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书法史.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12628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书法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书法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书法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书法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古代书法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书法史第一章 混沌萌生(史前至夏) 艺术与人类起源同步中国书法艺术肇始于汉字产生阶段。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第一位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先民,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书法家。他创作的第一个汉字图形,就是第一件书法作品。人们会问,这第一位先民生活在哪一个时期,他的第一位书法作品又是何模样?因为考古资料不足,目前无法确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汉民族的祖先,已经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混沌初开历史。人类最早的艺术种类是舞蹈,接着是绘画、雕塑,这些艺术产生于上百万年前。它们共同表现初民的生活和生命情感,表现人类的一次又一次创造与失败、喜悦与悲伤、痛苦与凌辱、压抑与禁锢、自

2、由与超越,即表现了人的本质。美学家认为,真正的审美对象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心灵形式的产物,这种心灵形式的产物就是艺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中华大地上的黄河长江流域有无数个氏族集团生存栖息。到了新石器时代,在过去母系氏族集团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更复杂、更庞大的更长时间的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部落,然后则是部落联盟。于是手势和有声语言,已经越来越不能符合形势的需要和要求,书面文字不可避免地要来到人间。苏联学者季亚康诺夫在论文字一书中说:“真正的文字中产生在这样的场合:言语中的每个词和词与词之间的全部语法关系用图形符号再现出来,从而不仅再现信息的总的意思,而且再现其逐字逐句的内容。“西方学

3、者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以及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就已经有了文字。苏联学者伊斯特林认为,“图画文字的最终形成,大概在新石器时代(大部分民族在公元前 8000-6000 年前起就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或者甚至在铜石并用时代。“(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字的最初形态是图画文字(不是图画),汉字更是这样。而原始艺术则是形成图画文字的最重要的源泉。一万年前的现实是:其原始图画不仅开始用来认识世界,用来满足艺术的需要或者达以巫术-祭祀的目的,而且还用来(虽然是局部地)达到交际和记事的目的,即表达某些信息(作为口述的补充)或者保存这些信息(保存在口述者和听者的记忆中),这个时期

4、,也只有这个时期,才形成了图画文字。图画是文字的前身,但图画决不是文字。文字本于图画,但它是可以读出声音的图画。图画中有的工致,有的粗简,简易者受到时代的承认,于是用线条的文字就逐渐通行了。由绘画到文字,汉民族终于出现了文字的雏形-刻划符号,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刻画符号终于公之于世,并且遗存到上万年后的今天和永久的将来。 一、 刻画符号汉字刻划符号,是史前的书法艺术。只是这种艺术处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之中。因为,人类早期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

5、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 29 页)不仅如此,即使精神活动及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也交织在一起;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等混沌合一,这就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混沌初开时期。还因为,相互交织的混沌状态是史前人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特征,他们常常不区分幻想和现实,不界定主观和客观,把多元的混沌的审美价值,注入进了每一件艺术品,当然也包括在汉民族最初产生的书法艺术-刻划符号中。最初出现的刻划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意思,没有确切的含义,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汉字刻划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陶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的材料,其本身就包含有审美意味,先民们在制陶时,

6、把均衡、对称、和谐、变化、节律等作为造型艺术的朦胧审美意思,又把游戏、摹仿等等原始艺术的形式,用简单刻划的线条形式装饰在陶器上,其伟大创造性是无庸置疑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古文明,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中游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长江中游出现了皂市、城背溪遗存。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器上,有较多的细绳纹、交错绳纹和刻划纹。这种种符号,标志着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有的是氏族符号、部落符号,包括图腾符号;有的是氏族、部落或个人的所有权符号;有的是工匠制成品的标记;有的则是巫术符号和祭祀符号。这些虽然党政军不是真正的汉

7、字,但确实是汉字的雏形;这些虽然显得粗简拙朴,但它确实是先民们的混沌审美观念的积淀和升华。在这里,已经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和其些特性,如线条美、抽象美、匀称平衡美、流动变化美等等。当然,这些刻划符号介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具有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的双重性和由不成熟到趋于成熟的过渡性,而且当时主要是为了原始先民实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而创造产生的,难怪很少有人将它们列入艺术之林。 紧接着斐李岗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距今约六七千年。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指出,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距今有六千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这些符号已区别于

8、花纹图案,把汉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图一)他又说:“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划,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墨陶上的刻划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刻划的意义至今虽然尚未阐明,但是,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郭沫若所持的确是谨慎的科学态度。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半坡遗址的刻划虽不属原始阶段,但确证是接近原始文字的早期,与绘画花纹开始揖别分野。你看,临潼姜寨出土的陶器上

9、有一刻划符号系由五个“形组合,很可能是崇山峻岭之意,有的学者认为它和甲骨文中的“岳“字相似,绝非无稽之谈。(图二)先民们仰观俯察,审美观照世间万物,把思维、观念、追求都寄托在这些刻划的线条里,于是“汉字产生的同时,书法也就萌发了“(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社编)。罗丹说:“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引自宗自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田野考古是我们了解历史,研究古代的重要途径,挖掘研究民间艺术和民俗,同样也可以获得重要的发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花费三十多年时间,收集到一万多件古老的民间艺术品。

10、他把这些活文物与地下出土的死文物以及古史传说中的三大部落集团的图腾标志相对照,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三者的分布路线、艺术造型内涵和地域特征竟是惊人的一致。靳之林用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及与人相联系的民俗所表达的原始观念验证形象相似的出土文物,终于释读出诸如“舞人纹“、“双鱼纹“、圆形方形双圆和双如意纹样、凸凹形纹样、花瓣纹、八角纹、万字纹、蝉形纹、云纹等二十多个原始文化符号。这些符号都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思:生存、繁衍,即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观念。这一意思和观念,贯穿人类发展的全部过程,只是在人类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各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罢了。二、 陶文仰韶文化晚期,有一个大汶口文化,这是

11、我国黄河下游一带原始社会文化之一。有一个相同的原始文字,共出土三个(图三),山东莒县和山东诸城各出土一个,山东莒县同地还出土一个造型相同,但只有上部的字。对于此字,有人释为“炅“,有人释为“旦“,有人释为“热“(图四)。莒县遗址还出土了“戊“和“斤“等象形字,大汶口遗址则出土了像花朵一样的象形字(图五)。这些字,均写刻在巨型陶尊处部显著位置。有的刻文上还涂有鲜艳的朱红色,带有庄严和神秘的色彩。我们审视一下这个陶文的线条和构图:下面是重叠的山峦,先民们用几何的线条画出;中间是山峦上空的一片云彩,正像后代书法家解释的“横“如“千里阵云“;最上面是喷薄而出的太阳,黑夜过去了,光明来临了,新的一天开始

12、了,先民们把这一伟大的自然景观和人类向往光明的心态,紧紧地揉合在一起。这就是罗丹说的“通贯着大宇宙“的“线“,是具有艺术美的“创造物“。他说:“表现在一胸像造型里的要务,是寻找那特征的线(文)。低能的艺术家很少具有这胆量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这需要一咱决断力,像仅有少数人才能具有的那样。“(海伦罗斯蒂兹罗丹在谈话和书信中)这位不知名的收法艺术家寻找了那特征的线,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于是创造出了这美的艺术品-快活支。线条本身有其特殊的语言和习语。它们就像音乐里的音一样,结合为分立的形式;它们或像无说的旋律一样,能不安地从一种转到另一种,因而它们在原则上便不必有任何终结。仰韶陶器上的线条符号

13、,具备了美,是书法艺术的雏形,是汉字的初级阶段。于省吾在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二期)中说:“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千多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了六千多年之久,这是可以推断的。“仰韶文化过后,接着又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划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考古,发现已有文字制度,文明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里曾发现过三件有字的骨,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则有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我们汉民族的先民为

14、什么这样看重线条?康德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汉民族先民运用“更具审美性质“的线条创造书法艺术,难怪书汉艺术具有永久的魅力。全世界范围内独立发展的文明只有三个:近东(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和中南美(墨西哥、秘鲁),中国文明最有特色和最值得骄傲的艺术-汉字书法,就在远古时代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韧和生根,最后长成参天大树。人类文明史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大一统的帝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中石器时代,人类由许多比较小而分散的母系氏族集团所组成,所以人类只借助有声言语就可以满足交际的需要。可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产生了新的、更复杂、更废大和更长时间的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部落,然后是部落联盟。这些部落和部落联

15、盟以城邦为中心,人口集中,交往的机会多、范围大,有声语言满足不了交际的需要,书面语言(当时主要是约定的原始文化符号)应运而生,不同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种种刻划符号问世,长于书契的第一批知识分子出现,中国的汉字就这样诞生了。只是由于史料的湮没,遗存的沉睡,长期来人们认识这段历史借助的只是神话传说,这就是见于种种史籍的状羲画卦说、神农结绳说、仓颉造字说。三、 造字传说中国的古史传说,最早的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然后是所谓“三皇“、“五帝“。“三皇“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汉字起源的三种神话传说也就出现在“三皇“中的第二、三皇和“五帝“中的第一帝时代。先看看伏羲画卦

16、说吧。周易繫辞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乎始作八卦。庖牺氏就是伏羲氏,他仰观俯观,近取远取,把天地万物概括为八个基本符号:三象征天,三象征地,三象征水,三象征火,三象征雷,三象征风,三象征山,三象征泽。现在河南周口的陈州地方,有伏羲画八卦的台,附近还有伏羲氏的坟墓陈迹。汉代,就有人认为八卦是古文字:“三,古文天字。三,古文地字。三,古文火字。三,古文水字。三,古文风字。三,古文雷字。三,古文山字。三,古文泽字。“(易纬乾凿度)后来更有人佐之,窕言云:“伏羲画八卦,为万世文字之祖,人皆知其然,未必皆知其所以然也。夫八卦之画,

17、有何文字哉?盖因而屈曲之,因而转移之,因而合并交互之,而文字肇兴焉。如乾三连,三也,屈曲之则为 ,合并之则为丕矣。坤六继,三也,屈曲转移之则为 ,合并交互之则为 。“现代的学者经过长时期的研究,认为“揭示了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一种由数字构成的符号实际就是八卦“(张政粮古文字学术讨论会与古文字学的发展)。有的甲骨上刻有数字图形画,被称作数字卦。这些文字后代已废置不用,原义已不被人们所识,只安上了乾、坤、坎、离、震、巽、艮、兑等卦名。八卦中有两个基本的符号,代表阴和阳。天地万物的一切性质、关系及其变化,几乎都可以用阳卦与阴卦、阳爻与阴爻的性质、关系及其变化来象征、概括,既是混沌的,又是清晰的;既是对

18、立的,又是统一的;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从这样两个基本符号里,谈哲学的可以说是阳阴,谈人伦的可以解释为男女,谈自然的可以目为天地,谈电子计算机的可以归结为 1 与 0。二爻、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千变万化,万物皆可寓于其中,这就是“八卦“文字符号的“秘密“。这一“秘密“曾经困扰了无数代文字学家和书法研究者,大大加深了这一传说的无穷魅力。“八卦“是造字的神话传说之一,其可靠性已被愈来愈丰富的考古资料所否定。因为“八卦“长期来是作为“占卜的宗教意识“而存留于人们头脑中的。研究者对它的关注更是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房)、焦(赣)

19、,入于 祥;再变而为陈(搏)、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三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这段话,把历代儒学、理学大师对八卦的探究和解释进行了概述,把八卦的“无所不包“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唯独对其文字意蕴、书法价值却只字未提,这就是明证。不过,尽管我们不能承认八卦是汉字治祖,但是中国书法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刚柔兼济之美,已在其中孕育。八卦的线条胚胎确是书法的艺术语言-线韵的因子,卦象依照黑格尔的看法,在起源

20、时就与宗教密切联系着,在以后的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依然如此。但是,随着精神日益自觉,它们本身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宗教经历了众神诞生和众神毁灭的过程。神越来越人化,神越来越接近于人;而艺术,在其进一步的历史发展中,不是“长入“宗教,恰恰相反,它逐渐摆脱宗教而走向世俗,八卦与书法应该就是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汉字产生的又一传说是神农结绳说。庄子 箧篇云: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易繫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看来,在画卦之后

21、,书契之前,有一个结绳而治的阶段,结绳就是汉字书契最初的实物线条。神农氏以结绳作为原始的记事方法,有大事就在绳上结大结,有小事就在绳上结小结,郑玄周易注云:“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说文解字在叙述庖牺氏作八卦后接着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按照当时人的分析推测,庖牺氏画八卦后,因为卦象虽有文字意思,但主要用于占卜,而作为思想交流,作为信息传递,作为知识遗存的任务落空了,于是结绳而治的时代开始。古人的这种阐释不见得符合史实,但是结绳时代确实存在过,与文字的交流意思也是并行不悖的。西班牙历史学家在十七世纪的王家述评中说:“为了表示战争、管理、贡赋

22、、仪式,有各种不同的结绳,每一种结绳有许多结和繫着的线-线线、绿线、蓝线、白线等。“(引自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第 89 页)带色的绳结显然是用来表示更复杂的信息,例如,黑色表示死亡、灾祸,红色表示战争,白色表示和平,黄色表示金子,等等。汉字的线条艺术象形于结绳,古代有不少刻划符号,就是复杂结绳的写实,难怪结绳的传统一产生就具有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代代相传,愈传愈真。其实,结绳并不是汉民族的独创,在世界上很多远古的民族中都出现过,就在我们中华大地的少数民族习俗中,也屡见不鲜。如广西的瑶族,遇到双方说理,各用一绳,说出一个道理打一个结,谁的结多谁便能取胜。西藏的在汉字造字的传说中,影响最大、

23、且又最形象具体的,要算仓颉造字说。权威的说文解字叙云: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坑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又,万品以察。 仓颉,黄帝时代,距今约五千年。五千年前,文明渐进,用事趋繁,结绳的记号远远不够用,于是用刀在木块上或竹片上刻一种形状,以为符号,这种符号是带图画形式的。但是这种图画符号仍然满足不了交流的需要,正式的文字的产生迫在眉睫,仓颉担当了这个大任。传说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去,登上阳虚之山,临于洛汭之水,忽然看风一个大龟,龟背的颜色是丹的,上面却有许多青色的花纹。他觉得希奇,取来细细研究,恍然悟出这不是花纹,而是文字,有意义可通,于是产生了创造文字的意愿。仓颉造字,一方面取法

24、于过去刻在竹木上的各种象形符号,另一方面(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从天文地理、各种物象上去体察,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旁观鸟兽虫鱼之迹,草木器具之形,“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仓颉的洞察力量是一般的神人无法比拟的,传说中还把他神化为长有四只眼睛,没有仰观察超常的洞察力,是无法担当造字重任的。仓颉造字后,世间的万事万物有了名称,有了符号,有了明确的文字依据,混沌的文明大大向前推进,因之上天为之庆贺,“雨粟“。鬼神无法施展自己的伎俩,因而悲哀痛哭,古代人认为语言对野兽和自然现象具有一种神秘的影响力量。正如任何社会的大改革和大变动后,都有人庆贺有人悲伤一样。仓颉造的字,与埃及文、楔形文、

25、梵文都不同,个个团结得起,少的只有一笔,多的可有几十笔,但是都能用一式大小的框格去范围它。笔画少的,不嫌宽舒;笔画多的,不觉拥挤。笔划少而框格大,比如一个人生在幸福的家庭里面,伸手舒脚,俯仰无忧,但亦须谨慎守中,不可出格。笔划多而框格小,仍然像一个拥挤的部落,各人有各人的职业,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安排得当,布局停匀,清楚美观,在邃密中并不显出拥挤。难怪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喟叹,中国汉字是伟大的创造,这一创造出自仓颉这样一位伟人之手。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这样称赞:“夫苍颉者,独蕴圣心,启明演幽,稽诸天意,功侔造化,像被生灵,可与三光异悬,四时终结。“这一赞词是无以复加的。仓颉造字的传说,先秦典

26、籍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均有记载,荀子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韩非子云:“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到了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古文者,仓颉所造也。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赞曰:邈邈仓公,轩辕之始。创制文字,代彼绳理。灿若星辰,郁为纲纪,千龄万类,如掌斯视。生人盛德,莫斯之美,神章灵篇,自兹而起。“张怀瓘对仓颉崇拜得五体投地,把他造字的功绩提到与日月同辉的地位,说他造的字是“神章灵篇“。长沙贡院西街曾有一座仓颉庙,上书一副对联:“上古结绳,惟轩辕史官,察见帝迹,克继庖牺而圣;新祠释奠,愿湖湘辟彦,搜罗钟鼎,勤研洨长之书。“把后

27、人对仓圣的崇拜和研究概括得恰到好处。仓颉造字的传说越说越玄,越说起真。宋代淳化阁帖竟刊载了仓颉吉篆四行二十八字。元代郑杓衍极更说北海有仓颉藏书台,其字无人可识,李斯认识其中八字,叔孙通也只认识十二个字。伏羲画卦、神农结绳、仓颉造字三种神话传说只能看作是先民们对汉字产生的种种猜测和解释,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他们“把自己最好的愿望,自己关于全知全能的幻想,自己想要克服第一自然界的敌视人的自发力量的要求,化成了神道的形象。“(高尔其论文学,见瞿秋白文集第七卷)这是一种后人的主观参入,不是先人的历史真迹,这是一种想象的图解,不是客观的实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

28、,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灵以及关于大主宰的模糊概念;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第55 页)神话传说是想象力的产物,是模糊概念的一种人为具象,其史学价值是低微的,我们的汉字发生学,我们的书法史,不能以此为据是显然的。但是,画卦和结绳,作为我们先民的记事符号是无法否定的,特别是作为书法艺术的特质-线条,在画卦和结绳中已经孕育存在了,把卦象和结绳完全排斥在书法史之外,也不尽合理。当然,画卦的不一定是伏羲氏,结绳的也不一定是神农氏。仓颉造字的传说指出了汉字产生时的实情

29、,只是造字者决不只仓颉一人,而应是一个几代人的群体,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这个人,他就象荀子说的那样“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仓颉也好,后代的李斯也好,都只起了统一文字书写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仓颉无愧于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伟大的书法家,而一定不是造字者。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休而论,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而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产当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寨,并经过若干年的积累,走过了刻划符号的雏形期,经历了图画文字的框形期,然后迈入了文字书写的成熟期,汉字书法史明晰地记载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刻划符号都是单体的,结构一般较为简单,说明它的原始性

30、,这是汉字原始的萌芽记事阶段。陶文已较多地从单纯的记事符号,向图像文字发展,出现了由几个符号或字组成语句的现象,许多字的结构与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十分相似,其发展轨迹明晰可见,反映出表达语言一致的表象了。而图像文字为语言的表象化,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形成。人类艺术发展史,黑格尔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象征型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书法在最初的象征型阶段,往往用抽象的符号、朦胧的线条组合,来象征汉民族的先民抽象现实世界的理想,因此,见之于人们视觉的印象,往往不是内容与形式谐和的美,而是“巨量物质压倒心灵的那种崇高风格“,具有暖味和神秘的色彩,具有混沌而高尚的情操。汉民族初民的这种艺术

31、心理和特征在书法艺术的滥觞时代充分地表现出来,你看,朦胧的意思,混沌的情趣,通过简单的线条刻划符号表示出来,从出土情况看,西安半坡的二十七种陶符,甘肃马家窑十余种用颜料描画在陶壶陶罐上的符号(图六),龙山文化三个遗址里的四个符号,上海马桥遗址出土的四种符号(图七),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二十四种符号(图八、九),以及郑州南关外陶符(一 0)、青海乐都柳湾陶符(图一一)、良渚陶符(图一二)、侯马东周遗址陶符(图一三),都有具有这样一种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艺术美,这些符号都是经意的创作,绝不是随意的乱刻,这些艺术品通过部落里少数陶工的手创制出来,代表了一个部落或一个部落联盟的全民意念,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准

32、确地全部地诠释出来,但朦胧、混沌的意思是完全可以感触和理解的。一个“炅“或“热“刻划符号,令无史的先民们混沌了数千年,也令有史的汉民族朦胧了数千年,这就是初民们书法艺术的永久魅力。原始艺术的起源,是一种混合的心理动机,是多元的。书法艺术也是这样,它包含着摹仿的本能,游戏的冲动,功利性的需求,好奇心的驱使,性的吸引,征服欲和崇仰的心理等等,这多元的混合的心理动机中,性的吸引,征服欲和崇仰心理等等。这多元的混合的心理动机中,主要的则是摹仿的本能,摹仿某种自然现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某个具体事物,包括精神的、物质的简单生产活动,用简单的线条刻划在陶器上,互相传播欣赏,永久留存记忆。摹仿对于

33、史前艺术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摹仿是第一件艺术品产生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而最初的艺术形式又是随着经一件作品的形成而出现的。摹仿是驻守在人类心理深层的一种机能和倾向,它通过主体的活动来实现,并体现在一定外在的物质形式上,或种种行为的过程中,书法艺术具有一定外在的物质形式,又是行为的过程,特殊的时间艺术,因而最容易与摹仿的心理机能结伴而行,产生出最初的艺术。原始的书法艺术,尽管简单而又混沌,尽管借助摹仿而又离不开实用的目的,不同于后代的文明人艺术。但是,她确实具备了被当作视觉艺术来观赏的审美性质,她已经在产生实用价值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审美情趣,她已经在混沌中透出了审美的光辉,你看线条组合的对称

34、与均衡,简捷而有力,摹仿与象形,使转与流动,都具备了艺术美,这是“艺术前的艺术“。美国美学家科林武德认为,艺术是人类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活动,其他所有的精神活动都得从它的土壤上生长起来,书法艺术也毫无例外,产生于原始社会里汉民族第一个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人之手。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材料,生活在平原潮湿大地上的汉民族先民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广大地区,以制陶为业,把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结合起来,创造了第一批真正的艺术品。在这第一批艺术品上,就有书法艺术的遗存。我们的书法艺术史也就从这里写起。唐朝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对于书法艺术的混沌初开历史,也作了明确的概述:“黄帝导其源,尧舜扬其波。“(书断

35、)其意是,夏商周三代前,中国书法艺术史就已经导源扬波,在整个中华艺术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生动朴茂的活剧。第二章 浑然入序(商至西汉)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事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 95 页)先民们的书法实践,不仅生产了从刻划符号开始的种种书法作品,而且也为书法艺术的对象生产创造出懂得书法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汉民族大众和一大批书法艺术家。从此,书法艺术渡过了混沌初开的朦胧期,进入到蓬勃发展涨落有序的长生期。这个时期,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王朝,共计二千五百年历史。这个时

36、期,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接踵出现,篆体、隶体、草体、楷体等书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过程中定型完备,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的发展。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左右,中华民族的生存史告别了铜石并用时代而正式进入灿烂的青铜时代,遍及华北和中原的广大地区有一大批文明国家,其中势力最大的部落联盟就是横向并列的夏、商、周三个不同的族,夏部落在豫西、晋南一带,最先崛起;商部落在豫东一带,文化极其繁荣;周部落在陕西一带,地处较为偏远。夏、商、周三个不同的部落,其祖先是禹、契和后稷,都在帝尧和帝舜的政权中服务, 说苑君道中说:“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宗秩,

37、皋陶为大理,益掌殴禽。“他们在原始社会的松散结构中,服务于帝尧、帝舜的统一指挥,但是各自在不同的地域先后从原始公社制解体而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由此结束了数十万年来氏族部落林立的分散局面,相继或同时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领域内创造了日益发达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商文化的遗存,丰富而集中,以甲骨文的出土为标志;周文化的遗存,愈来愈丰富,有金文的涌现,还有新出土的甲骨文;唯有夏文化的遗存到目前止只有零星发现,王城岗遗址里刻划在碗、钵、豆、瓮等陶器上的一些文字,我们无法窥其全貌。阐释夏、商、周三代书法艺术,我们只能面对已见的客观事实,从商周甲骨文、金文的叙述开始。一、 甲骨文历史真是令人

38、不可捉摸。中国书法史上最早成熟的书法-甲骨文,结果在地下沉睡了将近四千年,直到 1899 年才被人偶然发现,然后进行系统的研究,探求其艺术真谛。1931 年,北京出版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过一篇署名“汐翁“ ,题为龟甲文的文章,记载了甲骨文发现的经过: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的农民在田野掘耕时偶然发现一些黑旧龟甲片,未加细究,有人研磨成粉状,作“刀尖药“ 出售,有的则整片卖到中药房作 “龙骨“配方,转辗出现在北京的药铺里。1899 年的一天,国子监祭酒、义和团总团练王懿荣患病服药,到药铺抓来一味“龙骨“ ,恰逢老朋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前来探访,发现药剂中的“龙骨“ 古仆久远,上刻无人见过

39、的一种古文字。刘、王二人相视,大为吃惊。两人对古文字素有研究,于是遍访北京药肆,得知此龙骨来自河南安阳。于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发现在河南安阳揭开了序幕,当地老百姓在古董商的资助下不断发掘出售,外国传教士也蜂拥而至,先后七万余片甲骨进入私人秘藏,其中三万余片流散至国外。从 1928 年开始,国家组织科学发掘十余次,共计出土 15 万余片,其中 1936 年的第十三次发掘,一个整坑中就出土甲骨 17804 片,有三百板是完整无缺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一批西周的甲骨文。殷商甲骨、西周甲骨均已重见天日。现在,专门开辟了“甲骨学“ ,从文字学、书法学、社会学等角度

40、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中国书法史以甲骨文为第一颗闪亮的慧星,在人类文化的宝库中闪射着神秘的幽光。王懿荣、刘鹗发现的甲骨文是殷商晚期(公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纪)王室占卜时的纪录,其出土地-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正是史记殷本纪“正义“ 引竹书纪年 所载的“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徒都“的晚商京都,八世十二王生活在这里,直至最后灭亡。目前已发现的十八万片甲骨文就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十几万片甲骨上,有四五千个单字,已识出者约两千个。中国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发展,从草创至此,已成为初步系统化的成熟文字,这是大篆前的书体。度勒说过:“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文学,应

41、当把理想的火光点亮 )我国古代的人们在造字过程中,不仅考虑到把各种事物的形态、关系抽象化,以形符、意符、音符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注意到运用文字笔画的排列和造形的艺术手法,力求在刻写字体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美感,这种美跟自然一致,也跟理想一致。因此,甲骨文的创造过程是形成美的思想和情感,进行美的思维和创造的过程。甲骨卜辞与伏羲画卦是渊深源远的,汉字至甲骨文不是源,已是确确实实的流。甲骨文已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从甲骨文纯熟的书写风格和造字原则来看,没有数百上千年以上的历史不能发展到这种水平。郭沫若曾惊叹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

42、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邪?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殷契粹编自序 )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人类处于巫文化阶段,此时,人类在摆脱自然束缚、不断树立自身的历史进程中,一方面与自然稍有分离,“人猿揖别“ ,另一方面又混沌一体,人只是万物皆备灵性的冥冥世界上的一分子,大自然在人类面前还是一个不能理喻、无法驾驭的庞然大物。人类为了生存,一方面要凭双方向自然索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凭想当然向万物神灵乞求,以图得到自然的恩赐。因此,这是一个原始宗教包罗万象的时期:万

43、物有知、神人混杂、自然崇拜、图腾演化,这既是殷人的哲学、历史,也是他们的文学艺术。宗教与艺术结伴而行,在甲骨文里体现得是如此鲜明。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敬事鬼神,崇尚占卜,十余万片卜骨就是见证。上古时期,人们见龟长寿,视为灵物、神物。龟甲骨质平面,以火烤后出现裂纹,古人以此判别吉凶,于是成了理想的占卜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骨上,永久保存,是为甲骨卜辞。殷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遇事必卜,每卜又多至数次,有的学者将甲骨卜辞分为四大类(阶级关系、生产发展、科学文化、其他) ,二十二小类,如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官史、刑罚、战争、方域、贡纳、农业

44、、渔猪、手工业、商业、交通、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祭祀、梦幻等,涉及范围十分宽泛。甲骨卜辞结构为六部分:一是署辞,说明甲骨来源,修治甲骨者、保管者情况;二是兆辞,占卜时烧灼已制好的钻孔现出“卜“ 字形裂情况,名为“兆 “;三是前辞,指卜问时间、地点情况的辞;四是贞辞,占卜问题本身的情况;五是占辞,得兆后,应对照占收,对吉凶作出判断的辞;六是验辞,占卜应验情况的记载。只是大部分卜辞比较简化,有的只有贞辞、占辞,有的只有前辞、占辞、验辞,六个部分很少齐全者。龟甲上的占卜之辞成为沟通人神之间的中介物。贞卜是一种神圣的大事,在神的面前只有真挚虔诚,才能得到神的“启示“ 。卜毕,贞人务必将卜

45、辞刻写得美观、悦目,才能得到社会的赞赏,贞人集巫术家、书法艺术家于一身,其地位在当时是十分显赫的。占卜的巫术与书法的艺术都是人的意识、思维对现实反映的产物,他们难解难分地结合在龟甲上,但是占卜的契机是“顺应“ ,是对鬼神的容忍、顺从、祈求;而书法艺术的枢轴则是“超越“,是对人格、自由的争取、礼赞,两者按各自的方向分道扬镳,宗教之路越走越窄,艺术之路则愈拓愈宽。近三百年的甲骨文书法史,刻写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以殷商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为背景,另一方面又按书法美学的自身发展规律而向前发展,总趋势是笔画由繁至简,简而又繁;字体由大至小,日趋定形;契刻技巧由粗至细,精雕细刻。

46、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推演变化,可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这个时期是盘庚迁殷后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武丁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史称“武丁中兴“。武丁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不断对西北的 方、土方、鬼方和西方的羌方周族用兵,建立了赫赫武功。 (诗经商颂玄鸟) 。难怪现存的龟片,以武丁时代的作品最多,因为频繁的征战和政事,使武丁时代留下了特别多的卜辞。武丁时代的盛世之风哺育了这一时期的卜辞风格,字体大者都显得雄健宏伟、古拙劲削,纵横开合,有剑拔弩张之妙;字体小者,则秀丽端庄,雍容典雅,不失灵巧通气之妙。布局开阔,竖写行长,粗犷狂奔,稍逊风骚,颇具特色。这个时期,著

47、名的书法家(贞人)有: 、宾、争、亘、丙、 、吏、邑、 等人。其中卜人 的书刻为代表作,有后世颜真卿雄强朴茂的风度,殷墟书契菁华第三片是保存较完好,最能体现这一时代风格的作品。武丁时代的书风,开启了后代的石鼓、魏碑书体和颜(真卿) 、苏(轼) 、祝(允明) 、康(有为)书派,武丁时代是书法艺术的一个开创性时代。 (图一四至一六)第二个时期:祖庚、祖甲时期。这个时期,殷商的政治、经济、文化步入稳定发展阶段,频繁的征战减少,商业、农业、渔猎等祭祀占卜活动增加,表现于卜辞书法风格发生变化,由武丁时代的烈烈雄风,转向了工整秀丽。这一代人主要从结构严整、用刀规范这一新的艺术道路去开拓,卜辞中行距的疏密,

48、结体的工整,笔画的照应,都显得很有条理。遍观这一时期的卜辞书法,我们得出这一总的印象:谨饬中蕴含飘逸之骨韵,工稳里益显温厚静穆之神采,清新秀丽,开启了后代二王(羲之、献之) 、赵孟 、董其昌、乾隆帝书风流派。这一时期的主要书法家(贞人)是大、旅、出、即、行、喜、洋、尹、逐等人。贞人旅、大、行、即是书刻最为精到,尤其是贞人行的刻辞,风格甜美,秀逸有度,可以称得上这一时期的大家之作。 (图一七、一八)第三个时期:廪辛、康丁时期。这是殷王朝政治、经济、文化走下坡路的时代,反映在卜骨上,数量少,内容平庸,形式草率急就,贞人以不署名为尚。人们普遍认为,在经历了较长追求工整秀丽的书风之后,自然会产生一种与

49、之抗衡的新风格,这种风格体态天成,去却雕饰,脱尽刻意,任其狂放自然,奇姿迭宕,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有人说,这是甲骨文书法的新变阶段,中国书法传统理论中有一个原则是“适我无非新“ ,在这里已经孕良了胚胎,后代行草书中的代表人物张芝、李邕、张旭、怀素、徐渭、郑燮等无不一脉相承。也有人认为此时期书风趋向颓靡柔弱,颠倒夺衍,其看法过于偏颇。这个时期尽管贞人署名不多,但仍可窥见不少代表书家,如何、宁、彘、 、彭、狄、教、吊等,其中狄贞人的作品自由不羁,跌宕多姿,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艺术与政治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有时并不步调一致,往往在人们认为“黑暗“ 的时代,却产生了光辉而强劲的艺术,甲骨文的这一时期不能不说是一个例证。 (图一九、二 0)第四时期:武乙、文丁时期。这是甲骨文书法百花齐放的时代,武丁时代的雄强书风,祖甲时代的秀丽书风,康丁时代的新变书风,到了武乙、文丁时代均在政治宽和、经济发达的背景下各显其能,自由竞争。这时期的字体有大有小,小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