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块链:对传统金融的颠覆 冯文芳 申风平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金融信用发展史上继实物信用、贵金属信用、央行纸币信用后的第四个里程碑。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等特点, 使得互联网的用途可能从传统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转变。分析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不但能够大幅提升资本市场和金融中介的效率, 而且可能将重新定义货币、信用、支付职能等体现金融本质的概念, 通过重塑信用形成机制将改变目前金融业现有的基础架构、资产管理、金融监管、产品服务体系和金融业形态等, 通过广泛共识和价值分享, 创造金融领域新的价值体系和秩序规则,
2、 引起传统金融的重构和颠覆。但是目前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技术瓶颈、安全和监管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关键词: 区块链; 金融; 去中心化; 去信任化; 颠覆; 作者简介:冯文芳 (1976) , 女, 甘肃秦安人,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5 级博士研究生;作者简介:申风平 (1964) , 男, 山西河津人,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基金: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15XJL008) 区块链是为创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体系而设计的一套数据库技术1, 它具有去中心化、信息高度透明、无需建立信任关系的信用情况下达成交易且不用担心交易信息被
3、恶意篡改等特点, 而这恰恰是多年来困扰金融领域的问题, 或者是需要高成本投入解决的难题。区块链技术是伴随比特币的出现并且支撑其运行的最底端技术。诞生于 2009 年的比特币是全球交易量最大、最受瞩目的虚拟数字货币, 到 2016 年 6 月底, 其总市值已经超过 100 亿美元。换言之, 在没有央行信用背书的情况下, 去中心化的比特币依靠算法信用创造出相当于 2015 年底国际上 GDP 排名中第 128 位的国家的规模, 预计到 2027 年全球 10%的 GDP 将会通过区块链技术存储。麦肯锡报告中把区块链技术称为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后的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关键技术, 同时区块链
4、的全网记账和全民维护的特点也使得区块链技术被称为金融信用发展史上继实物信用、贵金属信用、央行纸币信用后的第四个里程碑。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的独特特征, 使得互联网的用途可能从传统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转变2, 通过重塑信用形成机制将使目前的金融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深刻的改变3, 传统金融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和挑战。一、什么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就是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化”的方式进行直接的点对点的交易, 运用“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存储、传递和验证4, 用数据区块取代了对中心化的依赖, 从而使得保存在节点上的交易信息可以快速得到确认并且由参与其中的所有成员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
5、这个数据库储存了过去所有的交易记录和历史数据, 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公开透明、分布式存储的, 并以密码学协议的方式保证其难以非法篡改和伪造。具体地讲, 区块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 去中心化区块链技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区块链体系是由无数节点共同组成的一个点对点、端到端的平台, 信息核算和存储是平行分布式的, 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具有中心化的节点或者管理平台, 即任何节点都位于同一层面, 平等参与交易和记账, 任何一个节点上进行的交易行为都需要把相关信息或者记录传递到区块平面中的所有节点进行验证, 平面上任何一个节点的破坏和丢失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区块链有四个主要的技术创新, 由“去中
6、心化”形成的数据分布式存储是第一个创新, 也称为分布式账户。(二) 去信任化区块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无信任的环境下, 能够在任意节点构建共识机制而无需担心数据被删除、增加或者篡改。区块链技术运用一套基于协商一致和共同维护的协议和规范, 在机器与机器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 通过技术背书而不是任何个人或者机构来进行信用证明, 这使得系统能够在“去信任”的情况下自动安全地进行数据交换。区块链技术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这些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形成了信用的共识识别机制, 区块链正是通过这种共识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来证明信任关系的, 所以参与整个系统中的每个节点无需建立信任关系便可以交换数据, 节点之间不能也
7、无法欺骗其他节点, 任何恶意欺骗系统的做法都将遭到其他任何节点的抑制和排斥, 这种共识识别机制是区块链的第二个技术创新, 也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将军问题”5。“拜占庭将军问题”指的是东罗马帝国时期, 几个被分隔在不同地方的将军只能依靠信使传递消息来了解战争状况, 这几个将军必须达成一致的共识才能采取行动, 但是由于可能存在叛徒或者间谍的引诱做出错误决策, 数学家设计了一套算法, 让每位将军在接到上一位将军的消息后加上自己的签名然后转给除发给自己消息之外的其他将军, 将军们在信息的连环周转中可以在不找出叛徒 (找叛徒是成本最高而效率最低的办法) 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确保得到的消息是正确的。也就是说
8、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需信任单个节点就能创建网络共识的方法。另外, 由于节点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是无需建立信任的, 交易客户之间无需公开身份, 每个参与交易的节点都是匿名的, 这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三个创新:对称加密技术。最后, 约定的条件一旦达成, 网络自动执行合约智能合同被称为第四个技术创新。(三) 数据的可靠性区块链系统是开放的, 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 任何人均可公开查询互联网交易数据等相关内容, 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 这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区块链的工作量识别机制使得交易信息一旦经过验证储存到区块链上, 几乎就会永久地保护起来, 要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 需要同时控制超过整
9、个互联网金融系统 51%的节点 (这使得作伪的成本会远远高于预期获得的利益) , 否则对单个节点上的数据进行修改是无效的, 也无法影响其他节点的内容, 因此区块链数据可靠性极高, 并且参与的节点越多, 该系统的数据便越安全。区块链上的所有信息采用带有时间戳的链式结构存储数据, 从而使得数据增加了时间维度, 有极强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 区块链采取单向的哈希算法, 每个区块依照时间线性顺序累积, 时间所具有的不可逆性使得任何企图入侵篡改区块链上数据的行为容易被追溯并且导致其被其他所有节点排斥和驱逐, 可以限制不法行为的实施。同时区块链上的信息也具有基于时间的单向流动性, 数据无法撤销。区块链的单
10、个区块体中包含了上一个区块到本次区块记录信息的时间段内发生的所有信息总和, 这种记录的方式意义非凡, 只要人们把各个区块的记录信息联合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交易清单, 每笔交易来龙去脉记录清晰。最重要的是当人们对某个区块的“值”心存疑虑时, 很容易追溯历史记录, 进行分析判断该数值的正确性。二、区块链对传统金融业的颠覆性影响从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 金融行业依靠大数据与云技术, 到真正点对点、端对端、个人对个人的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支撑的新金融形态的过渡可能会引起新旧金融体系之间的博弈, 将实现对金融行业的颠覆和重塑。(一) 区块链对传统货币发行与流通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货币是金融的血液,
11、 在当今不兑现的纸币制度下, 货币发行是央行的负债业务, 这意味着每发一元钱所对应的其实就是一张欠条, 作为债务人的中央银行, 其义务是保障欠条在本国的无条件流通并且信誉不失效。人们愿意持有这张欠条就是各国中央银行或者准中央银行这个中心化的机构存在, 其凭借国家授权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成为货币发行的垄断机构。同时, 货币发行与流通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国家行使其主权的重要象征, 每个国家都有权发行自己的货币, 其他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均无法横加干涉, 否则, 将意味着对国家主权的侵犯。虽然出现了“欧元”这样“跨区域、超主权”的货币, 但这仅仅是各国博弈的结果, 主权的印记仍然是无法抹去的。而区块链具有的去
12、中心化使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数字货币6-7是非官方发行的货币, 是不以国家信用和国家主权为背书的, 这不仅标志着中心化的国家信用向去中心化的算法信用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而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虚拟数字货币也将对国家货币发行主权形成挑战。同时数字货币总量由区块链上的密码学协议约定, 这种无国别、无法律责任主体、无监管的“自流通货币”游离于监管之外, 有可能成为非法融资和洗钱的工具。传统金融中, 金融资产一般有两类:货币 (不生息资产) 和其他生息资产, 比如银行存款等, 持有哪类资产一般取决于收益和交易成本。但数字货币便利了现金与其他生息资产之间的转换和降低了交易成本, 企业和个人更愿意持有生息资
13、产, 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将下降, 而中央银行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控正是其特有的三大职能中的“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和“银行的银行”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两大职能的具体体现。另一个职能是“国家的银行”, 利用其自身发行的基础货币, 通过投放或者回收基础货币来调节控制货币供给量, 引起利率变动, 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储蓄、产出、投资等经济行为。区块链技术支撑的数字货币发展导致对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增加, 对货币乘数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增加, 各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的可测性和可控性减弱, 再加上中央银行缺乏调控这些虚拟货币价格、数量的能力, 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 如果数字货币不仅
14、仅代替现金而且与商业银行展开存款竞争, 那么正如英格兰银行副行长布劳德本特指出的, 这不仅将引起银行存款的大量流失, 而且关乎货币交易安全和宏观审慎, 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结构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这种以区块链技术支撑的数字货币使得存款 (M2-M0) 向现金 (M0) 的转换非常便捷, 更加容易引发金融脱媒和影响货币创造, 金融风险和金融恐慌一旦发生也将加速扩散传染, 破坏金融稳定与安全, 这些不但加剧了货币监管的困扰, 也将对传统货币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二) 区块链对金融信用的形成及其创造机制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用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 诚实守信, 相互信任。信任是一切商品转移
15、、交易和支付的基础。第二层意思, 信用的核心是借贷行为。经济学上的信用指的是以获得利息为前提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和让渡, 其实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当今社会由于普遍存在形形色色的借贷关系而被称为“信用社会”, 金融的本质核心就是信用的建立。传统信用的建立是依靠“中心”, 如中央银行、各级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和许多征信管理部门依靠一个集中的制度体系 (如政府信用背书) 来建立的。银行本质上就是一个信用中介, 是信用中心, 其出现的初衷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资金的盈余者和资金的需求者无法建立长久有效的信用, 通过银行这个中心把资金的需求者和资金的盈余者连接起来, 否则陌生人之间是无法获得信任的,
16、 人类将无法成功完成任何价值的交换和转移。但这种传统的以 ATM、信用卡、银行分支机构为代表的中心化的信用, 运作成本昂贵。目前出现的互联网金融虽然依靠大数据来建立信用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 但本质上仍是传统金融的电子化模式, 其也是明显的中心化信用。区块链技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问题可以说是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区块链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中心化”的信用建立模式, 采用一套基于事先的协议和规范达成的集体共识的数学算法, 用数据区块代替了对中心化机构的依赖, 理论上实现了数据传输中对数据的自我证明, 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需要依赖中心的信息验证模式, 在机器之间建立了“信任”关系, 通过机器技术背书而
17、不是中心化机构签章来建立信用。用区块链技术支撑的信用是纯数学方法建立各方的信任关系, 运用所有节点通过“全网记账”方式可以迅速建立全球的信用, 也能自动剔除虚假信息和欺诈信息, 提供了一种高速和低成本价值转移的通道, 这不仅大幅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 降低了成本, 而且也能缓解中心化信用的信息不对称和腐败空间问题。区块链技术支撑的信用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信用发展的一次革命, 让一些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价值交换活动变成了现实。比如, 小额的跨国贷款, 一般人由于跨境信用建立成本太高不会去签这种价值几万元的小协议, 这无疑阻碍了全球经济市场的信用建立。区块链全网记账方式可以跨越国界为全球记
18、账, 为全网执行某个协议来保证全球信用的建立提供了条件。金融的核心就是建立信用, 而把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联系起来的枢纽就是信用创造。信用创造是银行的特殊职能, 银行能够通过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 发放的贷款可能转变为另一家银行的存款, 银行就是以这种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方式创造了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来扩张信用的。信用创造学派的约翰劳认为, 信用就是货币, 货币就是信用。信用量的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一样的效果, 即它们同样能够产生财富、繁荣经济。通过金融机构存款变贷款方式引起的信用创造, 一年比从事十年贸易所增加的货币量多得多, 所以, 银行的核心本质在于信用创造。依赖于区块链技术的比
19、特币通过达成的共识识别协议, 让每个节点隔十分钟就给全网的每一笔交易“盖时间戳”记账并核对计入当前的区块中8, 凭借算力竞争取得每十分钟全网唯一的合法记账权, 获得二十五个比特币奖励 (每四年减半一次) , 这客观上成为信用创造的模式。2013 年比特币通过全网记账的方式创造了 100 多亿美元的信用, 堪称信用发展史上的奇迹。(三) 区块链对传统支付系统的商业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改革货币的支付职能与“一手付钱同时一手交货”的流通手段不同, 是随着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的支付手段在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时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 或者先交钱、后服务, 或者先服务、后交钱, 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20、, 也正是有了货币的支付职能才产生了信用。现阶段的支付结算主要依靠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 这种传统的通过中介进行支付结算的方式要经过一系列的机构和程序。全球的法定货币、信用体系各不相同, 清算体系也各不兼容, 给全球交易支付增加了很大的成本, 且使得支付结算变得特别复杂、交易效率大大下降。据估计, 全世界的支付结算成本大约在 5%左右, 而且还可能出现滞纳金等。区块链能够建立无中心机构信用背书的金融市场, 区块链具有直接的点对点、端对端、个人对个人的特性使得交易双方直接进行, 从而越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资金的供需双方间自发地产生信用, 使得货币的支付职能得以顺利完成。世界上第一笔用区块链技
21、术结算的国际贸易仅用不到四小时就完成, 而传统国际金融中主要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最少也需要 710 天。同时,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结构支持多种币种和跨境的实时支付结算形式, 使得整个支付结算过程变得迅速, 提现简单且没有隐性成本。根据麦肯锡的测算, 区块链技术在国际支付与结算业务中的应用, 可使每笔交易的费用大概从 26 美元下降到 15 美元。同时以往需要纸质传递的单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加密电子传递, 中途贸易单据丢失和造假的风险也不存在, 即使偶尔部分节点出现问题, 也不影响整个交易的系统运行。区块链的这种点对点、端对端、个人对个人的直接交易方式导致的“金融脱媒”现象对金融机构、第三
22、方支付、资金托管等存在中心化的商业模式来说是颠覆性的改革。此外, 通过区块链技术的盖时间戳方式解决了数字加密货币领域长期以来的“双花”或者“双重支付问题”, 即通过盖时间戳使得每笔资金支付后资产一定减少一部分, 不能再用于其他支付。形象地说, 数字货币就是一个电脑储存的文件, 任何接收到这个文件的人都能够以附件的形式复制并且发送任意多次, 如果没有中心化的监管机构, 将无法确认一笔数字资产是否已经支付或者出现重复支付, 这就是所谓的“双花”或者“双重支付”现象。而在区块链上, 每一个区块都要包含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 每一个区块都要按照时间顺序在上个区块之后才能形成, 否则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便是
23、未知的。另外, 由于区块链上的每一笔交易必须得到其他所有区块的承认, 只有当包含在最新区块中的是独一无二的交易时才能得到其他区块的认可, 因此, “双花”或者“双重支付”现象在区块链中将变得非常困难。在传统的国际支付体系中,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在国际支付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目前以美元为中心的这种烙上“主权印记”的国际支付手段, 无法解决存在的“特里芬悖论”, 也就是说一国法币不能同时兼顾解决本国经济利益和世界经济需要的冲突。美国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向国际转嫁其金融危机, 严重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和肆意破坏金融秩序。2015 年 11 月 30 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把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 (SD
24、R) 的货币篮子, 但是推行人民币全球化仍然面临重重障碍, 人民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支付份额仅占 2.17%。区块链技术支撑的虚拟数字货币的支付和结算需要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主权货币共同为其背书, 这个共同背书的基础协议是计算机程序和算法设定的, 无法作弊和破坏, 谁不遵守谁将被拒之门外, 可以抑制强权政治对国际金融支付体系的破坏。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国内的算力在全球数字算法货币中已经达到了全网的 60%, 间接地确立了中国在国际数字货币中的地位, 为中国借助区块链技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支撑, 能够顺利推进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世界国家
25、, 金融发达程度不高, 再加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国际支付和结算主要采用美元, 成本高而且有汇率贬值风险。中国可以搭上数字货币发展的快车建立“超主权货币”, 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一种低成本、低风险、方便安全的支付交易手段。(四) 区块链成功解决了金融领域的信任难题, 为资产管理带来安全和便利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下, 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是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确认和管理的, 由于记录错误、数据虚假或者人为的恶意改动, 使得资产权益信息证明不完整或者出现失实等现象, 为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区块链低成本且高效地解决了金融领域的信任难题, 并且将这种信任由建立中心或者双边互信发展为社会公信
26、、多边公信。区块链上记录的数据带有时间戳, 由所有节点达成的共识机制集体验证和记录, 无法篡改和伪造9。另外由于区块链上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获得一份完整的数据记录, 可以实现对资产的所有者确权、授权和实时监控, 这使得区块链能够广泛地应运于资产公证、审计业务、知识产权保护和域名管理中。对于一些需要永久性存储的记录, 区块链具有的一旦记入便可永久保存的特征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适用于无偿期的股权交易和土地所有权等场景。此外, 区块链技术还应用于智能合约。所谓智能合约是指区块链上用计算机语言而非法律语言记录的合约。当约定条件被触及, 无需第三方, 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执行合同, 与合同相关的标的
27、物也会自动转入交易方的名下, 产权明晰、记录完善准确, 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人为操作的风险, 可运用在财产继承、股权转让和贷款等领域10。除此之外, 智能合同的出现也为中央银行或者货币管理当局的货币供给管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路。货币供给量虽然是一个外生变量, 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对投放多少数量货币有很大的控制权, 但它同时兼具内生性, 一经投放便由经济运行规律来决定, 中央银行或者货币监管当局对资金的流向领域无法保证可能引起货币供求失衡和通货膨胀等。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可以说我国深受通货膨胀之害。有了区块链的可编程数字货币, 就能够精准测量出货币流向的领域和数量:一旦流向某个领域的货币数量触发了智能
28、合约的条件, 系统自动报警并且抽回货币, 可以降低通货膨胀发生的概率。金融的本质是货币和信用, 货币是金融的血液, 金融的核心本质就是为了建立信用, 金融中介为资金的短缺者和资金的盈余者之间建立信用搭建了一个桥梁, 金融中介是金融的基础, 货币的支付职能是形成信用的条件。基于密码学的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去除了金融中介, 在大幅提升资本市场和金融中介效率的同时重新定义了信用、货币、支付职能等体现金融本质的概念, 而且从金融业现有的基础架构、征信管理、金融监管、产品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可能引起重构和颠覆。三、区块链技术面临的约束从理论和初步发展来看, 区块链技术将会开启一系列全新的商业模式, 掀起全球
29、金融领域的新一轮改革。但在实践上,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大部分仍处于初步规划和测试之中, 其发展和应用面临多方面的约束。(一) 监管约束首先,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公开透明等特点淡化了国家、监管等概念, 政府、监管机构甚至交易者都很难完全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认为, 世界各国对数字货币、分布式账簿、区块链技术等很难短期内达成清晰一致的定义, 因为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还包括业务的合规性、反洗钱、数据隐私保护等。其次,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其成为分散的、功能均衡的无中心化的系统削弱了国家对金融的控制, 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公开透明, 但使用者实行实时匿名交易增加了监管
30、的难度和不确定性。第三, 当前与区块链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立法滞后和监管缺乏依据成为今后的一种常态, 给政府的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二) 技术约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表面上看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但维护其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的成本其实很高。基于共识识别机制的区块链主要面临 51%的攻击问题, 即节点掌握超过全网 51%的算力就可以成功篡改数据, 虽然成功实施这种攻击所需要的成本投入远远超过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 但面临这种攻击的安全威胁可能性始终存在。同时高的篡改成本也意味着存储成本巨大, 区块链存储容量不高, 这在区块链的技术约束中首当其冲, 原因有二:一是大量副本的
31、存在, 区块链一个块链的更新需要所有节点完成内容一致的复制;二是区块链无法瘦身, 数据一旦上传便被永久保存, 这使得区块链的运行速度较慢11, 网络允许每秒只能交易八次业务, 这种低吞吐量、高时延可能将长期存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 区块链技术不管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都无法支撑海量的证券交易、转账等金融业务规模。(三) 安全约束安全威胁是区块链技术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首先, 区块链通过程序算法的技术背书建立信用担保, 其信息具有不可逆性, 造成了系统追责难度较高。其次, 由于密码私钥一般储存在用户的计算机系统, 一旦丢失或泄露, 也可能会给客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12。第三, 区块链
32、技术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 其各节点在交互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 造成“囚徒困境”, 即如果节点相互攻击, 则双方取得的收益低于不攻击对方时的收益, 这种相互竞争威胁系统的安全性。第四, 智能合同的约定条件被触及便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执行, 但这些条件是计算机语言写的, 数据和信息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仍可能存在失真和存伪现象。四、结束语区块链被认为是近年来金融技术领域最具有划时代革命意义的创新技术, 从去中心化的货币到去中心化的金融, 区块链从解决信用问题入手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强的信用背书。区块链技术本质上就是交易各方信用机制构建的一个完美数学解决方案, 通过广泛共识和价值分
33、享, 将构建金融活动新的规则和价值体系, 通过区块链技术形成的新金融形态促进资金自由流通的本质更加清晰, 区块链技术必将占据金融行业的核心领域而对传统金融业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但是区块链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金融规则落后或者缺损的情况下, 区块链技术可能成为逃避监管和助推资产泡沫的手段, 其自身应用的生态环境和商业化有待进一步的生长和发展。同时作为一种高新技术, 应用区块链必须注意防范技术性操作风险和技术垄断风险, 构建预防道德风险的技术“防火墙”。然而区块链运用的大幕已经拉开, 中国应以开放和务实的态度积极应对区块链技术。最近针对全球金融高管的一项调查表明, 约 46%的
34、人预计, 最快 18 个月, 最迟 3 年,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将显现,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应该未雨绸缪, 尽早制定战略并投入到区块链实际应用中, 才能在金融行业重塑和颠覆中抢占先机。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从全球经济活动的参入者向塑造者转变, 重构国际金融公平的支付交易体系, 而且有助于促进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参考文献1Saito T.A Microeconomic Analysis of Bitcoin and Illegal ActivitiesJ.Handbook of Digital Currency:Bitcoin, Innovation, Financial Instru
35、ments, and Big Data, 2015:231-247. 2蒋海.区块链:开启价值交换新时代J.金融科技时代, 2016, 24 (7) :27-29. 3Fanning K, Centers D P.Blockchain and its coming impact o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Finance, 2016, 27 (5) :53-57. 4Decker C, Wattenhofer R.Information propagation in the bitcoin networkC/Pe
36、er-to-Peer Computing (P2P) , 2013 IEE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3:1-10. 5范捷, 易乐天, 舒继武.拜占庭系统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 2013, 24 (6) :1346-1360. 6施婉蓉, 王文涛, 孟慧燕.数字货币发展概况、影响及前景展望J.金融纵横, 2016 (7) :25-32. 7张苑.区块链技术对我国金融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 2016 (5) :41-45. 8乔海曙, 谢姗珊.区块链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7 (3) :75-79 9林晓轩.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中国金融, 2016 (8) :17-18. 10王晟.区块链式法定货币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 2016 (9) :77-85. 11李政道, 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 (10) :75-78. 12孙建钢.区块链技术发展前瞻J.中国金融, 2016 (8)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