, 就可以通过手机获取感
22、兴趣事物拍照获取其图像, 并将获取的图像作为检索对象, 通过移动互联网激活对应的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引擎, 从服务端执行并完成对应的移动视觉搜索服务, 搜索任务执行完成后, 再将获取的搜索结果 (可能包含文本、图像、3D 数字模型和音视频等) 按照一定规律, 进行资源整合后反馈至手机终端, 并以用户易于接受的可视化方式显示出来。图 2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建设业务流程 下载原图3.3.3 体系架构设计根据以上分析, 确定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体系架构设计方案, 将其底层视觉大数据资源分为三大类:一是文化遗产虚拟图书馆构建所需物质文化遗产类视觉大数据资源;二是文化遗产特色
23、数据库构建所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视觉大数据资源;三是各类视觉大数据资源间所存在的各类知识关联与语义关联关系。根据文化遗产及其视觉大数据资源的分类情况和建设需求, 结合移动视觉搜索引擎体系架构3, 设计其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架构如图 3 所示, 其体系结构主要由文化遗产数据层、视觉搜索引擎层、移动视觉搜索接口层、文化遗产移动视觉搜索应用层等 4 个主要部分组成。但整个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都依赖于其所处的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等网络环境。在整个体系中, 文化遗产数据层是基础和前提, 视觉搜索引擎层是核心和关键, 移动视觉搜索接口层是中转和枢纽, 文化遗产移动视觉搜索应用层是前台和门面,
24、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所有环节环环相扣, 互为犄角, 且各模块之间的保持信息实时交互与知识实时交流, 进而形成一个集相关的数字、信息与知识获取、存储、处理、利用与共享共建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运转体系。图 3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体系架构 下载原图3.3.4 功能逻辑与服务模块分析1) 服务环境分析。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建设依赖于其所处的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呈现出大数据特征, 而移动互联网环境的逐步完善、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移动应用的飞速增长, 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巨大机遇, 更对其所需的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网络环境提出了更大挑战。一方面, 要
25、求其所处的网络环境具有更强大的附在均衡、计算、存储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所拥有的各类软硬件资源节点, 将不再单纯扮演服务支撑、信息与知识中转的角色, 而将在软硬件资源部署、管理、维护、网络与服务安全、性能管控、承载优化等方面承担更多压力和任务。2) 基础数据源与文化遗产数据层分析。文化遗产数据层是其基础和前提, 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基础数据源和视觉资源存储机制两个主要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 可知基础数据源层主要用于搜集、分类整理和获取各类文化遗产视觉资源 (如文本、图像、音视频、三维模型) , 涉及的内容包括建筑、壁画、石窟、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传说、活动、手工技艺、
26、古籍文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人物、习俗、事迹等其他类型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中,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 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具有较为强烈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征, 由之产生的视觉资源具有强烈的领域性、专业性和独特性, 甚至是唯一性。但从其对应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内容、趋势和需求来看, 不同类型的汉传佛教文化遗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方向有所区别, 相应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强调的是:建设前的各类重建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建设中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建设后的虚拟图书馆的可视化展示与体验;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强调的是:建设前的各类
27、非物质文献、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数字化加工;建设中的各类视觉资源之间的知识关联揭示与关联关系发掘、视觉资源内部的视觉主体之间的语义关联揭示与关联关系发掘;建设后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与知识共享平台的利用、推广与功能优化。由于文化遗产整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领域性, 使其较难被描述、组织、分析和融合, 且相应的视觉资源处理、特征提取、需求匹配和语义检索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就文化遗产这一领域而言, 同一类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通用性, 在对同一类型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 容易对其进行分类和标注, 一旦解决了某一类文化遗产技术问题, 相关视觉资源的获取、存储、处理与分析的难度就变小。在具体的数
28、据存储和技术研发过程中, 则是按照通用的云计算、大数据存储、分析和计算技术来加以处理。3) 视觉搜索引擎业务层分析。视觉搜索引擎业务层构建在数据层之上, 是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该引擎可帮助用户实现文化遗产的信息服务与信息检索需求, 实现从基本的信息检索向知识检索、关系检索、语义检索、主题检索的演变, 从而使用户从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的信息检索模式向基于视觉资源本体、主题、概念或知识的信息检索模式转型。该引擎的设计与规划理念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1) 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有别于传统文献资源数字化, 文化遗产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该引擎设计是一个具有强烈的领域导向、专
29、业特征的多元化模式的视觉资源、关联知识融合体系。 (2) 文化遗产所固有特性决定了数字图书馆视觉搜索引擎设计除了具备文献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检索等功能之外, 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三维数字重建、虚拟展示、物理虚拟空间融合等功能, 较传统模式而言, 它对计算、存储、分析和处理能力要求更高。 (3) 视觉搜索任务的动态多变要求该引擎必须对视觉搜索服务规则、模式与知识加以完善、优化, 业务逻辑推理不仅仅停留在信息资源层面, 还需要重点处理三维空间数据、信息、知识资源与服务需求之间的关联关系, 才有可能将所有关联知识以移动化、模块化方式有效地展示给用户。按照“数据访问接口业务逻辑推理搜索服务配
30、置服务组合优化搜索任务执行”这样一个视觉搜索引擎业务逻辑, 将文化遗产视觉搜索引擎业务层划分为文化遗产数据接口层、视觉搜索业务逻辑推理层、文化遗产视觉搜索服务中间件、文化遗产视觉搜索服务组合与任务执行 4 个模块。数据接口模块主要负责从底层数据层获取、访问基础数据, 尤其是其中的三维数字重建数据。业务逻辑推理模块主要负责从知识库中获取与用户视觉搜索服务相匹配的知识、算法、技术, 从而形成符合条件的业务逻辑规则。服务中间件模块主要负责视觉搜索服务匹配、组合、优化、评估等多个功能。服务组合与任务执行模块主要是在前面基础之上确立相应的服务组合和任务执行方案, 完成相应的视觉搜索功能, 并向上一层提供
31、应用与服务接口。4) 移动视觉搜索应用接口层分析。在视觉搜索引擎构建完成后, 就可调动相应的功能模块, 为用户提供服务。而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需要调动的是移动应用与服务, 因此就需要移动接口。在具体执行与实施过程中, 可通过该层将整个机制中服务需求与任务分解成多个服务与功能单元, 通过已有应用与业务接口, 将移动视觉搜索需求与服务、功能单元有效连接, 从而使得文化遗产移动视觉搜索服务可以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跨平台、松散耦合的粗粒度视觉搜索服务中间件进行有效组织、优化和部署,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的移动视觉搜索服务。由于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本身所
32、具有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特性, 使它在具体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除了需要考虑到文化遗产数据、信息与知识资源的获取、处理、分析与共享之外, 还需要考虑到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展示、体验、感知的社会价值、文化与旅游价值。因此, 将移动视觉搜索应用接口主要分为两大类接口:一是业务接口;二是应用接口。前者负责文化遗产基础业务功能与模块的服务访问, 如虚拟博物馆视觉、特色资源数据库视觉搜索、视觉知识库等访问接口;后者负责文化遗产可视化展示、体验与感知服务与功能的, 如移动应用服务、三维可视化展示、体验与感知应用、交互式移动服务应用等访问接口。5) 文化遗产移动视觉搜索应用层分析。移动视觉搜索应用层主要负责为数字图
33、书馆运营、管理与维护提供简洁、方便的运维平台与信息共享平台, 为用户提供可视化、嵌入式、协作化、智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信息查询服务。该层的业务范围会覆盖整个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管理、维护与服务全生命周期过程, 且用户可在不同智能终端上通过不同方式实现管理、服务、开发与利用等功能切换, 并能支撑多服务主体的高效协作与管理。从用户角度对其应用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移动视觉搜索平台、移动虚拟展示平台、文化遗产知识图谱系统、移动视觉知识问答系统、移动音视频搜索与移动图像搜索等。但无论是哪一个平台或系统, 其执行过程都会经历“移动视觉搜索需求获取视觉资源获取与处理搜索任务建模与搜索规则制定视觉搜索引
34、擎执行搜索任务求解移动视觉搜索应用提供”过程。3.4 基于大数据的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应用分析事实上, 关于数字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研究早已成为工业界、学术界重点研究对象, 也有许多现成案例, 如 Google 知识图谱、百度图像搜索、爱奇艺大脑等商业型应用;数字敦煌莫高窟、数字志莲净苑、新疆克孜尔石窟数字化系统等公共型应用。根据前文研究与分析, 本文以佛教文化遗产为例, 尝试构建了相应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 并提供了基础的移动视觉搜索服务。在该应用体系中, 用户可通过最上端的移动视觉搜索应用接口, 获取感兴趣的文化遗产以文本、图像和视频等视觉资源作为检索对象, 检索获取到其感兴
35、趣的信息与知识。本文以广西桂平市西山镇洗石庵为例, 通过移动视觉搜索接口, 调用智能手机摄像头, 获取洗石庵图像作为检索对象, 执行移动视觉搜索任务后, 获取到与之相关的信息与知识。具体应用测试界面如图 4 所示。在实际应用中, 用户可通过实际场景来确定其具体的移动视觉搜索服务需求, 通过获取用户视觉搜索对象来确定其检索模式, 并可将移动视觉搜索模式与基于关键词的信息检索模式融合使用。图 4 基于大数数据的文化遗遗产数字图书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机制应用用分析4 结束语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 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受政府、社会和学学术界的关注 , 尤其在国家和和政府大力推动中国特色 哲学社
36、会科学研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社会和学术术 背景下, 如何有效地开展其数字化建设与与应用平台建 建设就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自 2010 年移动视觉搜索理论被国内学者 者引入进来之后, 迅速被数字图书馆、数字人文领域学者所接受, 研究人员们纷围绕其基础理论、 关键技术、 知识组织模式、资源建设模式、平台建设等内容展开了大量研究。同时 , 由于文本、图像、音视频与三维数字模型等视觉资源是文化 遗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载体, 深入开展其移动视视觉搜索机制研究, 除了能补充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人文体系之外, , 还能为相关应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但由于于文化遗产所涉及内容太过庞大, 目前尚
37、不存在某一种机制能够适用于所有类型文化遗产, 这就需要根据文化遗产的具体分类及其具体形态, 来分别加以研究与分析, 这也是笔者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EB/OL. (22016-05-23) 20017-06-25.http:/w www.npopss- l. 2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全文) EB/OL. (22014-03-28) 20017-06-25.http:/w wen/2014-03/28/content_26488480.htm. 3张兴旺旺, 郑聪.领域导导向的数字图书书馆移动视觉搜搜索引擎建设研研究J.图书与情报, 2
38、016 (5) :440-47. 4张兴旺旺, 向宏华, 柏雪雪.商业型视觉搜搜索体系建设的的实践及启示JJ.图书与情报报, 2016 (5) :34-399. 5朱庆华华.大数据环境下下数字资源移动动视觉搜索机制制J.情报资料料工作, 2016 (4) :5. 6刘木林林, 朱庆华, 赵宇宇翔.基于关联数数据的数字图书书馆移动视觉搜搜索框架研究JJ.情报资料工作作, 2016 (4) :6-100. 7The“time machine”reconstruu cting ancient Venices social network ksJ/OL. (2017-06-14) 2017-006-2
39、5.https:/m/articles/n-124446262. 8机器学习算法重构威尼斯千年历史, 成为“谷歌和 Faceboo ok”EB/OL. (22017-06-24) 20017-06-25.http:/w a/151617850_4473283. 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所承担的两项国家科技专项项目在粤启动EB/OL. (2017-06-22) 2017-06-25.http:/:808/xwzx/tpxw/201706/t20170622_4817065.html. 10夏翠娟.中国历史地理数据在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中的开发应用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7 (2) :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