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课文学常识,识记生字词。2、研究文中反问句,理解其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语言,锻炼学生思维能力。2、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把握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1、导入新课: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
2、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上完本课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二、课内探究: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整体把握课文。点拨: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
3、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2、合作研讨,揣摩语言: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含义: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4、含义: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含义: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着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如: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
5、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3、精讲点拨,拓展延伸: 、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归纳:这是针对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提出的。人往往提出要征服自然,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注:当学
6、生提及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话题时,可带出:人类有哪些做法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大自然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惩罚?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敬畏自然” ,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归纳: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虽存在形式不同,却相互平等。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爱护我们自己。 、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你拟一句环保公益广告语,向人们发出呼吁。示例参考:1、 保护绿化,人人有责。2、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3、 绿色让我们快乐,让世界美好。4、 净化空气,美好环境,从我做起。5、绿色是生命的源泉,植绿护绿就是保护我们自己。6
7、、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呵护我们的明天。课堂小结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正日益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全球对环境问题也日渐重视。在我们的身边也处处存在着环境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身边事,关注环境,树立环保意识。有句话说“人类一思想,上帝就发笑” ,人类在自然面前该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力量?当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地放下了屠刀;当我们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然地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敬畏自然赋予了我们思维的力量,让我们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 3课题 12、罗布泊
8、,消逝的仙湖 课型 自读点拨练习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等词的读音形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4、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底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情感与价值目标:6、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重点 目标 3、4、5难点 目标 4、5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教学过程一、引入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
9、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二、新授(一)初读课文(默读),整体感知思考:1、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2、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3、 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什么?4、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过去:“绿洲”“仙湖” 现在:“沙漠”“神秘”变化原因:“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青海
10、湖”“月牙泉”深层原因: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消失的痛惜之情。作者强烈呼吁:拯救生态环境。(二)字词掌握萧瑟(xio s):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x):温暖。干涸(h):(河道、池塘等)没有水。吞噬(sh):吞食;并吞。用诗词一般的语言引入,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板书课题。学生先思考,再讨论,集体订正。教4学过程裸露(lul):没有东西遮盖。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戈(g)壁滩 无垠 (yn ) 边缘(yun)(三)介绍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
11、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四)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1、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
12、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三、说话训练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四、小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当堂完成,及时订正。教师点拨介绍。相当于小结课文,让学生有感理性的认识。要求读出感情。训练复述能力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各自
13、发言,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课外完成。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板书设计仙湖 罗布泊 荒漠青海湖月牙泉生态意识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真实 形象 生动教学后记 考勤: 教学得失: 作业情况:5旅鼠之谜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2、技能目标: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法,体味其知识性、趣味性。学会生动形象地介绍科学知识,清楚明了的说明复杂事物,逐步提高写作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2)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即说明文与记叙文
14、的杂交种。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旅鼠之谜 ,去探索一下。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作家、作品。位梦华, 1940 年生于山东平度,地质学家.1991 年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 年回国后撰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北极的各种情况。他的主要著作有 神奇的北级 、 南极之梦等 。2、读一读,写一写:徘徊 媲美 笃信 幼崽 啮齿仓皇逃窜 饶有兴趣 神秘莫测焦
15、躁不安 东跑西颠 鼠目寸光传宗接代 道听途说 若有所思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明确:三大奥秘(1)繁殖力惊人,为动物世界之最。一对旅鼠,一年就有百万后代。(2)旅鼠的繁殖并非年年如此,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奇怪的自杀行为,或停止进食,或在天敌面前主动挑衅,或改变毛色,吸引天敌。(3)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汇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奔向大海,葬身大海。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1、 提问:你从课文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之后由各组选代表发言,共同交流。学生可能有的答案有:l 大自然有许多奥秘人类还无法解释,有待继续研究
16、l 人类也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1 在位梦华和丹尼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为科学的崇高献身精神l 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6l 自然界本身就具有调节机制,一旦被破坏,就会向新的平衡转化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五、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a) 提问:本文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知识性很强,但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想一想,文章的写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它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 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来。学生思考、明确: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记叙的框架、说明的内容、对话的方式通
17、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趣。b) 学生自主选例评析,品味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六、延伸拓展: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说说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七、课堂小结:旅鼠之谜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小品。文章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旅鼠的三大奥秘,新奇有趣,意味深长。自然是一位智慧老人,他用多种形式启发我们。从旅鼠的身上,我们如果反观人类自身,也许会领悟到很多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2、 完成课课练。3、 选择北极旅鼠三大奥秘中的任一一个奥秘,大胆而合理地猜测一下吧!714.大雁归来教学方案 一. 教学目标:知识:1.学习本文抒
18、情的语言。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能力: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二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四教学安排:课时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 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 “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 ,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二整体
19、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2.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三课堂讨论: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
20、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四.品读赏析: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师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8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1)探究知识性: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2)品味形象性: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
21、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3)感受抒情性: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
22、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明确: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到愤恨。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赞扬、钦佩、崇敬之情。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
23、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归纳总结: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9喂出来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2锻炼想像能力。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棘(ji2)手 铆
24、(mao3 钉 贪婪(lan2) 履行(l)2解释下列词语。哂笑:讥笑。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牟取:谋取名利。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二、导人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
25、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说说文章标题“ 喂 出来” 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四、学习课文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1故事真否?(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环境保护问题。)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10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4为什么题目用“ 喂 出来!”(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5洞是比喻什么?(人类生存的土地。)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
26、什么表现? 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不统一答案。)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五、探究活动1讨论文章主题。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同意第 (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
27、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六、小结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显然小说采用了夸张和想像的形式,但现实中我们何尝不是凭着侥幸心理,依赖着这样那样的“无底洞”?科学幻想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想像,因此在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实中寻找故事的影子,让他们自己探究作品有什么寓意,又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另外,本文的情节特别是结尾很有特点,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