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伦理的基本内核、德目及其现代意义李尚全2009年 06月 05日 香港宝莲禅寺 1、佛教伦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的理论来源之一尽管佛教伦理建立在业报轮回的理论基础上,强调了超阶级的三世轮回的合理性,但把重心放在了现实社会生活之中,以人为本,人做不好,就会堕落在三恶道里面,人做好了,才有成佛的资本。因此大乘佛教提倡社会关怀,把对社会负责作为成佛的先决条件,以“四摄法”作为量化的标准。所谓的“四摄法”,实际上是佛教提倡的四项为人处世的原则,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正如华严经所云:“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这四项为人处世的原则是:第一、布施。佛教所说的布施
2、有三种,用钱财、物质、医药等资助他人,叫财施;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等知识产品传授给他人,特别是要把佛法传授给他人,叫法施;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叫无畏施。在这三种布施中,佛教特别提倡法布施,因为法布施才能根治贫困、救济残弱、使人的身心健康。第二、爱语。佛教所说的“爱语”,并不是让人们说一些谄媚、奉承、虚伪、言不及义的话,而是要讲说对他人有利益的话。佛教所说的利益,不但对现在有好处,而且还要对来世有好处,也就是在来世最低的要求是不堕落在三恶道里。第三、利行。佛教所说的“利行”,就是舍弃自己的私欲,以大慈悲心利益一切众生。在敦煌壁画里有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过去世“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由此可知,佛
3、教所说的利行,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第四、同事。佛教所说的同事,就是要和他人合作,共同搞好事业,把集体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法华经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以上所述的佛教“四摄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佛教利他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当今社会,完全可以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互融互补。其当代意义不仅如此,窃以为,佛教利他主义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的理论来源之一。从而为佛教伦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理论基础,佛教利他主义的伦理思想理应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
4、理的理论来源之一。2、佛教美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美德是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涵养出来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高尚品德,这就是所谓的惭愧心。佛教对“惭”的定义是“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25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批评。而所谓的“愧”是指,“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26就是接受社会舆论的批评,达到改恶从善的目的。佛教把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美德,又叫忏悔,笔者称之为佛教忏悔主义。菜根谈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了一个悔字。”佛教允许人犯错误,但犯了错误,要敢于自我批评和接受社会舆论的批评。窃以为,佛教忏悔
5、主义同样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社会主义美德可以互融互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划清了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假如我们能从这八个方面经常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够养成自责的。社会主义美德。由于佛教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族性和海峡两岸性,这就使佛教忏悔主义在当代具有合理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德的重
6、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要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进到佛教伦理之中,成为当代佛教忏悔主义的主要内容,张扬爱国爱教的旗帜,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释:1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12月版,第 70页2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第 7091页。3大正藏卷 1,第 891页 12栏。4大正藏卷 1,第 891页 2栏。5太虚大师全书,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1980 年 11月 3版,第 3册,第 240页。6太虚大师全书,第 3册,第 240页。7圣严:戒律学纲要,香港:佛教青年协会,1991 年印赠本,第 4243页。8圣
7、严:戒律学纲要,第 45页。9敬良:佛说业报差别经浅说,台北:菩提印经会,1988 年 12月敬印本,第 3页。10圣严:戒律学纲要,第 74页。11大正藏卷 1,第 892页第 1栏。12大正藏卷 1,第 892页第 1栏。13大正藏卷 1,第 892页第 12栏。14大正藏卷 1,第 892页第 2栏。15大正藏卷 1,第 892页第 23栏。16大正藏卷 1,第 892页第 3栏。17大正藏卷 1,第 892页第 3栏893 页第 1栏。18大正藏卷 1,第 893页第 1栏。19大正藏卷 1,第 893页第 1栏。20大正藏卷 1,第 893页第 1栏。21大正藏卷 1,第 893页第 1栏。22大正藏卷 1,第 893页第 2栏。23大正藏卷 1,第 893页第 2栏。24大正藏卷 1,第 893页第 23栏。25正果:佛教基础知识,福州:中国佛教协会福建省分会,1981 年 1月版,第 20页。26正果:佛教基础知识,第 20页。作者:李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