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而不同 思辨如诗章 评课作为校本教研的常规形式,其失效性一直困扰着教学研究的有效性,似乎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瓶颈,几近令人窒息。 一个值得反复追问的话题:评课,还有多少水分应该拧干? 现如今的评课,大多成了赞美的同义词我们在公开的观摩教学活动中所听到的评课,大多一团和气,真正的思考是很难听到的。至于激烈的辩论的声音,那就只有到网络上去寻找了其实不仅是语文界久违了这种辩论的声音,在我们各个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又有多少真正的辩论呢? 一种值得反复探析的文化:辩课,让评课“言归正传”。 回想现如今的评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矛盾,那就是面子和成长之间的矛盾。作为听课者,碍于同
2、行的面子,在评课时往往只对课堂教学的长处加以评论,而对问题和不足淡化甚至绝口不提。作为授课者,一方面喜欢听赞扬,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有所提升,两者相比,前者更为强烈,因为在公众场合,人往往有虚荣心的本能。听课者与授课者之间没有沟通的空间,教学中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两者之间隔了一层面子的厚障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难以实现。 顾名思义,辩课是指授课教师为观课教师呈现一堂课,然后授观双方就某些主题对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样的交流,直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授课者和听课者所讨论的只是课,只是课之不足。这样的直面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改进教学理念,是“对课不对人”的研讨,是执着于提升学生课堂生活质量的尝试
3、,是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尝试,是实践“以学论教”的尝试,是抛开面子、努力成长、共同追求完美课堂的尝试。 所谓辩课文化,就是参与者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共同认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行为模式。创建辩课文化,是促进参与人员认同观课议课价值追求,并在辩课活动中采取彼此理解和接受的共同方式。 辩课追求什么?认同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行动呢? 一、立足“和” “和”指参与者彼此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和氛围,它是辩课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目标动机看,“和”强调参与辩课者心往一处想,并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辩课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和平台,理解教学,改进教学,创新教学的对话交流活动。它的主要目标不是对已经发生的课堂教学进行判断
4、、作出结论,而是为了让参与者思考和研究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生活方式。它是参与者自我成长和帮助他人成长的目标整合,是自助、他助和助他的互动和统一。有效的辩课,参与者需要一种“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关系”。 实录一:碧螺春课堂教学片段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碧螺春一课主要介绍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吗? 生:文章分别从碧螺春名字的来历、采摘、制作以及品尝碧螺春这几个方面来介绍的。 师:是啊,说得真全面,本节课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先快速浏览课文再提问。 生浏览课文。师巡视。 生:碧螺春的制作过程一定很奇妙,我想看看。 生:这碧螺春茶到底味道如何? 生:他
5、们是怎样采摘的呢?茶树是什么样的?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老师猜想你们会提这些问题的,和老师想了解的是一样的。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说明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碧螺春一课教学,老师让学生提出本节课你还想了解些什么,为本节课学习打开思路,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文章的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这一教学理念。 教者能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然后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教学中再进行适时引导,巧妙点拨,在课堂上能够尽量肯定学生的一切能力,激发和
6、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发展。作为授课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二、消解“异” “异”指在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时,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盲目附和与苟同。“异”在辩课中意味着参与者的独立思考,承认差异性,鼓励多样性,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对话交流中激发创造性和超越性。 如在实录一的评析中充分体现了授课者和观课者的和谐统一,但是我也深刻感受到其中也有求异之处。辩课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利弊都得分析到位。只有这样,方可让授课教师有所学,有所提高。我觉得老师应
7、在学生回答完文章从几方面介绍碧螺春时适当板书,毕竟这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读一读,以加深印象。 求“异”首先基于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教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控制,具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没有唯一。另一方面,教学改进并非仅仅是认识问题,而是一个以认识为基础的生活改进问题。基于生活的特殊性,需要给“异”留足空间,需要存“异”。求“异”意味着辩课的目标不是在不同意见中求“一”,而是在现有课堂的“一”中探讨出“多”的可能来。“多”的价值在于既为参与者的自由选择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参与者的自由创造留下空间。 从实际效益看,单一性是生机和活力的杀手,有碰撞的思想交流才能产生新的思维
8、火花,才能产生新的智慧。只有不同的观点和经验,才能刺激和引起对原有经验的反思。辩课的效益源于相异的信息刺激和由此产生的讨论和反思。 实录二:碧螺春课堂教学片段 体验茶香,自行感悟 生拿出茶具,分组泡茶。(事先备好) (录音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 师辅导学生泡茶。 师:谁能说说你所看到的茶入水的样子呀? 生:茶旋转着下沉。 生:茶如青螺入水。 师:这个词用得好,打开书,看书上是怎么形容的。 生在书上找出相关语句。 师:喝喝看,细心品。 生:有点甜。 生:还有点香。 师:不错,老师喝过,是你们所说的味。 齐读:轻轻抿上一口,清新爽人,茶水入肚,口中感到甜津津的,让人回味无穷。 评析:当学生沉浸于课
9、文,在字里行间神思遐想、尽情畅游的时候,是无需教师过多讲解,他们就已经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有很高的领悟和欣赏能力。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语文。”这就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教师在安排学生泡茶之前,应该布置学生注意观察,目标明确地去完成实验,会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实验的每一个环节。 体验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学生不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本环节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课程意识强,以学生为本位。如果仅用文字呈现,单调的读悟,很难有真切感受可言。所以教师让学生
10、去品尝,对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非常有益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极佳。 从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要求看,一方面我有“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责任,另一方面,我又有“不同意你说的话”的权利。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参与者又要尊重自己,在议课时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 三、致力“思” 与评课多用句号比较,辩课则强调多用问号。句号用做陈述,问号引起对话和反思。强调用问号,一方面是强调通过询问互相理解,使辩课建立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参与者不断思想,把思想从习惯的名词用法激活为动词状态。在思想作为名词的时候,辩课中的教师处于接受他人思想的被动状态;把思想激活到动词状态,就是让参与者置身其中,以更加自觉
11、而主动的方式关注和反思自身的教学观念、作为和效果。 辩课促进教师思想,首先是尊重教师思想的权利,为参与者的思想活动留下空间;其次是以参与者的思想过程谋求和实现辩课的质量和效益,在彼此理性争辩中思考和谋求更加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第三,还在于培养教师思想的责任,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我坚信,在自觉而主动地关注和思考自己的处境、现状、角色、使命和前途以后,教师将会发现更加幸福快乐的人生道路,并将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光明而美好的学生前途承担责任。 实录三:碧累春课堂教学片段 师:你对碧螺春哪一部分感兴趣,就先学哪一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生:我喜欢制作茶那部分。 师:好啊,老师就让你当一回焙茶
12、手吧。 生:我倒是想去品茶,感受一下这江南名茶。 师:老师听你这么一说都想喝上一口。老师提醒一下:在学习品茶部分时,别忘了把最美的感受画出来。 生分组学习所选段落。(兴趣内容一样的分为一组) 交流: 生:我学的是制作一节,通过学习,我感受到焙茶手既辛苦,又手巧。一片片茶叶经他们手一折腾,上好的茶就出来了。 师:说得真好,听你这么一说,真想去江南目睹一番。你能把这种感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我觉得用词准确,揉、搓、捺、抓,多么形象的动作啊,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评析:上课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借以讨论交流,使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
13、消化。 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读得透、思得深、悟得透。教师能够不失时机地予以及时评价,使学生更增强了信心。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率很高,目标达成也很好,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 本环节的教学,学生交流汇报的时间偏少,这样中等生是难有机会插嘴的,更别谈学困生,只能充当一个听众,久而久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受挫。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发表自己的看法。 辩课质量源于有效思想。以课堂教学经验为例,对自身课堂教学中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思想获得的是直接经验,观课活动中从他人教学中获得的是间接
14、经验。在“反思”中,经验者对经验的依据、经验的过程、经验的结论进行深入的、持续的、批判性的审视,从而超越原有经验可能的狭隘、肤浅和错误。辩课意味着他人经验的参与,彼此以相异的经验进行交流和对话,超越实现自身经验的议课过程。 四、追求“诗” 荷尔德林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思”是人的生存方式和手段,“诗”是人的生活目标和归宿。我认为,“诗意”生活是一种富有理想和希望的生活,是一种自由创造和不断超越的生活,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欣赏、转而欣赏自身创造力量的审美生活,是一种因为创造和超越而享有愉悦、丰富和充实的自由精神生活。 实录四:孔子游春课堂教学片段 师: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
15、亲 同学们,作者把大自然比做了母亲,文章中列举的几个部位多形象呀!你能试着按照文中的写法在省略号处补充几个吗? 生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滚滚河水是她的奔腾的血液。 生2:美丽的彩虹是她的漂亮的发卡。 生3:丝丝小雨是她激动的泪水。 评析:生活处处有诗意,课堂上一个简单的省略号被教师这样一启发,便充满了生气与活力,使学生找到了灵感,拓展了知识。作为授课者这很可能是课前所预设好的,作为听课者是一种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师永远未完成的一种创造,辩课必须坚持这种发展开放的课堂教学观。辩课以“思”为基础,促进参与者为未来教学而创造,在自由创造中追求诗意生活:因为课堂永远未完成,所以应对现状永远不知足,对课堂教学永远有梦想和希望,对美好生活永远有追求和行动因为教学是创造,所以,辩课需要激发和放飞想象力,让未来充满希望;需要鼓励和支持创造,让精神更加自由,让明天的生活在自由创造和超越中更加美好! 在辩课文化中,“和”是前提和基础,“和”了大家才愿意坐在一起;“异”是策略和手段,“异”为“诗”的创新和超越创造条件;“思”是核心和关键;“诗”是目标和结果。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