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3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为平凡感动当我看到“为平凡感动”这个课题时,马上引起了我的深思:“感动”这个词在我们这个钢筋水泥构建的冷色丛林中,在这个生活在车轮上的流星飞逝的时代里,已经渐渐变成了一个代表着奢侈的稀世珍品,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体验感动,学会感动,珍藏感动呢?一、 “体验”从自身做起。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我们强调情动,乃是因为情理交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品德教学中动之以情,比之于单纯的说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到感动,学生更多的是想到那些英雄
2、人物、模范人物,而忽视了身边至亲至近的人。教师从自己与父亲间的一件平凡小事中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父母对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爱。从自己体验过的但却被忽视的爱中去感悟平凡。在“为父母感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选取了自己与父亲的真实例子,这件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却正如身边千千万万的父子一样有着血浓于水的感情,我就是用这些令人心动的对话和令人心动的细节,打动学生,感动需要教师自己做起,借助教师的身体、眼神、语言,来营造课堂氛围,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进而让学生想到自己朝夕相对的父母,我抓住这个教学的契机,让学生思考:你与父母之间也有过类似这样平凡而让你感动的小事吗?让学生和大家分享。只有自身的体验,才
3、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二、 “体验”在身边挖掘。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感人的事例。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审美的眼光观看世界,则世间处处有美,处处有爱。要有观察思考的习惯。生活是一本大书,其中的风雨沉浮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需要细细品味。在看似平淡如水的表面,涌动着人际社会的万千变化;在习见习闻的故事里,蕴藏着人性的闪光;在朴实的山光物态中,有自然的气息,自然的声音,自然的灵魂。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要有一颗率真鲜活的心灵,思考人生意义,挖掘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这节课我是有意识地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人出发,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到认识的人和事,学生
4、交流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故事,从帮助过自己的,自己身边朋友的身上感悟平凡,知道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事情让别人感动;再到社会上的人和事,让学生分享收集的成果从社会上更多的平凡人身上感悟。就这样层层递进,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父母、身边人的身上感悟平凡,随后情感逐步升华,再引导学生为社会上更多的各行各业的平凡人而感动。让他们知道就是这些平凡的人构成了我们的和谐社会,美好的人间。本环节选用故事、歌曲、画面等大量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倾诉与倾听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悟,真正认识平凡,感悟平凡,激发关爱他人的情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普通人,愿意从小事做起。三、 “体验”要亲身经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5、体验感悟。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我鼓励学生捕捉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真挚的情感。在课前,我带领着学生来到了学校的厨房,利用实践课的时间,学生了解到原来每天我们享用的饭菜竟然是厨工叔叔阿姨们这么辛苦地用这么巨大的锅和铲烹煮出来的,孩子们在厨工叔叔阿姨的帮助下第一次用大盆给大家淘米,第一次拿起了工具给同学们做菜,这种劳苦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表达出来的。通过班会课,孩子们走出教室,采访每天勤劳工作的清洁工阿姨们,并帮助她们搞好卫生间的清洁工作,让孩子们明白了原来每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清洁舒适的环境竟是这样得来不易啊!就是这样,我让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动。为了
6、让学生懂得亲情、理解友情,更主要学会表达人间真情,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了填写“感恩卡”的环节,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行动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实实在在地进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打开广阔的眼界,让品德课堂成为学生德性成长的地方,让这里成为培养学生美好心灵的牧场。感动是一种幸福,是心灵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感动和幸福常常是同义词,是孪生兄弟,感动之树能结出幸福之果。唯有感动才能更敏感、更细腻地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到更多的幸福。学会感动,是生活所需要的。一个容易被感动又能使别人感动的人,实在是幸福的。在这节课里,我感悟到:童年时,我们不懂得平凡;少年时,我们不屑于平凡;青年时,我们摈弃平凡只有当我们真正地经历了一个个平凡如歌的日子后,回头再看来路,才读懂了每一个平凡的脚印中蕴藏的真实含义,这既是情感的回归,更是灵魂的升华。因为原来总自视为天上的太阳、地上的大树的我们,真的平凡如天上一颗星、地上一棵草。人的天性是追求卓越,但人们只能从平凡起步;人的本能是向往崇高,但人们必须完成平凡的积累。只有无数的平凡,才筑就了一次瞬间的辉煌;一次次瞬间的辉煌过后,人们又起步于又一个新的平凡。平凡,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平凡,是一种难以言论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