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资格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精讲班 主讲老师:甘利婷,前 言,一、课程介绍当前,教师资格考试已成为国家统一考试,国考较以往的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有较大变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段分笔试和面试两大部分,笔试包括三方面,即基本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专业素质等。其中,教育知识和能力是师范教育的基础专业课程,也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作为一个教师,必须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心理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前 言,二、课程内容分析教育知识与能力内涵十分丰富,综合了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辅导的相关内容。教材共有十三章,按照大纲要求,整个内容分为
2、八个模块:,前 言,(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包括教材第6章到第10章),重点了解教育基本原理和知识,如教育、教育学的概念与内涵;学制;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等。 (二)中学课程(第11章),了解课程流派、课程类型、课程开发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三)中学教学(第12章),理解教学意义,熟悉教学规律、教学环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我国当前教学改革趋势。,前 言,(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3章)。这章内容很简短,但内涵却十分丰富。它综合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动机理论、迁移理论等,还包括普通心理学中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相关内容,理论多,概念
3、复杂,要求各位进行深入理解。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14章)。了解普通心理学和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内容,理解认知理论、情绪理论和人格理论,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并进行正确引导。,前 言,(六)中学生心理辅导(15章)。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初步掌握心理辅导技能。 (七)中学德育(16章)。了解品德结构、特点、理论,熟悉品德内容、原则、方法。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17章、18章)。从性质来看,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领域,第六到第十二章基本属于传统教育学的基本内容;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习惯上归属于心理学领域;而第十六章到十八章综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前 言,三、考试题型与分
4、析,三、考试题型与分析,前 言,从这个试卷结构来看,大家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上面四个模块上,尤其是教学、德育和中学生学习心理这些部分。此外,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也要加强理解。而在下面这些部分,出大题概率较高的可能在发展心理和心理辅导这些内容上。但是,因为这些内容是当一个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育知识能力的最基础的部分,要求各位对每个内容都要达到一定程度的掌握。,前 言,四、讲解思路与学习方法提示 1、讲课思路基于这门学科的性质、对将来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大家对这门学科的近期期望,讲解这门课程的思路是:一方面详细解释各概念和术语,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重点讲解每个考点、出题方
5、式以及答法,适当的还会提出一些记忆方法来帮助大家尽快对相关内容进行记忆。对每一章的教学都遵循总分总的原则,先提出本章学习目标,之后再详细讲解,最后再进行相应的小结。,前 言,2、对内容的把握教育部对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只颁布了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并没有指定考试用书,这将给大家学习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我们会重点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相对比较普遍、规范的表述,个性化表述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如教育的概念,教材所表述的是“影响”、“人与人”、“有意识的”、“向善的”等词汇,但我们会概括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前 言,另外,讲课时有可能对教材体系作一些调整。如第8
6、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会涉及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第14章中学生心理发展要求重点掌握这个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会一次性完成,前 言,3、学习方法基于以上原因,复习时不要求大家对教材原文死记硬背(大纲上明确规定的除外),而是要求能够理解,融会贯通,在掌握的基础上记住各内容的要点、关键词,也就是理解记忆。所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耐心听懂每一章节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辨析题“负强化等同于惩罚。”做这道题就要对负强化和惩罚概念有较好的理解,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前 言,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听完课之后再认真看书,理解之后再记忆相应的内容。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练习。对练习题的态度要端正
7、,一定要自己真正理解和掌握,不要死记硬背。,前 言,第六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本章是教育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本章学习目的主要是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和历史发展,同时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主要教育思想。这一章主要以记忆为主。考题一般表现为选择题,也会有少量概念辨析。基本内容:教育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六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词源和层次 (一)“教育”的词源 中国的词源外烁倾向。 西方的词源内发倾向 (二)教育的语义 在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三)“教育”的层次(概念),第一
8、节 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 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 7、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9、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最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8、教育有时候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例:1、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罗振玉 答案:B,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辨析题 教育就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 答案:这个说法不正确。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多种形式。而学校教育是指由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中进行的目的明确、
10、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要素结构(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 1、教育者(主导):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向他人施加影响的人。 2、受教育者(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 3、教育中介 (1)教育内容: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品德。 (2)教育媒介: 4、教育环境(场所),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二)系统结构 第一层次: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系统的要求国家或地方一级的领导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工作人员;目的、制度、大纲、规划。 第二层次:学校教育系统的总方案各
11、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具体方案(学校领导机构),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第三层次:学校工作的总方案教师个体的工作方案(教师;教学准备) 第四层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自觉要求(教师和学生),第一节 教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教育的起源理论,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例:1、下列哪一位教育家赞同劳动起源论的观点( ) A、沛西能 B、孟禄 C、凯洛夫 D、勒图尔诺 答案:C,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主张属于( ) A、心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 答案:A,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教育的基本形态和
12、历史发展,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非形式化教育阶段指与生产过程、生活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2、形式化教育教师开始成为一门职业;借助文字与书籍来进行的系统的文化传播活动;以个别教育为主,以教书、读书活动为主的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分工的一个部门。,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建立的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特点: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 4、未来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终身教育。,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例:1、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具有不稳定性,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与社
13、会生活融为一体。具有这种特点的教育属于( ) 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答案:A,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辨析题 学校教育的出现说明教育已经进入制度化阶段。 答案:错。学校教育的出现仅仅意味着教育进入了形式化阶段。此时期,有了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育场所、有毓的文化传播活动,但其机构内部职能是不分化的。而制度化教育的特点除了教育学校化之外,还有教育的制度化、教育的封闭化以及教育的标准化,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系统基本形成。,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
14、教育艺术)的科学。,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例:辨析题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的科学。 答案: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包含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内部诸因素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还具有本质性的联系,其发展变化还蕴涵着必然趋势。这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一起构成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大过程。 一、萌芽期 (一)萌芽期中国的教育思想 1、孔子论语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教育目的: 教育对象: 教学原则:,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等等 学习方
15、法:“学”“思”关系;复习; 教学态度、师生关系:,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学记: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专著。 “教学相长”; “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强达”。(启发式) “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二)西方 1、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 2、柏拉图:理想国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关于教育学的专著。,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建立与变革期 (一)教育学独立期 1、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
16、人类”的艺术; 班级授课制; 教师地位:“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洛克(英)教育漫话 绅士教育;“白板说”。 3、卢梭(法)爱弥尔 自然教育。(教育界的哥白尼) 4、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 “教育要心理学化”。,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康德(德):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2、赫尔巴特(德)普通教育学:奠定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科学教育学之父” (1)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2)教学方面:“四段教学法”。,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
17、教育方面:“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 (4)旧“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杜威(美)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新“三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凯洛夫的教育学 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3、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第三
18、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赞可夫(苏联):教学与发展,批评了前苏联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发展。 5、巴班斯基(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 6、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针对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针对学历社会)的概念,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例:1、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答案:B,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
19、、理想国 D、大教学论 答案:B,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C、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答案:D,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四、教育学的理论流派 (一)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强调以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二)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人。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促进人格的生成与生命的唤醒;用文化科学的方法,如“理解”、“唤醒”。,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
20、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对其产生促进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五、批判教育学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强调教育目标的多元性与差异性;反对等级教育(大众);反对唯科学主义教育(解放);反对教学的封闭结构(开放)。,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六、元教育学 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例:1、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教育学
21、流派是(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答案:B,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本章归根结底就是两个问题,即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学。本章主要学习了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的三个概念,理解教育的结构(要素结构、层次结构),了解教育的三种起源说,以及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还了解了教育学的概念,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初步了解了孔子、学 记、苏格拉底、柏拉图、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本章小结,第7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本章对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阐述。学习目的主要在于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
22、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对国内外学制主要以记忆为主,学习重点则在对义务教育特点的理解并能运用于现实分析。同时,也要领会当今学制改革的趋势。考题可以表现为选择题、辨析题。,第7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三个方面,即学制的产生、发展与改革趋势。具体表现为学制的概念与类型(国外学制的沿革);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及现行学制系统(包括义务教育的特点);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趋势。,第7章 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念:学校教育制度(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及管理规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
23、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关系。,第一节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学制类型: 一、根据权力支配主体划分,第一节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第一节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二、根据选拔分层功能划分 (一)双轨制(纵向) 代表:产生于18C欧洲,到19C末20世纪初形成(西欧国家为典型代表) 特点:两个平等的、互不相连的双轨学制 评价:学术性一轨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但有失公平、平等,第一节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二)单轨制(横向) 代表:美国 特点:以普及初等教育为起点,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最终与高等教育相衔接。 评价:较好适应发展。(在普及教育同时如何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缺乏措施),第一节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三)分支型 代
24、表:前苏联 特点:学制前段单轨,后段双轨(进入中学后开始分科) 评价: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学制的发展趋势:双轨分支单轨;或阶级性精英主义平民化平等主义,第一节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例:1、18到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双轨学制。其“双轨”是指( ) A、公立学校系统与私立学校系统 B、职业学校系统与普通学校系统 C、大学-中学系统与小学初等职业学校系统 D、义务教育系统与非义务教育系统 答案:C,第一节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2、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典型国家是( ) A、中国 B、英国 C、美国 D、日本 答案:C,第一节 学制的概念与类型
25、,一、我国学制的发展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壬寅学制”: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 “癸卯学制”: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第一部由国家颁布并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但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残余。,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壬子癸丑学制”:1912到1913年,废除读经课程,男女同校,设置专门学校培养实科人才。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六三三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九年义务教育
26、;职业技术教育;高校自主权。,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两基 (义务、扫盲)、两全(教育方针、教育质量)、两重(重点校、重点科)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扩大高中和高等教育的规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导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例:1、把“中学堂”改为“中学校”的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2、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
27、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二、我国现行学制 (一)我国的学制系统 纵向 研究生院 全日制大学 /专门学院、专科学校、业余大学 普通高中 /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 初级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小学/成人初等业余教育) 学前教育,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横向 普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 学龄期教育系统/成人教育系统; 义务教育系统/非义务教育系统,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二)义务教育的特点定义: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点: 1、普遍性:适龄儿童 2、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
28、质的特点。“法律规定”,“必须”,“必须”。 3、免费性:,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4、基础性:国民基础教育 5、公共性:“国民教育”,社会公共事业,面向全体国民。从内容、机构、人员、管理几个方面来看。,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例:1、义务教育就是免费教育。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片面的理解了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其特点包括普遍性、强制性、免费性、基础性和公共性,其最本质特点是强制性。,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1965年由郎格朗提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
29、中进一步系统化。终身教育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多样性和生活化的特征。 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趋势,三、扩大义务教育范围一端向学前教育方向扩展(英、法、荷),另一端向初中后教育阶段延伸。 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强调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职业课程;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加强普通教育。,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趋势,五、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 比例: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同龄人比例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属于普及教育 机构日益多样化: 学生成分的变化: 学生求学动机的多元化: 六、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学制改
30、革趋势,例:1、一般而言,大众教育的标准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同龄人的比例( ) A、在15%以下 B、15%-50% C、50%-60% D、60%以上 答案:B,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趋势,2、教育大众化就是教育普及化 答:错误。一般而言,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同龄人比例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属于普及教育。,第三节 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趋势,本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分三节,包括四个问题,即学制的概念与类型;我国学制的沿革及现行学制系统;义务教育的特点以及发达国家的学制改革趋势。,本章小结,第八章 教育社会人,本章是教育基本原理中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主要学
31、习目标是(1)理解和把握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双向关系。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的关系;(2)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理解运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同时,(3)初步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第八章 教育社会人,本章在历次考试中,题型十分丰富,有选择、辨析和材料分析题。因此,对本章的学习,应该在重点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第八章 教育社会人,基本内容
32、是两大部分: 教育社会(社会生产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精神文化、人口) 教育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第八章 教育社会人,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 (一)教育万能论 柏拉图: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洛克:“白板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样式的。”爱尔维修:人的天赋是平等的,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都依赖于教育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
33、,就成为什么样的人。”康德:“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在现代的诠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评价:,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二)教育独立论 代表:蔡元培、胡适 观点:教育要脱离政党、脱离教会,完全由教育家办理,寻求教育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及教育脱离宗教。 评价: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的作用。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三)人力资本理论 理论背景: 代表人物:1960年,舒尔茨 主要观点: (1)人口质量胜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增加人口素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 (2)教育投资是人力投
34、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3)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评价:,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四)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筛选假设理论与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 理论背景:20C50年代和60年代 主要观点: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该理论把教育看作“信号”,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雇主怎么挑选工人。 评价:,第一节 教
35、育与社会发展,(五)劳动力市场划分论(分割理论、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 理论背景:就业歧视 主要观点:市场划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教育只是一种信号,发挥筛选功能。劳动者接受教育只是为进入一级市场提供给雇主一个培训潜力大的信号,而那些接受教育少的人被认为培训潜力低,只能留在二级市场。,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例:1、下列哪位教育家主张教育是万能的( ) A、蔡元培 B、爱尔维修 C、舒尔茨 D、胡适 答案:B,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2、辨析题 人力资本论强调文凭的重要性。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由舒尔茨正式确立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核心是提高人口质
36、量、增加人口素质,而教育投资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文凭理论也就是筛选假设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该理论把教育看作“信号”,,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双向关系) (一)社会发展制约教育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人力、物力、需求(人力资源需要、文化教育需要)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可以超越,可以滞后,但不能
37、完全脱离。,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5)教育也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双重作用;教育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对文化的理解:广义(物质与精神)、中义(精神)、狭义(文学艺术) (1)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文化类型制约教育目标
38、(3)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4)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 (5)教育与文化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4、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 (2)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制约:学校不同时期的班额与班级的调整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制约 (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制约:学校的拆迁建并 (5)人口分布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的规模,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1、教育的政治功能(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影响)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
39、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社会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来实现。,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2)促进社会变革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与国民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2、教育的经济功能(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1)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功能使可能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为社会培养高中初级不同类型的
40、劳动者,包括设计者、管理者、技术队伍。,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2)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3、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 这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 (2)传播和丰富文化 历史上的“会讲”;现代的学术交流。 (3)选择和提升文化教育具有文化筛选功能。教育对文化有简化、净化、平衡作用(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4)创造和更新文化,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4、教育的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增长 (2)提
41、高人口素质 (3)改善人口结构 (4)促进人口流动 此外,教育还通过生态功能等对社会发生作用。,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例:1、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最终取决于( ) A、生产力水平 B、社会制度 C、文化背景 D、科技水平 答案:A,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2、以下对于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述说不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是影响教育规模的最终决定因素 B、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部结构 C、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 D、教育的发展可以改善人口素质 答案:A,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什么是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衰老、死亡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的过程。,第二节 教育
42、与人的发展,一、青春期的生理变化青春期: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它起始于生长突增的开始,止于骨胳完全愈合、躯体停止生长,是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决定人一生的体格、体质和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形态、生理、心理发育突飞猛进,变化多端,其中最突出的是生殖系统的发育。,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青春期正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的急骤变化时期,最明显的特点是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增强、脑的发育以及性的成熟和发育。,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如儿童动作发展顺序遵循从上到下原则: 儿童思维发展顺序
43、:由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因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顺序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即量变与质变,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与人格的比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身高、言语发展。 应抓住学生发展最快的时间进行教育,即抓关键期。,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四)人的身心发展的
44、个别差异性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要注意因材施教。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例:1、人类身体发展具有中心四周律和头尾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答案:A、顺序性,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2、材料分析题某中学分配去一名大学生,被安排在初中一年级担任政治课教学工作。几堂课后,就有学生到教务处要求换老师。领导决定听听这位老师的课,并提前告诉了他。这位老师经过精心准备,信心满满地登上讲台。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经他引申发挥归纳提炼,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许多深奥的哲学家原理与术语,尽呈现于
45、他的侃侃而谈之中。然而一些学生睡着了;一些学生讲话;一些学生睁着一双双迷惘的眼睛。校长和教导主任与他交换意见后,这位老师陷入了深思之中。,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根据材料回答: (1)案例中这位教师认真备课,但最终却失败了,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应怎样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答:(1)这位教师备课认真,这是好的。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但根据教育学理论,备课包括三个方向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这位教师只重视了备教材,没有备学生,没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教学。,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阶段性
46、、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稳定性与整体性。教育要符合这些规律才能正常发挥作用,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已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离不开具体形象作支柱,对很抽象的概念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的教学,还应从具体事例入手,丰富直观形象,帮助他们理解抽象概念。,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指机体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制约
47、着人的个性差异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 格塞尔的“爬梯实验”:,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批“遗传决定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人分三等论”、“血统论”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是贼。” 印度电影流浪者,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指人生存于其中并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教育)两大类。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狼孩”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土俱黑。” 荀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第二节
48、 教育与人的发展,2、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差异、发展方向与水平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南人善泳,北人善骑”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孟母三迁”,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3、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4、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5、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批“环境决定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将他置于适当的环境,我能将他变成医生、律师、法官、商界领袖、乞丐、窃贼” 华生,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人的知识、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无不与周围环境有关。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自发的、零星的、不系
49、统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既可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向坏的方向发展。因而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三)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指人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等。 1、人的能动性首先表现为对环境具有选择和改造功能 2、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3、人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发展,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片面的分析每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和把握务因素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