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军事与地理军事地理学是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的学科,它探索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影响,以及在军事上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战行动提供依据。它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军事地理学通常由普通军事地理学、区域军事地理学、部门军事地理学三个部分构成。普通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与军事的关系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源流等,是军事地理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概括;区域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综合影响,包括战区军事地理、国家军事地理、边疆军事地理等;部门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些特定地理因素对特定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海洋
2、军事地理、空军军事地理、历史军事地理、交通军事地理等。军事地理学发展简史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18 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兵败赤壁,法国拿破仑一世丧师俄罗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和作战行动
3、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军事地理学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军事地理学的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为早。在古代,军事地理学是作为兵法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孙子兵法有较多篇幅着重论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军事地理的开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提出辅刘立国的“隆中对”,是分析军事地理形势把握战略全局的范例。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特色。此外,顾炎武
4、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施永图的武备地利,也含有丰富的军事地理内容。19 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枪、线膛炮等武器相继出现,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适应作战需要,军事地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军事地理学的理论著作先后在俄、德、法、意、英等国问世,军事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瑞典政治学家克吉伦和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等,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大陆心脏说”等理论,他们的观点曾经成为军事地理学的理论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学”提出:国家的生存空间应随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主张德国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个欧洲都划归
5、到他那个“生存空间”中去,为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制造理论根据。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善于根据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特点确定革命的战略方针;在选择、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运筹战略决策和指挥战役行动时,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地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在军事院校开展了军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军事领导机关分别编写了各种军事地理资料。军事地理学分支及内容普通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理论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军事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的对象、任务、原则和方法,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国防建设、战略思想、军事行动影响的一般规律等。区域军事地理学和部门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应用部分。军事
6、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地理形势、自然条件、经济因素、社会状况、交通运输、城镇要地、历史战例等。地理形势主要包括国家或战区的位置、范围、面积,陆、海疆界的长度和自然特征及其对军事的作用和影响,该国家或战区与周边国家或战区的关系以及所处的战略地位。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素。地貌,侧重研究有军事意义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状况;水文,侧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季节变化规律;植被,侧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季节变化特点;气象,侧重研究各种气象要素的地区性、季节性的变化规律等,以及上述诸因素对作战行动、交通运输等的影响。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战略资源的
7、分布、蕴藏量和产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分布、技术水平及其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以及对军民生活物资的保障程度、战时经济动员潜力和对战争的支援能力。社会状况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对内对外政策,阶级关系,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人民对战争的态度民族的分布,风俗民情,政治倾向及其相互关系;宗教信仰及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战时兵员的动员潜力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及其在战时利用的可能性,主要传染病、地方病的种类、分布、流行季节和对作战行动影响的程度。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线和
8、地下管道的整体布局,主要线路及其通行、输送能力;重要交通枢纽、车站、港口和机场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各种机车车辆、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管道的长度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战时的生产补充能力。城镇要地指重要居民地、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等。城镇,侧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战略战役地位、面积、人口、周围地形、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工业生产,以及防空工事和军事设施情况;要地,侧重研究其分布状况、地理特点和军事价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对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历史战例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区地理条件对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影响,和交战双方在利用地理环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在对上述各项内
9、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可能产生影响的全面评价和结论。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引起战争规模、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新的战略思想使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也有发展变化。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建设和发展海洋战场,为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开拓新的领域。军事地形学是从军事应用的角度研究和利用地形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地形对战斗行动影响的规律,军用地图和航空、航天像片的识别与应用原理,战场简易测量方法以及调制要图的要领等。 地形是组织指挥作战所依据的重要条
10、件,是影响部队作战行动的基本因素之一,利用地形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孙子地形篇并列举了作战中经常遇到的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地形,指出了利用各类地形的原则。孙武的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地形与作战的密切关系,强调将帅要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汉书萧何传载: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沛公至咸阳(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随着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增大,战场范围扩大,参战军种、兵种多,部队机动能力
11、提高,研究利用地形愈益显得重要;加之军事测绘成果的不断丰富,军事地形学逐渐发展为一门专门学科,并成为军事训练的一门重要科目。军事地形学的内容主要有地形分析、识图用图、方位判定、简易测量、调制要图、像片判读等。地形分析就是分析地貌、水系、道路、居民地和土壤植被等地形要素,判断其对部队运动,观察、射击、隐蔽和伪装的影响,工事构筑条件,以及对核、化学武器袭击的防护性能等,从而达到正确利用地形、趋利避害的目的。各种地形要素对作战行动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它的性质和特点。如地貌,主要是地面起伏程度和山脉走向、斜面坡度、制高点位置和作用;水系,主要是江河宽度、水深、流速、底质、通航能力及障碍程度;道路,主
12、要是铁路、公路的质量、数量、方向和通行能力等。判断运动条件,是通过研究道路状况、地貌特点、汇河障碍和土壤植被性质,明确战斗车辆的通行程度,以及地形对运动速度的影响;判断观察条件,是通过研究地貌起伏大小、居民地和植被的疏密,确定战场能通视与不能诵视地区;判断射击条件,是通过研究地貌起伏程度、斜面形状和防界线的位置,为明确各种火器任务、划定射击地线和选择有利发射阵地提供依据;判断地形的防护性能,是通过研究地貌特点和植被性质,找出对防御和减弱核、化学武器杀伤破坏作用有利的地形。识图用图包括地形图、海图、航空图和影像地图的识别与使用,其中主要是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和寻求使用地形图的正确方法。识图,侧重
13、研究地形图的测制原理、数学基础和地形要素的表示方法。用图,侧重研究现地应用地图的方法。判定方位是研究在现地如何辨明东西南北方向,明确站立点与周围地形的关系位置。其方法有:利用指北针、北极星、太阳和时表判定;依据地物特征、导向设备判定;还有利用地图和航空像片判定等。掌握这些方法是正确利用地形,保证顺利完成作战任务的前提条件。简易测量是研究快速测定战场目标的距离、高度、地面坡度和角度的方法。主要有目测、步测和用简便器材测量。掌握这些方法,对简易制图、确定射击诸元和现地研究地形都有很大帮助。调制要图是研究现地和利用地图调制要图的方法要领,包括测绘地形略图和标绘战术情况。通常利用地图或航空像片,先调制
14、成地形略图再标绘战术情况;有时在现地将地形和战术情况调制成要图。这是分队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业务技能。像片判读是研究航空,航天像片判读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包括航空摄影的方式,像片的种类(如黑白、彩色或假彩色像片),目标在像片上的影像特征,如目标的形状、大小、颜色、阴影、纹形、相关位置和活动痕迹以及判读方法等,为准确识别地形和军事目标提供判读依据。军事地形学所研究的内容,都是围绕研究利用地形而选定的 。随着现代战争的需要和军事测绘技术及其新成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图品种的增多,将为军事地形学增添新的内容战争给养的动脉军事交通作战离不开运输,如运兵、运武器、运粮草等。古代运输主要靠人力、畜
15、力和风力进行,后来使用战车作战。车的出现,促进了路的发展。中国秦代筑有驰道,用于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三国时期诸葛亮整修栈道,以便在山区行军;创制木牛流马,以便运输军粮。后人考证,“木牛”是一种独轮车或人推的四足步行机器人;“流马”是一种船,它在水中运输物资。隋代开台修了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它成为南方军粮北运的主要通道。铁路、舰船、飞机出现后,都已成为军事运输的主要工具。现代战争物资消耗很大,运输工作更加重要。各国都成立了专门的军事交通管理机构,加强军运设施的建设、管理、协调和指挥。军事交通以民用交通为基础,要求交通网络的构成要有利于国防、军事基地的布局,交通路线要与军事需要相适应。例如,在国家
16、一级战备公路上,在适当的路段应能起降小型飞机或战斗机,因为一旦机场遭破坏,公路就变成了临时机场。当然这段路面的宽度、长度、路面材料都要满足飞机起降的要求。军事交通伴随现代交通的发展而日益发展。陆路交通将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提高运输能力。同时,还将注重发展和提高海上、空中的战略运输能力,发展大载重、高速度的先进运输工具;采用高效能的装卸器材和设备,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军事交通现代化管理水平战前的准备工作地形分析地形分析就是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现有地形资料和实地考察所掌握的部分信息,针对作战地区的地形条件及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而进行的分析研究。地形
17、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地形特点。这是地形分析的起点和首要任务,如作战区内地形起伏程度:是沟壑纵横,还是基本平整;战区内江河、道路的分布,河(路)网密度及其底质,土壤、植被和居民地及各种地物的性质及分布特点等。在分析研究地形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作战任务,研究战区内地形特点与执行作战任务的关系。地形对部队机动的影响。在现代化战争中,装备有大量的各种新式重型武器部队的机动,尤其是越野机动更加受制于地形条件,如地形的起伏和断绝程度、土壤的性质、各种天然障碍物(植被、山脉 、江河、湖泊、沼泽等)及人工地物(城市居民地、人工湖泊即水库等)的分布和特点。地形对军队观察、射击的影响。观察和射击要有一定的视界。视界开
18、阔,便于观察和判定方位,也有利于发挥火力。地形对军队伪装、隐蔽的影响。有些地形有一定的遮盖、掩护和伪装功能,如森林、山沟等。合理利用它有利于保护自己、消灭敌人。地形对工程设施构筑的影响。地形对工程设施构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的起伏程度、土壤和岩石的理化性质、水文状况等。地形对核、化、生武器袭击的影响。地形对核武器袭击的影响主要是对核冲击波的加强或减弱,对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影响主要是对毒剂的扩散和滞留作用。另外,地形还对军队通讯、电子干扰和抗干扰等有影响军事活动的舞台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按照科学的定义讲,地理环境就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地球表层赖以生存和发
19、展的基本环境。它可以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界,由地质、地貌、土壤、生物、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又称人文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形成的一种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现象,它由社会化了的人口、民族、宗教、聚落、风俗、文化及政治、经济、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等人文要素组成。军事活动是人类诸多活动中的一种,必然离不开地理环境这个舞台。它一方面改造着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又受地理环境及其诸多要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地理环境历来就受到中外军事家的重视。例如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国古
20、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认为指挥官在分析战场形势、预测战争的胜负以及进行战略决策时,一定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即:“道、天、地、将、法”。其中“天”、“地”指的是地理条件。“天”就是天候,通俗地讲就是天文和气候;“地”是地理,指各种地理条件,尤其是地形。并强调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他把地理条件作为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取胜的重要保障。 同时他还认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把地形作为指挥作战的辅助条件;“知天知地,胜乃无穷”,认为通晓天文地理,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论一书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普鲁士战略学家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地理环境同军事行动本身有着十分密切而永远存在的关系,
21、它不论对战争过程本身,还是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就是现代战争,地理环境同样是战争决策者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人类自有战争以来,就在地理环境这个舞台上,导演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纵观战争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地理环境作为战争的客观基础,它既可以让你一夜之间成为英雄,也会使你瞬间一败涂地。例如拿破仑在土伦之战中,由于善于利用地形,为法军收复土伦立了大功,正是这次战役,使拿破仑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军官一跃成为众人瞩目的英雄,并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准将。当时,他才仅仅 24 岁。所以,在他以后的战争生涯中,地理环境一直受到他的高度重视。可是也正是他,由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进攻到莫斯
22、科城下时,却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条件,被莫斯科的严寒“逼迫”得一蹶不振,从此就败落了下去。 着眼战争全局的国家军事地理 国家军事地理是区域军事地理学中有关国家国防建设、军事行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主要任务是:揭示国家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揭示军事上运用国家地理条件的规律。国家军事地理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军事地理资料。按其研究的出发点和作用,可以分为有关国家的军事地理资料和本国的军事地理资料两种。有关国家的军事地理资料是一国对别国军事地理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对有关国家军事地理及其军事实力、战争潜力等的分析和评估,为研究地区军事形势、国际军事关系等提供资料和依据;本国军事地理资料是一国对
23、自己国家军事地理的总体研究成果,主要是为本国国防建设、军事战略拟定、边防突发事件处置、抵御外敌侵扰以及对军队和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等提供军事地理依据,该研究成果及其资料有时也称“国防地理”。 奔流不息的河流 河流是在地表由线形凹地形成的经常性或间歇性的水流。军事上根据渡河条件,按河流宽度分为窄、中、宽河流或小、中、大、特大河流,按水流速度分为缓、常、急、超急河流或慢、中、快、特快速河流,按水深分为浅、深、特深河流,按河流底质分为坚硬、流沙、淤泥底质河流。河宽影响渡河时间长短,流速影响渡河难易,水深影响渡河方法,底质影响车辆、坦克通行和潜入通过能力。历史上,一些河流曾是两军决战的重要战场。第二次
24、世界大战中。苏联军队在第聂伯河会战中,强渡该河,突破德军第聂伯河防线,为解放乌克兰和克里木创造了条件。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以强渡苏伊士运河的作战行动,突破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在 1949 年 4 月发起的渡江战役中,强渡长江,一举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重要城市,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河流分布广、水量大、水循环周期短、取用方便,是人类发展农田灌溉、淡水供应、水上养殖和水力发电等的重要自然资源和有利条件。历史上许多河流如中国的黄河、印度的恒河、埃及的尼罗河等河流流域,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长 6695 千米。中国的长江
25、,长 6300 千米,为世界第三大河。 碧波荡漾的湖泊湖泊是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面积较宽广的水域。面积从不足一平方千米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水深可达千余米。湖泊是影响陆地上军事行军作战的地理区,它可以成为进攻作战一方的障碍,也可以成为防御一方的天然屏障。在湖泊或湖泊密布地区作战,部队行动易受阻隔,机动和相互支援困难,但大面积湖泊可以开辟运输线,有利于开展游击活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一些地区的抗战军民曾在湖北的洪湖、河北的白洋淀、山东的微山湖等地开展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水上作战活动。湖泊具有储水、供水、灌溉、水运、发电、水产养殖、调节河流水量和沿岸气候等功能,是重要的水资源。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
26、面积约 37 万平方千米;最深和透明度最好、蓄水量最多的湖泊是贝加尔湖,水深达 1620 米,透明度约 40 米,蓄水量为 2.3 万立方千米。中国西藏的青蛙湖湖面海拔 5644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的青海湖,面积 4635 平方千米。 湖水含盐量小于 1%的为淡水湖, 含盐量为 1%-24.7%的为微咸湖,含盐量大于 24.7%的为咸水湖。俄罗斯民族赢得独立之战库利科沃战役 俄罗斯民族原先由一个个小公国组成,力单势孤。当强悍的蒙古骑兵从东方的地平线席卷而来的时候,这些公国纷纷败亡,沦为蒙古各汗国的势力范围。狡猾的莫斯科王公伊凡千方百计取悦于蒙古统治者,并多次领兵
27、镇压反叛者,赢得了蒙古人的信任,被作为全俄罗斯的代理人。从此莫斯科公国日益强大,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了由自己主宰的俄罗斯各联邦公国的统一领导。这就为她日后对蒙古的战争赢得了取胜的可能。命运的转机随着蒙古汗国的腐化和内部层出不穷的内部争权夺利,20 年时间,竟 14 次更换了统治者,昔日凶狠无敌的蒙古铁骑也失去了往日的锋芒,力量被极大地削弱。现在轮到俄罗斯各联邦公国开始反击了,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在击退了蒙古先锋后,率领大军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战争。库利科沃战役动员 1380 年夏季,蒙古军队(还包括切尔克斯人、奥塞梯人、亚美尼亚人、伏尔加河流域各民族的武装和克里木热那亚人雇佣军,总兵力
28、约 1015 万人),在金帐汗国实际统治者马迈率领下向罗斯推进,企图削弱罗斯各公国(尤其是莫斯科公国)日益增长的势力,扼杀他们渴求独立的愿望。立陶宛大公亚盖沃,据一些史料记载,还有梁赞大公奥列格,都是马迈的盟国。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获悉马迈出兵后,便向罗斯各公国派出急使,号召全力以赴保卫罗斯领土。罗斯各处兵力集结在科洛姆纳和谢尔普霍夫两地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以防马迈抢先进攻。莫斯科人、承认莫斯科大公政权的各公国士兵,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武装(诺夫哥罗德、特维尔、下诺夫哥罗德、梁赞及斯摩棱斯克等公国的军队均未参加),是罗斯军队的主要骨干。莫斯科大公准备以积极进攻,首先阻止敌人会合并向最强大最危险
29、的蒙古军队猛攻,然后在马迈军队侵入罗斯各公国之前将其消灭。获得地利冒险推进争取到了最理想的战场9 月 6 日,罗斯军队(1015 万人)进至涅普里亚德瓦河与顿河汇合处。当日举行军事会议。根据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提议,会议决定渡过顿河进军库利科沃原野。罗斯军队渡过顿河,使已抵达奥多耶夫城的立陶宛军队无法进击,并造成了有利于罗斯军队而不利于蒙古军队的作战条件:库利科沃原野容量虽大,但环绕原野的河道沿岸丛林密布,沟壑纵横,岗峦起伏,中间一片沼泽,这就限制了蒙古骑兵的迂回机动,却十分有利于俄罗斯军队隐蔽设伏。9 月 8 日晨,罗斯军队渡过顿河,并在警戒团掩护下在库利科沃原野展开成战斗队形,当的马迈军队也
30、已经接近这里。战前准备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根据敌军战术(进行合围作战)和地形特点,将军队布成纵深的战斗队形:中间为大团(大公亲自统率),两翼为左、右翼团,其两翼在蒙古骑兵难以通行的地形上凭险据守。主力之前配有警戒团和先遣团。警戒团的任务是与蒙古首先接战,发起战役,先遣团的任务是抵御蒙古骑兵的首次突击并打乱其战斗队形。上述两团应削弱蒙古向主力实施突击的力量。大团之后配有局部预备队(骑兵)。此外,还抽调精锐骑兵临时组建了一个强大的伏击团,由经验丰富的军事首领德米特里布罗克沃伦斯基将军和谢尔普霍夫公爵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将军统率。该团担任总预备队,隐蔽地配置在主力左翼侧后的丛林中。总的看来,罗斯
31、军队的战斗队形可以保障军队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抗击正面和侧翼的突击,不断增强纵深的突击力量,并使战斗队形各要素之间便于保持协同作战。马迈军队分为:先遣支队(轻骑兵)、中军(热那亚雇佣步兵)、强大的左、右两支侧军(由重骑兵组成,成两列横队展开,并各有自己的先遣支队)和预备队。马迈企图以骑兵合围罗斯军队,尔后从正面和侧后实施突击将其歼灭。战役进行的过程充分证明了德米特里用兵指挥的先见之明,蒙古骑兵虽然作战勇猛但陷入不利地形,队伍拥挤失去了自由机动的优势最终被动挨打,彻底失败。战斗中午 12 时左右战役开始,佩列斯韦特和切卢贝率勇士进行单兵决斗(2 人均阵亡)。尔后,蒙古骑兵击退警戒团并击溃先遣团,在
32、3 个小时内连续攻击试图突破罗斯军队的中军和右翼。罗斯各团损失惨重:身披大公盔甲、居于大公战旗下的贵族米哈伊尔布列诺克在大团战死,而身披列兵盔甲的德米特里大公本人也在大团负伤。当马迈将主要突击转向左翼并迫使罗斯各团退却时,局部预备队进入战斗。但蒙古突破了罗斯军队的左翼并插到主力后方。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伏击团对突入之蒙古骑兵侧后实施突击。伏击团在其他各团支援下突然出击,决定了罗斯军队会战的胜利结局。蒙古军不支,败阵溃逃。罗斯军队占领可汗大本营,追击了将近 50 公里(至克拉西瓦亚梅恰河),沿途歼灭马迈军队残部。双方损失惨重(死伤约 20 万人)。 点评:库利科沃会战对罗斯和东欧其他民族摆脱蒙古压
33、迫的斗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次会战表明罗斯各公国渴求独立的愿望日益增长,并提高了莫斯科作为各公国联合中心的作用。库利科沃会战虽未结束蒙古统治,但却使金帐汗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而加速了金帐汗国的崩溃。库利科沃会战显示了罗斯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依靠为解放而战的罗斯士兵的高昂斗志,指挥主动果断。所有一切:诸如周密组织侦察,定下正确决心,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及时识破敌军企图,并深知其战术特点,合理安排罗斯军队的战斗队形和在作战中保持密切协同,最后,在战役中(包括战役结束后的追击中)善于使用总预备队和局部预备队。罗斯官兵坚忍不拔的忘我精神和军事将领敢于临机处置和机断行事,对取得库利科
34、科沃会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库利科沃会战后,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赢得“顿斯科伊”的荣誉称号,谢尔普霍夫公爵弗拉基米尔安德烈耶维奇获得“勇敢者”荣誉称号。地理位置造成的奇迹扭转战局,以绝对劣势的兵力打的歼灭战萨拉米斯海战希波战争(公元前 500前 449)中,随着勇敢无比的斯巴达军队在温泉关全军覆没,(真是些好汉!300 条汉子在国王指挥下面对三百万滚滚而来的波斯大军,表现出军人蔑视一切敌人的无比勇气,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希腊城邦几乎陷于绝境。但是智慧的雅典人聪明的运用地理的优势反败为胜,聚歼波斯舰队,彻底扭转了战局。诱敌入瓮 萨拉米斯水域狭窄,而希腊舰队熟悉航路,船只轻便灵活,在这里作战
35、得心应手。反观波斯舰队,传输虽多却由于这里的地理环境陷于被动,而他们高大笨重的船身,拥挤的队形更加剧了混乱。实力对比:希腊舰队(350380 艘战船,由攸利巴都斯率领)和波斯舰队(1000 多艘战船,由薛西斯王率领)于 9 月 27 日在爱琴海萨拉米斯岛附近进行的一次海战。 希腊舰队按照雅典战略家地米斯托克利的部署编成两线。薛西斯则把战船编成三线,但线与线间的间隔很小,因此战船在战斗中很难机动。希腊舰队首先发起攻击。他们的战船比较轻巧灵活。波斯舰队抵挡不住希腊的坚决攻击,开始撤退,但因队形密集,舰队不能自由行动,在敌方战船的撞击和自相碰撞下遭受巨大损失。 点评:萨拉米斯海战是希腊在战争过程中第一次在海上战胜波斯。海战的结果是波斯舰队被击溃,他们损失达 200 艘战船,希腊只损失 40 艘。希腊舰队战胜波斯舰队显示了希腊海上作战艺术的优越。这次海战扭转了希波战争的进程,使希腊处于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