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化学课堂教学越来越丰富多彩,但课堂教学开始于教学设计,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障.下面谈谈我对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 优化化学教学内容,夯实化学基础 化学知识看似零散却有规律,高中化学各章节内容的编排遵循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学生认知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从感性到理性,再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学习。因此化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化学知识体系按照点线网的方式将知识结构化。 1.1 发挥理论指导,学习物质性质,抓住典型元素,推测同族性质。化学每一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
2、习都要发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的指导作用,探究事物性质的内因,全面认识物质性质,了解物质用途。例如:通过分析钠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钠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表现出强还原性。如钠很容易与空气中的 O2H2O等物质反应,因此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金属钠的用途等问题便很容易理解。又如从分析氯气分子中共价键来解释氢气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同时,应抓住典型元素,推测同族性质。同族元素由于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物理和化学性质也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因此学习典型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能推知同族元素的性质。 1.2 理顺前后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
3、联系与衔接,尤其是元索化合物的学习都是围绕典型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展开的,而物质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通过它们的相互转变可将知识点串成知识线,并进一步形成知识网。通过对网络知识的研究,可发现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台物的知识时,我们归纳出一个铁三角,得到了Fe与Fe2+、Fe3+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并且得知铁单质中铁元素为零价,是铁元素的最低价,只有还原性;Fe2+为+2价,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而Fe3+处于铁元素的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 每一章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都可通过上述方法进 行优化,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挥了理论的指导作用,网络的形成可使教学
4、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从、中领悟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2 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大纲的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大纲的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了解知识的层次结构,熟悉教材的知识面、深广度,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上下功夫。 2.1 选择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
5、验为基础的学科,更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再认识的过程,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感性到理性发展特别是在建立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时更应该通过探索性实验引出问题解决矛盾。所以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通过实验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通过教师设疑启发一学生根据疑问做探索实验斗师生共同归纳一对结果进行应用练习四步来完成。按照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通过学生的探索,使他们对探索的过程充满了积极的兴趣和欲望,并使他们对事物从直接认识到分析形成了较完整的概念。 2.2 合理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
6、,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一个好的问题就像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槊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要针对不同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梯度。并通过各种方式如实验法、图表法、文字材料、多媒体展示等呈现问题。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展台做金属钠和H2O反应的实验,并观察各种现象,得出钠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一些结论,进一步引申到钠的保存、钠着火时的处理方法等。而对于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分子结构及一些化学反应的过程尤其是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实验现象等可以通
7、过多媒体动态模拟出来。另外,还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表、文字材料等内容来设计有关问题。 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主导,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还应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精心选编一定量的课堂习题,引发学生积极讨论,从而达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去实践。但无论怎样,只要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的教学观,并把这一观点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次上设计组织自己的教学,不断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创造三尺讲台上的神奇!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