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题材影像的现实映射 摘 要:作为影像题材的一种,历史题材影像作品一直在影像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的“历史热”更是凸显其在主流市场的价值,从奥斯卡大红大紫的为奴十二年国王的演讲,到收视率爆表的历史剧甄执,一段合适的历史配上不错的商业运作就能牢牢俘获观众的心。究其原因,历史题材影像的现实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为例,讨论其历史环境和对现实的再现,并挖掘逃离德黑兰中现实性塑造对于历史题材影像创作的借鉴意义,希望对影视创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逃离德黑兰;历史题材影像;现实映射 1 逃离德黑兰中的历史与现实 逃离德黑兰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来,影片上映之后获得了口碑
2、、票房的双丰收。导演本阿弗莱克选择“德黑兰人质事件”作剧本,不仅很好地讲述了历史史实中的细节,更是对美伊长达30年恩怨的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 Argo的主角安东尼奥J门德兹受命参与解救人质的任务,他伪装成一名著名的好莱坞制片人,拉上自己的好友,暗度陈仓地将6位美国大使进行伪装,使他们成为电影拍摄剧组的成员,最终成功逃离险境。而这部电影则取材于一个好莱坞的科幻剧本Argo。“Argo”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也是那部伪造的电影片名,这个名字有两层涵义,一是有关于希腊神话,二嘛,是个缩写,门德兹回忆起这件事还乐不可支。1 毫无疑问,逃离德黑兰是一部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片,也是一部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导演
3、用影像的手法再现历史史实,将前因后果叙述清楚,给美国民众科普了一回。美国民众和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美伊长达30年的政治斗争忧心忡忡,上映的影片恰好是对当前政治格局的清晰写照,其影像化的叙事手段使得历史更加生动活泼。 2 逃离德黑兰中对现实性的塑造 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编排,导演阿弗莱克用一种极具张力的叙事手法将多年前的伊朗人质事件搬上银幕,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美国历史上真实的故事。影片在对现实性的塑造方面又达到了一个巅峰。6位美国大使与自己被伪造的身份都无比相像,甚至在电影的很多桥段中,导演直接用真实的黑白照片给观众一个较为直接的展示,如街道旁被施以绞刑的美国人,妇女、儿童持枪参军以及好莱坞标志性的图案
4、2.1 低调写实的镜头语言 电影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画面中诸如人物、景物、道具、摆设,画里画外的各种声音、音乐等都是镜头的语言元素,甚至连色彩都是“语言”,都是用来跟观众“说话”的。在影视片中,表现动作不用真实的动作画面;表现台词不用演员去说;表达情感让音乐去“如泣如诉”影视作品中的声、光、色作为电影的语言元素,给创作者带来了无限的选择空间。 逃离德黑兰为塑造现实性,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体现出了一种沉稳、低调的镜头语言。电影开头疯狂的伊朗革命军将美国大使馆围得水泄不通,导演使用了纪录片似的写实的拍摄手法,画面的颗粒感极强,使得电影开篇极具真实感和现场感。“我尝试在伊斯坦布尔找到200位群众演员
5、来拍摄这一幕。凌晨1:00,演员穿上戏装,拿上标语牌并学习好波斯语口号。最难的是演员要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直到开机拍摄。在拍摄游行人群时,我坚持用老式的重点超级8mm给人物拍摄特写镜头。”阿弗莱克为了还原当时的场景近乎达到了偏执的态度。 虽然有少部分的主观镜头,但是逃离德黑兰中的大部分镜头都是客观镜头。例如,“伊朗革命军攻进使馆,与使馆的安保人员发生冲突,并俘虏使馆中的外交人员,美国国务院开会讨论营救人质”等采用的都是监控摄像头的客观视角。这种客观视角优点十分明显,画面中呈现出了所有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以真实的存在感,让观众深陷其中,增强了观众的临场的感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产生“现实幻觉认同
6、”,让观众感受到更真实的历史。 2.2 恰当改编历史剧本 著名的电影学家麦茨说,“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影片。要么,就只有纪录片、报告片。”2历史题材的影像也不例外,而要使影像具有戏剧性,恰当地改编历史剧本必不可少。 逃离德黑兰中改编的虚构成分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很大程度上让故事的格局产生了变化。例如,电影中在门德兹带领这6个人逃离的前一天晚上,美国中情局竟然下令取消这次逃离计划,这显然与真实的历史情况不符。导演阿弗莱克不惜用篡改历史并且抹黑美国中情局的方式来增强电影的戏剧化程度,在电影中起到了峰回路转的效果。而电影最后机车追逐的场景也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结尾,尤其是一辆普通的
7、警车去追赶飞机,导演阿弗莱克对电影的大胆改动与原本整部电影对真实性的追求不符。但毫无疑问,这些改动如一剂猛药,使得观众的观影心情极为紧张,使他们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还能充分展开对历史的认知。 除此之外,导演亲自商谈剧本、主动绘画分镜头板、通过媒体进行造势等一些微小的细节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影片情节的波折,增大了戏剧性的成分,使得整部影片变得十分立体与丰满。 3 逃离德黑兰中对现实性的塑造的借鉴意义 电影作为贩卖形象、制造神话的艺术产物,往往会向还原生活的方向靠拢,使其艺术性退守到生活的原生状态,混淆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影更像是一种游戏,是大众在业余时间进行娱乐、消遣的工具。观众自愿从
8、主流文化的压抑中逃离,进入电影所创造的特定生活时空去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毫无疑问,电影创造者给大众打造了一个放松情绪的空间。 于是,营造影片的现实性也会对观影的受众起到刺激作用。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人得不到原始的满足时的一种补偿和替代品。当人们退缩到梦幻中寻求本能的满足时,便以诗歌、绘画、雕塑等形式来体现其梦幻。”3可依此类推,观众观影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他们通过移情的方式,借助影视作品宣泄个人的情感。 俗话说,最真实的事情是无法用其他方法虚构出来的。事实上,用影像的手段,你能够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即使投入再大的精力也无济于事。适当的改动
9、可以给平凡无奇的历史增添几分戏剧化的效果,但不当的改动也可能会遭到观众的批评。所以与其暗度陈仓地进行修改,倒不如用光明正大的方式来赢取观众的信任与理解,让“真实”呈现在观众眼前,用以弥补电影中的戏剧化的手法对电影的改动,让观众既了解了真实情况,也过了一把好莱坞瘾。 参考文献: 1 门德兹(美). CIA特工之王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36. 2 麦茨.现代电影与叙事性J.世界电影,1986(2):11. 3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说梦境与意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45. 4 安东尼奥J门德兹(美),马特贝格里欧.逃离德黑兰:一个英雄的自白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5 梁颐.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 王恩铭.美国文化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 张晓立.美国文化变迁探索:从清教文化到消费文化的历史演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任远(1992),男,江苏淮安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学。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