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服饰文化,旗袍篇,电影旗袍秀,一旗袍源头 旗袍属于袍服类中的一种,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发展下来的 。深衣后来演变为袍服,袍服开始代替深衣。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袍,明代直身,这些都是典型宽身袍服。服饰的宽大,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标志。在宋代上衣下裳制与袍服制是并行不悖、旗鼓相当的。但随着顺治帝入关建立后金,满族的袍服开始占据主要地位。清朝初袍服在这时成为主要服装。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清朝中后期,旗袍开始趋向于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装饰也其繁琐,几乎至登峰造极的境地。1860年鸦片战争以后,旗女之袍渐受日本欧美等国服装影响,融入了不少特点,形成了近代中西合璧,旗袍源头及其
2、含义,二旗袍含义 旗袍是后人对于中国服饰史上服装中一种的概念,它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而不是固定形式。旗袍有两重含义。从狭义上说是民国旗袍及包括民国以后基本保持民国旗袍特征的旗袍。民国旗袍也经历了经典旗袍和改良旗袍两个阶段。从广义上说,旗袍经历了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时时装旗袍三个时期。,缎地绣花镶宽边的长旗袍,清末满族妇女旗装样式,彩绣阔边旗袍,清末满族妇女旗袍样式,旗袍设计,领型开襟扣型袖型摆型滚边,构成服装的基本要素,图案和花样,富有的女性都会在旗袍上绣上不同的图案,令旗袍更为美观和特别,通常都会绣上龙凤,牡丹,孔雀等图案,其含意主要是吉祥。刺绣主要用金、银线,把图案用人手绣上。,开
3、襟,大襟,中开襟,琵琶襟,一 字 襟,斜襟,领型,凤仙领,马蹄领,企鹅领,水滴领,扣型,四方扣,花篮扣,树枝扣,燕子扣,大型铜丝手工扣,花蕾扣,双耳扣,树叶扣,青蛙扣,三耳扣,菊花扣,蝴蝶扣,蜜蜂扣,琵琶扣,一字扣,袖型,无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长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马蹄袖、反摺袖等。,摆型,宽摆、直摆、 A字摆、礼服摆、鱼尾摆、前短后长、锯齿摆等。,滚边,双滚、单滚。,近代旗袍的发展,近代旗袍 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
4、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彩绣曲襟低领旗袍,二十年代末期的样式。,银绣云龙纹高领中袖旗袍, 二十年代中期的样式。,二十
5、年代初期的样式,从纹样刺绣上,比前一时期要简略,衣身也略短一些。,30年代,20年代是旗袍发起时代,那么30年代无疑是旗袍最光辉灿烂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3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全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就是30年代的旗袍。这一时代是旗袍走向时装化的开始,也是海派旗袍开始一统天下的时代。 到了30年代末,又出现了一种改良旗袍。无论是从裁法还是理论都更加西方化,采用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旗袍变长而紧身且高衩几近于臀部,从而符合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两方面特点: 即将旗袍与西式服
6、装结合起来或是局部西化,有的在旗袍外配搭西式外套。另一个是变化多端。旗袍剪裁首先跟随西方潮流而更为合身了。旗袍袖、袖处可以说是十日一变。这一时期旗袍上出现荷叶领、开衩领、西式翻领及荷叶袖、开衩袖,有的下摆也缀荷叶边并作夸张变化。以前那种倒大袖和平直的腰身也逐渐消失了。,左图为垫肩双襟绢花装袖旗袍,是三十年代初期的样式。中图为无袖紧身前开衩旗袍,是三十年代中期的样式。右图为织锦缎无袖双襟旗袍,是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期的样式。,40年代,40年代是30年代的一个延续。抗日战争的开始打乱了30年代人们对服饰追求, 人们倡导旧衣运动。旗袍向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
7、盖处,夏季倾向于取消袖子,领子减低。此时兴起国货运动使旗袍在面料上使用颇具特色。土布也成为旗袍常见用料,此外还有人选丝、人造羊毛等。这时妇女常在旗袍外穿西式大衣。简便、朴素、适体从而成为40年代初旗袍的独特风格。,建国后旗袍,50年代的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但却仅是昙花一现。 建国初 ,不爱红装爱武装,以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穿束为耻。从而旗袍进入了它的低谷期。 1956年是旗袍起死回生的一年。1953年至1961年,旗袍以离地20厘米左右为标准,设计趋向曲线化,下摆略小如花瓶;这一点可以说是在旗袍近30年的历程中首次提出的标准。此后旗袍皆延用这一点,这个与下身的比例近似于黄金分割的比例。 从
8、1966年一直延续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文革”成为旗袍在大陆彻底销声匿迹的直接原因。70年代末尽管“文革”结束之后对旗袍的“攻斗”已不复存在,但阴影始终笼罩上空。,当代旗袍,80年代 ,人们便开始狂热的追求外来的东西了。他们再无暇重温昔日旗袍的旧梦。80、90年代当代社会女性的理想形象应是充满青春活力的美。这决定了旗袍将进入冰冻期,难以来引导当今的时尚。但是80年代初却出现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旗袍在大陆被冷落的20年,在海外却依然受到青睐,海外华人社会没有经历文革动乱,服饰文化的以较多的保留着传统色彩。旗袍过去在穿,现在也在穿。旗袍经
9、过20世纪上半夜的演变,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成为一种经典女装,款式的细节部位推陈出新、日益精美。 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条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在一些反应30、40年代的影视作品中,便出现了当代旗袍的修正版显而易见,这是人们将80、90年代的审美观映射到了以前的岁月中。旗袍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如时装化的旗袍或有旗袍风味的时装,是这一时期设计界的焦点之一,时装表演和参赛的作品中常有旗袍出现。1984年,上颌时装模特队第一次走出国门,身着旗袍的佳丽在国外受到热烈欢迎。虽然旗袍并未广泛流行,但它毕竟回来了,并且作为中国的一种象征走向世界,这在传统文
10、化迅速流失的今天显得那么可贵!,旗袍发展对比图(1),左1为清末民初旗装。左2为穿牙型花边长袖旗袍的妇女。左3为穿花缎中袖旗袍的妇女。右图为穿方格纹中袖旗袍的妇女。,左1为穿花缎短袖旗袍的妇女。左2为穿素色短袖旗袍的妇女。左3为穿高领短袖斜格纹旗袍的妇女。右图为穿短袖长旗袍的妇女。,旗袍发展对比图(2),旗袍发展对比图(3),左图为穿双襟无袖开衩式旗袍的妇女。中图为穿横条锦缎无袖旗袍的妇女。右图为穿改良旗袍的妇女。,旗袍发展对比图(4),左1图为穿绣花袄裤的妇女。左2图为穿翻领短袖连衣裙的妇女。左3为穿短外套及短袖旗袍的妇女。右图穿荷叶袖旗袍的妇女,左1图为穿开衩领旗袍的妇女、左2图为穿荷叶袖旗袍的妇女、左3图为穿背带式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披肩式旗袍的妇女。,旗袍发展对比图(5),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