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大全 我国环境生态问题与及相关对策 作者:刘祥志学号:20210926班级:财务202102 2021年12月06日 内容提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一种资源,但利用不当时,它也会成为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基于对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自身专业,就我国当今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对策给出了一些自己看法。关键词: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 引言 1.背景: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时在享受这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时候,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在承受极端丰盛的物质
2、和精神生活而带来的环境阵痛。我们的生活被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锐减的生物多样性等等环境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好家园被不断破坏着,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着不断恶化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亟待建设。早在上个世纪 六、七十年代,面对此种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西方社会就开始关注,并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十一世纪以后,国际社会的主流话题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在我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为当下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构想被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
3、明这一概念被提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与经济、文化等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同等重要。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大力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时间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话题成为生态文明,解决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渠道也成为了社会的广泛共识。 2.意义: 20世纪以来,随着不断扩展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自然的改造进程,人类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与此同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还有人类的生存环境,突出表现在:可再生资源的难以为继,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非可再生资源走向枯竭,土地荒漠化的飞速扩展,生物品种多样性的不
4、断锐减。不断涌现的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我们需不需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我们的发展方式还能否持续。通过研究来解决和分析这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的学者不断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探索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有的突出对国内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有的侧重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导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研究生态文明,研究范围以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找出进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我国的生
5、态文明建设之路,促进不断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环境。我国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流域(水系)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63.1%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如辽河流域5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5类占69.3%。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如云南滇池流域,13个水质监测点均属劣5类,滇池水变黑发绿,水生物大量消亡,水体中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等污染物的超标率,低的为50%,高的达80倍之多。近岸海域水质劣4类31.5%,东
6、海海区高达53%。 2.大气环境。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tsp)和二氧化硫。少数特大城市属煤烟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类型。在国家环保总局监测统计的338个城市中, 40.5%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3级标准,60.0%的城市tsp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 28.4%的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酸雨问题依然突出,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3.工业固体废物。199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8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5亿吨,占83.3%。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15.5万吨,比上年增加41.5万吨。工业
7、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4.森林、草源的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土地退化日益突出:我国土地总积居世界第3位,人均0.777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数的43%。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近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只占40%,中低产田占79%。全国森林面积1.3亿公顷,人均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7.2%;森林覆盖率13.9%,为世界的53.46%。人均草地面积仅.0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这些紧缺的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衰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
8、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2万平方公里,目前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的速度扩展;盐碱化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8.5%;生态功能显著的天然林、成熟林的比例不断下降;西部高原、山地生态脆弱区的水源涵养林砍伐严重;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草地退化面积约87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场的三分之一,目前仍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5.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物种是否丰富,生态系统类型是否齐全,遗传物质的野生亲缘种类多少,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有15%一20%的动植物种类生存受到威胁
9、,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等20个珍稀物种分布区域缩小,种群数量骤减。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我国占了四分之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现阶段,面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找到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和可以实现的目标与我国的阶段发展特征相适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1.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化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调整了传统意义上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落后观念,自然不是人类活动的被动改造对象,而是对人类活动能起到能动
10、的反作用的客观对象。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由于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阶段,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立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其中精华,动员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文化,是之成为提高全生态文明的重要动力来。 2.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热情 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创造着历史。积极动员公众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为了增加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使用网络宣传、电视公益广告
11、和邀请有影响力的社会明星宣传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等方式,这些在很多国家都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积极行动,需要每个人积极努力地为实现我国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目标而努力。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还需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及时、有效地依法梳理群众提供的环境污染线索,进行有效排查,并对发现和处置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中提供有效信息的群体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并做好保密工作。同时,要做好环境执法工作的依法公开、透明,鼓励群众监督,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人民群众满
12、意的环境执法队伍。 (三)加强生态文明的机制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关的机制建设作为有效保障,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统领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 1.破除生态文明建设体制障碍我国目前和今后都将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的一段时间内,资源约束将始终伴随着这个过程,减少资源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限制,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要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生态文明体制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的特殊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权责
13、。中央环保部门要突出对重特环境污染问题、地区间、行业间难以协调和解决的,对环境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环境问题的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国家不会发生重特大和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事件。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要突出对所辖区域内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自身在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时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二是要继续完善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跨区域发展带的正逐步形成。可是,环境问题是在这些领域也尤为明显。只有不断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环境发展能力,才能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的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加强对它们的管理。首先,在保证
14、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充实财政投入,维持的重要方略,保护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必须走在前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也必须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驾护航。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a.政府要加强生态立法工作 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生态保护情况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总目标、总要求制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适时的对原有的不适合现实情况的生态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通过生态立法来实现我国发展的最低生态成化。 b.环境执法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 严格执法是环保部门的重要责任,严格执法应该成为每个执法部门每个执法者重要使命,否则环境立法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15、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过程中要做好摸排工作,对所在辖区内主要污染企业、污染行业的污染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摸排检查,掌握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要敢于亮剑,给污染企业和个人以最大的法律打击。在环境保护各级督查中心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之间,进行责任划分,明确它们各自职责,防止出现责任冲突和责任真空。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要不断升级报告系统,实现督查中心和地方当局的信息时时畅通,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的工作效率。 (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没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举步维艰,难以成功。对于向我国这样一个
16、后起的生态文明建设国,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是不断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手段。有科学技术这个有力杠杆,必将有力地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座大厦。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首先,我们必须继续加强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对生态和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生态技术或增加生态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终极保护,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这是绝对不会产生国际依赖心理。注重培养环保技术人才,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其次,研发成果和应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生态化,继续为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发展而努力。不断推进的应
17、用绿色技术,带来了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了的气候友好型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更新,以促进、扩大环保产业,为保证了污染防治、环境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绿色技术的发展。同时,要敞开国门,把国际社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理念吸收过来,国际社会的相关研讨会,成果展示会也要积极参加,寻求合作。 参考文献: 1靖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导师:赵丽欣.河北师范大学,2021.2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导师:成金华.中国地质大学,2021.3杨凯民.我国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1,06:57-59
18、 第二篇: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设加强措施的探讨 【摘要】 文章从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措施,为当前环境友好型生态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键词】 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发展;0.引言 从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可以得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正在逐步加强与恶化,并导致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在这一局面下
19、,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加强对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力度有着重要的环保价值。 1.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友好生态所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共生的一种社会形态1。在环境友好生态下,其所建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的技术、企业、产品、产业、学校和社区等组成的,并包含着有利于环境的生态和消费方式,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没有不良影响的各种活动等。环境友好生态的提出是受当前日益恶化环境问题的影响,其致力于对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非常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人类后代需求的发展形
20、式,其对社会的不仅不会具有危害,还在一种密不可分系统基础上,实现着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保护着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其可持续发展的进行是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开展的,并在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中,促进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改善和提高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 2.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是发展,同时认为发展是人类所共同而又普遍性的权利,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权利都是平等的,不容剥夺的2。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分析,部分发展中国家依旧承受着来自贫穷和生态恶化两方面的压力,贫穷导致着生态的恶化,生
21、态的恶化又加剧着贫穷。所以,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是首位,而只有得到发展,贫穷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促使人类向现代文明的迈进。 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其将环境友好生态的建设作为了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环境的友好不仅在社会的发展中,直接或间接的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还为向发展提供着适宜的环境和资源3。可持续发展将环境友好生态作为了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并认为环境友好生态中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是一种平等而又统一的关系,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中,环境和资源的支撑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传统发展
22、中环境和资源急剧衰退的影响下,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更需要环境生态的支持。在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友好保证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并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同时,还为人类提供着一个舒适、安全、清洁和优美的友好生态环境。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友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着生产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在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上,又促进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因此,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呈现着一种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互为吸收的关系。 3.加强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措施3.1倡导建设
23、友好生态的伦理价值观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直都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我国目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保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成为了空中楼阁。环境友好生态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党的一个新提法,它所指的是全社会都采取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生产与消费方式,自上而下的在社会中建立一种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在这一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得到了改善,还促使着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有效实现。在这一发展局势下,我党和全面人们都需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依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和自然观念,严厉杜绝生活中不符合我国国情和大肆铺张
24、浪费事件和思想的存在,将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原则渗透到社会管理中的一切事物之中。 3.2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就是走高科技、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消费方式4。同时,在这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中,其可以从七个方面实施: 一、以环境的保护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以“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为出发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二、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建设内容; 三、经济发展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对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生态化的改造,提高产业发展中环保的准入门槛,
25、将生产中消耗量和污染量比较大的建设项目合理的给予限制和禁止; 四、工业生产中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控制,以降低产品在单位产值中的污染物排放和能源物损耗; 五、取强制淘汰的项目,强制性的将技术落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程度高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以及企业淘汰; 六、积极采取有效的经济手段、采用先进的市场运营机制,在各行各业中肠道将资源节约和降低污染排放的理念; 七、对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继续推进。 3.3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环境的安全性需要对突出性的环境问题给予良好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严格的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人类的饮用水源,重点流域海域中的污染情况加强防治,争取获得实质性的成
26、效。其次,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对城市的建设实施优化布局与规划,加强城市中基础设施的环保建设力度,不断的提高城市中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对城区中的河湖水系、天然林草等自然遗产积极的保护5。再次,加快治理煤电厂中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情况,对新能源大力发展,以提高城市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的程度,并在核电工程的建设中加强安全监管力度,确保核与辐射环境的安全。最后,加强农村的环保力度,转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农村中大力发展具有生态性的有机农业,对农村环境实施综合性的整治,切实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在此基础上,突出性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从对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出发
27、,加强生态保护的力度,做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管理与建设,防止新破坏的产生。 3.4不断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还是不可预估的。从我国频发的地震和东南亚频发的海啸的总结中,针对环境友好文化氛围的建设与培育,我国部分科学家认为只有对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给予认识,在认识中尊重并敬畏大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得到和谐的相处。此时,以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技术为依托,在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友好生态理念,以一种尊重和敬畏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现
28、代社会中,环境友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一直被人们所提起,而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以宏观发展的视角为依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从这一生态发展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所走的道路就是在生产得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生活的富余,为人类创造一条文明的发展之路,建设一个友好的生态社会,并在这一建设的过程中,促进人与环境、经济和资源的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永续发展,更加友好的造福于子孙后代。【参考文献】 1安和平,陈爱平,杨圣波.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的思考a.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21.2杨媛媛.基于生态文明的安徽中小企业生态化建设路径研究d
29、.合肥工业大学.2021.3彭一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化d.江西师范大学.2021.4胡永.试析环境友好视阈下生态政治建设j.前沿.2021,(11):151-153.5丁家胜,姚树超.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21,(10):100. 第三篇: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满足人们不
30、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1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近30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然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已出现危机:
31、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物种濒临灭绝。2 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
32、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 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 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
33、系,就必然会 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 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 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 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自然界的资源匮乏和环境 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制约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 11 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相 互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 调,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1980年3月5日,联 合国向全世
34、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 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 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3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 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环 境与发展问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 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 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 遍接受。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1994 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以此文件来指导我国
35、社会经 济未来的发展。20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 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 共识。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 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 先,它使人类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否定 了人与自然的完全对立,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 体,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持续生存和
36、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 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源于环境保护,是人们对以 往所持有的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扬弃。它主要解 决的问题就是“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 题。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新型工 业化的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经济 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使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5要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 国家,必须协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片 面追求经济增长;必
37、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思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思想面对当前的 环境危机,站在全球生态整体利益的高度,为我们找 到了一条既适合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 路,为当前人类乃至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 向。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才能顺利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得到全球广泛的承认和接 受,但是各国如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实际目标、计 划、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起来却并 不容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明白。只有必须坚持
38、 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一)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环境的立法管理。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 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 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制定更 加有效、明确的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和制度的源头上 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法在促进可持续发 展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定区域经 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绝不能走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的 老路。随着世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先后出台 了许多法规条例,使环保工作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 托和保障。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如进 行
39、了治沙治水、植树造林,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 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法规,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 生态环境。然而,有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 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将迫切需要我们政 府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制定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 保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二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的 力度。虽然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提倡可 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依然存 在“经济第一,环境第二”的观念,他们往往受眼前 利益的驱使和诱惑,而不顾长远的、全社会的整体利 益。例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即将可能变成为一 条干涸的小溪。这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
40、是由于人 们大肆砍伐森林、过度浪费水源、大量开垦湿地等各 种原因所引起的。我们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的 力度,在各自辖区内应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 到分工明确、权责明细、各司其职,将环境质量的改 善情况作为考核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 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绝不姑息手 软;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让更多的违法 环境行为和不良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三要控 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性与人口的数量 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经济建设、 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才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我国人 口的不断增长,人口
41、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 过度增长将导致森林消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耕 地不足以及粮食短缺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 增长,整个国家就会形成“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 境破坏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 12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 素质,教育人人有环保意识,使人人关注全球危机的 大问题,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他们的 实际行动,这对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是极有裨益的。 (二)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转换经营机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 方式上来。在过去的发展时期,中国的经
42、济增长方式 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成本 换来的,这使本来有限的资金、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 同时还产生了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环境危机等一系列 十分严重的后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就必须要 改变观念,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应当开发和节约 并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路子。环境危机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应当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科 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做到清洁生产,如果不 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继续。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人类传统的片面地追求产量、产 值的粗放型
43、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企业应该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 企业应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谁利 用谁补偿”原则,采取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严 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反对资 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开发与节流并重, 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企业应当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 的生产设备,坚决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对污染严重而 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厂家,坚决实行关闭停运的政 策。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耗低效的粗放式增长转变 为高效低耗集约式增长;处理好资源
44、开发、生态保护 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 发展中保护。否则,总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将会消耗殆 尽,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沉重的灾难。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环境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保 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 长远发展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需要广大公众的积 极参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历史的事实 已经证明:如果人类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 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就将会反作用地报复人类。然 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环保意识缺乏,他们往往是破坏 环境、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依然 思想僵化,没有生态环境意
45、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 味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快速增长,只重视眼前利益, 而没看到长远利益,经常做出一些有损于环境的事。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解决环境危机,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 传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人类与自 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如果再不转变原有对自然 和环境的观念,就必将自食其果;宣传环境保护与经 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宣传破坏环境必将最终导 致人类自身毁灭的道理;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 责”,坚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些 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意识。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 策者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提高综合管理和决策 的能力。各级决策者和企业负责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 的重要对象,他们越早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 一个良好的环境,认识到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 坏、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就越有利于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