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经验交流3篇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经验交流第1篇 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多年的发展,不断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但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与关键,由于实践中被审计对象自身存在较大的差异,被审计者应负的经济责任不够明确,缺乏统一、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审计人员业务水平所限等原因,而成为审计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从事经责审计工作的人员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标准的审计评价体系,以此来解决审计评价问题。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审计评价对象。论及经济责任评价,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评价对象,主要是指被审计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个人履行经济责任行为及影响。 二、明确审计评价目标。通
2、过阅读审计评价结论,报告使用者能够分析判断出该名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应努力避免误导报告使用者,避免产生不当的后果。 三、把握审计评价原则。对此问题有些人认为依法评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应当作为经济责任评价的基本原则。审计评价应明确、具体、详略得当,从实际出发,并牢牢把握好四条具体原则: 一是相关性原则。在审计中先要对领导干部(人员)的职责作出界定,属于职权范围的,审计评价就要提及,否则就不进行评价。根据职责范围和权限来评价其决策是否正确,管理是否得力以及效益的好坏,才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二是客观性原则。对责任的区分一定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尽可能不用修饰性语言,更不
3、能主观臆断。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包括相关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形势、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三是重要性原则。审计评价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同时注意处理好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责任审计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审计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应围绕干部的经济责任权责相当的展开评价;同时还要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就是要辩证地看一个人,辩证地看每一件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指出问题,指出问题的同时要肯定成绩。实事求是的反映问题。 四是谨慎性原则。审计评价应依据审计查明的事实进行,评价结论建立在合法、相关、充分的证据基础之上,必须有足够的审计结果支撑,并以审计能够核实的内容和指标为主。审计无法或难以核实的
4、内容只能作为参考,在审计评价中可以仅作为客观陈述,并应当注明资料来源。 四、掌握审计评价内容。 以该名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履行职责情况为主线,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确定审计内容。我认为审计评价内容应根据被审计领导(人员)所任职的部门(单位)职能确定,部门(单位)职能不同,评价内容亦不同。 首先,应对依法行政情况作出评价,评价其是否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效果如何,依法行政中存在哪些违法违规问题。 其次,要对重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情况作出评价。应当评价其决策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严格规范,决策过程中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情况如何,决策执行和监督效果如何,是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5、预期目标。 第三,要对重大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建设情况作出评价。评价投资项目管理是否严格规范,资金管理是否合法合规,投资项目效益如何。 第四,应对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价。这里所说的工作目标应仅限于与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事项,包括单位的所有收支、固定资产增减及保值增值、债权债务等情况。与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无关的工作目标如: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行业指标等。不属审计评价范围,应坚决避免超职权范围评价。 第五,要对单位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会计信息作出评价。评价预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财政财务收支规模、收支结构、变动趋势情况如何,预算执行和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财政资金等各项资金
6、的管理及使用是否严格有效,国有资产管理及使用是否有效。按照审计规范化的评价标准将会计信息划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种级次。 第六,要对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情况作出评价。与会计信息评价相对应,对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情况的评价也分为三种等次,即遵守、基本遵守和不遵守。根据审计结果,如果没有发现单位存在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可评价为遵守。如果发现单位存在轻微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可评价为基本遵守。如果发现单位存在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应评价为不遵守。 第七,要对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对下属单位的监管情况作出评价。评价其是否按照职责分工要求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严格有效执行。应根据审阅
7、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文件资料、测试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流程、抽查已实现的规章制度的实际执行的效果,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第八,要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出评价。评价其任期内是否针对各类检查结果认真及时进行整改,主要采取了那些整改措施,整改的效率和效果如何。 第九,要对领导干部(人员)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作出评价。在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是否存在领导干部(人员)贪污挪用公款、侵占国有资产等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行为,领导干部(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包括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五、明确审计评价要求。审计署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指导意见中报告,审计
8、机关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应从工作出发实际出发,采取写实的方式描述审计结果,避免鉴定式的抽象的评价。审计应明确、具体,并遵循以下原则:1、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确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评价。2、审计评价应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事项不评价。3、审计评价应依据审计查明的事实进行,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4、审计评价应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对一般性问题可以不评价。5、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的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审计评价应避免相互矛盾。 五、灵活运用审计评价方法。 审计评价方法现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已经初步完善。科学
9、客观的审计评价方法,既有利于形成口径一致、可比性强的审计结果,又有利于具体审计实践的灵活掌握和运用。除了采取审阅、核对、比较、复算、分析性复核、函证等财务收支审计中常用的方法外,经济责任审计还可以通过走访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民意测评、制度抽查等多种方式综合收集信息。总结起来主要有: 1、业绩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法式(即上任时与离任时业绩比较法或先确定比较基期再将比较期与对比的方法)和横向比较法(即将相关业绩与同行业一般状况进行比较的方法)。 2、量化指标法。即运用能够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分析相关经济责任的方法。 3、环境分析法。将领
10、导干部履行其经济责任的行为放入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的方法。 4、主客观因素分析法。即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成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成因于领导干部主观过错或主观创造力,还是成因于客观因素的因素,进而作出审计评价的方法。 5、责任区分法。包括区分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管理责任与领导责任等,界定和区分不同责任之间的界限,不同责任人之间的界限,进而做出审计评价的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经验交流第2篇 为适应新时代党管干部的需要,云南省聚焦主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的四权一廉执行,建立多维度经济
11、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新的评价办法评价主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今年列入经济责任审计的21名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人员,即采用新的评价体系。 7月初,云南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云南省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云南省党政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云南省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并报云南省审计委员会批准。新评价办法注重继承创新,强化监督制约,支持担当作为,因岗位职责不同设置差异化指标评价体系,实现对被审计对象多维度评价,旨在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指标化评价、程序化实施、体系化管理,树立云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特色品牌,促进经济责
12、任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新的评价办法根据审什么、评什么原则,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三大攻坚战、六稳工作、六保任务等重点内容,把审计评价的触角延伸到党中央重大政策、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权力行使等方方面面;突出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从脱贫攻坚、污染治理、居民就业、疫情防控等重大事项中,分析评估,综合研判,修正评价指标。新评价办法实现了指标化管理,突出岗位职责差异赋予不同的分值权重,设定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监督权和廉洁从政(业)情况五个一级评价指标,综合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新评价办法按照共性+个性原则,根据不同岗位赋予
13、不同的权重,将指标分为三个级次。同时,增设一票否决条款等;注重执行效果,突出多维度评价的绩效性。新评价办法修订过程中,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原则,把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绩效贯穿于整个指标体系,既强调监督制约又鼓励担当作为、有效作为。对同一地区重大经济问题,根据党政同责、权责一致的原则进行责任划分。审计评价结果运用在省委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组织实施,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以及整改情况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经验交流第3篇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监督和管理干部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被各级党委政府所重视。对领导干
14、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环节。审计的责任评价是否恰当准确、客观公正,既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验,又事关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功过得失。因此,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工作,已成为各级审计机关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结合审计实践,就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表明审计意见,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律责任,因为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后,向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或审计结果报告,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同时,审计评价意见的形式,既与审计过程的
15、质量相关,又与审计实施阶段结束后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的程度相关,是一项能够体现审计职业责任和业务技能的工作,也能表明审计目的的实现程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评价在于便于利用任期审计结果的机构和部门有所参照,便于直观了解最终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它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只有一目了然的审计评价才便于党委、人大、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清楚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以正确了解评价和使用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其次,通过量化政绩的审计评价,可以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创造实绩,对浮夸虚报等弄虚作假行为起到遏制作用。再次,通过审计评价中对遵守财经法纪方面经济责任的表述
16、,能促进干部廉洁自律,自觉遵守财经法纪,避免和减少违纪问题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纠正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统一和规范审计评价,客观公正地出具审计评价意见,对明确法律责任,规范审计行为,提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及对审计结果的合理运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难点 (一)任职时间跨度长,事件背景难把握。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需要跨度一定的年限区间,长的有的达到近六、七年,短的也有二、三年,一些决策或事件的发生,基于一定的时期背景和缘由,由于审计人员是事后审计,对当时事件产生或起源的背景、当时政策环境、当时的政府部门和行业系统工
17、作要求不全面熟悉和掌握,在调查和了解过程中,受制时间限制、被调查当事人变动或政策变动,时过境迁等各种因素影响,判断和把握上受主观思维影响较大。 (二)责任意识不够强,决策责任难判断。决策权是领导干部最主要的一项权力,具有隐蔽性强,影响力大,与腐败问题关联度高等特点,决策责任也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中的主要责任,目前判断决策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原始的会议记录。但是从审计情况来看,很多单位对会议记录工作不重视,会议记录人员专业性不够,普遍存在会议记录简单随意,敷衍草率,对重要事项记录不全,没有准确地记录个人发言等问题,为责任界定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决策机制不规范,决策情形难辨别。从理论上说,
18、谁决策,谁负主要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决策的情形是复杂多变的。很多单位的决策机制如党组会议、办公会议、专题会议等工作不够规范,也没有统一的议事规则,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不好分辩,民主决策与行政首长负责制决策不好分辨,会议决策与文件会签决策不好分辨。在具体事项上,领导干部个人表态模棱两可等,都无法准确界定责任的承担者。 (四)职责边界不清晰,责任义务难明确。在现实工作中,有些党、政领导干部的职责界限不清,责任义务不明确,在经济事项决策或执行方面往往存在政市不分、党政不分,党政交叉决策或党委插手行政事务、正职插手副职事务等问题,出现问题后往往又相互推诿,很难从工作分工、职责义务等方面推断个人责任。
19、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认定过于简单、片面,则将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五)核心证据取证难,经济责任难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的依据,必须是以事实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支撑。审计过程发现的领导干部可能涉及的决策、重大违规事项等审计取证工作,越是接近事实真相,阻碍就越大,压力就越大,取证就越难,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的直接责任行为,领导干部有没有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一般很难直接取证。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来说,越接近违规的核心要件资料,也往往越不容易获得,或者资料获得不充分,使得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可能存
20、在的问题,难以给予明确的把握。 (六)经济活动复杂性,正负效应难甄别。现实工作中,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经济决策带来的正负面效应,给审计评价带来诸多的困难。如:有的地方领导为修建公路、兴建医院以及学校进行了筹资,其正面效应是改变了一个地方的交通、医疗卫生及教育落后的状况,但负面效应是增加了财政负债;有的单位招商引资项目给地方增加了税收收入,但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使审计人员在评价是非的量和度上很难把握。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国家审计准则、两办审计规定及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结合审计实际,本人认为要解决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问题,应做到遵循三个原则、划清三个区分、把握三个注重。 (一)
2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围绕审计的内容和所取得的可靠数据与查证的事实,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准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发表独立、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坚持是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对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用写实和量化的方法来进行评述。 二是谨慎性原则。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保持稳健、谨慎的态度,对所需进行评价的事项都要进行审计并取得充足审计证据或证明材料、资料。对审计未涉及、证据不充分、依据不明确、责任不清楚、审计难以界定的不评价,只予以客观反映。评价用语
22、要准确,措辞要恰当,表述要清楚。评价需注意防止言过其实,以防止带来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对应该评价的事项,既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又要充分听取被审计对象的陈述和申辩,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三是准确性原则。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使用专业、规范和措辞适当的语言,对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对不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也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少用修饰性语言;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或漫无边际,任意发挥,力戒用也许、大概、可能等不准确用语进行评价;要做到观点鲜明,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文字精练、言简意赅。评价常用语主要有: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
23、经济活动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内控制度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任期内国有资产增值幅度大、小、没有增值或减值;对某些问题该领导干部负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履行经济职责较好、未履行、失职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划清三个区分 一是区分当期责任与前期责任。审计中经常会遇到现任与前任交叉的经济责任问题时,要准确区分,在时间上要分清,不能混淆。在经济工作中,有些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连续性,对此类问题应当从历史的角度核实情况,客观表述,不应随意定责和评价。如对前任遗留的债权债务现任有责任进行清理、催收,现任对前任的责任采取积极措施清理整顿,挽回损失的,应在评价中予以肯定。审计中对本届
24、领导无法处理但存在隐患的问题也应做交待。 二是区分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期内行使经济权力,直接组织实施、控制、指使、操纵、决策、签发和干预经济活动的具体行为,应当负有的责任。主管责任则是指领导干部任期内由于个人主观原因不重视、管理不力或放纵他人造成的本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和其他经济犯罪的行为,以及给国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经济事项,应当负有的责任。在评价分析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时,应注意既要防止单位推倭扯皮、推卸责任,又要防止无人承担责任。 三是区分主观责任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责任人为谋取和利用小团体利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官僚主义、玩忽职守等原因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属主观责任。因不可
25、抗拒的外来因素或国家经济改革过程中有关条例、措施不完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客观原因,使单位经济活动、经济决策的效果受到影响的属客观责任,属于客观原因。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把握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审计证据可靠性,防止取证简单化。审计查证的事实认定要不掺杂个人主观、好恶、心理情感,不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秉承审计独立性,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尤其是外在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取证上注重考虑问题的周密性。审计发现的事实性质大小及严重性大小要多思考、多分析,既防止把小事当大事,也防止把大事化小事,有些事看起来小,但可能隐藏着大的问题。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对同一事项应尽可能多方取证予以证实。一般来
26、说,一件事项多项证据指向同一事项,则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较大,通过多方证据相互印证,从而为准确评价和客观界定打下基础。 二是注重决策过程和程序取证,防止模糊定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认定上要防止模糊判断。如领导决策失误,主观行为,以及失职等等。如何判断?既要关注结果取证,更需要从程序上取证,判断领导是否存在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加强对决策结果等前置程序或底层程序调查及相关证据收集、取证工作,形成事件起因、过程、结果的类证据的归集,形成明确的、具有说明力的评价依据。 三是注重敢作为与乱作为的甄别,防止界定不当。在审计工作中,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认真甄别、准确定性,既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张冠李戴,要客观分析问题产生的条件、背景、环境等,明确因果关系,看是不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政策或决策失误促成的,或客观环境影响造成的,要客观审慎作出评价。第 15 页 共 15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