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山区 2017 年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一、基础运用(共 20 分)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又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1)(3)题。我国古代计时大多是以农历为依据,这也注定我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以农历时间为准。如春节是正月初一,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与春节、元宵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不同的是,清明节属阳历,其日期基本落在阳历的 4 月 4 日(或 5 日、6 日)。这主要是因为清明“身担二职”,它既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节气的清明,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处处显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再合适不过了。清明一到
2、,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作为节日的清明,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重耳没有了力气。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赏了和他同甘共苦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晋文公【甲】 忆起旧事并亲自去请。可是介子推因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晋文公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母子俩一起抱树而死,还留下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
3、山祭奠,表示 【乙】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身担二职(dn) “臣”的第六笔是: 竖 B. 身担二职(dn) “母”的第三笔是: 横 C. 春意盎然(ng) “臣”的第六笔是: 竖折D. 春意盎然(yng) “母”的第三笔是: 点 (2)根据语意,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出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2 分)备选词语: 猝然 猛然 哀悼 哀伤填入的词语分别是:【甲】 【乙】 (3)请结合语境,分别解释文中两处“清明”的意思。
4、(4 分)清明:_清明: _2.在“走近清明”主题班会上,小明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一则趣味对联故事。请你帮他分析这幅对联巧在何处。(2 分)相传,古时一姓陈的才子,常与一姓李的才子作对互娱。一年清明节,两人路过一湖畔,姓陈的才子吟道:“日临 ,清明水底见重阳。”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风起大寒,霜降屋檐成 。”两人不禁相视一笑。分析:上联巧嵌 “ ”“清明”“重阳”三个节日,下联巧嵌 “大寒”“霜降”三个节气。上联是 ,下联是风霜,景观不同,对比鲜明,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你认为三处填写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 端午 小雪 丽日 B.中秋 大雪 丽日C. 端午 大雪 水
5、清 D.中秋 小雪 水清3.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放风筝、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下面古诗中没有涉及清明节相关习俗的是( )(2 分)A.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B.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C.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D.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思念李白时所写,诗句饱含着对诗仙的高度赞誉。如果把这句诗送给你的一位喜欢诗仙的同学,你会选择哪一幅?请结合他(她)的性格、爱好说明理由。(2 分)D选项:_理由:_5.默写(共 6 分)(1)山河破碎风飘絮,_。(文天祥过零丁洋)(1 分)(2)送
6、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的句子是_,_。(2 分)(3)在一年一度的踏青活动中,同学们来到了美丽的蒲洼景区。这里桃花、杏花开满一座座山脊,同学们欣赏到了高山草甸和梯田花海。漫步林间,一位同学引用古诗文描述了眼前的美景,你觉得下面哪一项是他引用的句子?说说理由。(3 分)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选择: 理由:二、文言文阅读 (共 10 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6-9 题。【甲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7、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8、)【乙文】项羽已杀卿子冠军 ,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 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 ,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 ,虏王离。涉间 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卿子”尊称,这里指上将军宋义,其为军中之冠,故称“
9、卿子冠军”。陈余:秦将。甑(zng):蒸煮工具。王离:秦将。苏角:秦将。涉间:秦将。壁:营垒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1)牺牲玉帛 牺牲: (2)及楚击秦:及: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分)(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 (2)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翻译: 8.甲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庄公之“鄙”?作者写庄公之“鄙”用意何在?(4 分)答: 9.曹刿有“夫战,勇气也”的论断,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项羽是怎样运用这一论断取得钜鹿之战的胜利的。(2 分)答: 三、名著阅读(共 10 分)10. 人物语言鲜明、独特是骆驼祥子一书的语言特色。话到人到,不同身份,韵味不同;
10、不同语汇,色彩不同。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3分)【语段一】 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铺主夸耀车好,希望加钱。他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九十六!”只加了个钱数。这同他的坚实沉默的性格是一致的。【语段二】 劝祥子放钱,那语言爆豆一般:“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
11、错!”【语段三】 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做的出来!明天你敢再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我说得出来,就行得出来!”备选人物:A.小福子 B.小顺子 C.虎妞 D.曹先生家的女仆高妈 E.杨太太 F.祥子 选填的人物依次是: 11.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1)-(2)题。(7 分)(1)上面连环画选自鲁滨逊漂流记,这是鲁滨逊第 次航海的经历。第四幅图他在岛上种植了 和 ,这得益于他曾经有过在巴西做 的经历。(4 分)(2)从连环画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 的人,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情节还有 。
12、(3 分)四、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2-14 题。(11 分)【材料一】首支中巴经济走廊试点商贸车队从中国新疆喀什出发,沿着中巴经济走廊一路南行了3000 余公里抵达瓜达尔港,将货物装船发往海外,这标志着中巴经济走廊正式贯通。作为中巴两国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巴经济走廊的联通,大大增强了双方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巴基斯坦黎明报说:“随着瓜达尔港正式启用,中巴经济走廊正逐渐梦想成真。”在巴基斯坦眼中,中巴经济走廊是本地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民生的利好,更是浓浓的中国情。瓜达尔港开航既是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示范和先行项目传出的重大捷报,也预示着巴
13、基斯坦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广阔的南亚和中亚地区同中东、东南亚等印度洋沿岸地区,也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历史性地联结在一起。走廊的开通不仅有利于维持巴基斯坦的社会稳定,而且还让中巴及周边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共同繁荣。【材料二】中巴经济走廊像一条长长的丝带跨越千山万水,连接着两国之间多个大中城市,辐射数十亿人口,创造了数千个工作岗位,成为促进两国经济发展的“福带”。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合作布局的走廊建设,将对两国务实合作具有引领作用。走廊的开通,将通过瓜达尔港为中国西北省份提供能源保障,这样既可以减少经营成本,又可以给来自中亚和非洲的能源供应提供安全路线。12
14、. 阅读以上材料,说说中巴经济走廊的贯通对地区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4 分)答: 13. 结合材料二和中巴经济走廊略图,将中巴经济走廊简要地介绍给你身边的人。(3 分)答: 14. 结合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国海运运输路线示意图,说说中巴经济走廊的开通能够解决链接材料中提到的哪些问题?(4 分)【链接材料】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每年有约 8 万余艘船只通过。目前,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威胁。一是海盗活动猖獗,严重威胁着过往商船的安全;二是航道拥挤,交通秩序混乱。另外,由于马六甲海峡长约 1100 公里,船舶绕行距离较长,耗费大量的航运成本和运输时间,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瓶颈之一。
15、因此寻找各种替代性的运输方式及运输通道成为许多国家的关注点。答: (二)阅读盈满,完成 15-17 题。(11 分)盈满 凸凹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棘和山树。做饭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准备着无数的柴薪,无须急。但也有性急的邻人,待到草木枯黄的时候,整天到山上去,树枝和山草,都背回家里,把柴棚堆得满满的,然后赖在热炕上,衔着烟杆抽烟,猫冬。这时候,父亲忙的是打猎,尤其擅长打猪獾。它浑身油脂,獾油可以治烫伤,也可以用来炒菜。父亲每猎得一头,就会分给乡亲们。因为舍得,所以父亲在乡亲们心中很有位置,以致他过世的时候,都聚拢来给他送葬。他们认为,父亲活得顺人顺时,是个有德行的人
16、。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母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你看邻居的柴棚,满得不能再满了。”而父亲总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理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母亲听了无奈的摇头笑笑。父亲去世之后,县上拆迁移民,我们为母亲置备了一座小院。做饭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但她总是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满。问她为什么,她说做饭取暖都得花钱,而自己又没有收入,已经成了儿女的累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
17、她凄然一笑,沉吟了一会儿又说:“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每天朝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街巷、旷野、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破烂变卖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后来她在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我的一个专题访谈。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给您提一条意见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烂,就有点儿不般配了,所以您还是待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母亲黑了一下脸,说
18、:“叫得再响的大公鸡,也是卵孵的;脸子要是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让我去劝她。到了她的住处,院门竟落了锁。等了很久也未见归来,便驾车去寻。面对平原田间四通八达的土路,我终于在岸树成排的河边寻到了她。三轮车停在路旁,她正在树荫里捡落枝。落枝稀疏,要捡满那一车斗,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我走下车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妈。母亲分明是听见了,但没有应声,只是悄悄地看着我,一点也不感到吃惊。我感到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我望了望头顶上的树冠有不少枯枝,便下意识地攀上树去,即便
19、是西服革履,也无一丝犹豫。很快,母亲的车子就装满了。母亲说:“咱们回吧。”我说:“回。”母亲骑三轮在前边走,我则驾车跟在后面。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得意的样子。母亲开了院门,我把柴草抱进来放到堆得盈满如山的柴垛上,说:“柴草已如此盈满,您干吗还那么急切地捡?要是父亲还在,他一准会骂您贪心。”“即便他在,他也是骂不出口的。”母亲说,“他那时是站在山场上说话,有盈满的底气;咱现在是站在庭院里,眼前虽盈满了,却没有身后的山场,心里的妥帖,还得靠捡。”我感到父母那代人,不仅活在日子里,更活在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里。母亲用泥灶给我烧了开水,沏了一壶老家的山茶
20、,又把两只红薯放到烧水生成的炭火中,一边陪我说话,一边给红薯翻个儿。不久,烤红薯的芳香就袅袅地弥漫开来,直沁心田。不知不觉地,被世事弄皱褶了的心叶,竟情不自禁地伸张、舒展,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这时,所有的欲望都简化成一个欲望:好好品味一下红薯。也许吃相有些贪婪,母亲说:“别急,两个都是你的。”我甘心享受这种照拂,说:“知道。”那天,我在母亲那里待得很晚。本来一个场面需要出席,对方也不断来电话催促,我还是推掉了。因为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朴,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有删改)15.“盈满”这个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依据示例,补写相关内容。(4 分)(1)父亲把自己打到
21、的猎物分给乡邻,认为顺人顺时的舍得是人生的盈满;(2)父亲 ;(3)母亲 ;(4)我品味母亲用炭火烤就的红薯,认为简朴生活,拥有亲情,是人生的盈满。16.本文的语言质朴但意蕴丰富,请你从文中找一处,并结合语境说说你的理解。(3 分)所选语句: 你的理解: 17.从本文的主题或人物形象角度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或方法。(4 分)探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8-20 题。(8 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不虚、不私、不妄”的真情;以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名句,讲述治国理政的道理;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念兹在兹,正是因为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