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doc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4604329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跨文化视野中的生态批评 大会议程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5月8日下午 大会开幕式 时间:14:00-14:30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介绍来宾,开幕式开始主持人:韩经太孙郁 1、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致开幕词 2、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致词 3、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高旭东教授致词 大会主题发言 时间:14:50-17:00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主持人:高旭东王德胜张华主题发言人:(每人18分钟) 曾繁仁(山东大学):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 王 宁(清华大学): 生态批评与后现代生态文明建

2、设陈晓明(北京大学): 生态批评的人文与审美转换王先霈(华中师范大学):丰子恺护生画集对生态文艺学的启示赵白生(北京大学): 生态主义的核心论域王 诺(厦门大学): 南非生态批评及其启示 5月8日晚上 时间:20:30-22:00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第9会议室 中国青年生态批评研究会筹备成立 研究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发起组织,隶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成立宗旨。沟通感情,交流成果,筹办会议。在生态灾难愈益严重的今天,以星火燎原的态 势力倡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青春,审美,绿色交相辉映,定能在机械、刻板、 噪音、污染的时代奏响一曲绿色文学的华美乐章。 5月9日上午 大会发言上半段 时间:8

3、:20-10:00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王宁生安锋葛涛 评议人:曾繁仁杨乃乔李庆本大会发言人:(每人9分钟) 张华(北京语言大学):没有环境的生态学:作为社会价值的生态批评彭修银(中南民族大学):东方美学中的泛生态意识及其特征刘彦顺(浙江师范大学):身体快感与生态审美哲学的逻辑起点方丽(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与环境的想象:布伊尔的生态批评理论徐国超(安阳师范学院):论生态美育的出场路径鹿彬(洛阳师范学院): 天真即美: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高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众传媒中的气象文化与生态批评石海毓(首都经贸大学):艾比的生态保护策略 下半段 时间:10:10-11:50

4、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杨春时陆薇 张虎昇 评议人:王先霈陈晓明王晓华 大会发言人:(每人9分钟) 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超越实践美学:谈曾繁仁先生生态美学思想 彭松乔(江汉大学): 论生态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 黄晓娟(广西民族大学):论口传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语境 韦清琦(南京师范大学):阿凡达反生态帝国主义的电影文本 张萍(清华大学): 从生态女性主义看丰盛的夏天中女性与自然的融合 马永波(南京理工大学):惠特曼散文典型的日子中的生态思想 央泉(中南大学): 泰比中“伊甸园”印象的生态解读 白春苏(厦门大学): 沙漠独居者的生态审美探析5月9日下午 大会发言 时间:1

5、4:0016:30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薛富兴 管恩森张洪波 评议人:高旭东王诺彭修银 大会发言人:(每人9分钟) 杨乃乔(复旦大学): 从民间剪纸艺术看生态存在论美学原则 梁坤(中国人民大学): 俄罗斯宇宙论现代生态世界观的思想根源王晓华(深圳大学): 生态批评对主体间性理念的延伸与文学观念的转型杨岚(南开大学): 生态伦理原则与文化生态审美 李晓明(山东大学): 评析当代生态批评的后现代生态构想 苗福光(上海大学): 生态主义文学研究:思维模式的范式革命 刘蓓(山东师范大学): 关于中国生态批评发展方向的思考王耘(苏州大学): 复杂性生态哲学王雨海(信阳师范学院):

6、鲁迅好的故事的生态视角解读钟燕(中国农业大学): 林中路的启示:“走出去思考”、张锦(北京外国语大学):“人之死”与生态话语的文本空间.朱红梅(北京林业大学):人与自然的相互隐语: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中的火山情人 闭幕式 时间:16:2017:10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主持人:乐黛云曾繁仁 1、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致词 2、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致词 3、大会主办人宣布中国青年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会成立 4、主持人乐黛云先生、曾繁仁先生致辞并宣布本次大会闭幕 第二篇:生态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生态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7、【中文摘要】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更新转变。在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企业,应运而生。它对物质的生产、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它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人类由原来的敬畏自然的极为消极的生存方式转变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主动从自然界发掘资源来组织生产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并由此引发了全球生存现状的一系列危机。生态美学概念的提出,恰好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生态美学提倡的基本理念

8、是遵循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达到一种“诗意栖居”的状态。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这样,人类的发展才能在一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中进行,最终促进人、社会、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承担着促进社会物质进步的重任,其建设的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鉴于现.【英文摘要】 duringthedevelopmentofhumanhistory,thewayofhumanproductionandlivingmodehasbeenc

9、hangedwhile thesocialdevelopment.enterprise,anewmodeofhumanproductionmodehasrisenatthehistoricmomentsincethesocialmodedevelopedfromagriculturalsocietytoindustrialsociety.itacceleratestheimprovementofproduction,laborefficiencyandoptimalallocationofsocialresources.meantime,italsochangesthemodeofhumanl

10、iving.peoplechangedfromnegativeproductionmodetopositivepr. 【关键词】 生态美学企业文化和谐 【英文关键词】 ecologicalaestheticsenterpriseculturalharmony 【目录】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3- 4abstract4 摘要 第一节研究 第一章绪论7-1 1背景及意义7-87-8法8-11 一、研究背景7 二、研究意义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方 第一 第二节研究内容及创新8 第二章生态观与生态美学的阐释11-27 节生态观及其分裂性矛盾11-1611-1515-16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态观 二、

11、生态观的分裂性矛盾分析及美学的观照第二节生态美学及其价值指向16-2 3一、国内 外生态美学研究状况17-2021-23义23-2 4二、生态美学的基本内容与性质 一、理论意 第三节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23-27 二、实践意义24-27 第三章企业文化及相关 一、企 概念阐释27-35第一节企业文化的内涵27-30 30- 32一、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30 二、企业文化的约 四、企业文 第三 一、 束功能30-31化的激励功能 31三、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31五、企业文化的效益功能31- 32节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32-35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2-33 二、原因分析33-

12、3 5第四章生态美学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度分析35-47生态美学与企业的契合点35-4035-37 第一节 一、建设优美的企业审美环境 三、 二、培养和谐意识的企业社会责任感37-38 科技发展促使企业注重生态38-40化建设的指导作用40-45设的立足点40-42节点42-43突破点43-4 5第二节生态美学对企业文 一、整体合一的世界观是企业文化建 二、天人和谐的伦理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 三、肯定自然内在价值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三节当前生态与企业关系分析45-47 二、生态状况与企业关系分析 一、当前生态状况4545-4747- 53第五章基于生态建设之上的现代企业文化第一节构建适应

13、时代发展的企业文化47-49 二、建设绿色环保型企业 一、 二、培养 一、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47-4848-49 第二节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好的工作49- 53明确生态美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49-50企业家的生态意识50-51责任感51-53 三、端正企业宗旨,增强企业的社会 致谢55-57 注释 总结53-55 65 第三篇:简评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摘要:实习报告范文简要述评近几年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从批评的视角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所作的英文演讲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必要性,评介跨文化交际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领域中的新动向,并就如何深化跨文

14、化交际语境演讲的批评分析研究提出了3点建议。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跨文化语境;演讲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一词,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这门学科的诞生。在我国,将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期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此后,从1981年至2021年20年间,我国学者已发表跨文化交际学专题研究论文近300篇,专著20余部。另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在文史哲、教育和社科项下,或多或少涉及跨文化交际学的文章近10年共发表22

15、85篇。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国民性研究等。但国内该领域的主流理论大部分注重分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差异,往往把语言和文化差异视为描述角度和能力的差异,这实际上就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社会行为”之本质,将其假设为无权势和利益参与其中的“纯净”过程。此研究路径之局限性近几年正越来越引起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的注意1。因此,必须适时调整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拓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领域,使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本文对近几年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述评,讨论从批评的视角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所作的英文演讲进行分析和研究

16、的必要性,评介跨文化交际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领域中的新动向,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者对21世纪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作战略调整提供参考。 一、跨文化交际学和语言学研究中的批评转向 20世纪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致使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已占据统领地位的“科学思维”进行反思和质疑,曾做过6次转向的努力,每次努力都能给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新的探索视角和研究思路。交际学研究界早在1983年就意识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不再是一片“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的景象,学者们跃跃欲试,开始向主流理论和研究范式提出挑战。starosta曾指出:其实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也作了同样

17、的“转向”努力,应该仔细回顾梳理一下2。例如,rueylingchuang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进行了批评,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上的诸多问题提出质疑。她认为文化差异的本质化是通过多种二元论归纳出来的,如:高/低语境、高/低不确定性规避、高/低权势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等。她注意到,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论著大多以“标准”人际交流理论(例如:不确定性规避理论、反预期理论等)为基础3。以实证主义为主导范式的社科研究对权势和特权问题均采取回避态度,因此无法反映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因此,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和理论建构当然应该受到像其他社科领域中实证主义范式所受到的同

18、样的批评。 对20世纪在社科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的反思催生了语言学研究中的批评转向。在此反思运动中,有一支西方语言学研究队伍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关注,我国学术界称他们为“批评话语学派”。批评话语学派称自己创立的学科是“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以下简称cda)。作为一门新兴学科,cda将语言学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等其他社会科学直接联系起来,它在弥补批评语言学的缺陷、坚持批评语言学的批评内核的同时,拓宽了批评语言学的批评视角,其核心内容是对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的中介体进行研究4。例如,探析语言中的权势 关系和不平等,揭示话语中

19、暗含的意识形态,揭露话语中存在的不公正、歧视和偏见等5。cda开辟了以文本为实证基础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传统认识。 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领域的扩展 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质,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有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正在迅速发展中,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界定范围,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研究的侧重点便有所不同。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的研究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的着重于语言学,有的着重于传播学,有的致力于两者的结合。但与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情况相比,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偏重于语言教学。虽然学者们一再呼吁其他学科的参与,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20、国内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选题大多集中在中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方面,较少涉及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跨文化研究,国内民族之间文化比较也很少见到。但国外的研究对象比较广,以美国为例,研究白人与黑人、欧洲裔美国人与拉丁裔美国人之间在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一直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演绎性和思辨性文章居多,而系统收集数据作出分析研究的文章为数很少。我国学者最近开辟了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他们以cda为理论指导,利用cda的多种分析方法,把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作的公开讲话纳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范围。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演讲指的是英美领导人在访问外

21、国或邀请外国领导人到本国来访时所作的演讲6。将cda引入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揭示:词语选择、隐喻的选择、谚语的引用和名人语录,以及评价手段的使用,都是演讲者政治动机的显示器,其评价义和劝导力对听众观念起重要的影响作用。对这类话语进行批评分析可以揭示隐含在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态度和信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尝试将cda引入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呼吁学术界对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不够重视的两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即:把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公开讲话纳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范围;我国英语语篇分析研究者如何从批评的

22、视角分析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目前已出版的专著以及发表的论文表明,cda在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中应用前景看好。批评隐喻分析是cda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对隐喻进行识别、归类和量化统计,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隐喻的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能对不同语境中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6,7。英美领导人在不同的跨文

23、化语境中讲话时,其对隐喻的选择是他们政治动机的一个重要显示器,隐喻的直接或间接评价义和劝导力对听众情感、观念及其对演讲者的印象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英美领导人在其跨文化语境演讲中使用的隐喻类型和数量与国际形势发展和西方政治意图有一定的关系6,7。另外,研究者还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英美领导人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中的谚语引用进行了批评分析。他们认为:谚语在语言、语篇及认知上的特点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政治性,也因而得到了西方领导人的垂青,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中8。因此,对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中的谚语引用进行批评分析时,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跨文化交际上,而应更多地关注谚语引用背后的

24、政治动机。例如,需要研究演讲中被引用的谚语是如何被“加框”的(framed),以及框架(frame)中存在的不同声音是如何交织和糅合的。hall把意识形态定义为“精神框架,如语言、概念、范畴、思维意象等;意识形态亦是表征体系,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的人靠着它才得以弄懂、解释、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9因此,加框总是有着意识形态动机,它给听众/读者提供一个框架,凭借它人们可以解释现象、阐释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方案等。例如,里根于1987年12月9日在前苏联作的一场演说中引用了一则俄罗斯古谚“自己的幸福自己打造”。该谚语处于多种声音的框架中,这个框架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思想。里根战略性地把这些声音糅合

25、起来,生成强大的说服力,强化了谚语“作为一种超个人的声音从社会所认可的知识角度质问受众”的力量10。这种力量在那些特别遵循传统的国家里则更加彰显,正因为这种战略性的“加框”手法,里根成功地影响了他的听众8。 四、思考与建议 当然,上述批评有些不够公允,不少cda倡导者为cda合理性辩护。例如,关于cda的政治责任,fairclough的回应是:cda实践家确实有明显的政治使命,他们发现社会的弊端,发现语言在其中作梗,从而要运用语言来干预并实现社会变革12。我国学者也对批评和反批评提出自己的见解,如辛斌在承认许多批评具有合理性的同时指出:cda“目前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也是整个解释学一直面临的长

26、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诚然,经过批评与反批评,cda将更加完善14,15。在对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时,还可更多地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考虑跨文化交际语境演讲: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新领域用,认识到他们对话语的解释可能与语言分析家的解释有所不同,即给予听话者的解释活动以恰当的关注。第二,将分析从无声到有声。演讲是言语艺术,演讲者的语速、节奏、语调、语句重音、停顿等,都可以反映演讲者的交际意图、情感和世界观。如何从语音语调的层面上对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的语音语料库进行分析,也是研究者须认真思考、努力攻克的难题。第三,就目前已经建成的语料库看,存在总量不够大、比例失衡等问题,如

27、有的英美领导人演讲篇数太多,有的则太少。收集语料时应该有一定的比例控制,使语料库的检索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平衡性。 参考文献: 1连淑能.序c/纪玉华.跨文化交际研究与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 2starostawj,chenguo-ming.“ferment,”anethicofcaring,andthecorrectivepowerofdialoguec/starostawj&cheng-m.(eds.).fermentintheinterculturalfield:axiology/value/praxis.thousandoaks,ca:sagepublic

28、a-tions,2021:3-23. 3chuangra.postmoderncritiqueofcross-culturaland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research:contestingessentialism,posi-tivistdualism,andeurocentricityc/starostawj&cheng-m(eds.).fermentintheinterculturalfield:axiolo-gy/value/praxis.thousandoaks,ca:sagepublications,2021:24-53. 4田海龙.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29、: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21(2):42-43. 5vandijkta.principle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j.discourse&society,1993,4(2):249-283. 6纪玉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教育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 7纪玉华,吴建平.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批评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2):48-53. 8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21(6):42-48. 9halls.theproblemofideology:marx

30、ismwithoutguaranteesj.journalofcommunicationinquiry,1986(2):28-44. 10gandaral.“theythatsowthewind”:proverbsandsayingsinargumentationj.discourse&society,2021,15(2/3):345-359. 11faircloughni.languageandpowerm.london:longmangrouplimited,1988. 12fowlerr,hodgeb,kressg,eta.llanguageandcontrolm.london:rout

31、ledgeandkeganpau,l1979. 13kressg,hodgeb.languageasideologym.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79. 14辛斌.批评语篇分析:问题与讨论j.外国语,2021(5):64-69. 15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 第四篇: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

32、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外语学习者如果对所学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交际障碍,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以致造成交际失误。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

33、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这里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和文化特征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一、“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一)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不可否认,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他们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冰镇的开胃冷酒还要再加冰块,饮后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味”;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甚至是洋白菜、洋葱、西兰花。

34、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二)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那是根据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但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

35、就凑合着吃吧。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二、“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一)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规范”与“随意”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

36、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表面上看,菜谱似乎是科学的,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在复杂的具体情况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会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因为肯德基老头的炸鸡不仅需要按照配方配料,就连油的温度,炸鸡的时间,也都要严格依规范行事,所以全世界的肯德基味道都是一样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深受卡尔文教派影响的荷兰人连自己都说过“如果说法国人是为吃而活着,我们荷兰人

37、则是为活着而吃”,这也就不难理解“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可是当烹饪变成一个精确而艰巨的实验时,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得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牛排、炸鸡、色拉,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花样,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他有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甚至可由一机器人来代行其职。 (二)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38、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谁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有时候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可能也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要求,加以调整。甚至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即兴的发挥。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又比如红烧鱼,冬天的颜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则色和味均应清淡些;对于江浙一带的人来说,红烧鱼的调味中可加糖,如对川湘顾客,则应多放辣。可见

39、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是同一味道,毫无变化。即使是高档的宴席,也不过是餐具更考究,布置更华贵而已,菜仍旧一个样。 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无限扩大了中国菜谱。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交叉组合后使得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_的“全羊席”,广东的“全鱼席”,北京的“全鸭席”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便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40、比如著名菜肴炒“杂烩”,更是把这种随意性发挥到极致,凡是能吃者皆能入菜。也就是这样的随意性创造出了中国烹饪中琳琅满目的菜式。 三、“分别”与“和合”的文化特征不同 (一)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如,“法式羊排”,一边

41、靠着羊排放土豆泥,另一边配煮青豆,加两片番茄、三片生菜即可。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泾渭分明。所谓“土豆烧牛肉”,也不过是烧好的牛肉加煮熟的土豆,绝非把土豆牛肉一锅煮。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即使有所搭配,也是像“1+1=2”一样简单明了。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西方流

42、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而我们称夫妇成婚为“合卺”,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当我们表示崇敬之心时,更以双手“合十”为礼,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既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才能达到“美味可口

43、”的烹调目标。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

44、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客人东吃一筷西吃一勺,几道菜同时下肚。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一桌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

45、”的普遍心态。这些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综上,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是一种非语言行为。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12). 5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会议纪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