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doc

上传人:lufeng10010 文档编号:1464301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总结人:黎竹成梅河六井测绘组2014 年 1 月梅河煤矿六井地表沉陷观测总结报告一、工程概况 辽源矿业集团梅河煤矿六井对应地表为梅河口市中和乡兰堡村,采动影响范围为兰堡村兰堡公路及其两侧农田(水田及旱田) 。影响范围占地面积为 579764m2, 观测测时间自 2012年 12 月 6 日至 2013 年 12 月 29 日,共计 388 天。 二、沉降监测技术依据 1 煤矿测量规程 2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3 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沉降观测方法与技术 一 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建立 1 基准点的建立 依照有关规范及施测范围周边的实际情况,在远离

2、沉陷范围的井口门附近布设了 2 个控制点 L1 和 L2。控制点布设于沉降区外约 500m 的井口门附近。2 沉降观测点的建立 根据观测目的,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原则为:布设于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按照以上要求,本次沉降观测点布设 9 个点。 二 采用的仪器设备 本工程采用中纬 ZTS602 型全站仪及其配套的三脚架棱镜。 三 观测方法与实际精度 技术要求及精度分析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中四等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 0.1m。基准点往返观测校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n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

3、nm,前后视距累计差0.3m。 四 观测周期 2012 年 12 月 6 日进行第一次观测。以后对该施测范围每半月观测一次,共观测 24 次。(不包括停工期间和发生特殊情况增加的观测)。四、内业计算与成果分析 (一)内业计算 本次沉降观测使用中纬 ZTS602 型全站仪,外业自动记录,内业仪器自动平差后传入计算机得出数据。 (二)成果分析 对基准点及沉降观测点精度成果表数据分析,观测成果符合有关技术规定要求,观测成果真实可靠。 五、结论 (1)自 2012 年 12 月 6 日至 2013 年 12 月 29 日的观测成果分析,该施测范围从 3#到 11#在观测期间沉降量最大点是 8 号点,沉

4、降量为-427mm,最小点是 4 号点,沉降量为-360mm,差异沉降量为-67mm。(2)从观测站记录成果整理分析和沉降曲线图观察,在这一年中,第二次与第四次观测为沉降稳定期,下沉量最小平均为-12 mm,最大平均为 17 mm,第十三次与第二十一次观测为沉降衰退期,下沉量最小平均为-9 mm,最大平均为 11 mm,整体平均为 10 mm;第四次与第十三次观测为沉降活跃期,下沉量最小平均为-19 mm,最大平均为 45mm,整体平均为 32 mm。(3) 自 2013 年 12 月 29 日最后的观测成果分析,该影响范围的各项观测点沉降量都小于等于沉降稳定限制 500mm/年,沉降量稳定。

5、 (4) 六井地表观测站的实测资料经过数据处理后,与矿技术科有关人员共同研讨,可求得下列成果:1、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是中和乡兰堡村五、六组水田及旱田,村级公路和一条季节性灌溉水渠即刘堡水渠;面积大约为579764m2;具体形状见采煤沉陷综合治理图;各种角值参数:边界角 n=58,n=58-0.32,=58;松散层移动角 n=56; 最大下沉角 n=90-0.6;下山方向的充分采动角 1=64-0.55;上山方向的充分采动角 2=55+0.4;走向方向的充分采动角 3=58。2、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移动和变形:曲率正极值为最大拉伸值,位于边界点和拐点之间; 负极值为最大压缩值,位于两个拐点之间

6、;盆地边界点、拐点和中点处水平变形为零;盆地边缘区为拉伸区,中部为压缩区, (1) 、上山部分的下沉曲线比下山部分的下沉曲线要陡,范围要小;最大下沉点偏向下山方向。 (2) 、水平移动曲线和倾斜曲线不相似,水平变形曲线和曲率曲线不相似。 (3) 、指向上山方向的水平移动大于指向下山方向的水平移动。 (4) 、最大拉伸变形在下山方向,最大压缩变形在上山方向。3、地表移动过程中,地表移动速度的变化:采区开采初期为沉降初始期,地表移动不显著(因该地区为反复开采,故开采初期地表也有小量移动,但极轻微) ,开采 91 天内为沉降稳定期,地表移动较稳定,此时移动最大点与工作面的距离较远;第 92147 天为沉降活跃期,地表移动较频繁而无规律,此时移动最大点与工作面的距离较近;第 147 天296 天为沉降衰退期,地表移动较之沉降稳定期更为缓慢,此时移动最大点与工作面的距离仍很远。在整个移动过程中,地表移动持续的总时间为 205 天。4、工作面开始回采到地表开始下沉的时间为 74 天。5、地表移动参数有:下沉系数:=0.550.85;水平移动系数 b=0.3;主要影响角正切 tg=1.31.5,平均为 2.0;拐点偏移距 =0.2。六、附表和图1、沉降观测野账及记录成果表(见野账及沉陷观测记录台账)2、观测站记录成果整理分析3、沉降曲线图4、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5、采煤沉陷综合治理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