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
2、“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 、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知
3、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 、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
4、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
5、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入:诉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朋友之间总有分别的时候。送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重要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既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又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执手相看泪眼”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吧!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
6、,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 ,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 (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
7、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2、作者将康桥之景写得如此之美,表现了他对康桥的一种怎样的感情?3、从形式上看,你认为这首诗的美感体现在什么地方?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从诗歌意象入手 从诗歌情感入手从诗歌形式
8、入手第五步:比较阅读, 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 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补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 雨霖铃1、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相比在送别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呢?2、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相比在送别气氛上有什么不同呢?第六步:训练操作、反馈矫正两道课内练习题第七步:布置作业:(任选一
9、题)1、回忆在母校生活的点滴,寻找承载深厚情感的意象,仿照再别康桥 ,写一首离别母校的小诗。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赏析文字。第八步: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四、板书设计 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音乐美再别康桥 绘画美建筑美 五、结束语:“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1931 年 35 岁的徐志摩因为飞机失事与我们永别了,这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大遗憾。但他的才华,他的浪漫,他的激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别康桥这首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离别诗已成为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徐志摩和再别康桥必将永垂千古!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