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512425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1.新挂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脸乌普木齐 830054 沼.新橙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新挂乌香木齐 830011)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哈萨克斯坦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两国的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但在贾易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幕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贸易结构问题。本文利用多组数据对中哈进出。贾易商品结构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对中哈两国贾易商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影响中哈双边贾易结构的因素,时促进中哈双边贸易健康德定发展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关健词:中哈;贸易结构;产业间贸易一、问题的提出自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并与我国正式建交以来,中哈双易持续、

2、快速、稳定发展。特别是从 2002 年起,双边进贸易总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按照哈萨克统计署统计,7 年中哈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91.5 亿美元,较 2006 年 55.美元,增长 65.6%,与 2002 年 13.4 亿美元相比增长了倍。按金额计算,2007 年在哈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中,中哈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目中哈双边贸易已经进人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哈两国元中哈 21 世纪合作战略中提出的,双方将力争使双边额在 2010 年达到 100 亿美元,在 2015 年达到150 亿美目标,就经济合作的潜力来讲是很有可能的。但从实际来看,双方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突出的一点

3、贸易结构问题。二、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变化中哈双边贸易结构多年来都比较稳定。由于有着鲜明源桌赋差异,双方长期以轻工制品、资源性产品进行的形式为主。下面就双边贸易结构中的出口和进口两个分别加以分析:1.中国对哈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从表 1 中可以看出,近 6 年来中国对哈出口的主要产品有明显的变化,具有优势的产品项目也基本保持不变。其中机器设备,残金属及其制品一直保持在中国对哈出口产品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石料、陶瓷及制品也一直保持在出口的前五位。而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上升速度很快,从 2002 年没有进人出口的前五位到 2007 年已连续 3 年位于出口的第三位。而化工产品的出口则是连年下降,由 2

4、002 年的第三位下降到 2。 。7 年的第七位。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出口也在下降,由 2002 年的第四位下降到 2007 年的第十一位。为进一步描述中国对哈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按照附加值的高低,可将出口商品分为低附加值商品和高附加值商品。2002 年至 2007 年中国对哈出口的商品中低附加值商品在总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9.80 环、 48.62%、43.11% 、45.05% 、 38.56%、34.01%。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从 2002 年起中国对哈出口低附加值商品在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呈逐渐下降的发展趋势,而高附加值商品则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低附加值商

5、品属劳动密集型商品,是低层次商品;而高附加值商品属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是高层次商品。低层次商品份额降低,高层次商品份额上升,是中国对哈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贸易档次不断提升的表现。2.中国从哈进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从表 2 可以看出,中国从哈进口商品结构比较单一,进口中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近 6 年来从哈进口的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其制品一直占到进口总额的 80 线以上。其中从哈进口的矿产品的上升速度很快,从 2002 年占进口总额的 10.7%上升到 2007 年占进口总额的59.6%,超过了进口总额的一半,其中原油,凝析油就占进口总额 46.9%。而贱金属及其制品则从 2002 年占进口总额的

6、83.1%下降到占进口总额的 33.8%。这两类产品的比重是呈此涨彼消的趋势。而纺料及纺织制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产品,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也一直保持在进口的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哈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同时存在着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合理性是出口贸易商构呈优化趋势: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已远远超过级产品的比重,而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比加的幅度大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合理性则表:首先,进出口贸易不平衡,近 6 年来中国在中哈双边贸局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至今(2002 一 2007 年)逆差已 80.2 亿美元,不利于双边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进出口商品

7、结构不合理,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品和能源、原材料产品上,商品结构单一的现象一直没到明显的改善。再次,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近年来虽现出明显的改善,但出口的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是附加、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少的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半加工品和初级加工品,许多还是来料加工或装配制成。商品的可替代程度高,竟争激烈。三、中哈两国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一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的比较势。中国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比较优势,哈萨克斯坦在初级产品尤其是资源型产品上具比较优势。为了进一步分析中哈两国贸易产品的比较优本文将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lIT) 对中哈两国贸易产品行深人研究。通

8、常产业内贸易的计算使用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测定公;IITi=1 一(Xi 一 Mi)/(Xi+Mi),其中,Xi 是某国第 i 商品的出口额;Mi 是某国第 i 种商品的进口额,nTi 表示品 i 的产业内贸易指数。nTi 取值范围在。一 1 之间,当值越小时,表示两国该产业的贸易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当 nTi 值越大时,表示两国该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 当 nTi 值等于1 时,表示两国该产业为完全的产业内贸。在这里简单地规定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 0.5 为产业内易,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 0.5 为产业间贸易。通过对 2002 年至 2007 年中哈进出口 21类商品的贸易计算得出:近 6 年来产

9、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大于 0.5 的只有六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 0.94、0.93、0.82、0.65、o、60、0.64;近 4 年来产业内贸易数大于 0.5 的有第二类植物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为 0.、0.47、0.77、0.71、0.88、0.56;近 3 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大 0.5 的有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其产业内贸易指为0.13、0.18、0.41、0.73、0.90、0.85。除这 3 类以外,剩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只有及个别年间大于过 0.5,基本上都在。.5 以下。而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的产业内贸易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 2002 年的 0.1

10、上升到了 2007 的 0.48。中哈两国近 6 年来一直属于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有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而由产业间贸易转化为产业内贸易的有植物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正在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化。除此之外,中哈两国的产品均为产业间贸易。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哈两国贸易产品互为竟争关系的有: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植物产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由互补向竞争转化的有:贱金属及其制品。其余的产品均为互补关系。其中在互补产品中,中国竞争优势很强的产品有:食品、饮料、烟草及其制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木及木制品,木浆、纸、纸板及其制品,鞋、帽及其制品,石料、陶瓷、玻璃及其制品,

11、机器、电气、音像设备及其制品,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光学仪器及其设备。哈萨克斯坦竞争优势很强的产品有:矿产品,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因此,中哈两国的贸易结构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非常符合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即要素察赋模型。四、影响中哈双边贸易结构的因素近几年,中哈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双方在资源察赋、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各有所长,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分工格局,因而在贸易商品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深刻剖析中哈两国的贸易结构,正确分析两国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对进中哈双边贸易健康稳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1.中哈两国资源察赋的差异中哈两国资源票赋的差异是影响两国贸易结构的

12、主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资源丰富,品类齐全,储藏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拥有量低,故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能源资源。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长很快, “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非常丰富,在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的里海占有一席之地,也是中亚地区石油生产大国。其本国也一直把开采和出口石油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战略。随着两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将成为哈萨克斯坦最稳定、可靠的油气市场,也将是哈萨克斯坦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2.中哈两国互补的产业结构中哈两国互补的产业结构是影响两国贸易结构的必要因素。哈萨克斯坦地域

13、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在工业方面,曾是原苏联的燃料动力工业基地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经济以石油、天然气、采矿、煤炭和农牧业为主,其加工工业、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的工业建设材料和日用消费品依赖进口;而中国人均资源贫乏,是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大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产品的出口大国,近几年随着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器、电气、音像设备及其制品,车辆及有关运输设备,光学仪器及其设备等工业制成品成为哈国进口的主要产品。3.中哈两国便捷的贸易通道中哈两国毗邻的地缘优势为两国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极大方便。哈萨克斯坦地处中亚,是一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下转第 108 页)经济理论研究外贸易二

14、、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启示根据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可知,经济增长国劳动密集型业的发展和相应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出是产业结构升的必经阶段。当这些国家根据现有资源察赋参与国际分的时候,其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也在形成,必将顺着有利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变化。这也从理论上支持了我国长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回顾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历程基本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变化。近些年来,我国出口产品中本密集型产品份额已有很大提高,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年降。然而,我国不少中小企业的产品整体上仍缺少核心技,附加值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故对外部经济环境依赖度高,经不住国际市场动荡的考验。此外,随着全球

15、经济竞的不断加剧,各国的焦点逐渐转向了高科技的竞争。高技产品不仅能靠自身市场开发的能力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且能应用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效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当前人民币加速升值,美国经济续疲软,原材料成本上涨,出口需求降低的国际大环境背下,我国应加强政策引导,变被动为主动:即鼓励企业以积的姿态参与国际分工,承接新一轮新技术产业转移,在国竞争与合作中寻求自主创新,从而淘汰那些依赖低成本、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企业,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升级。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效率,节制度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总之,在开放与改革中,稳固传的比较优势,并寻求新的最具活力的比较优

16、势,扶持发展,从而有节奏、有步骤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三、小结理解比较优势理论必须透彻理解其中包含的基本理论。随经济的不断发展,要素察赋和要素集度也呈现动态变化,从而使比较优势内涵不断拓展与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和贸易基础、模式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新贸易理论也随之而产生,来解释不同的比较优势,使之具有动态性。在准确理解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与分工,积极发挥各经济主体的作用,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l陈武.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经济国际化.版社,1997.2海闻.国际

17、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3李辉文.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2004,(l).中国人民大学出国际经济评论,作者简介:1.刘松腆,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关文化,国际经济合作,贸易理论。2.张德旭,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关文化,商务英语,国际经济合作。接第 106 页),远离海洋,拥有稳定而安全的通往国际市场的贸易和运输道符合本国利益。中国西北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两国有共同的边境线长达 1738 公里,一类陆路口岸 7 个,其中拉山口陆路(铁路、公路)口岸、霍尔果斯陆路(公路) 口岸、克图陆路(公路)口岸是向第三国开放的一类口岸,具有国联运地位,为中国新

18、疆与哈萨克斯坦进行直接的边境贸易造了条件。此外,于 1990 年开通的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达兰鹿特丹的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缩短了中国沿海与西亚、西的距离,它不仅成为连接亚太地区和整个欧洲地区最便利廉价的运输线路,而且为我国和哈萨克斯坦打通了一条东双向开放的通道,成为两国区域贸易发展的原动力。4.中哈两国政策环境的变化贸易结构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还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约。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政治素促使的结果,它们借助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直接或间接的对口贸易结构造成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建立的一个地区性多边合作织。几年来,借助上海合作组织这

19、个平台,中哈两国贸易合作得了长足的发展,贸易商品结构逐步优化。五、结论中哈两国已经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开力度不断加大,贸易关系日趋密切,产业分工日趋专业化。哈的产业分工既存在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互补性的产业分工,同时也存在中国新毅与哈萨克斯坦同构性的产业内工。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发挥新疆的地缘优势,建立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商品集散地,培育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形成以贸易带产业、以产业促贸易的经济格局。还应该充分利用中哈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机制,结合各自优势,挖掘潜力,优化贸易结构。目前,尽管中哈双边贸易结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注本文得到新脸师范大学

20、 2008 年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同时本文也为 2007 年度新吸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07JYB013)(新时期新脸外贫竟争优势的构建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参考文献:1王海燕.经济合作与发展M .新挂: 新挂人民出版社,2003.Zj 徐海燕.中哈贫易对中俄贾易的启示J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3张养志,郑国富.中哈经贸合作:历程、现状与前景J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10).4邢广程.中哈经济合作的战略态势 .2007 年中西南亚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演讲稿.作者简介:1.闰亚娟,新接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 0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亚区域经济。2.王海燕,新接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亚及俄罗斯经济。8 经济理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贸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