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 16 课 三国鼎立01 组合列举知识点 1 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_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取得政治上的主动。2曹操在农业生产上采取_的措施,组织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3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_进行决战,结果曹操大败袁军,为以后_打下基础。知识点 2 赤壁之战4208 年,_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5208 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_对峙。针对曹军的弱点,周瑜采纳_诈降并用火攻的建议,曹军大溃。6赤壁之战为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 3 三国鼎立7220 年,曹操的儿子_废掉汉献帝,在_称帝,国号魏。
2、8221 年,_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9222 年,_称吴王。229 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_的局面形成。10_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_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11230 年,孙权派将军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12蜀汉在丞相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02 辨析改错1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并加以改正。(1)东汉末年,袁绍控制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 】改正:(2)208 年
3、,孙刘联军在官渡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改正:2(3)三国时期,魏国的船队曾到过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改正:(4)公元 220 年,曹丕称帝,建立魏;此后刘备建蜀、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改正:03 单项选择知识点 1 官渡之战14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15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击敌要害,一战而统一北方的战役是( )A城濮大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16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下列对曹操统一北方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4、挟天子以令诸侯” ,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唯才是举”重用人才实行屯田 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A B C D知识点 2 赤壁之战17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 “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18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激烈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和袁绍 B孙权和刘备 C曹操和孙刘联军 D袁绍和孙刘联军19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 80 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一触即发。读如图所示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5、( )A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C曹操在赤壁大败孙刘联军,统一北方 D孙刘联军数量多于曹军,且擅长水战,因而获胜20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 B C D知识点 3 三国鼎立2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 222 年中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2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A黄岩岛 B钓
6、鱼岛 C台湾岛 D海南岛2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04 材料解析24(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材料二:公元 208 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一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是指谁
7、?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2 分)(2)材料二说的是哪次战役?这两次战役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2 分)4(3)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4 分)25(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材料三:
8、(1)材料一所赞颂的人是谁?“东和北拒” “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3 分)(2)材料二是给谁提的什么建议?该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4 分)5(3)请你根据材料三写出图中三个字母所代表的政权。图中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5 分)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 16 课 三国鼎立01 组合列举1曹操 2.屯田 3.官渡 统一北方 4.曹操 5.赤壁 黄盖 6.三国鼎立 7.曹丕 洛阳 8.刘备 9.孙权 三国鼎立 10.曹魏 孙吴 11.卫温 夷洲 12.诸葛亮02 辨析改错13(1) “袁绍”改为“曹操” 。(2) “官渡”改为“赤壁”
9、。(3) “魏国”改为“吴国” 。(4)03 单项选择14C 15.C 16.D 17.B 18.C 19.B 20.C 21.D 22.C 23.A04 材料解析24(1)曹操。(1 分)官渡之战。(1 分)(2)赤壁之战。(1 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社会现象。(1 分)(3)统一全国。(1 分)没有实现。(1 分)在作战中战略战术要得当;时机要成熟;要谦虚,不能骄傲。(2 分)25(1)诸葛亮。(1 分)“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2 分)(2)刘备;联孙抗曹。(2 分)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 分)(3)A:蜀;B:吴;C:魏。(3 分)进步,理由:三国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加强管理,发展了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为后世的统一创造条件。退步,理由:这一时期政治格局处于分裂状态;三国都发展军力,相互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一定的灾难。(言之有理即可,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