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周口淮阳古城空间形态和保护探析.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45894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口淮阳古城空间形态和保护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周口淮阳古城空间形态和保护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周口淮阳古城空间形态和保护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周口淮阳古城空间形态和保护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周口淮阳古城空间形态和保护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周口淮阳古城空间形态和保护探析 田朋朋 黄玉上 杨芳绒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摘 要: 淮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淮阳古城作为豫东地区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深入研究其历史空间形态特征, 对今后淮阳古城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并为现代城市的建设所借鉴。通过查阅文献及大量的实地调研, 阐述了淮阳古城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 并进一步详细分析了淮阳古城的外部与内部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发现:淮阳古城作为古代豫东地区城市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其空间形态是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在历史条件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择址居住理念。关键词

2、: 周口; 淮阳古城; 空间形态; 保护; 作者简介:田朋朋, 河南农业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黄玉上,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杨芳绒,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绿地布局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机制及尺度效应” (编号:31600579) Analysis on the Spatial Morphology and Protection of Huaiyang Ancient City in ZhoukouTian Pengpeng Huang Yushang Yang Fangrong Abstract:

3、Huaiyang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Huaiyang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eastern 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ancient city, further study of its historical space for the future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support f

4、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of Huaiyang, and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tensive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pace form of Huaiyang ancient city,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external and int

5、ernal spat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aiyang city. Study found: the ancient city of Huaiyang as ancient eastern region an epitome of the evolu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ts spatial form is the local special natur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n the joint outcome of histo

6、rical conditions, deep reflect the ancient Chinese Ze Zhi living concepts.Keyword: Zhoukou; the ancient city of Huaiyang; spatial form; protection; 在中华大地上, 遍布有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它们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体现者。周口地处豫东平原, 有着“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 其古城淮阳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这里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淮阳古城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龙湖湿地

7、景观的保护、伏羲陵庙会的传承与变迁、历史城区的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及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等方面, 对于淮阳古城空间形态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淮阳古城的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的剖析, 不仅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 而且为淮阳古城今后的保护规划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1 古城空间形态概念古城, 通常是指历史文化名城, 它是供集中居住的并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群, 具有年代久远、文物保存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等特点;空间, 是由点、线、面、体等要素围合或划分而成的虚体, 与“实体”的概念相对应, 它是具体事物所具有的一般规定。空间形态, 是指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

8、会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空间表现形式1。古城空间形态, 即古城中各组成空间要素, 通过一定的结构组织关系形成整体后所呈现的空间形式与状态, 它是在保持城市原有基本骨架的基础上, 经过历史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2。2 淮阳古城基本概况淮阳古城位于河南省周口市东部的黄淮冲积平原, 淮阳县城东南部的万亩龙湖之中 (图 1) , 西临川汇区、西华县, 东接郸城县、沈丘县, 南邻项城市、商水县, 北倚太康县、鹿邑县。淮阳县总面积 1468km, 总人口 130 万, 淮阳古城城区所占面积约为 1.1km。地势较为平坦, 水源丰富, 以农业种植为主。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雨

9、量充沛, 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雨雪少, 春秋温暖但季节较短, 年平均气温约为 14.3,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 714.2 毫米3。淮阳古城又称“宛丘”、“陈”或“陈州”, 这里历史悠久、风景秀美, 是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 (6500 年前在此定都) 、炎帝神农氏 (5000 年前在此建都) 、女娲氏的都邑, 即“三皇之都”, 也是上古时代华夏、东夷、楚蛮三大部族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 以及道家学派始祖老子的故里 (老子生于陈国苦县) , 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常被人们称之为“龙都”或“羲皇故都”, 1989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淮阳古城始建于西周, 由陈胡公 (妫

10、满) 建立陈国;春秋末期, 楚灭陈, 复筑陈城为楚都;后秦灭楚, 设为陈县;西汉时, 因陈位于淮水以北, 将其命名为淮阳;东汉明帝, 又将淮阳改为陈国;隋代时, 改名为宛丘;明朝废除宛丘县, 改为陈州;清朝 1734 年 (雍正十二年) , 设置为陈州府, 至淮宁县;民国 1913 年 (民国二年) , 将淮宁县改名为淮阳县, 隶属河南省, 从此延用至今3。3 淮阳古城空间形态历史演变过程据中国古地理图显示, 在远古时代, 这里曾是一片“淮阳古陆”, 中央较高, 四周大多为低洼的沼泽地。在 6000 多年前, 太昊伏羲氏为了寻找适宜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 带领着自己的部落子民从干旱荒芜的甘肃天水

11、一带, 一路奔波来到了水美土肥的宛丘 (今淮阳) 定都, 择水而居4。自伏羲氏之后, 炎帝神农氏相继定都于此, 称其为“陈”, 神农氏在湖边播种灌溉, 尝遍百草, 浇灌五谷, 从此开启了中国原始农业之先河5。图 1 淮阳古城区位图 下载原图淮阳古城 (陈楚故城) , 自西周至汉、唐、宋、明、清等各代均有修筑, 用时之长, 为古代豫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西周初期, 都城呈方形, 有四个城门, 城郭环绕着都城一周;战国末期, 楚顷襄王修缮了城垣, 在都城东南一西汉墓中出土一陶制三进院落模型, 由此证明汉代的城市建设水平造诣很深;隋朝时期, 都城周围建有城壕, 在城中规划有丁字形街道,

12、此时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宋朝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城市建造技术也日趋完善, 不仅居民住宅形式多种多样, 高大寺庙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如太尉赵公祠、晏公祠等;清朝末年, 都城建设多与乡居民舍相结合;民国时期, 主要表现在对瓮城、角楼、城池等的修缮和加固, 都城南北大街长 10 余里, 环绕都城有万亩城湖, 既能起到屏障作用又能调节局部小气候3。而如今的淮阳古城呈现“水包城”的独特空间格局。古城的四周被水系 (环城湖) 所环绕, 同时在城内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又分别设有四个小湖, 通称为内湖 (图 2) 。古城在南北方向上只有新华大街贯通古城和外湖, 与外面新县城相连;在东西方

13、向上有民生街向东、大同街向西穿过外湖与新县城相连, 以此构成古城与外界连通的三条交通要道, 是一座我国北方少有的水上古城。图 2 淮阳古城水域分布示意图 下载原图4 淮阳古城空间形态特征4.1 外部空间形态特征4.1.1“金城环绕”的自然格局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往往会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如地理学、军事学、水运学、气候学、规划学、方位学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水的运用与处理, “吉地不可无水”, 水是“万物之源、万木之本”, 一般都要选择有水的地方, 择其吉佳之地而居之。水在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水飞走则生气散, 水凝注则内气聚, 水深民多富, 水浅民多离” (水龙经)

14、。淮阳县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的南部, 境内分布有许多的河流, 这些河流均属于淮河水系, 相互贯通, 缓缓而去。东部和中部分布有新蔡河流域, 西部分布有新运河流域, 南部分布有沙河流域, 北部和东北部分布有黑河流域, 古城四周又有万亩龙湖紧密环绕, 其中有 14 条骨干河道的流域面积在 100km 以上, 13 条干沟的流域面积在30100km, 25 条支沟的流域面积在 1030km (图 3) 。河网布局合理, 水源充沛, 能够满足排涝、灌溉养殖等功能, 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水近穴, 须梭织。到穴前, 须环绕” (博山篇) ,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 水有着藏风聚气的作用, 尤其是环抱之水

15、成为人们择址的理想模式, 这种模式又被称为“金城环绕”, 即在河流的曲折处呈弧形的内侧处进行选择水流三面环绕之地6。“盖以通行大水为行龙, 而谓之干;以沟渠小水为割界, 而谓之支。” (明代蒋平阶水龙经) , 干水有着丰富的水源, 气脉较为旺盛, 为该地区长久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支水水流缓缓, 清净平和, 拥抱吉地, 为人们提供优良的水质, 使土地富足, 五谷丰登, 子孙后代繁衍生息7。淮阳古城的选址和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紧密联系在一起, 古城位于水系汇聚的中心地带 (图 4) , 其周边有许多的水系弯弯绕抱, 曲折迂回, 川流不息, 不断的给这里的生命提供以生气和活力。由此可见,

16、淮阳古城水体空间的形态格局, 基本表现出“金城环绕”之势。图 3 淮阳水系分布图 下载原图图 4“金城环绕”模式 下载原图4.1.2“城湖相映”的空间格局据水经注记载,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一带曾河网纵横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大约有 180 多个) , 为淮阳地区的通航灌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及人文地理特征, 吸引了历史上众多的朝代在此定都建城。图 5“城湖相映”的空间格局 下载原图随着历史的变迁, 黄河多次改道, 主河道逐渐北移, 淮阳古城受黄河泛滥的影响, 屡遭黄河水患,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河水频繁的决口、泛滥、改道, 使淮阳一带淤积了大量的泥沙, 历代官民为保护这

17、座古城不被洪水淹没, 屡次在城周围 35 里外修筑堤坝 (从西周至今 3000 余年, 修筑陈城无数次, 仅唐代以后, 就曾大修都城 20 余次) , 每次修城, 必挖池取土, 使城内地势逐渐抬高, 城外地势低洼积水, 水多成湖, 年长日久, 湖面越来越大, 宽阔的湖面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作用也进一步增强, 最终形成了如今的黄泛区平原独有的“水包城”的古城风貌。湖中有城, 城中有湖, 城因湖而存, 湖因城而生, 城湖相映 (图5) , 堪称“内陆奇观”、“中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4.1.3“外圆内方”的平面形制淮阳古城“外圆内方”的平面形态不仅仅是城市建造的特殊要求, 更是文化意境的体现。“外圆

18、内方”的规划布局方式是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而来, 更是规划者所追求的意境。其规划布局方式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理念, 因此“外圆内方”的淮阳城市布局方式深刻的诠释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优美意境。“外圆内方”是指淮阳古城的平面形态, 淮阳古城地处黄泛平原区, 在古城内部和周边分布着不同规模的水体, 这些水体往往以湖面或者坑塘形式存在, 不同于江南城市的河道水网。更突出的特征是城墙外围都会加筑护城堤, 往往随着湖泊的边界最终呈现为圆形, 圆形的边界可以抵御黄河水患的冲击, 缓解外来水的作用力, 提高城市防御效果。而城墙多建造为方形, 方形利于施工和建造, 所以二者就形成古城“外圆内

19、方”的独特结构。淮阳古城呈现出“水包城”的自然风貌, 龙湖水体包裹着淮阳古城, 同时城内点状分布着四个坑塘。淮阳古城“外圆内方”的规划格局就是中华传统思想中“象天法地、取法自然”的应用。外圆内方就在于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来祈求城市风调雨顺。古时候, 人们往往根据肉眼观察所得, 认为天是圆的, 地是方的, 淮阳古城“外圆内方”的建城布局也正印证了“天圆地方”的观点, 圆为阳, 方为阴, 外圆内方, 阴阳结合便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淮阳古城“外圆内方”的设计理念也是“天人合一、阴阳结合”的典范 (图 6) 。图 6 淮阳古城“外圆内方”的平面形制图 下载原图4.2 内部空间形态特

20、征4.2.1 人文景观分布淮阳古城的人文景观呈现出“一湖、一陵、六景点”的独特空间格局, 这些空间要素相互渗透, 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 共同构成了“水城淮阳”特有的城市景观 (图 7) 。图 7 人文景观分布图 下载原图图 8 龙湖范围图 下载原图一湖:指龙湖, 它是中原地区面积最大的环城湖, 由东湖、柳湖、弦歌湖以及南坛湖组成, 其中东湖位于东北角、柳湖位于西北角、弦歌湖位于西南角、南坛湖位于东南角 (图 8) 。整个湖面东西宽 4.4km, 南北长 2.5km, 围堤 14km, 总面积约 11km (16483 亩) , 水域面积约 5.33km 之多, 素有“万亩龙湖”之称。湖

21、水碧波荡漾, 环抱古城, 古城屹立水中, 与龙湖交相辉映。一陵:即太昊伏羲陵, 位于淮阳县城以北, 与龙湖相对, 紧邻蔡河。全长 750m, 占地面积约为 0.583km, 建筑群呈宫殿式布局, 整个陵园分为内城、外城和紫禁城三个部分, 九尺高的城垣上设有城垛, 其主要建筑布局从南至北依次为渡善桥、伏羲广场、午朝门、御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钟鼓楼、东西廊房、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先天八卦坛、陵垣门、伏羲氏陵、蓍草园, 陵园东侧建有岳飞观、真武观及老君观, 西侧建有女娲观、玉皇观和三仙观等。六景点:主要指平粮台、画卦台、五谷台、弦歌台、刘崇墓、陈楚故城。平粮台, 即古宛丘, 位于淮阳县

22、城东南方向约 4km 处的大连乡大朱村西南台地上, “高二丈, 大一顷, 旧有四门, 林木蔚然” (淮阳县志) , 平面呈正方形, 土台现高出地面 25m, 总面积约 3.4 万多平方米, 它是中国方城的始祖, 距今已有 4500 多年的历史, 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座古城遗址8;画卦台, 即伏羲氏曾在此画八卦的地方, 位于淮阳县城东北方向约 2km 处的万亩龙湖之中, 占地面积约 6666.7m, 四周环水, 并与白龟池相临, 画卦台距水面高度约为 2m, 地势中高周低, 外形如龟;五谷台, 为炎帝神农氏教民稼穑的地方, 位于淮阳县城城北 5km 处;弦歌台, 是后人为纪念孔子当年厄于陈蔡绝日

23、弦歌不止, 在龙湖的弩台上所建造的, 位于淮阳县城西南隅风景优美的弦歌湖中;刘崇墓, 即东汉时期陈顷王刘崇公之墓, 其位于淮阳城关镇的西南方向, 距今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 面积约 500m, 墓穴结构以砖石为主, 规模较大且形制奇特, 为全国罕见9;陈楚故城, 即今淮阳县城, 始建于西周时期, 地势中高外低, 城中建有鼓楼, 鼓楼西侧置于庙与祠, 总体格局呈正方形, 由内外两城组成, 夯土城垣高25m。4.2.2 民居建筑形态经考古发现, 在 4500 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大量使用土坯进行建造房屋10。西周至春秋时期, 开始有用空心砖进行建造的历史;到了秦朝, 使用砖瓦工艺逐渐增多

24、;汉朝时期, 砖瓦材料的普遍应用促进了楼房建筑的形成11。在古代封建社会里, 民居建筑的形态多以院落为主, 贫富差距的悬殊使居住条件产生很大的不同, 经济能力及社会地位低下的老百姓宅院一般较为简陋, 富商豪绅、统治阶层等的宅院多富丽堂皇。清代及民国年间, 富贵家庭建房多为砖木结构, 置有木质三角梁或垛子梁, 方八砖扣顶, 上覆素瓦, 跨度较大的房屋设木明柱;少数豪绅、地主等会建有砖木结构楼房, 并在楼顶的上方装饰有龙凤大脊与兽头, 寓意吉祥;建筑布局多为一户一院, 一院多栋;四合院及三进、四进等建筑群所占比例较少12。中等户建造的房屋大多为砖基础、土坯墙、茅草盖顶, 一小部分房屋用“砖包外墙瓦

25、接檐”的方式进行构筑, 建筑布局以四合院为主。较为贫苦的农民百姓, 大多栖身草屋。自古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淮阳历代民居建筑均以土木为主要材料, 就地取材, 单体建筑体量一般不大, 有机组合形成院落, 院落之间相互嵌套, 中轴对称, 规整严谨, 主次分明, 并遵循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4.2.3 古城道路格局淮阳古城的城市交通系统可以分为主干道、一般街道、巷道和胡同。主干道和城门直接相连通, 一般街道将古城划分为若干个街坊, 巷道与胡同位于街坊内。路网结构层级分明, 规整严谨, 在城市形态上深刻地反映出古代封建社会政体的等级制度13。古城的四向城门, 南北相对, 东西相错, 形成双“丁”字型道

26、路布局 (图 9) , 道路系统四通八达、曲折幽深, 具较强的防守性, 空间尺度宜人, 生活气息浓厚, 同时也印证了中国道家“阴阳五行”观念。在“五行”中, 由于东方属“木”, 西方属“金”, “金”克“木”, 不吉, 因此古城的东西大街人为的相差一个街区, 使东西两个城门不相对应, 东城门位于东北方向, 西城门位于西南方向, 东北方五行属“土”, 西南方五行也属“土”, “土”与“土”相容, 从而达到逢凶化吉保护城池的目的。古城城区以新华大街、民生街、大同街 3 条主要街道为主, 与 4 个城门直接对应, 纵橫交错, 依据“阴阳八卦”理论, “三”为阳, “四”为阴, 内用“三”、“四”即为

27、“阴阳合一”;“三”为吉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三, 天、地、人之道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 反映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 9 淮阳古城主要道路布局图 下载原图5 淮阳古城空间形态的保护淮阳古城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充分保护好其独特的空间形态, 并在今后的古城发展中得以传承和优化。对于淮阳古城空间形态的保护, 应注意以下几点:5.1 对淮阳古城整体格局的保护古城的整体格局是其空间特征的最根本体现, 淮阳地处豫东地区,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演变, 形成今天特有的古城风貌。虽然近代以来, 淮阳古城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其基本格局

28、仍然保存完整, 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的名胜古迹。为了更好的保护好淮阳古城整体空间形态格局, 应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首先, 古城的生态环境对人口密度及公共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做好其职能的合理分配, 是淮阳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 由于街道 (如新华大街、民生街、大同街) 是古城空间格局的基本骨架, 做好对传统街道的保护, 延续其道路肌理, 是城市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再次, 高层建筑对古城空间形态及格局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古城区建筑的建造应以低层和多层为主, 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介入, 使古城的空间轮廓更为真实;最后, 龙湖湿地是淮阳古城特有的水体风貌, 保护好古城的龙湖湿地

29、, 对于建立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景观环境, 实现城市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14。5.2 对古城历史古迹的保护淮阳古城现存有众多的历史建筑, 这些古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等价值。在保护现有的古建筑时应本着“修旧如故, 以存其真”的原则, 使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构造及工艺技术不改变。5.3 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古城空间形态保护宣传力度只有提高居民保护古城历史文化的意识, 让保护古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共同为保护淮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 才能更好的使淮阳古城在中原大地上永续生辉。6 结语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促进了淮阳古城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以“水包城”的城市格局所

30、形成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与中原地区其他城市相比, 有很大不同,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深刻反映了先民们择址居住、与黄河水患友好相处的生存理念。淮阳古城的空间形态是豫东地区特殊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历史条件共同作用下逐渐演变形成的结果, 不仅形成于淮阳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 而且还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最终形成了古城独特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形态发展模式。淮阳古城作为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其独特的营城理念, 可以为现代城市建设所借鉴。古城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 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保护好淮阳古城的空间形态, 对于中国今后的城

31、市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说明:除图 5 由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提供, 其余图片为作者根据相关资料进行绘制。参考文献1武进.中国城市形态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0. 2辛杨, 仲德崑.城镇快速发展压力下历史文化古镇保护的探讨J.山西建筑, 2007 (06) :8-9. 3淮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阳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4马东.汉画像中的伏曦、女娲J.美术观察, 2008 (07) :112. 5周倩.炎帝出生地及其部落迁徙初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5 (04) :16-19. 6王鹏飞, 刘恩亮, 田朋朋.淮阳古城选址及水系布局与风水理论关系研究J.中国

32、名城, 2017 (03) :68-69. 7张效通, 钱学陶, 曹永圣.应用中国环境风水原则规划“山水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 (01) :19-20. 8秦文生.舜都于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考J.中原文物, 1991 (04) :47-52. 9王日冉, 马清文.古墓垂直防渗帷幕安全深度的优化设计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6 (02) :125-129. 10刘玉珍.伏羲与淮阳古城J.中原文物, 2001 (03) :81-85. 11梁梦茵.淮阳古城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途径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 2011:23-29. 12任聪妍.基于淮阳古城景观风貌保护与延续的龙湖景观规划D.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2012:22-33. 13田涛, 程芳欣.古城复兴思考:西安特色文化街区复兴规划初探J.华中建筑, 2017 (01) :65-70. 14邵甬, 胡力骏, 赵洁, 等.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探索以平遥古城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16 (05) :94-1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