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时代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探析 张东伟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摘 要: 分析了新形势下甘肃省农业发展的自身优势和外部条件, 提出了探索构建现代 农业“元制度”环境;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科研推 广服务体系, 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开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人 力资源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制度创新; 甘肃省; 作者简介:张东伟 (1967) , 男, 甘肃白银人, 博士, 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 经济学、生态经济学、GIS应用研究。联系电话: (0931) 7617095。 E-mail:。 基金:2017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YB-016) 在我国发展迈进新时代、 乡村振兴战略即将实施的大背景下, 甘肃如何把握机遇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 的重要课题。 作为实现区域发展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是保 持省域经济增长,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扶贫开发, 实现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的必然选择。 1 新形势呼唤现代农业 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看,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 式、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1。现代农业是伴随着人类生产与管理方式的 集约化、 商品化变革, 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而逐渐兴起的农业发展新 阶段。 有学者将现代农
3、业的共性特征概括为 4个方面, 一是设施装备发达, 表现 为农业基础设施较好、机械化程度高、设施先进等;二是生产技术先进, 表现为 品种优良、生产科技水平高等;三是组织经营高效, 表现为农业生产与销售全过 程的各个环节连接密切、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高等;四是服务体系完善, 表现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完备, 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克服技术障碍和 规避市场风险等2。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 甘肃同全国一样, 经历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变革, 市场对农业的要求和农业自身发展 面临的形势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业发展进入了加速转型的新时代。 1.1 农业人口格局发生了重大变
4、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镇化率不断攀升, 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质的变 化。 2016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接近 57.4%, 与此同时, 农村人口比例大 幅度下降。甘肃省也不例外, 目前全省农村人口比例已不足 55%3, 且这一比 例还会持续降低, 而其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将更低。 另外, 从劳动力 年龄结构来看, 目前农业从业者的年龄普遍较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全省农村 主要劳动力的年龄多在 40岁以上, 从事农业的青年人口很少, 传统的小农业已 经失去了对新生代劳动人口的吸引力。表面来看, 农业人口青黄不接, “谁来种 田”的问题迫在眉睫。 但是, 参照国际农业发展
5、的一般规律, 直接从事农业的人 口减少是一个大趋势, 未来农业必然是“小行业, 大产业”。 因此, 这种人口格 局的重大变化既是挑战, 更是机遇。 1.2 小农经济正在失去竞争力 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和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 甘肃省目前占主流地 位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方式都不足以应对 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 “碎片化”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格局只能以兼业化的方式 维持, 仅靠小农生产方式无法取得社会平均利润, 依靠小块土地从事农牧业致 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土地撂荒现象在全省各地时有发生。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小农生产方式在经济上已经变得不可持续。 1.3 市场对
6、农业和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国家总体上告别了短缺经济, 走向丰裕时代, 以及国民生活水平向小康阶 段快速演进, 人们对食物等农产品的要求已经从追求简单的“吃得饱”的温饱 阶段向“吃得好”的营养健康阶段过渡。大众对无污染、绿色、有机、特色农产 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 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快速认可和拓展, 除了提 供食物外, 农业所具有的观光、休闲、康养、教育等新功能新模式得到开发, 呈 方兴未艾之势。而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对上述变化的应对显得无措或者迟缓。 1.4 农业环境资源利用已经逼近“临界点” 农业是水、土、气等自然资源使用的“大户”, 长期以来, 农户在水资源使用、 化
7、肥和农药施用、 农业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管理的随意性 大, 标准化程度低, 离国家提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两型农业的要求有 很大差距。 特别是甘肃在水资源总量不足等不利条件制约下如何实现绿色持续发 展, 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4。 历史经验和种种现象表明, 甘肃省的农业已经走到了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转型的临界期, 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将不可避免地被“革命”, 农业发 展的“拐点”已经出现。可以预测, 未来1020 a 将是包括甘肃省在内的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转折期。 新时代呼唤农业转型, 现代农业是当前和今后一 段时期内甘肃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8、2 甘肃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将被“激活” 2.1 甘肃农业的自然条件与优势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 地形狭长, 生态类型多样, 农业资源禀赋的区域性特色十 分鲜明。 如河西地区有广阔的土地, 光照充足, 地表水水质较好, 空气干燥有利 于抑制动植物病害发生和传播, 发展戈壁设施农业、节水型商品农业、制种业的 条件得天独厚。沿黄地区水资源丰沛, 土壤肥沃, 气候凉爽, 发展蔬菜、瓜果、 奶牛等设施种植养殖业的条件良好, 具有发展城郊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业的优势。 中东部地区黄土层深厚, 具备发展特色林果业、优质马铃薯和中药材的优势。陇 南及天水南部地区物种多样性丰富, 雨量充沛, 气候温和, 具有发展山
9、地特色 农业的潜力, 加上该区域在农产品电商领域异军突起, 为培育绿色山珍品牌集 群奠定了基础。 甘南青藏高原地区整体开发程度低, 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生产方 式, 区域土壤、 水和空气的洁净度比较高, 加上藏传文化的丰富资源, 具有发展 现代农牧业、特色旅游业的良好基础条件等。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快速发育, 尤其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的迅猛 发展, 甘肃凭借特殊资源禀赋所出产的优质特色农产品, 如果品、蔬菜、药材、 马铃薯、杂粮、牛羊肉等及其制成品将会在更大的市场空间流通。尤其是随着兰 新高铁、宝兰客专、兰渝铁路的陆续开通, 以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省内支线机 场的逐步运营, 使得农产品
10、的运输更加快速便捷、 信息流更加通畅, 运输成本进 一步降低, 可以更好地提升陇货农产品的覆盖度和影响力。 在交通方式多样化和 信息渠道扁平化的共同作用下, 原来少有人知但独具特色的农牧区生态与人文 景观也吸引了八方客源纷至沓来, 观光农业方兴未艾。 同时,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 甘肃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焕发了生机, 成为我国向西 开放的重要节点, 区位优势明显, 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拓宽了渠道。有理由相信, 甘肃农业的传统优势必将在新形势下被进一步“激活”。 2.2 农业科技资源丰富 甘肃省拥有为数不少的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农业科技资源相对丰裕, 具 备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
11、化的潜力。 “十二五”期间, 甘肃省农业科技工作以推进 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 整合科技资源布局,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 加速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 科技服务和成果推广体系不断完善。 尤其在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方面, 甘肃省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在特色 产业领域如马铃薯新品种培育、中药材资源开发与规范化种植、特色林果选育推 广、玉米制种等种业发展、草地畜牧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丰硕成果。 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55%, 表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发挥了主导性的 支撑作用, 农业科技发展成为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支撑力 5。 3 甘肃省发展现代农
12、业的“短板” 当然, 甘肃农业发展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短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3.1 农业经营规模普遍狭小 目前除了个别地区有国有农场、 农业企业和少数农业合作组织外, 全省大部分农 区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都很小, 这些分户经营的土地客观上承担了农民的社会 福利, 即保险功能。一些没有条件外出打工、农外就业能力差的农民依靠土地维 持生计, 生产的商品化特征不明显, 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型经营方式不敏感、 不 主动。 3.2 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 一是从业者年龄普遍较高;二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三是农业科技知识普遍缺乏; 四是农业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不足。低水平的劳动者与现
13、代农业的 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3.3 农业基础设施总体落后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 甘肃省农业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突出。 目前, 甘肃省农 田水利、 设施栽培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整体滞后, 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实, 后劲不足。 3.4 支撑现代农业的科技研发推广体系不完善 尽管甘肃省农业科研基本条件和实力相对较强, 体系相对完善, 但是由于科研 管理体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科研与推广衔接不紧密, 加上激励机制不健全, 致使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 可以说, 现有的农业技术研发与技术 推广体系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3.5 制度障碍 现行的农地制度衍生出相当复杂的权利结
14、构关系, 使得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 土 地流转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难以形成经济的农地经营规模, 制约了现 代农业的发展与扩张6。同时, 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等发育欠佳, 无法有效满 足现代农业在融资和风险管控方面的基本要求。 4 用新思维谋划甘肃现代农业 虽然甘肃省迎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机遇, 农业资源优势得以激发, 但结合 国内外农业竞争加剧的态势来看, 则其绝对优势并不明显。 从劣势分析来看, 甘 肃省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劳动者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落后、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不完善, 加上土地金融、保险等制度方面的障碍, 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诸多挑 战。 因此, 甘肃省应当在利用难得的机遇提
15、升自身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同时, 应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用产业化、绿色化、差异化、创新型、非平衡发展、跨越性 发展等新思维来谋划甘肃现代农业道路, 加快甘肃农业现代化步伐。 4.1 产业化思维 摒弃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并沿袭至今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 让市场在农业资源 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真正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配置土地、资本、劳动、 技术等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 形成土地规模化、资本多元化、劳动专业化, 服务 社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在经营理念上采用现代产业发展方式, 着力打造知 名农产品品牌, 强化农产品营销。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 体系, 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让农
16、业成为一个“赚钱”的产业。 4.2 绿色化思维 以有效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和监管农业, 以绿色化、 信息化技术支撑农业, 注重产 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管理, 促使农业经营者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 友好、更加注重生态保育、更加注重产品质量, 使农业产业链以绿色永续的方式 来运行, 回归农业作为食之源、生之本的“初心”。 4.3 差异化思维 充分利用甘肃省多样化的自然生态条件, 按照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生产条 件的差异、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发掘和培育地域性农产品品牌, 在名、特、优 上下功夫, 参照“一村一品”的做法, 以“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的思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
17、。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上既可以有“留得住乡 愁”的休闲观光农业, 更应当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化”农业。 4.4 创新型思维 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 充分利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 如培育农畜新品 种、引进新物种, 应用现代土壤养分管理及栽培、灌溉、农机、植保、加工等技 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通过装备升级、智慧农业、电商和大数据技术等创新成果 提升农业管理水平。 4.5 非平衡发展思维 不强求全省农业现代化同步前进, 允许多种模式并存,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 发展。如中心城市附近、河西走廊和沿黄地区等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及行业可以在 制度、技术、管理方面先行先试, 探索戈壁农业、规模农业、都
18、市农业、观光农 业等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中可以通过产业扶贫模式, 逐步 向现代化迈进, 从而整体推进甘肃农业发展转型。 4.6 跨越性发展思维 总体上看, 目前甘肃省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与我国东南部地区存在较大的 差距。然而, 正是由于农业开发强度低, 才使全省农田污染程度普遍较轻;未利 用地面积大, 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一些区域人迹稀少, 农耕和游牧文化元素保存 完好, 成为稀缺的人文景观资源。 这些“后发优势”为甘肃省发展绿色优质农牧 产品、 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等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是全省农业在新形势下实现“变 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5 甘肃省发展现代农业
19、的建议 5.1 探索构建现代农业“元制度”环境 没有一个基本的制度环境很难激发农业生产要素聚集, 形成现代农业的发展格 局。要加快探索有利于土地、资金、高素质劳动者向农业有序汇聚的市场化规则 和基础性制度 (也即“元制度”) 环境。 在农地制度这一核心政策方面, 可以选 择农地确权登记工作进展好、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区域率先开展土地股份化、土 地银行、 土地托管试点, 加快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切实提高农业规模化 经营水平;通过区域性普惠制保险、财政补贴等方式探索农业保险路子, 分解农 业自然风险, 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在稳定、可预期的制度基础之上。 5.2 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完善农业基
20、础设施 按照“多规合一”思路,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涉农基础设施规划;整合资金, 进一 步加大农田道路、农村电力、水利、网络等工程建设和改造力度;提升基础设施 管理运行服务水平, 探索高效管理模式, 提高使用效率, 使现代农业发展建立 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 5.3 完善农业科研推广服务体系, 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 通过落实和配套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化政策, 使已有成果尽快应用于农业生 产实践中;构建有效的农业技术研发人员、推广人员和农业企业之间利益联结关 系, 实现农技人员和农业经营者平等合作, 互利双赢;在全省性农业科技创新联 盟框架下, 培育本地化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营利性技术
21、服务组织, 使 得现代农业发展有可靠的技术保障7。 5.4 开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 现代农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离不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来经 营。要注重培育和引进具有“企业家精神”, 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的“农业经理 人”;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农业高技术人才, 并在户籍管理、社会待遇、专业 职务晋升等方面提供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 同时, 赋予高校、 科研机构相应职能, 鼓励他们培养适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应用型、 技能型人才, 造就出一批具备扎实专 业知识和较高实践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使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有可靠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沈贵银,
22、 张雯丽.新常态、新趋势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 2016 (2) :68-72. 2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2) :18-23;110. 3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发展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4岳云.关于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 2017 (8) :62-66. 5魏胜文, 乔德华, 张东伟.甘肃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2016:1-22. 6吕文广.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模式选择J.理论研究, 2009 (3) :14-17. 7张邦林.甘肃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 2012 (4)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