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甘肃宁夏扶贫办召开 攻坚规划编制座谈会 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快“三西”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甘肃省扶贫办与宁夏自治区扶贫办于3月13日在银川市联合召开“三西”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座谈会。 会议回顾和总结了“三西”农业建设近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宝贵经验,认真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提出编制“三西”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内容与发展目标、规划范围与进度安排等事宜。甘宁两省(区)扶贫办的同志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就规划编制工作达成了共识。同时,建议国务院扶贫办继续延长“三西”专项资金扶持期限,进一步
2、加大对“三西”地区的投入力度。 甘肃省扶贫办副主任张森在会上作了发言,张主任指出。1982年10月,国家决定将我省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农业建设,以专项列入国家计划,专门用于“三西”地区扶贫开发。通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初步实现了“三西”农业建设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这一地区的农村经济与全国其它地区乃至全省其它地区相比,差距仍在不断拉大,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仍处于解决温饱的低层次水平,缩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西”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
3、将我省58个县区列入了六盘山、秦巴山及四省藏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这为我们科学编制“三西”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显著提高“三西”地区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为首要任务,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推动“三西”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三西”地区面貌。 会议由宁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主持,副巡视员谈秋声作了交流发言,宁夏自治区扶贫办计划财务处、中卫市、吴忠市、固原市扶贫办和甘肃省扶贫办综合处、计划统计处、定西市扶贫办、张掖市扶
4、贫办、酒泉市扶贫办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第二篇:甘肃扶贫甘肃扶贫 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第 九、第十观摩组赴武威市天祝县现场观摩 3月31日,由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带领的全国建档立卡现场观摩第九组,浙江、内蒙古、西藏、吉林和海南五省区扶贫办主任等组成的现场观摩第十组,先后到武威市天祝县南阳山片德吉新村、华藏寺镇岔口驿村,通过听取介绍、观看专题片、翻阅资料、走访入户等方式,对天祝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853”挂图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运行情况及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情况进行了交叉观摩,并深入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实地查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贫困户脱贫退出验收及建档立卡贫困户
5、“三本账”管理等工作情况。国扶办信息中心主任吴俊文,副省长杨子兴,省扶贫办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赵增寿,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市委副书记李明生,副市长陈崇贵,市扶贫办及天祝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陪同观摩。 观摩过程中,天祝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乡镇、村相关负责同志围绕“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环节,从“853”挂图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下山入川”生态移民等方面多层次、“全景式”向观摩组成员介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观摩组一行对天祝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853”挂图作业、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天祝县在贫困户建档立卡、精准扶贫“
6、853”挂图作业、大数据平台管理等方面工作扎实、成效显著、亮点突出,真正实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管理。特别是对解决居住在高深山区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举全县之力实施的“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模式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将认真学习和借鉴天祝县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交流学习,共同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开展以来,天祝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安排部署,严格按照“六个精准”要求,以严的程序、硬的要求、实的措施、高的标准、细的工作,围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统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个关键问题,使
7、精准扶贫实现了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一是规范建档立卡工作,解决好了“扶持谁”的问题。坚持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精准发力、整体推进,确保对象精准。按照“12345”贫困人口进出识别程序,组织双联干部、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等,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在综合衡量贫困村户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收入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倒序排名办法,通过农户申请、小组初审、村“两委”评议、村民代表会决议、村乡公示、县级公告,精准确定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分阶段完成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建档立卡工作进行核查,对群众反映和信访举报的建档立卡和精准扶贫大数据采集等问题,做到电话反映必
8、查,来信反映必查,群众举报必查。及时纠正扶贫对象不准、脱贫需求不清、帮扶措施不实、收入统计不准、脱贫人数不实等问题,不断提高动态管理水平。2021年以来,先后对1万多名贫困人口进行了调整,重新纳入返贫人口156户600人,切实做到了“脱贫既出、返贫纳入”。按照“应保尽保、应扶则扶”的原则,加强扶贫与低保两项政策的衔接,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与精准扶贫脱贫“双管齐下”,将6070户2.21万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占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7.4%,做到应保尽保;对2021户8414名农村三类低保对象,通过精准扶贫政策支持和社会救助路径实现脱贫,三类低保对象退出后,新增对象在贫困户中
9、评定。依据贫困识别界定标准,不断提高低保标准,2021年,农村 一、二类低保补助分别达到3300元、2808元,使 一、二类低保对象通过政策性补助实现脱贫。 二是精准制定扶贫措施,解决好了“怎么扶”的问题。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户制宜、因人施策,分门别类落实帮扶措施。组织县乡领导干部、联村联户干部、驻村帮扶干部、村组干部进村入户调研、采集信息数据、分析致贫原因、建立需求清单、制定帮扶措施,在反复对比核实的基础上,实行“853”挂图作业,倒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的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1+17”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增加科技扶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集中收缩安置三个方案,形成“1+17+3
10、”精准脱贫方案,制定2021。2021年三年精准脱贫规划,将脱贫任务梳理细化为6个方面、16个大项、30个小项,进一步明确全县精准脱贫的减贫目标、步骤时序、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并对20个专项工作提出具体目标、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加强政策衔接,跟踪协调服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精准整合配置扶贫投入,2021年全县精准扶贫投入累计达到16.48亿元。其中落实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3亿元,争取天津市、。鸩。小渫。小煌。械炔厍。钥诎锓鲎式。30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67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2.37亿元,集中用于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培育、基础配套、公共
11、服务、能力素质等扶贫任务的落实。切实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累计发放妇小贷、双联、双业、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等“五项财政惠农贷款”47.5亿元,农户户均贷款余额达11.5万元。其中2021年发放双联贷款3.33亿元、双业贷款7.96亿元、精准扶贫贷款5.5亿元,为实施脱贫攻坚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按照_总书记“五个一批”工程的要求,立足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脱贫路径。2021。2021年,我县计划通过发展以生产设施农牧业、农村旅游、劳务输转等为主的富民增收产业;以南阳山片移民、城镇安置、县内易地搬迁、收缩居住等为主的“下山入川”生态移民;以退耕还林还草、从事林业管护等为主的生态保护
12、;以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为主的教育扶贫;以低保兜底、医疗救助等为主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4.66万人稳定脱贫。 三是精准整合帮扶力量,解决好了“谁来扶”的问题。针对建档立卡工作运行周期长,工作量大的实际,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职责,强化力量保障,调动群众参与,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的工作格局。在县级层面,建立县级领导包抓贫困乡镇、贫困村责任制,蹲点调研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成立由县级领导负责的“1+17+3”精准扶贫专项工作实施办公室,对应承担相应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在乡镇层面,16个贫困乡镇全部成立了双联扶贫工作站,专门负责本乡镇建档立卡工作的协调落实。全县19
13、个乡镇各确定1个双联组长单位,负责协调本乡镇各联村单位联系村的建档立卡工作,督促落实扶贫和帮扶项目。在村级层面,整合挂职干部、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力量组成7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全面做好所在村的建档立卡工作,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并协调落实。同时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发动工作,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调动自主脱贫的积极性,提高了建档立卡工作在贫困群众中的公信力。 四是精准建立责任体系,解决好了“如何退”的问题。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为抓手,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保障措施。县委、县政府与脱贫攻坚乡镇、“1+17+3”精准扶贫专项工作实施办公室层
14、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逐级传导责任压力,确保脱贫攻坚战按照既定任务书、时间表有序有力推进。切实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建立完善制度台账,以台账清单式要求约束工作队履职尽责。对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乡镇的脱贫验收按“4342”责任体系要求层层签字确认,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建立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对精准扶贫成绩突出的乡镇领导干部予以重用;对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充分、表现优秀的县直部门各级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在扶贫攻坚中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对完不成阶段性扶贫任务
15、、扶贫工作中搞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给予严肃处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带头深入各乡镇、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督查,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推动任务落实。推行周报告、月督查、季通报、年考评制度,定期不定期对“1+17+3”精准扶贫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查找不足、通报整改,督促各乡镇、相关部门抓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第三篇:甘肃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甘肃省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 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计财司关于开展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规山函202170号)精神,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国开办202
16、110号),结合我省林业脱贫攻坚工作实际,认真做好全省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_总书记关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围绕省林业厅党组确定的工作部署,以开展2021年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契机,通过信访举报、督查检查、自查自纠等,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堵塞体制机制漏洞,坚决整治和查处林业扶贫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确保各项林业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一部署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省林业厅对全省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17、统一部署,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压紧责任。各市(州)及所属县(区)林业部门围绕本地区1扶贫工作存在的作风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省厅不再专门成立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由厅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专项治理工作。 (二)坚持以上率下与加强指导相结合。省林业厅带头示范,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抓好自身作风建设,以过硬作风向基层传递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惩戒扶贫领域作风问题的坚定意志,指导各地加强林业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坚持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发现和解决扶贫政策、措施操作性差,项目无法落到贫困户等方面的问题,指导县、乡党委和政府在工作实、措施实、效果实上下功夫,克
18、服方案多、文件多、办法不多的倾向。 (四)坚持立行立改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对影响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落实的突出问题,对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问题,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迅速纠正,坚决整改。追根溯源,举一反三,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笼子。 (五)坚持集中突破与持续推进相结合。用1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治理解决林业扶贫领域作风上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持续巩固发展专项治理成果,完善政策措施,健全长效机制,扎紧制度笼子,把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各方面,促进脱贫攻坚各项部署全面落实,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三、治理范围 2六盘山、秦巴山、四省藏区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
19、及我省的58个片区县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开办发202113号)所列43个县,涉及市(州)林业局及市、县级林业部门(详见附件1)。 四、治理主要内容 (一)政策执行方面。市、县林业部门是否成立本单位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是否有专人负责扶贫日常工作。贯彻落实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情况,是否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市级林业精准扶贫配套措施。是否存在林业扶贫政策措施操作性不强,无法落实落地等情况,是否存在上热、中温、下凉的情况。 (二)资金管理方面。对林业扶贫资金和项目资金监管,是否存在贪污浪费、挤占挪用等问题。对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支持情况,是否存在软抵制问题。 (三)工作作风方
20、面。对林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认识是否到位。工作主动作为情况,调查研究是否深入实际,对出现的新问题是否存在不重视、不解决或者推诿扯皮等情况。工作落实是否存在走形式。是否发现问题隐瞒不报、袒护包庇等情况。 (四)实际效果方面。林业扶贫方面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落实了多少资金和项目,直接涉及的贫困户有多少,脱贫效果或预期效果如何。 五、工作安排 专项治理工作采取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方式,由市县两级3林业部门自查自纠,省厅将重点抽查。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动员部署。依托省林业厅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员单位参加,统筹协调和督促各地专项整治工作。各市(州)林业(生态建设
21、管理)局要按照统一部署,扎实组织开展整治工作,并于2021年4月30日前将市级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成立情况、联系人、联系方式(详见附件3)报送省林业厅规划资金处和林改处备案。 (二)自查自纠。要聚焦重点、短板、弱项,按照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的要求,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组织开展自查工作。自查自纠要突出问题导向,边查边改,全面排查梳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逐个列出清单、建立台账、查明原因,逐个落实整个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明确整改时限,严明整改纪律。自查自纠工作结束后要形成市级自查报告及甘肃省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自查自纠问题统计表,于2021年5月25日
22、前报省林业厅规划资金处和林改处。 (三)接受监督。为了做好专项治理工作,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省林业厅设立了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举报电话、邮箱、地址(举报电话:0931-8822832,举报邮箱:gsslyfpgzc,地址:兰州市城关区秦安路1号)。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也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主动公开举报电话、邮箱、地址,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依法依规、分级分类处理。涉及个人或集体以权谋私、收受贿赂或存在利益输送问题的,移送纪检部门查处。 (四)重点抽查。在各地自查基础上,省林业厅将派出督导4督查组,对相关省自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选择部分县、乡镇进行重点抽查,重点检查各省部署推进专项治理工作情况以及自
23、查自纠工作质量效果。 (五)整改落实。针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即刻整改到位;需一定时限整改的,要列出问题清单,限定整改时限,采取攻坚措施,提出整改意见。根据各地整改情况,省林业厅将形成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报告,报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六)巩固提高。认真分析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产生根源,巩固提升专项治理成果,全面总结专项治理经验,以开展专项治理为契机,完善林业扶贫领域作风治理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健全作风建设长效保障机制。各地于2021年12月18日前将专项治理工作总结报省林业厅规划资金处和林改处。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各级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扶
24、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强化脱贫攻坚一把手责任制,把专项治理作为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的具体行动摆上突出位置,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把责任层层压实,确保取得实效。 (二)坚持问题导向,严肃执纪问责。各级林业部门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林业扶贫政策落实结合起来,强化问题整改,严肃执纪问责。要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到举报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建立查实曝光制度,对查实的林业扶贫领域案件,5坚决予以曝光。建立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扶贫作风问题频发的,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不安排、不督促、不落实或发现问题不整改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
25、)改进调查研究,减轻基层负担。各级林业部门要改进林业扶贫调研方式,不提前踩点,不培训农户,不弄虚作假。调研活动要严格遵守中央有关规定,一律轻车简从。严禁为迎接检查制作展板,严禁无实质内容的安排,严禁省市县层层陪同。减少村级填表报数,除每年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统一部署填报一次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数据外,各级林业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村级填报扶贫数据,切实减轻村级扶贫干部负担。 (四)加强项目储备,健全公示制度。根据林业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导建立县级林业扶贫项目库,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防止因项目选定不准造成损失和扶贫措施难以精准落户。林业扶贫项目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林业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
26、况一律公告公示。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林业扶贫项目决策、管理和监督,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附件: 1.甘肃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及国家扶贫重点县名 单 2.甘肃省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自查自 纠问题统计表 3.甘肃省林业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联络人 6员登记表 7 8 9 抄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本厅有关厅领导,厅机关有关处(室),存档(2)。 10甘肃省林业厅办公室2021年4月19日印发 11 第四篇:宁夏自治区特色精准扶贫宁夏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 (20212021年) 我区是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特别是“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历来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为确保实现“三
27、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的目标,切实做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根据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扶贫办、林业局等九部委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计发202159号)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宁党发20219号),特制订宁夏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212021年)。 一、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现状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加大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 (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
28、减少。2021年以来,全区300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销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21年101.5万人下降到2021年58.1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5.6%下降到14.5%。中南部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21年的4193元提高到2021年的6818元,年均增长12.9%。 (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盐池滩羊、西吉马铃薯、泾源肉牛等一县一业大县,2021年,贫困地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50万头、肉羊饲养量500万只、马铃薯260万亩、瓜菜85万亩、枸杞33.5万亩,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群众收入的1/3以上。 (三)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启动了马铃薯脱毒种
29、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马铃薯良种化率、脱毒化率分别达到70%、50%。贫困地区粮食、畜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89%、7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 (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实施了扬黄灌区节水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2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0多万亩。旱作区发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200多万亩。 宁夏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 一是贫困面大,建成小康社会难度大。我区还有8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尚未脱贫,占全区行政村数的3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2万人,贫困发生率14.5%,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 二是水土资源约束趋
30、紧,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贫困地区环境脆弱,干旱少雨,8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雨养农业比重占耕地总面积90%,扬黄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仅为0.48。农药、化肥利用效率35%以下,40%的覆膜农田存在残留污染。 三是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传统种植业比重较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5%。特色产业转化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缺乏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仅为0.8:1。 四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87.7%。贫困地区就地吸纳劳动力转移能力有限,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务工,农村“空心化”现
31、象严重。 五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较弱。受经济发展影响,缺乏大项目、大产业带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产品不够丰富,影响和制约着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和经济发展进程。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_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和自治区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聚焦“1+4”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创新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
32、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区“一特三高”农业发展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为实现“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目标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聚力到户,受益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精准扶持,精准发力。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凝聚合力,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边界,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中南部九县区和800个脱贫销号村为重点,兼顾移民搬迁安置区,精准创设产业帮扶政策措施,保障资金、物资等支
33、持手段与贫困村、贫困户和移民搬迁安置区紧密结合,融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之中协调推进。 三是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选准脱贫致富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四是科学设计,项目精准。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着力关键环节,注重贫困户的参与度,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科学设计项目。找准项目实施与贫困户收益的结合点,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是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
34、为经济优势,把生态潜力转化为后发优势,确保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兼顾。 (三)主要目标 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的要求,9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21年达到9080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4080元;2021年达到1.1万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4950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实现30万人脱贫,其中盐池县1.1万人、同心县3.56万人、红寺堡区2.55万人、原州区3.72万人、西吉县5.32万人、彭阳县2.17万人、隆德县1.15万人、泾源县0.96万人、海原县4.27万人,灌区脱贫销号村及生态移民村5.2万人。
35、 三、重点任务 (一)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突出自治区“1+4”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贫困群众种养意愿,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发展格局。 优质粮食产业。以保供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推广高产优新品种和配套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增产、节本、提质增效,提高贫困户收益。小麦,以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同心县等县区为重点,发展中筋优质冬小麦,对贫困户进行冬小麦免费供种试点,保证基本口粮;玉米,以同心县、红寺堡区、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等县区为重点,稳步推进滴灌高效
36、节水、覆膜保墒旱作节水生产模式,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农牧结合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发展效益;马铃薯,以西吉、原州、海原、同心县为重点,加快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对贫困户实行马铃薯原原种免费发放,自繁自用,加大马铃薯一级种薯推广应用,加大主食化等专用品种选育推广,形成贫困地区马铃薯“淀粉加工、鲜薯外销、种薯繁育、主食开发”四业并举的发展局面。贫困县区小麦面积稳定在120万亩、玉米200万亩、马铃薯260万亩,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小麦37万亩、玉米90万亩、马铃薯120万亩。 草畜产业。以节本增效为重点,加快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和滩羊保种选育,加强标准化规模养
37、殖场建设,加大基础母畜扩群增量,加强农作物秸秆等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和循环利用。灌区生态移民村大力推广奶牛、肉牛托管模式,发展规模养殖。中部干旱带充分发挥滩羊种质资源优势,支持贫困户开展滩羊养殖,做强“中国滩羊之乡”品牌。加快“两年三产”、优质羊肉生产和分级加工等技术推广;南部山区加快环六盘山肉牛、肉羊养殖专业村建设,养殖大户规模育肥与贫困户自繁自育相结合,引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肉牛品种,提高基础母畜比例。全面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扶持培育一批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组建六盘山草畜产业集团和肉牛交易中心,打响“六盘山黄牛”品牌。推广华润“投母收犊”基础母牛银
38、行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增加养殖收入。继续实施并巩固提升“5.30”扶贫到户养殖计划,支持建档立卡户建设养殖圈棚、购买基础母牛、母羊。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快天然草场改良步伐,利用生态移民搬迁后退出耕地,巩固扩大苜蓿等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积极推进饲草料加工调制,促进草畜结合。到2021年,贫困县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950万只,带动脱贫销号村基础母牛补栏23.9万头、基础母羊补栏115.4万只、新建养殖圈舍12.9万座。到2021年,贫困县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3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050万只,多年生苜蓿稳定在600万亩、一年生禾草200万亩。 瓜菜产
39、业。以增供增收为目标,以设施蔬菜、露地瓜菜为重点,加强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综合配套,完善冷链储运体系,打造六盘山冷凉蔬菜、香山硒砂瓜品牌,提升瓜菜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设施蔬菜,配套完善物质装备条件,优化棚型结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合理安排茬口,大力推广生物秸秆反应堆、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支持脱贫销号村建设大中拱棚,发展以西红柿、辣椒、茄子等果菜类为主的设施农业,重点建设红寺堡鲁家窑、彭阳新集、西吉将台、海原西安等一批设施农业基地。露地瓜菜,大力推广测土配肥、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加强冷链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支
40、持脱贫销号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集中土地资源,创建永久性蔬菜基地,发展西芹、娃娃菜、菜心、白菜等叶类蔬菜,重点建设西吉葫芦河流域、彭阳红河茹河流域、隆德渝河流域、原州清水河流域、环香山等瓜菜基地,打造西吉西芹、原州娃娃菜、彭阳辣椒、香山硒砂瓜等瓜菜品牌。到2021年,贫困县区瓜菜面积达到10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5万亩、露地瓜菜70万亩,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瓜菜40万亩。到2021年,贫困县区瓜菜面积达到110万亩。 枸杞产业。全面提升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动枸杞产业种植环节绿色化、基地建设标准化、链条拓展生态化、加工转化精细化、机械应用现代化、营销流通网络化
41、、市场竞争国际化、助农增收常态化,着力提升枸杞产业综合效益,再造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以同心、原州、海原、红寺堡为重点,加快专用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出口加工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实施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推广枸杞烘干设备和技术,实现减损增效;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贫困户土地,整乡整村推进枸杞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宁夏枸杞”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宁夏枸杞品牌形象。到2021年,贫困县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枸杞18万亩。到2021年,贫困县区枸杞种植面
42、积达到40万亩。 葡萄产业。坚持“小酒庄、大产区”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支撑,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优良葡萄品种的引进,推进品种多样化发展与区域化布局;加大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优质葡萄园创建;实行列级酒庄管理制度,培育品牌酒庄;开发葡萄园+酒庄+旅游景点融合发展,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以红寺堡、永宁闽宁镇、青铜峡甘城子为片区的葡萄产业精准扶贫带。加大贫困户酿酒葡萄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联户建设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鼓励贫困户以入股、租赁、流转、托管的方式与企业(酒庄)合作经营,企业(酒庄)按统一标准和方式,指导葡萄种植,订单收购葡萄,开
43、展葡萄酿酒销售,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将红寺堡建成宁夏特色的生态移民、葡萄产业扶贫的典型示范区。到2021年,贫困县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建成永宁闽宁、红寺堡肖家窑、青铜峡甘城子三个葡萄酒集中产区,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葡萄3.4万亩。到2021年,贫困县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地方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围绕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红枣、中药材、小杂粮等地方特色产业。红枣产业以同心、红寺堡为重点,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产后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中药材产业以隆德、同心、盐池、海原为重点
44、,发展黄芪、秦艽、银柴胡等道地中药材和甘草等沙生药材。小杂粮产业以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等为重点,积极开展精深加工,培育特色小杂粮品牌。积极发展生猪、生态鸡、林果、苗木、花卉、肉兔、蜜蜂、红树莓、红葱、黄花菜等特色产品,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贫困县区小杂粮稳定在150万亩、油料100万亩、红枣20万亩、中药材80万亩。 (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加工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精深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格局。拓展农产品外销市场,促进增产增收。拓展农业多功能,推进特色产业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
45、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引导特色产业向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促进特色产业上档升级、提质增效。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支持贫困村建设果蔬、马铃薯、枸杞等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延长存放期、均衡上市、减损增效。鼓励龙头企业向清水河产业带集聚,依托红寺堡弘德、同心同德、原州圆德、西吉吉德、海原厚德和利通立德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贫困村优质粮食、清真牛羊肉、瓜菜等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清真牛羊肉加工重点发展分割肉、冷鲜肉、熟肉制品、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马铃薯加工重点发展淀粉、
46、休闲食品、主食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枸杞加工重点发展原汁、饮料、枸杞酒、枸杞营养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葡萄重点发展原汁、饮料、葡萄籽油及干型、半干型、甜型、蒸馏酒等多样化、个性化的葡萄酒产品;优质牧草重点发展苜蓿草捆、草粉、草饼、草颗粒等产品;中药材重点发展中药切片、饮片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1年,贫困县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带动10万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到2021年,贫困县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 推动农产品外销。立足特色优势农产品,构筑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多业态的贫困乡村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加强农产品集散地、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完善同心县阿依河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西吉将台
47、堡马铃薯批发市场、彭阳红河辣椒批发市场、隆德县六盘山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完善农产品收购、贮藏、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支持贫困村建设农产品田头市场,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消耗和成本。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企业,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吸纳贫困户开展农产品销售,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开展“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依托淘宝特色中国宁夏馆、六盘山生态土特产电子商务平台、利通区“中阿购”等电商平台,实现贫困村电商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扩大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力开展枸杞、清真牛羊肉、冷凉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通过设立专卖店、展销中心等方式,完善区内外销售市场,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中国枸杞之乡”、“中国滩羊之乡”、“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硒砂瓜之乡”、“中国甘草之乡”等品牌效应,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盐池滩羊、彭阳辣椒、西吉芹菜、泾源黄牛等一批区域品牌,做强鑫河、华林、泾河源、天启等一批企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到2021年,贫困县区年外销各类农产品400万吨以上,其中瓜菜200万吨、马铃薯200万吨、牛羊肉10万吨。创建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海原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9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贫困县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