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学专业优秀论文 云南迪庆藏区藏族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青稞传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关键词:青稞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传统民族文化 生态知识摘要: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分布广泛,但其分布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则不相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以及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位于喜马拉雅东部、横断山脉西南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由于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境内形成错综复杂的“立体气候” ,青稞的遗传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藏族是迪庆州的主体民族,青稞是藏民的主食。藏族传统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农业系统在青稞种质资源的管理、利用及遗传
2、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分布频率所限,国内外对青稞的研究甚少。有关青稞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地区,而对云南迪庆藏区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民族植物学手段,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对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态知识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学性状,对青稞传统品种的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和分析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上述工作,揭示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当地藏族传统文化对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从而验证迪庆藏族传统文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3、 1迪庆藏区青稞传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成,除了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藏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藏族的传统宗教信仰、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都与青稞息息相关。青稞成为连接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重要物种” 。 2用形态特征来检测遗传变异简便易行,形态特征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遗传变异的程度,是理解物种适应机制的重要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 11 个主要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迪庆青稞传统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芒状、粒色和穗密度的变异系数较高,均超过 50,说明这三个性状是青稞品种形态性状中的重要性状,是反映其表型多样性
4、的重要指标。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可能是迪庆青稞传统品种具有较高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作物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的适应。 3利用AFLP 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 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 576 条带,其中多态带为517 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89.76。结果表明,AFLP 分子标记能有效的揭示材料间较高的多态性。 413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迪庆地区的 3 个青稞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遗传多样性高于云南省其它地区青稞传统品种。迪庆地区 3 个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Shannon 指数及多态位点百分率值高于其余的
5、 10 个居群。3 个居群中又以德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该居群的 He、I、PPB 三个参数值均最高,分别为0.0924、0.1614、59.72。分析迪庆藏区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可能是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所致。迪庆地区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的青稞品种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解释为青稞对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非生物因子的适应性趋异变化。传统品种居群与育成品种居群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结果则表明,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育成品种,这可能是源于后者的育种材料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及栽培环境的变异不大。 5分析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13
6、 个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在 0.9356-0.9982 之间,其中香格里拉居群和德钦居群间具有最高的一致度(Ilt;,Ngt;=0.9982);所有居群中昆明居群和青海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最低(Ilt;,Ngt;=0.9356)。这是基于青稞在进化上的地位是属于白花授粉的被子植物,其自花授粉的繁育特性致使青稞的遗传杂合度水平低于异花授粉植物。Gst 和 AMOVA 分析均得出,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之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为 0.2587,即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 25.8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而 74.1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AMOVA 变异成分分析结果则显示 3.32的遗
7、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96.68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一结论与居群之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和居群内部存在高的自交率的事实相反。但与前人研究过的其它大麦类型的结果一致。UPGMA 聚类分析显示,具有相似地理来源的居群间遗传距离相近而优先聚类。 6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异质化的环境以及传统的藏族文化保护,迪庆藏区拥有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促进青稞传统品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地(农田内)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都应加以重视。在就地保护中,尤其应当重视当地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实践经验,以及当地社区对已有资源的良性管理和合理利用。迁地保护中要尽量采集不同生态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青稞种子,将不同品种的种子保存于种子库,适
8、时复种,实现迁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为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正文内容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分布广泛,但其分布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则不相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以及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位于喜马拉雅东部、横断山脉西南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由于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境内形成错综复杂的“立体气候” ,青稞的遗传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藏族是迪庆州的主体民族,青稞是藏民的主食。藏族传统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农业系统
9、在青稞种质资源的管理、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分布频率所限,国内外对青稞的研究甚少。有关青稞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地区,而对云南迪庆藏区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民族植物学手段,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对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态知识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学性状,对青稞传统品种的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和分析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上述工作,揭示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当地藏族传统文化对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从而验证迪庆藏族传统文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并提出相
10、应的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迪庆藏区青稞传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成,除了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藏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藏族的传统宗教信仰、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都与青稞息息相关。青稞成为连接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重要物种” 。 2用形态特征来检测遗传变异简便易行,形态特征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遗传变异的程度,是理解物种适应机制的重要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 11 个主要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迪庆青稞传统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芒状、粒色和穗密度的变异系数较高,均超过 50,说明这三个性状是青稞品种形态性状
11、中的重要性状,是反映其表型多样性的重要指标。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可能是迪庆青稞传统品种具有较高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作物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的适应。 3利用AFLP 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 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 576 条带,其中多态带为 517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89.76。结果表明,AFLP 分子标记能有效的揭示材料间较高的多态性。 413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迪庆地区的 3个青稞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遗传多样性高于云南省其它地区青稞传统品种。迪庆地区 3 个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Shannon 指
12、数及多态位点百分率值高于其余的 10 个居群。3 个居群中又以德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该居群的 He、I、PPB 三个参数值均最高,分别为0.0924、0.1614、59.72。分析迪庆藏区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可能是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所致。迪庆地区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的青稞品种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解释为青稞对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非生物因子的适应性趋异变化。传统品种居群与育成品种居群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结果则表明,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育成品种,这可能是源于后者的育种材料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及栽培环境的变异不大。 5分
13、析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13 个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在 0.9356-0.9982 之间,其中香格里拉居群和德钦居群间具有最高的一致度(Ilt;,Ngt;=0.9982);所有居群中昆明居群和青海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最低(Ilt;,Ngt;=0.9356)。这是基于青稞在进化上的地位是属于白花授粉的被子植物,其自花授粉的繁育特性致使青稞的遗传杂合度水平低于异花授粉植物。Gst 和 AMOVA 分析均得出,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之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为 0.2587,即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 25.8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而 74.1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AMOVA 变异成
14、分分析结果则显示 3.3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96.68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一结论与居群之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和居群内部存在高的自交率的事实相反。但与前人研究过的其它大麦类型的结果一致。UPGMA 聚类分析显示,具有相似地理来源的居群间遗传距离相近而优先聚类。 6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异质化的环境以及传统的藏族文化保护,迪庆藏区拥有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促进青稞传统品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地(农田内)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都应加以重视。在就地保护中,尤其应当重视当地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实践经验,以及当地社区对已有资源的良性管理和合理利用。迁地保护中要尽量采集不同生态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青稞种子,将
15、不同品种的种子保存于种子库,适时复种,实现迁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为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分布广泛,但其分布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则不相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以及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位于喜马拉雅东部、横断山脉西南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由于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境内形成错综复杂的“立体气候” ,青稞的遗传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藏族是迪庆州的主体民族,青稞是藏民的主食。藏族传统文化及
16、与之相关的传统农业系统在青稞种质资源的管理、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分布频率所限,国内外对青稞的研究甚少。有关青稞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地区,而对云南迪庆藏区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民族植物学手段,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对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态知识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学性状,对青稞传统品种的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和分析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上述工作,揭示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当地藏族传统文化对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从而验证迪庆藏族传统文化对遗传多样性
17、的保护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迪庆藏区青稞传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成,除了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藏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藏族的传统宗教信仰、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都与青稞息息相关。青稞成为连接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重要物种” 。 2用形态特征来检测遗传变异简便易行,形态特征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遗传变异的程度,是理解物种适应机制的重要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 11 个主要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迪庆青稞传统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芒状、粒色和穗密度的变异系数较高,均超过50,说明这三个性状
18、是青稞品种形态性状中的重要性状,是反映其表型多样性的重要指标。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可能是迪庆青稞传统品种具有较高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作物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的适应。 3利用AFLP 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 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 576 条带,其中多态带为 517 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89.76。结果表明,AFLP 分子标记能有效的揭示材料间较高的多态性。 413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迪庆地区的 3 个青稞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遗传多样性高于云南省其它地区青稞传统品种。迪庆地区 3 个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
19、度、Shannon 指数及多态位点百分率值高于其余的 10 个居群。3 个居群中又以德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该居群的 He、I、PPB 三个参数值均最高,分别为 0.0924、0.1614、59.72。分析迪庆藏区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可能是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所致。迪庆地区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的青稞品种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解释为青稞对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非生物因子的适应性趋异变化。传统品种居群与育成品种居群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结果则表明,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育成品种,这可能是源于后者的育种材料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及栽
20、培环境的变异不大。5分析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13 个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在 0.9356-0.9982 之间,其中香格里拉居群和德钦居群间具有最高的一致度(Ilt;,Ngt;=0.9982);所有居群中昆明居群和青海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最低(Ilt;,Ngt;=0.9356)。这是基于青稞在进化上的地位是属于白花授粉的被子植物,其自花授粉的繁育特性致使青稞的遗传杂合度水平低于异花授粉植物。Gst 和 AMOVA 分析均得出,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之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为 0.2587,即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 25.8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而 74.1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
21、内。AMOVA 变异成分分析结果则显示 3.3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96.68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一结论与居群之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和居群内部存在高的自交率的事实相反。但与前人研究过的其它大麦类型的结果一致。UPGMA 聚类分析显示,具有相似地理来源的居群间遗传距离相近而优先聚类。 6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异质化的环境以及传统的藏族文化保护,迪庆藏区拥有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促进青稞传统品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地(农田内)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都应加以重视。在就地保护中,尤其应当重视当地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实践经验,以及当地社区对已有资源的良性管理和合理利用。迁地保护中要尽量采集不同生态地理和气
22、候条件下的青稞种子,将不同品种的种子保存于种子库,适时复种,实现迁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为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分布广泛,但其分布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则不相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以及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位于喜马拉雅东部、横断山脉西南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由于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境内形成错综复杂的“立体气候” ,青稞的遗传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藏族是迪庆州的主体民族,青稞是藏民
23、的主食。藏族传统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农业系统在青稞种质资源的管理、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分布频率所限,国内外对青稞的研究甚少。有关青稞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地区,而对云南迪庆藏区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民族植物学手段,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对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态知识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学性状,对青稞传统品种的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和分析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上述工作,揭示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当地藏族传统文化对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从而验证迪庆藏
24、族传统文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迪庆藏区青稞传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成,除了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藏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藏族的传统宗教信仰、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都与青稞息息相关。青稞成为连接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重要物种” 。 2用形态特征来检测遗传变异简便易行,形态特征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遗传变异的程度,是理解物种适应机制的重要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 11 个主要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迪庆青稞传统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芒状、粒色和穗密度的变异系数较高,均超
25、过50,说明这三个性状是青稞品种形态性状中的重要性状,是反映其表型多样性的重要指标。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可能是迪庆青稞传统品种具有较高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作物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的适应。 3利用AFLP 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 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 576 条带,其中多态带为 517 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89.76。结果表明,AFLP 分子标记能有效的揭示材料间较高的多态性。 413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迪庆地区的 3 个青稞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遗传多样性高于云南省其它地区青稞传统品种。迪庆地区 3
26、 个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Shannon 指数及多态位点百分率值高于其余的 10 个居群。3 个居群中又以德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该居群的 He、I、PPB 三个参数值均最高,分别为 0.0924、0.1614、59.72。分析迪庆藏区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可能是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所致。迪庆地区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的青稞品种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解释为青稞对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非生物因子的适应性趋异变化。传统品种居群与育成品种居群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结果则表明,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育成品种,这可能是源于后者的育种材料
27、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及栽培环境的变异不大。5分析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13 个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在 0.9356-0.9982 之间,其中香格里拉居群和德钦居群间具有最高的一致度(Ilt;,Ngt;=0.9982);所有居群中昆明居群和青海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最低(Ilt;,Ngt;=0.9356)。这是基于青稞在进化上的地位是属于白花授粉的被子植物,其自花授粉的繁育特性致使青稞的遗传杂合度水平低于异花授粉植物。Gst 和 AMOVA 分析均得出,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之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为 0.2587,即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 25.8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而 74.1
28、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AMOVA 变异成分分析结果则显示 3.3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96.68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一结论与居群之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和居群内部存在高的自交率的事实相反。但与前人研究过的其它大麦类型的结果一致。UPGMA 聚类分析显示,具有相似地理来源的居群间遗传距离相近而优先聚类。 6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异质化的环境以及传统的藏族文化保护,迪庆藏区拥有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促进青稞传统品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地(农田内)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都应加以重视。在就地保护中,尤其应当重视当地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实践经验,以及当地社区对已有资源的良性管理和合理利用。迁地保护中要尽
29、量采集不同生态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青稞种子,将不同品种的种子保存于种子库,适时复种,实现迁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为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分布广泛,但其分布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则不相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以及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位于喜马拉雅东部、横断山脉西南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由于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境内形成错综复杂的“立体气候” ,青稞的遗传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藏族是迪庆州
30、的主体民族,青稞是藏民的主食。藏族传统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农业系统在青稞种质资源的管理、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分布频率所限,国内外对青稞的研究甚少。有关青稞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地区,而对云南迪庆藏区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民族植物学手段,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对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态知识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学性状,对青稞传统品种的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和分析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上述工作,揭示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当地藏族传统文化对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31、的影响,从而验证迪庆藏族传统文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迪庆藏区青稞传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成,除了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藏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藏族的传统宗教信仰、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都与青稞息息相关。青稞成为连接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重要物种” 。 2用形态特征来检测遗传变异简便易行,形态特征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遗传变异的程度,是理解物种适应机制的重要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 11 个主要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迪庆青稞传统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芒状、粒色和穗密
32、度的变异系数较高,均超过50,说明这三个性状是青稞品种形态性状中的重要性状,是反映其表型多样性的重要指标。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可能是迪庆青稞传统品种具有较高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作物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的适应。 3利用AFLP 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 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 576 条带,其中多态带为 517 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89.76。结果表明,AFLP 分子标记能有效的揭示材料间较高的多态性。 413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迪庆地区的 3 个青稞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遗传多样性高于云南省其它地区青稞
33、传统品种。迪庆地区 3 个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Shannon 指数及多态位点百分率值高于其余的 10 个居群。3 个居群中又以德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该居群的 He、I、PPB 三个参数值均最高,分别为 0.0924、0.1614、59.72。分析迪庆藏区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可能是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所致。迪庆地区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的青稞品种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解释为青稞对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非生物因子的适应性趋异变化。传统品种居群与育成品种居群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结果则表明,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育成品种,这可
34、能是源于后者的育种材料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及栽培环境的变异不大。5分析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13 个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在 0.9356-0.9982 之间,其中香格里拉居群和德钦居群间具有最高的一致度(Ilt;,Ngt;=0.9982);所有居群中昆明居群和青海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最低(Ilt;,Ngt;=0.9356)。这是基于青稞在进化上的地位是属于白花授粉的被子植物,其自花授粉的繁育特性致使青稞的遗传杂合度水平低于异花授粉植物。Gst 和 AMOVA 分析均得出,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之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为 0.2587,即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 25.87的遗传变异存在
35、于居群间,而 74.1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AMOVA 变异成分分析结果则显示 3.3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96.68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一结论与居群之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和居群内部存在高的自交率的事实相反。但与前人研究过的其它大麦类型的结果一致。UPGMA 聚类分析显示,具有相似地理来源的居群间遗传距离相近而优先聚类。 6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异质化的环境以及传统的藏族文化保护,迪庆藏区拥有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促进青稞传统品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地(农田内)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都应加以重视。在就地保护中,尤其应当重视当地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实践经验,以及当地社区对已有资源的良性管理和合
36、理利用。迁地保护中要尽量采集不同生态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青稞种子,将不同品种的种子保存于种子库,适时复种,实现迁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为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分布广泛,但其分布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则不相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以及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位于喜马拉雅东部、横断山脉西南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由于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境内形成错综复杂的“立体气候” ,青稞的遗传种质资源
37、十分丰富。藏族是迪庆州的主体民族,青稞是藏民的主食。藏族传统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农业系统在青稞种质资源的管理、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分布频率所限,国内外对青稞的研究甚少。有关青稞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地区,而对云南迪庆藏区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民族植物学手段,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对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态知识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学性状,对青稞传统品种的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和分析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上述工作,揭示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探讨当地藏族传统文化对
38、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从而验证迪庆藏族传统文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迪庆藏区青稞传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成,除了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藏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藏族的传统宗教信仰、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都与青稞息息相关。青稞成为连接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重要物种” 。 2用形态特征来检测遗传变异简便易行,形态特征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遗传变异的程度,是理解物种适应机制的重要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 11 个主要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迪庆青稞传统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
39、其中,芒状、粒色和穗密度的变异系数较高,均超过50,说明这三个性状是青稞品种形态性状中的重要性状,是反映其表型多样性的重要指标。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可能是迪庆青稞传统品种具有较高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作物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的适应。 3利用AFLP 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 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 576 条带,其中多态带为 517 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89.76。结果表明,AFLP 分子标记能有效的揭示材料间较高的多态性。 413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迪庆地区的 3 个青稞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遗传多样性
40、高于云南省其它地区青稞传统品种。迪庆地区 3 个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Shannon 指数及多态位点百分率值高于其余的 10 个居群。3 个居群中又以德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该居群的 He、I、PPB 三个参数值均最高,分别为 0.0924、0.1614、59.72。分析迪庆藏区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可能是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所致。迪庆地区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的青稞品种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解释为青稞对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非生物因子的适应性趋异变化。传统品种居群与育成品种居群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结果则表明,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41、明显高于育成品种,这可能是源于后者的育种材料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及栽培环境的变异不大。5分析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13 个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在 0.9356-0.9982 之间,其中香格里拉居群和德钦居群间具有最高的一致度(Ilt;,Ngt;=0.9982);所有居群中昆明居群和青海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最低(Ilt;,Ngt;=0.9356)。这是基于青稞在进化上的地位是属于白花授粉的被子植物,其自花授粉的繁育特性致使青稞的遗传杂合度水平低于异花授粉植物。Gst 和 AMOVA 分析均得出,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之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为 0.2587,即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 2
42、5.8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而 74.1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AMOVA 变异成分分析结果则显示 3.3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96.68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一结论与居群之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和居群内部存在高的自交率的事实相反。但与前人研究过的其它大麦类型的结果一致。UPGMA 聚类分析显示,具有相似地理来源的居群间遗传距离相近而优先聚类。 6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异质化的环境以及传统的藏族文化保护,迪庆藏区拥有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促进青稞传统品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地(农田内)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都应加以重视。在就地保护中,尤其应当重视当地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实践经验,以及当地社区对
43、已有资源的良性管理和合理利用。迁地保护中要尽量采集不同生态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青稞种子,将不同品种的种子保存于种子库,适时复种,实现迁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为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青稞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分布广泛,但其分布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则不相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以及云南西北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位于喜马拉雅东部、横断山脉西南腹地,是滇、川及西藏三省区交汇处,由于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境内形成错综复杂的“立体气候”
44、 ,青稞的遗传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藏族是迪庆州的主体民族,青稞是藏民的主食。藏族传统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农业系统在青稞种质资源的管理、利用及遗传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分布频率所限,国内外对青稞的研究甚少。有关青稞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地区,而对云南迪庆藏区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应用民族植物学手段,通过参与式的方法,对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相关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生态知识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形态学性状,对青稞传统品种的表型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 AFLP 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和分析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上述工作,揭示青稞传统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5、探讨当地藏族传统文化对青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从而验证迪庆藏族传统文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迪庆藏区青稞传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形成,除了与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藏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藏族的传统宗教信仰、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都与青稞息息相关。青稞成为连接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以及各种文化现象之间的“重要物种” 。 2用形态特征来检测遗传变异简便易行,形态特征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遗传变异的程度,是理解物种适应机制的重要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 11 个主要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的分析表明,迪庆青稞传统品种之
46、间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芒状、粒色和穗密度的变异系数较高,均超过50,说明这三个性状是青稞品种形态性状中的重要性状,是反映其表型多样性的重要指标。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可能是迪庆青稞传统品种具有较高表型变异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作物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为干扰的适应。 3利用AFLP 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青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5 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 576 条带,其中多态带为 517 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89.76。结果表明,AFLP 分子标记能有效的揭示材料间较高的多态性。 413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迪庆地区的 3 个青稞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
47、样性水平,其遗传多样性高于云南省其它地区青稞传统品种。迪庆地区 3 个居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Shannon 指数及多态位点百分率值高于其余的 10 个居群。3 个居群中又以德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该居群的 He、I、PPB 三个参数值均最高,分别为 0.0924、0.1614、59.72。分析迪庆藏区传统品种遗传多样性高的原因,一方面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另一方面可能是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异质性所致。迪庆地区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的青稞品种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解释为青稞对环境条件和其它生物、非生物因子的适应性趋异变化。传统品种居群与育成品种居群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结果则表明
48、,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育成品种,这可能是源于后者的育种材料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及栽培环境的变异不大。5分析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13 个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在 0.9356-0.9982 之间,其中香格里拉居群和德钦居群间具有最高的一致度(Ilt;,Ngt;=0.9982);所有居群中昆明居群和青海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最低(Ilt;,Ngt;=0.9356)。这是基于青稞在进化上的地位是属于白花授粉的被子植物,其自花授粉的繁育特性致使青稞的遗传杂合度水平低于异花授粉植物。Gst 和 AMOVA 分析均得出,居群内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之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值(Gst)为 0.2587,即在
49、总的遗传变异中,有 25.8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而 74.1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AMOVA 变异成分分析结果则显示 3.3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96.68存在于居群内部。这一结论与居群之间有限的基因交流和居群内部存在高的自交率的事实相反。但与前人研究过的其它大麦类型的结果一致。UPGMA 聚类分析显示,具有相似地理来源的居群间遗传距离相近而优先聚类。 6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异质化的环境以及传统的藏族文化保护,迪庆藏区拥有丰富的青稞种质资源。促进青稞传统品种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就地(农田内)保护和迁地保护措施都应加以重视。在就地保护中,尤其应当重视当地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农业实践经验,以及当地社区对已有资源的良性管理和合理利用。迁地保护中要尽量采集不同生态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青稞种子,将不同品种的种子保存于种子库,适时复种,实现迁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为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另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保护青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青稞是禾本科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