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0 20 11 学年第 1 学期)课号: 056R22AGX 课程名称: 中国历史十五讲 改卷教师: 学号: 096120203 姓 名: 费宇清 得 分: 中国的服饰文化常言说,衣食住行衣为首。服饰已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生活内容之一,服饰内涵的文化意识和审美功能也越来越被人所共识。自古以来,衣、帛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衣冠王国” 、 “衣被天下”等等都说明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悠久和业绩辉煌。由历代服饰体现的传统服饰文化,紧随着各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文明的进程,其中含有积极意义的观念以及多层广义的审美理想,与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和
2、心理特征密切相连,因而得到全民族的认同。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的提高,逐渐创造了服装和服饰文化。服饰包括服装和首饰、佩饰及配饰。它们既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又是人们在社会性活动中的重要精神表现。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有生理方面的物质性和心理方面的精神性。服饰是多源的文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相互交融,都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从中华服饰文化发展的长河,找出演变的客观规律,对于弘扬中国优秀的服饰文化传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
3、、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以下便是我从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来讲述中国的服饰文化。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 21 世纪之前) 关于衣服的发明,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若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1933 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 1.9 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 1 枚骨针和 141 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图 1)。骨针长约 82mm,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证实当时已
4、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小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上有长期佩带的磨蚀痕迹。其中 5 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另有 25 件还用赤铁矿粉涂染着色,联系山顶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铁矿粉粒,或关系一种饰终仪式,还可能是在衣服上着色所用,反映出山顶洞人的某种审美感情。为了捕猎野兽、对付战争,防避利爪、矢石的伤害,或出于伪装与威慑,原始的兽头帽、皮甲、射?、胫衣之类的部件式衣着率先发明,并因此引导出一般衣服。 距今约 1 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因而服装形式发生了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
5、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成产生重大影响。 贯头衣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成,胴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是一种概括性或笼统化的整体服装。其具体形象,在内蒙古狼山地区岩画、甘肃吴家川岩画、山东辛店文化陶器,以及新疆西北边境的岩画上,均有反映,说明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祖型。 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以及簪发椎髻用的骨、石、玉笄等。 原始社会的部落长和巫师、卜人,在某种情形下,为了象征权
6、威与特定身份,如同易系辞所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服式样必不同于普通人,或已宽博拖沓,不大合乎日常生活需要。此外在军事性活动(包括围猎)和祭祀性活动中,主持人及参加者服饰也与常不同。这些,为服饰制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原始服饰文化的特点:首先,原始社会的服饰表现出明显的对天地崇拜的文化特点。其次,原始社会的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交领、右衽、系带,上衣下裳的服饰造型。第三,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以等级为核心的冕服制度。第四,原始社会的服饰制作原料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夏商周服饰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在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古代社会,原始的宗教信仰观念主导了人们的生活。
7、对天地的尊崇具体体现在服装上就是确立了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黄裳的服色。史传夏朝第一代国王禹,生活俭朴,但在祭天祭祖时却非常重视服装。殷商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丝织技术,并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织出了许多精美瑰丽的丝绸。在商墓中出土的陶俑、玉俑来看,商代服装多用小袖,衣长在膝盖处。领、袖的边缘饰有花纹图案,腰间束带,并有黻饰。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秩序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按照周礼规定,祭祀之时帝王百官皆穿冕服,从而构建了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一整套服饰体系。中国冠服制度,到周代日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服饰文化作为社会的物质
8、和精神文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从而赋予了服饰以强烈的阶级内容。夏商周时期的服饰,一般是上衣下裳的配套,或襦裤深衣下裳配套;后者裳穿于襦裤深衣之外。裤为不加连裆的套裤,两只裤脚管套在胫上,也称胫衣,穿这种服装款式行动不便,尤其不能适应战争骑射。夏商周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第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第二,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具有明确的等级制特点。第三,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章服制度,明显地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礼”与“德”以及等级制的思想观念。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装被称为深衣。深衣是一种上下
9、连属的服装,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衽钩边。随着诸侯国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饰异俗。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同时,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带形式,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带上扎有小孔,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称之为“师比” 。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重要史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商周贵族服饰东周男子服饰首先,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其次,服装的
10、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深衣” 。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色彩也有重大的变革。第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第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秦汉服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之间交流活跃,导致了社会风尚的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穿着打扮日趋规整。尤其是贵族阶层中流行后葬之风,从而为我们研究秦汉时期的服饰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出土文物。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
11、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
12、,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代妇女还穿襦裙。襦群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
13、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 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秦汉时期虽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瑰丽的一页,但绝对是最有力度的一页,它的很多风格都给予后世以重要影响,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只有从汉代开始,中国的民族交流才
14、开始大规模发展。中国的服饰,包括服饰质料乃至图文,才更丰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内蕴和艺术精神。概括起来,秦汉服饰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如头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第二,在服饰中体现出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制衣官吏褐组织机构。 汉代男子曲裾汉代妇女深衣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来自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并存和自
15、然吸收融合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间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像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它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著。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 。所谓“纤” ,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 ,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
16、。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就中国服饰演变和中国民族发展史两个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都是个关键时期。它处于国际交流空前扩大规模的大文化背景下,在消极的政治形式中结出了积极的、互进的交会果实,既对中华民族的向前推进和更加一体化作出了贡献,同时又形成
17、了几种对中国人影响深远的服饰。它宛如一个屡遭摧残的枝茎,绽放出了绚丽的花朵。就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而言,其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民族文化的驱动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第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在继承秦汉服饰的基础之上,大量吸收厂少数民族乃至用边国家、地区和国外的服饰的同时又创造件地发展了许多新服饰。第三,新纹饰不断涌现。随着传统纹的不断推出历史舞台,必然要有新的纹饰代之出现。同时新的发式和发饰也形成了鲜明的民俗特征。第四,从服饰的款式和奢华程度,反映出当时的人性的一种解放。隋唐服饰公元 581 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相继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18、这是继秦汉之后再度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南北两地服装彼此仿效,业以合壁。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唐宋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朝之制。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大袖宽衫
19、及漆纱笼冠魏晋杂裾垂髾服隋唐服饰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 ,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 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 松。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
20、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 ,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
21、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宋明类似。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
22、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 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 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
23、。“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
24、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隋唐妇女服饰宋 制 公 服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 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
25、采用。元代于延祐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 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 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 10 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明清服饰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26、。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 ,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 4050 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
27、。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 ,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
28、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 ,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 (羽毛上的圆斑) ,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
29、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 ,梳旗髻(俗明代服饰清代宫廷服饰称两把头) ,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近现代服饰1840 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
30、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早期,服装式样变异甚少,民间仍然是长袍马褂为男子服饰;女子则上袄下裙。之后,商业贸易日渐昌盛,洋货大量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充斥市场,使传统的服饰穿着有所变动。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为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制、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风行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样式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尚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经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从 20 世纪 20 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中国旗
31、袍风行了二十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让女性体态与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大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仿效,几乎成了二十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意,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英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 30 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
32、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服饰崇尚简朴实用。5070 年代,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但在农村,上衣下裤一直是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装束。1978 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我国各民族的服饰艺术,是传统服饰艺术中最生动活泼的宝贵财富,对于发扬民族传统,为开拓发展中华现代服饰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服饰艺术是随时代的流动和社会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目前我国政治、经济都处在空前的变革洪流之中,各民族的传
33、统服饰也处在变化之中,抓紧时机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保护这部分丰富的民族服饰艺术遗产,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我认为,服饰不是孤立的物质形式,而是有着较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一定的服饰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当今的服饰事业,使其真正发挥美化生活的职能。发扬中华服饰文化的优秀传统,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把新中国的服饰文化推向新的高度,沿着民族艺术的发展道路,促使民族服饰艺术现代化、科学化,为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福,为美化人寰做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后记: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做论述,主要是因为这与我所学的专业有所联系,我的意向是学服装设计专业,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我想,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对自己国家的服饰发展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是需要的,这对自身的发展是有所帮助的。因此,借着这个机会,我想对自己国家的服饰发展史多一点了解,的确是获益匪浅。近现代旗袍中山装参考资料:中国服饰史 黄能馥 陈娟娟 著中国服饰史略 黄士龙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