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雄蕊的发育及其结构,一、雄蕊的发育雄蕊由雄蕊原基发育而成,其基部形成花丝,顶部则形成花药。花丝的结构较为简单,最外 是一层表皮,内为薄壁组织,在其中央有一条维管束,自花托经花丝进入花药的药隔。花药是雄蕊的主要部分,大多数被子植物的花药由4个花粉囊组成,少数具有2个,中间以药隔相连。花粉囊中产生花粉粒,当花粉粒成熟以后,每一侧的2个花粉囊隔壁消失连通,花药开裂,释放花粉粒。,二、花药的发育和结构,从雄蕊原基最初形成的一个幼小的花药横切面来看,初期的花药是由一群分生组织细胞组成,以后由于四个角隅处的细胞分裂较快,逐渐形成具有四棱外形的花药雏体,它的最外一层分化出表皮,每一棱的表皮内侧分化出一列孢原
2、细胞。大多数植物花药内共有四列孢原细胞,也有少数植物只有一列,如小麦、棉花等植物。孢原细胞体积大,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孢原细胞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外层为初生周缘层,它与表皮相邻;内层为初生造孢细胞。初生周缘层进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产生35层细胞,由外而内分别分化成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等层次,它们与最外的表皮一起,共同构成了花药壁。初生造孢细胞通常直接或进行几次分裂后变为小孢子母细胞,产生花粉粒。花药中部的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维管束和薄壁组织,构成药隔。,花药的发育,药室 内壁,表皮,中层,绒毡层,造孢 细胞,花药的发育,花药的发育,花药的发育,花药壁完全
3、分化后,从外向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这几层细胞,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发生了各种变化。1.表皮:一层细胞,具有保护功能,外壁具有明显的角质层,在花药发育的过程中,只进行垂周分裂扩大周径以适应内部的迅速增长。2.药室内壁:是由初生周缘层分裂形成的最外一层细胞,位于表皮的内侧。通常只有一层细胞,初期常贮藏大量的淀粉和其他营养物质。当花药将成熟时,药室内壁细胞径向延长,并在横向壁、径向壁及内切向壁上出现不均匀的条纹状加厚,只有外切向壁是薄壁的,加厚壁的物质一般是纤维素,略微木质化,因此,药室内壁又叫做纤维层。纤维层的存在有助于成熟花粉囊的开裂,因为2个花粉囊连接处的药室内壁细胞并未发生条状
4、加厚,此处即为裂口。开花时,花药暴露在空气中,表皮细胞由于蒸发失水而从药室内壁细胞吸水。药室内壁细胞失水产生的拉力主要分布在外切向壁上,这层细胞进一步失水后花粉囊就在裂口处破裂,由于外切向壁的收缩,花粉囊裂开,花粉粒散发出来。3.中层:在纤维层的内侧,通常由一至三层较狭长、扁平的小细胞组成,一般含淀粉或其他贮藏物。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中层细胞开始发生变化,其贮藏物质减少,细胞逐渐解体被吸收。因此在成熟的花药中,一般不存在中层。,花药的发育,4.绒毡层,是花药壁最内一层,与花粉囊中的造孢细胞直接相邻,其细胞比较特殊,对小孢子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绒毡层细胞体积较大,初期只有一个细胞核,以后细胞
5、核分裂但不形成细胞壁,所以细胞内常具有两个以上核。绒毡层细胞的细胞质浓厚,液泡较小,富含营养物质。随着花粉粒发育,绒毡层细胞退化解体,其营养物质被花粉粒吸收利用。绒毡层细胞的功能: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绒毡层起到转运营养物质到药室的作用。绒毡层合成胼胝质酶,分解包围小孢子四分体的胼胝质壁,使小孢子分离。绒毡层提供孢粉素,这是构成花粉粒外壁的主要物质。绒毡层细胞内合成识别蛋白质,转运到花粉粒的表面上,在花粉粒和柱头的相互识别中起重要作用。绒毡层对花粉粒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绒毡层细胞的功能失常,将导致花药粒不能正常发育,从而失去生殖功能。花粉粒发育成熟时,花药亦即达到成熟阶段,此时的
6、花药壁常只剩下表皮和纤维层,中层和绒毡层已先后解体消失。花粉囊内则充满成熟的花粉粒。,花药的发育,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花粉母细胞:亦称小孢子母细胞,来源于孢原细胞分裂形成的初生造孢细胞。大多数植物的初生造孢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后形成次生造孢细胞,然后再形成花粉母细胞;极少数植物的初生造孢细胞直接变成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母细胞明显地与周围的药壁细胞不同,初期常为多边形,逐渐成为圆形,其体积大,核大,细胞质浓,细胞内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没有明显的液泡,且排列紧密并有胞间联丝相互联系,随着小孢子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外侧逐渐积累胼胝质壁。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根据其细胞壁形成的时间不
7、同分为2种类型:连续型和同时型。,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连续型(successive type):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末产生细胞壁,形成两个子细胞,此时称为二分体,第二次分裂后各自又形成两个子细胞,这种类型称为连续型。其形成的四分体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呈左右对称形(田字形)。在单子叶植物中比较常见,如小麦、玉米等。同时型(simultaneous type):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末不产生分隔壁,而是形成一个二核细胞(无二分体时期),第二次分裂中2个核同时分裂形成4个核,并产生细胞壁分隔成4个子细胞,这种类型称为同时型。同时型形成的四分体呈四面体形。在双子叶植物中比较常见,如花生、棉花、油菜等。减数
8、分裂形成的4个子细胞,在没有分离之前称为四分体(tetrad)。小孢子四分体被共同的胼胝质壁包围,而且各小孢子之间也有胼胝质分隔。胼胝质的包围控制了细胞间的物质交流,保持小孢子各自的独立性。当胼胝质解体消失后,四分体中的细胞就各自分离,形成4个单核花粉粒。,四分体,四、花粉粒的形成和发育,四分体时期很短暂,绒毡层释放胼胝质酶分解小孢子周围的胼胝质壁,四个小孢子即从四分体中游离出来,释放到花粉囊中。刚形成的小孢子即单核花粉粒,其细胞质浓、细胞核大、且核位于中央。,四、花粉粒的形成和发育,随着发育,单核花粉粒继续从解体的绒毡层细胞吸取营养,使体积不继扩大,细胞壁(即花粉壁)也积累大量的孢粉素(脂类
9、物质,性质极为稳定),形成明显的壁。细胞质中发生液泡化,逐渐形成中央大液泡,核被挤到细胞的一侧,此时称为单核靠边期。小孢子核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核,即二核花粉粒,其中一个为生殖核贴近花粉壁,另一个为营养核向着中央大液泡。接着发生胞质分裂,在2个核间出现一个弧形细胞板,分隔成2个细胞,大的为营养细胞(vegetative cell),包括了大液泡及大部分的细胞质,小的为生殖细胞(generative cell),只有少量的细胞质。随后二者之间的胼质胝壁消失,生殖细胞逐渐脱离花粉壁内移,游离于营养细胞的细胞质中。生殖细胞只为本身的质膜包围,成为一个裸细胞浸没在营养细胞中,出现了细胞中有细胞的独
10、特现象。,四、花粉粒的形成和发育,大多数被子植物(约70%)发育到此即2-细胞花粉粒时期花粉粒即发育成熟,如百合、棉花等。也有少数植物其生殖细胞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精细胞,即花粉粒成熟时含有3个细胞,为3-细胞花粉粒,如向日葵、小麦等。成熟的花粉粒即为雄配子体(配子体:由孢子发育而来的植物体,染色体倍数为单倍,能够产生配子),其中的精细胞为有性生殖中的雄配子。,2细胞和3细胞花粉粒,五、成熟花粉粒的形态和结构,(一)形态:成熟的花粉粒直径一般在15-50m之间,形态各种各样,有的球形,有的三角形,有的椭圆形等,不同的植物有着各自的特点。(二)结构:成熟的花粉粒外围是花粉壁,内含一个营养细
11、胞、一个生殖细胞或二个精细胞。1.花粉壁:花粉粒的壁明显地分为内壁和外壁两层。(1)外壁:外壁较厚,坚硬而缺乏弹性,有各式各样的雕纹,如刺状、网状、瘤状等,其主要成分为孢粉素,还吸收了绒毡层细胞解体时生成的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素,以及脂类和蛋白质等,所以花粉粒的外壁具有一定色彩和粘性。孢粉素具有抗分解的特性,可使花粉长期地保存在沉积物甚至化石中。外壁的厚度并不是完全均匀一致的,在某些区域形成萌发孔或萌发沟,当花粉粒萌发时,花粉管由孔或沟处长出。绝大多数的被子植物为3孔沟,有的为多孔沟。,花粉粒,花粉粒,外壁中的外壁蛋白,在花粉与柱头的相互识别中起重要作用。外壁的雕纹、花粉粒的形状、大小、以及萌发
12、孔、沟的有无、形状、数量、分布等特性,都因植物种类而异,并且非常稳定,可以用于鉴定植物种类;同时,对古植物花粉的研究在鉴定化石植物、衡量植物之间的演化关系、判断地质年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已成立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孢粉学。(2)内壁:内壁薄而有弹性,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果胶质,与普通植物细胞的初生壁相似,但内壁中还含有一种蛋白质内壁蛋白,将与外壁蛋白共同参与与柱头的识别作用。2.营养细胞:较大,细胞质多,贮藏物质丰富,代谢旺盛,对花粉管的萌发及生长有利。常根据其中的贮藏物质将花粉粒分为淀粉质和脂肪质二种类型。淀粉质花粉粒多适于风媒传粉,脂肪质花粉粒多适于虫媒传粉。3.生殖细胞或精细胞:较小,细
13、胞质少,细胞核大,没有细胞壁,仅为质膜包围,代谢活动低。,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花粉的败育(abortion):由于内外界因素的影响,散出的花粉没有经过正常发育,不能起到生殖作用的现象。 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 由于内在生理、遗传的原因,正常情况下,产生的花药或花粉不能正常发育,成为畸形或完全退化。分为三种类型:花药退化;花药内不产生花粉;花粉败败育。,花药的结构和花粉粒的发育过程,花 药,绒毡层,表皮,次生 造孢细胞 2N,纤维层,消失,药室内壁,孢原 细胞 2N,中 层,幼花 粉囊,初生 周缘层,精细胞N,初生 造孢细胞 2N,花粉囊壁,原表皮,药隔及维管束,消失,营养细胞N,单核 花粉粒 N,小孢子 四分体 N,花粉 母细胞 2N,精细胞N,生殖细胞N,垂周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平周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