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19774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班级:08212111 班组长:崔国栋组员:秦岭 徐晨晓 但丝雨郭靖 杜家伟 吴雪红罗海琴关于物价上涨的调查报告摘要:即将进入年关之时,当前的物价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2 月 16 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当前物价满意指数为 28.2%,较上季度下降 1.3 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季度下滑,早在下半年之初,各研究机构就纷纷对当前物价走势发布预测,甚至有专家认为,我国明年可能又将重新面临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局面。消费者对此是苦不堪言,其中 46.8%的居民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 。现在消费者的普遍观点是工资上涨的幅度没有物价上涨的幅度高

2、。希望国家能够尽快采取措施阻止物价进一步上涨。关键字: 物价 消费者价格指数 (一) 前言自从去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的紧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则由早期的通货紧缩开始向通货膨胀发展。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物价的上涨。2009 年 11 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 50 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收入感受指数虽然继续好转,但是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连续下滑。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数据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等两个方面对物价上涨的原因、消费者的反应和期冀进行分析。(二) 数据实证分析我们调查问卷设有四大部分,共分有十一个小题。第一大部分为消费者定位,包括 1、2 两个小题,

3、从整体把握消费人群当前的消费水平。第二部分为消费者对物价的感觉指数,包括 36 四个小题,从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幅度及对不同消费品物价上涨的幅度的反应上,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部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不同消费品的价格的不同涨幅。第三部分为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理解度,包括 78 两个小题,通过这部分的数据了解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态度。第四部分为消费者对未来物价走势的预期,包括 911 三个小题,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认识当前物价上涨的现象。(1)消费者定位分析在第一部分的消费者定位中,有 43%的被调查者是一般上班族,有13%是学生,14%为农民,失业或待业的人群占到 15%,从事其他职业的为 15%(见图

4、一) 。图(一)从职业选择来看,被调查者大多为一般上班族,学生和农民也占据一定比例,而失业或待业占到 15%的比例,从侧面反应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再从居民收入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消费者月平均收入在 1000元以下,占据被调查者的 46%的比例,有 32%的被调查人群月平均收入介于 10002000 之间,月平均收入 20004000 的为 12%,40006000的仅占到 8%的比例(见图二) 。月平均收入的调查充分显示出当前消费者消费能力不强,生活水平不高。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没有收入谈何消费。图(二)受当前收入水平及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老百姓把大部分的结余存

5、入银行,一求安全、二求增值。当前物价持续上涨,不仅给居民带来很大压力,也给银行不小的压力,银行存款已进入负收益时代。实际上,居民存款也进入负收益时代,居民的实际购买率有所下降。(2)物价感觉指数分析下面进行第二部分的分析,在对消费者对物价的感觉指数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居民表示对当前物价上涨的幅度“还能接受” ,占有 37%的比例,27%的居民觉得当前的物价“感觉一般” ,而“完不能接受”当前物价的居民也占 27%的比例,5%的居民对当前物价“没感觉” ,4%的居民对此有其他看法。由此可见,物价上涨对人民的心理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有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完全不能接受当前物价,这也与当前居民的低收入有很大关

6、系,物价上涨或多或少的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压力,影响居民的生活。关于当前物价上涨与工资上涨幅度的看法,53%的被调查者认为“物价上涨比较快” ,31%的居民认为“工资基本没涨” ,认为两者上涨幅度基本一致的为 11%;认为工资上涨较快的居民有 5%(见图三) 。图(三)截至目前,许多企业依然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前市场回暖、物价上涨,许多企业有心无力,没有余力给职工加薪。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物价上涨对生活影响不大,但中低收入人群对此是非常敏感的。不同消费品对物价上涨的反应程度不同,45%的居民认为“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最为明显,9%的居民认为其他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只有 16%的居民觉得“公共事业

7、和公益性服务价格”上涨明显(见图四) 。农副产品和生活日用品是居民接触最多的用品,同时也是必需品,这类物品价格的上涨会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居民对其价格上涨也最为敏感,此外,由于职业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不知道公共事业和公益性服务是指什么,足可见居民对其的接触和关注程度。基于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如果减少支出,绝大多数居民表示会减少“娱乐或旅游”和“家庭设备”的消费支出。娱乐和旅游属于享受型消费支出,是在满足了生存消费支出和发展消费支出后可能进行的消费行为。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下降,最先减少的自然是发展消费支出。家庭设备价格高、使用寿命,居民不会经常更新家中的

8、设备。一般在生活水平上涨时,才会考虑更换家中设备。很多居民选择减少对“衣物”的支出,衣服虽然属于生活必需品,但在物价上涨、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下,选择原有的衣服而不是过分更新服装是大多数居民的一致选择。“交通通讯”的费用起伏较大,在保持必要联系的情况下,节省通讯支出,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是大多数居民的选择。只有极少居民选择减少“肉蛋粮油等食品”的支出,肉蛋粮油等食品是生活必需品,是日常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减少其他不必要的支出,是为了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见图五) 。通过居民对物价感觉指数的调查,大多数居民都感觉到了物价的上涨状况,并表示其上涨幅度哦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居民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涨幅较为敏感

9、,而对接触不多或不了解的消费品表现较为冷漠。一般消费者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会选择维持生存消费支出,减少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消费。图(五)(3)物价理解程度分析第三部分是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理解程度的调查。在这一部分,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来调查目前消费者对物价的理解程度和和所采取的应对物价上涨的措施。调查数据显示,对于物价上涨的情况,8%的人表示完全不能理解,50%的人不是很理解,32%的人表示可以理解,10%的人表示完全理解。从理解程度上看,有一半的消费者对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不大了解或者说是不大能接受,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居民对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他们不了解或者是不知道物价上涨的原因,42%的被

10、调查者可以理解或完全理解物价上涨的情况,这部分人对物价是上涨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他们了解物价上涨的原因,并且由于工资上涨或其他的一些原因,这些人能够接受现阶段物价上涨的幅度。此外,还有 8%的人对物价上涨的情况表示完全不理解,这部分人对物价的上涨可能不太关注,或者说,由于职业或者是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不会去了解物价水平的高低,物价水平对他们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因而也不会去特意关注这些事(见图六) 。图(六)针对这种物价上涨的情况,我国居民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呢?调查显示,16%的人认为“无所谓,反正长了还是要消费” ,这个比例很小,说明物价上涨对这部分人的影响较小或者没有影响,这部分人可能是

11、高收入人群或者是对生活要求不高的人,物价上涨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水平。52%的人认为“尽量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持这种观点的人占据被调查者的一半,这说明当前物价上涨已经对我国多数居民造成了困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偏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物价上涨已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水平,在工资水平没有提高的情况下,他们需要通过节俭、减少开支的方法来应对当前物价上涨的情况。还有 29%的人“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处理这一现象” ,这说明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物价上涨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寄希望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希望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平抑物价,保持正常的生活水

12、平。另外,还有 3%的被调查者对于物价上涨这种情况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这部分人对物价上涨没有特别的关注(见图七) 。图(七)物价上涨的局面是有许多因素造成的,有偶然的天气因素,有农产品的恢复性的价格增长,还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等等。所以,我国的大多数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情况了解不够,但大多数人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这一局面。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理解情况较差。我们需要提高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理解,同时,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平抑物价,保证我国居民正常的生活水平。(4)物价预期分析物价涨了,粮油长了,工资不见涨,可能是现在的消费者比较普遍面对的状况。那么消费者对未来为物价走势

13、又有怎样的预期呢!为了反映消费者的预期,更好的找到物价上涨的原因我们从三方面来了解消费者的期望。在“物价对您生活影响”方面,有 2%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有 20%的人认为无影响,其余的人均认为在物价上涨的影响之下,生活质量出现明显下降,其中感觉这种降低极大的人占 35%(见图八) 。在“平衡物价的关键”方面,认为国家宏观调控占据主要地位的人有 48%,认为市场通过其本身进行调控和改善的有 28%,认为其主要因素是国家经济水平影响物价平衡的有 19%;仅仅有 7%的人认为主动权在消费者手中(见图九) 。在“对未来物价预想”方面,认为将来持续上涨的有 20%,有 43%的人希望物价能

14、保湿目前水平,剩余的 31%的人希望物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见图十)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两年工薪阶层的工资数额基本维持在原来水平,甚至还有所下降。由于通货膨胀,物价攀升,同时还必须投资和应对意外的突发事件,人们不得不选择通过降低现有的生活水平、减少额外开支来满足需求,故而绝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显著降低。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由于物价上涨而带动工资收入增多,二者达到了动态均衡并保持在原有水平,这种情况就带来 20%左右的人认为物价上涨并没有给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面对现在这种局势,有 48%的人认为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在这些人眼中,经济危机本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这就应该由国家出

15、面进行干预,保持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同时保持物价的稳定。当然,由于经济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低通胀的局面并没有到来,所以有的人认为未来物价依旧会保持这种上涨的态势。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物价将保持在现阶段的水平而不会再有所增长。通过描述分析显示,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物价上涨普遍引起居民生活水平 的下降,消费者对于这种情况是勉强接受或难以接受,强烈要求国家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消费者还是希望物价能够降低或保持现有水平而不再升高。(三)理论分析通过上文,我们对目前物价上涨所引起的对消费者影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普遍上消费者认为物价上涨对自己的生活水平影响较大,而且认为政府、市场应该调控;而

16、且我们发现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理性。下面我们将结合当下的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探究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影响。11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0.6%(上年同月为 2.4%) ,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其中,城市同比上涨 0.4%,农村上涨 0.9%;食品价格上涨 3.2%,非食品价格下降 0.7%;消费品价格上涨 0.9%,服务项目价格下降 0.4%。1-11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 0.9%(上年同期为上涨 6.3%),比 1-10 月降幅缩小 0.2 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1 月份八大类商品价格有三种上涨,五中下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2%,烟

17、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1.3%,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 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下降 1.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1.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 2.2%,娱乐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 0.6%。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食品类,消费品类价格上涨明显,并且填平了非食品价格的下降额,物价整体上涨 3.4%。这与我们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时保持一致的。由于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家电类商品价格有所下降。我们发现,即使在非食品类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居民也不会增加其消费量,而是更加关注与对生活影响较大的食品类和消费品类。 (表一)更加详尽地反映了物价上涨的情况。居民消费价

18、格分数指数上年同期=100 上年同期=100项目名称全国 城市 农村 全国 城市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5 99.3 99.9 98.9 98.8 99.3一、食品 101.6 101.5 101.7 100.1 100.4 99.2粮食 106.2 106.1 106.3 105.1 105.2 105.0肉禽及其制品 96.1 95.8 96.7 90.0 90.3 89.3蛋 101.2 100.7 102.2 101.0 100.8 101.5水产品 101.4 101.7 100.6 102.1 102.3 101.3鲜菜 114.8 114.4 116.1 112.6 112.

19、2 113.9鲜果 112.3 111.8 113.4 109.8 109.8 109.1二、烟酒及用品 101.3 101.4 101.1 101.7 101.7 101.3三、衣着 98.4 98.3 98.6 97.6 97.6 98.3四、家庭设备 98.8 98.7 98.9 100.6 100.6 100.2五、医疗保健 101.2 101.1 101.5 100.9 100.9 101.3六、交通和通讯 97.3 97.1 97.8 97.2 97.3 98.1七、娱乐教育文化99.3 98.7 100.2 98.7 98.7 100.7八、居住 96.2 95.7 97.1 9

20、4.5 94.5 98.2下面我们将针对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预测,我国进入下半年,翘尾因素不断减弱,国内经济回暖逐渐推升物价,国内粮食价格环比已经连续五个月上涨,推升食品类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扬、加上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流动性的充裕等使物价回升的动力在逐步的增强,从而强化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过我们在小组的分析以及对参考资料的借鉴,我们认为使得物价呈现上升态势,以及消费者对此反映强烈有以下几条主要的原因:(1)成本持续上升的原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是成本上升的重要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2000-2008 年职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 12.3

21、%。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如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体系等,延续多年的“低工资、低保障、低福利”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观。相应地,企业用工成本也逐步提高。土地使用成本逐步加大。2004-2007 年,土地交易价格持续攀升,4 年分别上涨10.1%、9.1%、5.8%和 12.3%,累计涨幅达到 42.6%。其中工业仓储用地、商业旅游娱乐用地价格分别上涨 19.8%和 43.2%。2008 年 1-6 月,土地交易价格又上涨 13.7%。基础原材料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从2

22、007 年 7 月开始上涨速度逐月加快,2009 年 7 月份达到 15.4%,为1995 年 6 月以来涨幅最高的月份。2009 年 1-7 月累计,所调查的九大类购进产品价格全线上涨。其中,燃料动力类、黑色金属材料类涨幅较高,分别上涨 30.1%和 26.9%,建材类和农副产品类购进价格上涨 11.4%和 9.1%。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加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 31.0%。2009 年 1-6 月同比涨幅进一步上升至 20.7%,其中产品畜价格上涨 65.8%,化肥价格上涨 26.5%,饲料价格上涨 17.3%,农用机油价格上涨 9.2%。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投入的加大。长

23、期以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透支” ,局部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状况严重。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环境执法监督也逐步加强。对企业而言,也将提高相应生产经营的成本。(2)流动性过剩的因素。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2001 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刺激经济增长,持续维持低利率水平,加上各种金融产品不断丰富,导致全球货币供应宽裕。在国内,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以及外商直接投资(FDI),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多种因素推动了外汇储备量的大量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量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过剩局面的出现。(3)国际输入的因素。近

24、两年来价格上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由于世界经济已连续 4 年保持 5%以上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全球初级产品需求量迅速扩大。加上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市场石油、煤炭、农产品、铁矿石及金属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原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美国能源署(EIA)统计,2003-2006 年,国际市场原油现货价格由 30 美元/桶逐步攀升,最高至 77 美元/桶,4 年分别上涨为 15.8%、30.7%、41.3%和 20.5%,累计涨幅达108.3%。2007 年以来,原油价格更是一路走高,由年初的 60 美元/桶上升到年末的 96 美

25、元/桶,年内升幅达 60%。2008 年 7 月中旬,单日最高价格已经超过了每桶 145 美元。煤炭:据 IMF 统计,2003 年初国际煤炭平均价格仅为 28 美元/吨,2004-2006 年,平均价格基本维持在 53 美元/吨左右,2007 年底上升到97.5 美元/吨,2008 年 6 月份的平均价格已升到 171.2 美元/吨。粮食:2006 年 9 月至 2008 年 6 月,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小麦(美国,硬红冬)累计上涨 77.8%,大豆上涨 142.3%,玉米上涨 135.8%,大米上涨 150.8%,绝对价格在今年 1-7 月均达到近 30年来的最高价位。金属

26、及矿产品:2003-2007 年,金属产品平均价格 5 年分别上涨11.8%、34.6%、22.4%、56.2%和 17.4%,2008 年 1-7 月又上涨 4.2%,累计涨幅为 251.6%。铜、铝、锌现货价格分别从 2003 年 1 月份的每吨1650 美元、1380 美元和 780 美元左右,上涨到 2008 年 6 月份的每吨8261 美元、2958 美元和 1894 美元以上,涨幅分别达到 401.4%、114.6%和 142.4%。铁矿石价格 5 年分别上涨 8.9%、18.6%、71.5%、19%和9.5%,2008 年 1-7 月又猛涨了 66%,累计涨幅高达 379.4%。

27、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直接导致我国进口价格总水平一路走高。2007 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上升 6.5%,比 2006 年提高3.3 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进口价格上升 7.5%,比 2006 年提高 4.7个百分点;中间品进口价格上升了 7.7%,比 2006 年提高 0.6 个百分点。2008 年 1-6 月,进口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18.9%。从主要进口商品看,未锻造的铜及铜材、铁矿砂及其精矿、成品油、钢材、原油进口价格涨幅较大。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走高,一方面直接导致国内消费品价格水平上升,另一方面也推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据初步测算,2001年以来,我国进口商品价格对工

28、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均有约 1 个月时滞,进口价格每上升 1 个百分点,导致消费价格上升 0.3 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0.44 个百分点。(4)部分商品供求不平衡的因素。从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看,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生猪(猪肉)、大豆、食用植物油、稻谷(特别是粳稻)、棉花等。生猪:2005 年以来,受市场价格低迷、疫情疫病多发、饲料价格上涨和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逐年增加等多种因素影响,生猪养殖业遭到重创。仔猪存栏数、能繁母猪存栏数大量减少。2006 年生猪年底存栏数比 2005 年减少了 16.9%,2007 年比上年虽有所回升,但仍比 2005 年减少 12

29、.6%。从猪肉产量情况看,2006 年、2007 年猪肉连续两年分别减产7.2%和 7.8%。受此影响,2007 年和 2008 年 1-7 月,猪肉价格分别上涨48.3%和 47.4%,对当期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分别达到 29.5%和18.0%。大豆:大豆种植面积 2006 年和 2007 年分别比上年减少 3.0%和5.9%,油料种植面积 2006 年和 2007 年分别减少了 18.0%和 4.7%。大豆、油料连年减产。大豆 2005 年、2006 年、2007 年连续 3 年分别比上年减产 6.1%、7.8%和 15.6%;油料 2006 年、2007 年连续两年分别减产 14.2%和

30、3.5%。 油料:油料供应的减少,直接导致食用植物油价格快速上涨。2007 年和 2008 年 1-7 月,油脂类价格分别上涨 26.7%和 40.0%,对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的影响程度分别为 7.5%和 7.0%。(5)结构调整的因素。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农产品和食品的需求较快增长。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03-2007 年,总人口累计净增 3676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净增 9167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 5491 万人。特别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由过去的农产品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带动了粮食和猪肉等农产品的需求扩大。2003-2006 年,平均每年有

31、 685 万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4 年累计达 2740 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20%以上。(6)消费升级换代。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用油、肉类、奶类、蛋类及水产类的消费量不断上升。2007 年与 1995 年相比,城市、农村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分别增加 2.5 千克和 1.7 千克,人均肉类消费量分别增加 8.1 千克和 5.4 千克。其中,猪肉分别增加 1千克和 3 千克。水产品、禽蛋和奶类消费也快速增加。由于 1 单位肉禽蛋奶等的生产需要多单位粮食作为饲料,由此相应增加了对玉米、谷物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并拉动其价格上扬。特别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整体上由温饱向发展型、享受型过

32、渡,居民用于住、行等方面的支出比重明显提高,小汽车百户拥有量大大提高。由于石油供应短缺,替代的生物燃料增长迅速,进一步加剧了主要农产品的供应紧张状况。(7)工农产品的比价效应。与工业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不同,多年来农产品价格变动较小,工、农产品价格“落差”日趋扩大。以 2002年的价格为参照,2003-2006 年,燃料动力价格、黑色金属材料价格、有色金属材料价格涨幅 4 年累计分别为 51.6%、37.3%和 88.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 23.3%,而同期农产品生产价格仅上涨 21.2%。再以生猪和饲料价格为例,同样以 2005 年价格为基准,2006-2009 年,生猪价格 4 年里

33、仅上涨 2.6%,而饲料价格 4 年上涨 24.8%。(四)总结及建议通过从消费者角度的数据实证分析,以及对目前物价上涨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受到国际和国内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物价呈现食品类和消费品类上涨,非商品类下降,总体上物价上涨的格局;受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储蓄习惯和收入水平的因素影响,消费者大体上对物价上涨表示难以接受。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第一、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稳定物价,改善民生,提高收入低的阶层的收入水平。第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增强市场的调节机制,使得物价沿着合理的方向不断发展。第三、发展就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开发农村市场。参考文献:1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