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善意取得制度理论基础之探究.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5080144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善意取得制度理论基础之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善意取得制度理论基础之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善意取得制度理论基础之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善意取得制度理论基础之探究 目 录 一、论文摘要 3 二、论文 4 1、举证时限的概念与后果 4 2、举证时限制度的根据与目的 5 3、举证期限的性质 6 4、举证期限 7 5、诉讼请求的增加、变更以及提起反诉与举证期限 9 6、当事人主张与法院认定不一致和举证期限 10 7、新证据的判定和认定 11 三、注释 13 四、参考文献资料 13 论 文 摘 要 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实施后,对于规范民事诉讼中证据的运用起到了明显的、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人们对若干规定在适用中发生变形和扭曲,影响了若干规定在调 规范证据方面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据观察,最

2、有争议和问题最多的部分集中在举证时限制度上,相当一部分当事人、律师甚至法官均对举证时限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制度规定有不明确或难以理解之处,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人对制度的目的、规定的实质未能准确地加以把握。笔者从效的概念、举证时限制度的根据与目的等方面加以认真的探讨。 关键词:举证时限制度答辩期间法定期间举证期限 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实施后,对于规范民事诉讼中证据的运用起到了明显的、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人们对若干规定在适用中发生变形和扭曲,影响了若干规定在调 规范证据方面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据观察,最有争议和问

3、题最多的部分集中在举证时限制度上,相当一部分当事人、律师甚至法官均对举证时限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制度规定有不明确或难以理解之处,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人对制度的目的、规定的实质未能准确地加以把握。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就举证时限制度在适用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认真的探讨。 一、举证时限的概念与后果 所谓举证时限,是指在诉讼中,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当事人和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的有效期限。这里所谓举证,就是指向法院提出证据,而不是提出证据加以证明。 举证时限是一种限制当事人诉讼行为的制度。举证时限对当事人举证的有效性和法院的裁判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如果当事人没有在法律规定

4、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视为当事人放弃举证权利。第二、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在审理时将不组织质证。由于若干规定规定了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必须质证,因此不予质证也就间接地否定了逾期证据作为裁判依据的可能性。第三、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如果不是新的证据,人民法院将不予采纳。最后,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内举证,致使案件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因提出新的证据被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改判的,原审裁判不属于错误裁判案件。一方当事人请求提出新的证据的另一方当事人负担由此增加的差旅、误工、证人出庭作证、诉讼等合理费用以及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人民法院还要予以支持。 过去,在没

5、有举证时限制度时,虽然法院也可以指定当事人提交证据的期限,但没有法律效力,即使超过指定期限,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仍然具有证据效力,法院不能拒绝采纳。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后就不同了,如果在规定和指定的期限内不提出证据,又无正当理由时,该证据便不能作为裁判的证据。 举证时限的法律后果是使当事人在举证期间逾期后所提出的证据失去证据效力,体现为法院在裁判时不能以该证据作为依据。但应当注意,逾期提出的证据没有证据效力这一点并不是绝对的,按照若干规定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诉讼中出现的新证据,当事人在辩论终结前都可以提出。不少人认为,只要超过举证期限,所有证据都不能提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二、举证时限制度的根

6、据与目的 举证时限制度建立的主要根据是民法通则的诚实信用原则,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应不失信用地实施诉讼行为,不能以不正当的目的实施影响诉讼公正或效率的诉讼行为。当事人没有正当理由,以诉讼上的“突然袭击”为目的,故意迟延提出证据,就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举证时限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第一,促使当事人积极举证,提高诉讼效率,更准确地讲,应当是提高庭审效率,因为是通过提高庭审效率来实现诉讼效率的。在诉讼实践中,影响庭审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在庭审前限制当事人举证的期间,在诉讼中,当事人可以随时提出证据,导致反复开庭进行事实调查,无法提高庭审效率。举证时限制度有助于促使当事人在开庭前完成举证

7、事项,提高庭审效率。第二,有利于防止证据上的“ 突然袭击”。第三,有利于法院对诉讼争点问题和证据进行整理。允许当事人随时提出证据,就必然造成证据上的“突然袭击”,从而迟延诉讼,也影响法院尽早对诉讼争点和证据进行整理,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三个固定。从以上三点看,有利于法院对诉讼争点和证据进行整理应当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因为举证时限仅仅在于促使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提出证据,部分证据实际上是无法在开庭审理前提出的,例如在开庭审理中发现和需要提出的证据。举证时限制度是与证据交换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证据交换的目的也是有利于焦点问题和证据的整理,当然焦点问题的整理和证据整理也是为了提高庭审的效率。我们不能期

8、望通过举证时限制度使当事人把所有裁判需要的证据全部提出来,也不可能全部提出,双方之间的某些证据的提出需要根据对方的行为才能决定,在诉讼开始阶段是不可能全部提出的。 在理解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举证时限制度的适用必须服从于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应当是公正地解决纠纷,因此在适用举证时限制度时,应当服从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注意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在适用举证时限制度的有关规定时,能够以诉讼制度的目的为指导,更好、更合理地加以适用,尤其是在制度规定存在模糊、矛盾的情况下。例如,我们在理解何谓“新证据”这一部,就存在是从宽,还是从严理解的问题。如果从诉讼制

9、度的目的来看,从公正审理纠纷出发,就应当从宽,而不是从严。简单地以举证时限否定当事人提出证据的权利是一种教条、武断的做法。其二,举证时限制度是以举证失权的效果来促使当事人积极举证,但应当注意的是,这种限制主要是针对那些以迟延诉讼为目的而故意不提出证据的人,对于那些没有故意的人就不应当强加举证失权的效果。有的人必然会提出,是否故意很难加以判断。既然很难判断,在一般情况下,就应当从宽处理,而不是从严处理,不妨采用无过错推定的原则,因为一般而言,当事人总是希望提出证据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而不是相反。 三、举证期限的性质 举证期限的性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注意到在举证时限制度的实际运用中,人们

10、并不注意这一问题,正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这一点,导致举证时限制度适用的不合理。虽然若干规定表述为举证期限,但实际上举证期限也是一种期间。作为一种期间,其性质问题是指这种期间是属于法定期间,还是属指定期间。法定期间,又称为不变期间,即如果没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法院不能变更此期间。从若干规定的内容看,举证期限应当不属于法定期间,法院可以指定举证期限,说明这一期间在性质上属于指定期间。由于当事人也可以协商,因此又具有任意期间的性质。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虽然规定了“指定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但这是关于指定期间的下限规定,不能因此认为该期间属于法定期间。举证期限不同于立案期间、答辩期间、上诉期间等法定期间

11、。这些期间在没有满足法律明确给定的条件时,法院是不能变更的。与此不同,指定期间和任意期间都是可以变更的。对于指定期间,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以变更,这种变更并不需要法律规定的理由。对于任意期间,则可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加以变更,但应当得到法院的认可。指出举证期限的性质这一问题,是由于举证期限在适用中,有的人错误地理解了举证期限的性质,导致该制度运用的不合理,误认为举证期限是不变期间。例如,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的届满日期为8月25日,当事人在8月28日向法院提交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是否还有效呢?对此问题,人们之间存在争议。实际上,由于举证期限并不是法定期间,因此,法院可以根据具体

12、情况确定逾期提交证据的效力,如果不是故意拖延诉讼,就应当认定提交证据的合法性,不应当将举证期间作为法定的不变期间来理解。 对此,有人会质疑:难道可以随意认定吗?这是对法院自由裁量权的误解。诉讼正当性的实现必须以法院享有自由裁量权为前提,法律之所以规定有些期间是法定期间,有的期间是指定期间和任意期间,就是为了使诉讼更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指定期间、可变期间,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以变更,法院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逾期的诉讼行为的有效性加以判断。指定期间是法院行使指挥权的体现,指定期间的裁量和诉讼行为认定的裁量无疑应当符合诚实信用原则。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

13、,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这是法院的职权,并不是对法院的义务性规定,即只 要逾期就绝对不能组织质证。这与当事人超过上诉期间绝对不能上诉不是一回事,上诉期间是不变期间、法定期间,法院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因为一旦当事人没有在上诉期间内上诉,一审判决便发生法律效力,具有不可逆性。而举证期限是可变期间、指定期间,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更。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法院认定了逾期提交证据的有效性,也就不存在经对方同意才能进行质证的例外条件。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情形应当是指法院没有认定当事人逾期提交证据的有效性的场合。 四、举证期限 1、举证期限在若干规定中是指当事人有效提出证据的期间,指的是一个期间段

14、,如“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即在三十日内提出证据,都是有效的。 2、举证期限的确定有两种情形:当事人协商和法院指定。前者可以称为协议期限,或者称为指定期限。当事人协商确定举证期限的,须经人民法院认可。法院指定的,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问题是,协议期限是否可以少于三十天?回答是 肯定的,协议的举证期限可以不受三十日的限制,可以少于三十日。这一方面是当事人双方的处分自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是应当允许的。那么,是否可以放任举证期限呢?回答是否定的。一般而言,原告总是希望尽快结案,因此,原告自然会制

15、约被告无故拖长举证期限的要求,举证期限一般不会太长。如果在特殊情形下,双方协议的举证期间过长时,法院可以进行干预,指定合理的举证期间,因为诉讼的指挥权在法院,法院必须考虑在维护当事人正当权利的基础上提高诉讼效率。 3、在若干规定的适用中,人们注意到这样的问题:由于举证期限的起算期间不同,当事人双方的举证期限也有所不同,即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显然,原告收到受理通知书的时间与被告收到应诉通知书的期间有可能不同。一些人的疑问是:举证期限是否应当以应诉人的举证期限为限?如果这样,就意味着一方

16、当事人的实际举证期限有可能长于另一方当事人。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涉及举证期限是否属于可分别确定的期限的问题。民事诉讼法中的期间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期间,例如上诉期间、申诉期间。期间的起算和终结对双方当事人都是同样的。另一种是单独期间,只针对一方当事人所规定的期间,例如申请执行的期间不涉及对方当事人。若干规定既然规定了不同的起算点,表明举证期限既不是共同期间,也不是单独期间,而是分别确定的期间。也就是说,当双方提出证据的期间相同时,当事人双方举证期限届满的时间将有所不同。假如,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均为四十天,原告收到受理通知书的时间为五月二十日,被告收到应诉通知书的时间为五月二十二日

17、,则六月二十九日就是原告举证期限届满之日,七月一日则是被告举证期限届满之日。如果考虑当事人平等原则,这样的规定就是有道理的,使当事人双方的举证期间相同。因起算时间不同导致届满时间的不统一是可以的,没有必要迁就另一方,如果迁就必然导致举证期限长短不一,不符合当事人平等的精神。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当事人能否协商确定各自不同的举证期限呢?即一方举证期限长于或少于另一方的举证期限呢?尽管在实际中尚未遇到这种情形,但理论上可以假设发生这样的情形。只要双方当事人对此协商一致即可,法院没有必要强求双方举证期限相同。 4、举证期限按照是否属于重新指定,可分为两种情形:元初指定期限和重新指定期限。区分这两种情形

18、的意义在于,明确两种情形 不同的期限起算点。元初举证期限是从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法院在送达受理通知书或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在该通知书中,法院将告知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重新指定期限是指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中规定的,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时,法院对举证期限的重新指定。重新指定期限意味着当事人提出证据不再受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的限制,那么,重新指定期限的,期限应当从何日起算呢?关于这一点若干规定没有明确,但从道理上讲,应当从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并告知对方当事人,当事人知道诉讼请求变更之日起计算。诉讼请求的变更涉及对方的利益,诉讼请求的变更也必然涉及到请求证据

19、和答辩证据的变更,因此,举证期限应当从对方当事人知道诉讼请求变更之日起计算。重新指定期限,是否允许当事人之间就举证期限进行协议呢?既然元初指定期限允许当事人协议确定举证期限,在重新指定期限的场合,也应当允许当事人就此协商确定。 5、证据交换的时间与举证期限的确定。举证时限制度与证据交换制度是密切联系的,举证期限的确定也涉及证据交换时间的问题。若干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举证期限届满。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的,证据交换日相应顺延。”在实践中,人们普遍反映该条不太容易理解。应当承认,如果按照若干规定,在诉讼中有可能发生举证最后时限与证据交换的时间不

20、一致的情形,因为若干规定既没有规定当事人协商确定的举证期限与当事人协商确定的证据交换的时间必须一致,也没有规定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必须与指定的证据交换时间一致。 第三十八条涉及的具体问题在于:第一,证据交换的期限是否就是举证期限。第二,如果是的话,是否意味着即使指定了举证期限,但如果举证期限与证据交换期限不一致,就应当以证据交换期限为准?也就是说证据交换期限优于举证期限。假设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是八月五日届满,而法院指定的证据交换日期为八月三日,是否就意味着举证的最后期应当是八月三日? 应当承认若干规定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的确有模糊之处,但既然已经规定,在适用中我们就应该从举证期限和证据交换制度的目的

21、来考虑,尽量避免其矛盾,这也是适用法律所需要的智慧和对法官的职业道德要求。为了使其合理运作,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统一举证期限与证据交换的时间。法院在确定证据交换时间时,最好将证据交换的时间确定为举证期限的最后时间。原则上,证据交换的时间应当迁就举证期限,因为证据交换是以举证为前提的,而举证期限又是得到法院认可或由法院指定的,所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进行证据交换就不尽合理了。如果认为证据交换确有必要在举证期限届满前进行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利于当事人自由处分变更举证期限,否则,当事人坚持在交换证据后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证据时,要予以否定就缺乏说服力。(2)法院指定的举证期

22、限与证据交换的时间不一致时,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相应变更举证期限或证据交换时间,以求两者的一致。(3)变更举证期限和证据交换时间应当考虑当事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当事人搜集和提出证据的必要时间,还应当考虑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平等性。 五、诉讼请求的增加、变更以及提起反诉与举证期限 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指出: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有人提问:这一规定是否意味着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只能在开庭审理前?因为举证期限届满的期间总是在开庭之前。 按照举证时限制度设置的目的,举证时限的规定主要在于提高庭审 效率,因此,举证期限只有确定在开庭前才具有意义。

23、如果举证期限在开庭前届满,按照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就应当在开庭前提出。问题在于,诉讼请求的增加和变更以及反诉实际上都能够在开庭前提出吗?从诉讼实践的情况来看,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以及提起反诉,并不总是在开庭以前实施,往往是开庭 或开庭后实施。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开庭审理主要有两项内容: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根据对方的主张及辩论的情况来加以确定,是不断变化的,一方当事人在调查和辩论中发现有需要增加和变更诉讼的必要才会提出。反诉的提起亦是如此。 另一方面,民事诉讼法既没有限定当事人必须在开庭审理前增加、变更诉讼请求,也没有限定反诉的提起必须在开庭前。在我国,开庭审理并不是一次

24、性和连续性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庭审,有时具有预审的功能,因此从理论上也并不排除一次或二次开庭审理后诉讼请求的增加和变更以及反诉的提起。理论上,通常强调的是诉讼请求的增加、变更和反诉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理由是一旦法庭辩论终结,法院将以辩论终结前的诉讼标的和诉讼材料作为裁判的对象和依据。 因此,基于上述理由,应当把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视为非强制性条款,而不是对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和提起反诉的绝对限制,即只是一种强调和提,也就是说该款中的“应当”不具有“必须”含义。诉讼请求的增加、变更以及提起反诉都将影响诉讼的效率,尤其是影响开庭审理的效率,如果允许开庭以后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提起反诉

25、,必须将导致多次开庭,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多次开庭总比另行诉讼的成本要低得多,不让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提起反诉,将可能发生当事人另行诉讼的情形,这必将耗费更多的司法资源。所以我们应当把该条规定理解为倡导当事人在庭审前就考虑好诉讼请求的增加、变更以及是否提出反诉的问题,尽可能在庭审前完成诉讼请求的增加、变更以及提起反诉。 这里随带提一下诉讼请求的变更问题。诉讼请求的变更可分为质的变更 和量的变更,诉讼请求质的变更涉及到诉讼标的的变更,如果允许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则争议的法律关系、诉讼理由和证据也要发生变更,这对已经应诉的被告是不公平的。因此,笔者主张应当限制当事人诉讼请求在质的方面的变更

26、,诉讼请求在量上的变更没有太大的影响,应当允许。 六、当事人主张与法院认定不一致和举证期限 这里所指的不一致,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在此种情下,当事人举证将不受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由于当事人在诉讼中对法律关系的认识不能约束法院,法院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裁判法律关系的性质,因此,在诉讼实践中往往出现当事人所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与法院的认定不一致的情形。而当事人的主 请求和对方当事人的抗辩又是根据自己对该法律关系性质的认识,由地民事诉讼法允许当事人变更其诉讼请求,因此在现行诉讼

27、体制下,法院就应当告知法院对法律关系性质的认定结果,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以便当事人根据新的诉讼请求组织相应的证据。因此,若干规定规定,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实践中常见的情形是:双方当事人均认为双方之间达成的合同有效,争议仅在于是否履行,但审理中法院却认定合同无效。合同无效涉及如果恢复原状的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当事人如何证明和法院认定合同无效所带来的损失问题。 七、新证据的判断和认定 新证据的界定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新的证据才可以不受举证时限的限制,作为例外情形可以在举证时限届满后的诉讼中甚至判决后提出。民事诉讼法在两个条文中提到了新证据,明确了新证据可以随时提出,因此

28、若干规定就不能绕开这一点。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中提到的所谓新证据,可分别从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两个阶段来看。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又包括两种情形:其一,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其二,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实践中的情形是,知道存在该证据,但没有找到或难以收集到。 如何理解第一种情形中的所谓新发现的证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新发现的证据应当包括这样几种情形:其一,举证时限届满后,才知道该证据的所在;其二,虽然知道作为证据载体的材料的所在,并持有该证据材料,但并没有意识到其作为证明相关诉讼请求、主张的证据价值所

29、在。例如,有一份文书在原告手里,原告也知道这份文书就在自己家里,但原告并不知道可以用此证据来证明案件中的何种事实,随着诉讼的进行,原告经律师指点才意识到该文书作为证据的价值。从“发现”这个词的本意来看,“发现”就是当事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也许这样的理解有些宽泛,但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防止当事人的故意迟延,因此不能使公正成为效率的牺牲品,在审判的价值方面,总体上公正依然是第一位的,或者说在公正与效率这对矛盾范畴中,主要方面应当是公正,因此不宜过于严格地理解所谓新发现的证据。 二审程序中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

30、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这里的新发现的证据应当与上述同解。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的所谓新证据,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但新发现的证据就当不包括上述第二种 情形。因为再审案件已经是经过审理的案件,不存在开庭审理后,、诉讼进行中当事人仍然没有意识到某证据载体作为证据资料的价值。而且再审属于一种特殊程序,如果宽泛地理解所谓新证据,就极易导致判决的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资料: 1、中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16、133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0条; 3、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叛庭关于单位担任监护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电话答复1989年8月30日; 4、赔偿法律手册法律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5、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四章第19、20、21、22条; 6、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15、16、17条; 7、试论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赔偿案的学校责任法律图书馆网站重庆南川市鸣玉镇中心校李先禄著。第 17 页 共 1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