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状元情结”.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16132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状元情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状元情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状元情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状元情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状元情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录封面 2关键词:重点 国人 考试 排名 状元情结 3一、状元、状元情结及其表现 3(一) 、状元及状元情结 .3(二) 、当前情况下各社会主体“状元情结”的表现形式(或曰现象) .31.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 32.高中 43.政府 44.企业 45.家长 46.本人 5二、原因分析 5(一) 、社会结构角度 .5社会分层 .5(二) 、社会设置角度 .7科举制度 .7(三) 、社会心理学角度 .71.社会认知 72.社会表征 8三、影响(功能分析) 8(一) 、正功能 .8使人们尊重知识、技术,尊重人才。 .8激励学子们效仿榜样,努力学习。 .8(二) 、反功能 .9导致了教育不平等 .

2、9四、措施(或曰出路) 10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促进教育体制改革。 .102封面社会学专业论文 (2010-2011 学年第 2 学期) 社会学角度解析“状元情结”所在院系:所在班级: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老师:3社会学角度解析“状元情结”内容摘要:2010 年北大清华公布自己学校录取高考文理状元的人数及比例,但经过社会上的一些人计算后,发现有出入。事件引发了国人对“状元情结”的深刻反思。在中国这样一个考试大国里,分数依然是决定考生命运的最紧要的参照,排名论座的习惯依然大作, “状元情结”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设置、社会角色、社会心理

3、学等理论,探讨分析“状元情结“ 的表现、产生的作用、影响及出路。关键词:重点 国人 考试 排名 状元情结一、状元、状元情结及其表现(一) 、状元及状元情结状元, (1)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唐代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人,有时也泛称新进士;宋代主要指第一名,有时也用于第二、三名,元代以后限于称殿试一甲(第一等)第一名;(2)也可泛指考试取得第一名的人;(3)还可以比喻在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情结是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在本文中,状元限于教育考试(尤其是高考等大型考试)中突出的尖子生。因此,状元情结即可理解为:对状元的期盼、追求;对状元的狂热崇拜、追捧;炒作状元、宣传状元;不得状元后的心理压

4、力和精神落魄。(二) 、当前情况下各社会主体“状元情结”的表现形式(或曰现象)1.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一些名牌大学的招生人员,在高考前就去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大重点高中去做招生宣传。尤其是各重点高中重点班内的拔尖生,是他们重点的宣传对象。招生人员4通过介绍学校优势,奖励政策等,力图全福各位“状元” 、 “准状元” (排名接近状元的尖子生)将来能报考此校。据北大一位招生老师透露,在考试成绩出来后,招生办的老师们就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局索要高考成绩文科前 50 名、理科前 200 名的考生名单及联系方式。当即他们会打电话给他们,向他们通报成绩,并询问报考意向。他们住在当地一家

5、四星级大酒店,很多著名高校的招生组也住在那些酒店里。他说,媒体上如果出现一则“某省前多少名全部报清华”的新闻,对北大的打击会比失去一个状元更加沉重。我们在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同时,也在期待着我们能够创造“某省前多少名全部报北大”的奇迹。北大和清华争抢报道本校招录的全国各省的状元人数多少,两校“拼状元” 、 “抢状元” ,一场场因状元争夺引发口水之战被称为“状元门” 。2.高中各高中,教育水平“拔尖”的重点高中,利用状元人数及高分者的人数作为旗帜,吸引优秀生源;教育水平不高,但经济水平高的高中,用大额奖学金吸纳优秀生源,和组建优秀师资,壮大学校实力。有些二三流高中,把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用于高分学

6、生,并将学校中的许多学习交流、体验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有时,他们还将享有优先评奖评优,加入加分项目。有些学校甚至冒险,参与考生作弊。高考成绩出来后,有的学校把海报帖遍了周围小镇,校门前摆挂状元照片,还有一封封答谢母校的信。3.政府政府把状元和重点学校当做地方教育的“形象工程” ,花大力气扶持。教育财政也“重点倾斜”重点高中。对状元进行奖励4.企业一些企业对状元敬重有加,大家炒作。2009 年,准格尔旗世纪中学考出了准旗第一位清华(考上了状元学校)准旗各位经济大亨,发出贺词,并在当地最好的酒店宴请了他。此外,状元做商业代言人也并不少见。除了教辅书和营养品,内裤也打起了状元牌。据报道,西安城南一家大

7、型超市的货架上“贴身侍卫”牌内裤竟然用 5 名高考状元做联合代言人,内裤盒子里还附有“高考夺冠秘笈”。 内裤分蓝色的“男版”和粉红色的“女版” ,内裤盒子上印着:高考状元联合代言,内含高考夺冠秘笈 。那本薄薄的夺冠秘笈上面印着这些高考状元的学习心得、成长经历、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学习各科目的“秘诀”、课外辅导书推荐等内容。这些学习心得被编辑成“道德经”、 “内功 ”、 “独门招式”、 “暗器”等章节,共有 19 页。夺冠秘笈是否真的实用且不去评述。这种利用状元效应的商业化操作反映了时下状元崇拜的现象。5.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在中国已流传久远,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即父母对子女的

8、期望。为了孩子能够考高分,父母帮他们报了一个个补课班、冲刺班5为他们买了一堆又一堆教辅,自己去听一个又一个讲座,一些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入好的学校,好的班级,选好的老师。还会去看报纸电视等媒体上高考状元家长们分享的“成功经验”相比而言,那些高考状元们的家长们,到处现身说教,交流经验,为想让孩子考高分的家长们指点迷津, “传道授业” 。6.本人学生们(或曰考生)尽己全力(大部分)认真刻苦学习,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埋头苦读,不敢有丝毫懈怠。整天奔波于家和学校两点一线之间。考试成功后,他们会喜极而泣,兴奋不已。而失败后,就不同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大路镇有一位考生,平时成绩很好,排名靠前

9、。但高考时失利,她情绪低落,神色黯然,整天陷于沮丧失落之中,最后精神失常,疯了。二、原因分析(一) 、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分层从周秦至清末的 3000 年间,中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古代封建型和近代向资本主义型过渡的转变。封建型时间长,发展充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结构,基本上就是封建社会结构。这样的等级制度下,人们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近期内较难改变,排名论等之风大作。在这期间,等级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准则,宗法精神贯穿于古代社会结构和古人生活。不同时期,虽然有的等级消失了,有的等级产生了,皇帝以外的每一个等级内部成分也有变化,特别是在平民、半贱民、贱民三个等级中总有一些社会成分的出出进进,尽管有这类变动,但

10、是总的格局不变。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等级,即第一等级皇帝;第二等级贵族官僚;第三等级绅矜(弟子员,科举制下的有功名者) ;第四等级平民;第五等级半贱民;第六等级贱民、奴婢。等级差异鲜明并不得紊乱,等级结构严密。表现之一是等级差异鲜明、权力义务截然不同,一个等级压着另一个等级,特权等级压着平民以下的等级。各个等级的社会地位具有不可变性(特权等级恒有特权,贱民恒受压抑) 。严格等级制度的官私监督。是什么等级的成员就是什么社会地位,不得错乱,违犯者将被纠正,甚至会判罪。人们会受到政府的等级成员内部的监督,不许伪冒。另外,平民中也有人自发监督,这种平民间的自发监督,有时会比政府制度还要厉害。 i唐律禁止“

11、相冒合户” ,即不许低等级民户与特权等级人家合户。否则判处期刑。 ii清代浙江建德水泥匠的儿子要应童子试,当地读书人联合起来反对。 iii等级制度贯彻在一切社会生活领域,等级制度不只体现在政治方面,也体现在社会结构的其他方面,渗透在人们生活方式的衣食住行婚丧节日医疗娱乐等方面,也体现在现在观念方面和对社会问题的处理上。如,元朝规定:“服色等级,上得兼上,下不得僭上,违者职解官见任。期年后6降一等级。余人决五十七下。韦禁之物,付告捉人充赏.” iv等级意识系统、强烈、流传久远。门第观、名分观、血统论等提法表明我国的等级观念十分系统、十分强烈、等级制度流传愈久,愈深入人心,愈牢固难破。直到清末近代

12、,工商业发达的上海近邻宝山县,人们还是“主仆名分甚严” 。 v家庭结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也日益从联合与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从生活实体来看,由于家庭生产功能日减,大家庭的人际关系不以协调,装放逐渐增加,社会流动扩大,计划生育等原因,我国也出现了核心家庭化趋势。这样的家庭中,家庭子女数渐少,一家只有一两个孩子,独生子女户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就更高了。尤其在中国, “作为社会设置,家庭的定义强调的是: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是因为,对于社会来说,家庭首先是人口生产的基本单位,因此对未成年孩子的供养是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必须强制规定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人之间的供养、赡养、财

13、产分配和遗产继承等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在社会设置的意义上,不同的个人仅仅是由于这些权利义务关系的存在,才组成家庭的。可以说,对于家庭的一切社会设置,都是围绕孩子旋转的。 ”vi这样,父母对其继承人,唯一的继承人,期望值的高度我们是可以想到的。资源配置:社会资源(尤社会中的教育资源 )倾向于状元,或状元级别的人群及培养状元的教育机构。教育和财政官员,在教育的各阶段,尤其是高级阶段,将有限资金集中于带有带有各种招牌的“重点”学校。这似乎是每一位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普遍的行动逻辑,乃至成了官员们的“第二天性”当南京的一所普通中学要用 10 万元的可支配经费去面对 130 万元的正常运转要求时,它邻近的

14、一所重点中学却可得到 1000 多万元的“教育现代化工程改造”拨款。湖南长沙一所重点学校全年投入的经费,大概比一个县的全部教育经费还要多。 vii知识参与社会分层自从知识被人认为是有用的后,就融入教育,参与社会分层。 “知识在开始时是改造世界的力量,不过人们和快就意识到知识是一种权力资源。所以,福柯要分析知识/权力的辩证互动关系。知识首先有着改造世界的力量,所以人们才会信任知识,这种信任就形成了群众力量,它又反过来赋予知识以权力的资格” viii中国古代,社会六等级中第三等级绅矜中就有科举制下的有功名者。选举科举,这是在平民等级以上范围实行的,制度化的办法,长期不断地实行,是人们改变地位的经常

15、的起作用的途径。自“革命”的中国走上“建设”的轨道上来,教育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流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明显,这种作用体现在时下教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发展的动力。功能主义奠基人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上的人们之所以被置于高低不同的层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上的人们的才能、知识、智力、技术水平各不相同。让最有才能者去担负最重要的工作应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帕勒托的精英及社会流动理论也承认了,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是社会的精英,精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统治地位,或达到社会分层中的靠上位置,人们可以努力成为精英,然后在社会分层中向友好的地位,这里便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知识的作用。7(二) 、社会设置角度科举制度“

16、状元”一词便来源于此,科举制这种选官制度,使人们对知识的兴趣大大增加,学习好、考得好就能做官,做大官,这样一来,人们便乐于排名论次了。在科举制度下,一旦高中进士科状元,就相当于现在的公费博士生,国家重视的知识分子。前途无量自不必说,最小也能捞个县官,大则巡抚之类的。若是幸运,和皇亲国戚结成姻亲,就是其中一员了,从社会底层进入了统治阶层。读书人自然乐此不疲, “十年寒窗” , “三更灯火五更鸡”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 ,有的人甚至成了“白发考生” 。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应试教育,为了考试而开展的教育。这个概念,显然与为了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相对立的。着中国教育制度,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分数为评

17、价学生的唯一,以应付并通过考试为学生和家长的唯一任务。 ”ix这样,考试一完成,本阶段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而评价标准就是你的分数,状元,理所当然,是最优者。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统一模式,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统一教材和教育部门规定的教辅环环相扣,考试的重点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知识点,各学校就不能自己选择教材,创新教学方法。教育部门在教育设置中具有较大的行政权力和较高的垄断地位。另外,一年只有一次的考试,使得状元数目较少,机会珍贵,人才更是可贵。还有,前几阶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实行的重点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也使状元一路顺风,一路掌声。(三) 、社会心理学角度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涉及社会信息的辨

18、别、归类、采择、判断和推理等心里成分,即涉及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判断。 x社会认知的定义有很多。现列举二:杨彬、杨洪杰等在社会认知 xi中从社会学角度对社会认知下的定义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Fiske 和 Taylor(1991) xii对社会认知的定义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和事物的推论。李庆善(1995)通过对汉语谚语的研究总结后 xiii,提出了中国人社会认知的若干特点。其中,类化,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八个人身世、关系、教育认同归类,以类性推测个性。因此,大众会把状元群体特征推于个人,将某个状元全面发展的情况推于

19、每个状元。这样对状元的群体评价就会有增无减。众人考验,强调“千只眼睛看穿天”。社会认知具有群体性,即相信并依赖于集体的认知。一旦大家都认为状元好,就好。社会认知的完形特征,使得我们给状元们加上了一圈圈光环,涂上了香料,戴上了彩妆对他们的整体形象进行了我们的包装,也就是“完形” 。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总8是倾向于将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的材料加以比较、分类、条理化,以尽可能形成完整的印象。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思想上的完形处理,就是社会认知的完形特征的表现。完形特征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的整体性在社会认知中的表现。社会认知的完形特征在判断一个具体的人或具体的群体时表显得尤为显著。 ”xiv当我们在认

20、知状元和其他学生时,总会想以其高考成绩为出发点,开始认知过程,于是我们总把好的特征“划给”状元,把平凡、不出众等归于非状元,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认真、理性、科学地想过其他人的优点,长处。我们经常能听到学生这的叹息(或是抱怨):“学校的评奖评优基本上让人觉得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了,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2.社会表征瓦格纳认为,人们通过人际沟通与对话形式形成对共有理解事物的认知表征,这些表征通过个体日常生活的语言、行为、人际的互动和交流共同构建社会共识。 xv社会表征被认为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事件、人物、事物、范围做出一系列定义性的短语或形象,他们成为用来解释世界的工具。 “状元就是人才、是精英、是成功者

21、”就是典型的社会表征。按照这样的理解,社会表征被认为是很显然的事情,但人们不一定善于发现。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只是人们的错觉;人们对于知觉对象的反应,有赖于自身所处社群对此物的定义。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无论是其能见度、事实感还是对事实的定义,其实都是受了社会表征的影响,这也成为社会表征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三、影响(功能分析)(一) 、正功能使人们尊重知识、技术,尊重人才。教育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发展的动力。社会上支持和肯定状元,活跃了学习的氛围,使人们乐于学习勇于超越。为了实现状元梦,很多学校创新教育方法,学子创新备考方法。推动创新发展。为社会上的一些弱势人员,改变状

22、况,提供了方便渠道。科举自古成为平民等社会底层人士,通过此种方式一举成名,改变自身命运,实现社会流动,成为天子门生。一人得道,仙及鸡犬。家人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改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现在,家境不好的状元们,可应利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给商家当代言人,赚取广告费,支持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利用优越的学习环境,刻苦努力,在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也改变了家庭境遇。激励学子们效仿榜样,努力学习。角色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9应社会环境,遵循社会规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xvi角色按表现状态可分为:理想角色、领悟

23、角色和实践角色。 xvii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看到一个个状元哥哥们意气风发、光彩无比,人们对他们好评不断,追捧热议不休,相关热点事件长播不止,而父母也教育自己好好学习考状元。自然在心中有了理想角色,构想了领悟角色,并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学习,成为状元。(二) 、反功能导致了教育不平等(1)为了“人才” 的“ 早出 ”、 “快出”,或者通过“ 典型”来带动“一般”,教育资源掌控者咬定“重点扶持”重点学校。那么重点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师生待遇就会得到较大改善。好的生源、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就会流向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发展的优势就愈发变大,会越发展越好;而普通学校不仅生源“不好”,就连教师队伍

24、和教学设施也不完善,教学经费不足。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教师工资拖欠现象,就连温文尔雅的冰心老人都称之为“耻辱”(2)教育中的累积不平等。状元们由于在一次或一个阶段得状元,就会得到更好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会为其下一阶段继续发展打好基础。而那些在上一阶段“中庸”或失利者、落后者会有更大的困难去实现其状元梦。有的人甚至因为条件欠缺而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如没考上好学校的贫困学子。(3)导致“权”与“益” (好的教育机会)的交易,扩大社会不平等,加剧腐败。社会分层中居于有利地位者很可能会利用特权参与利益分配,安排自己的子女进入重点学校。一次对北京、重庆等十城市高中教育公平调查状况显示:占人口不过 10%

25、的党政干部、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占去了被调查城市重点高中 42.1%的名额。在北京这一比例则达到 57.3%。而某经济大省财政厅与省城某全国知名重点中学达成的协议则更加反映了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该中学每接收一名财政厅官员的子女,将拨付 50 万元的教育经费。 xviii导致社会期待偏差人们热谈高考状元,对其寄予了较高的社会期望,希望他们创中国教育奇迹,续写中国教育篇章,还有我们一直魂牵梦绕的诺贝尔奖。然而,我们一直无力问鼎,而在奥林匹克竞争中我们却有不少的冠军。有人说中国的高考是短跑,随机性大,不利于适应马拉松式的诺贝尔奖。还有,自小到大的单打独斗,使他们具有了较少的团体协作能力

26、和社会人文关怀。xix应试性地片面追求分数,使其不全面发展。据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科学院中,45 岁以下的成员中,无一人曾是高考状元。另外,最近一条新闻称:我国有六成高考状元遭到美国哈弗等大学的拒招,因为中国高等教育考核标准单一,有些人不符合美国招生标准 。10四、措施(或曰出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促进教育体制改革。 xx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放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而素质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身心素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和和谐发展为宗旨,为了学生学会做人、生活、健体、

27、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人各有所长,方方面面出状元,个人才能得到综合考评,每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就不必苦于以己之短比他之长,可以淡化状元情结。1.增加高考次数;高校有权自主命题招考,企业也有权自愿联合起来出题招考,组建多个考试中心,编纂多种教材,以市场为对象,培养对口人才。这样,既可以解决就业压力,又可以将教育搞活,促进社会办学的发展,减轻政府教育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教育可以更好发展。同时,由于没有了统一的学习内容和一致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就无法进行大范围的比较,状元情结自然会淡很多。2.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统一考试,取消重点班,非重点班区别,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没有了重点班、重点学校,考

28、生会轻松入校,潜心学习,教育资源可以得到相对公平的分配,考生可以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上阶段有些慢,可以下阶段补上来。状元情结可以得到缓释。11参考文献:i 中国社会史概论冯尔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12 月;ii 唐律疏议 ;iv 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v 光绪宝山县志 ;vi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vii 2004 中国教育状况蓝皮书 ;viii 观念图志赵汀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 月第一版;ix 用头行走周瑞金主编,文匯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一版;x 社会认知科学概论张淑华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年 12

29、月第一版;xi 社会认知杨彬、杨洪杰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xii Fiske S.T,Taylor S.E,Social cognition,New York:McGrawHoill (1991);xiii 知解人生: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目标和策略以汉语谚语看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特点 李庆善(载于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及第三届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科际研讨会会议论文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及研究所 1995 版) ;xiv 社会心理学基础王宇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第一版;xv Wagner,W.,Duveen,G.&Farr,R.,1999xvi 社会学的邀请乔恩威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9 月第一版;xvii 社会学教程(第 2 版) 易益典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 2 月第一版;xix 教育发展研究2009 年 10 月;xx 中国教育学刊2009 年 1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