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空间布局协同规划问题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doc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4554136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布局协同规划问题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空间布局协同规划问题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空间布局协同规划问题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空间布局协同规划问题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 2、地表空间和理智的科学机理 3、近期协同规划的策略 以往;5年规划,2个100年,结构比例,增长速度,重时间序列的发展规划,请空间序列的布局规划。苏联计划模式-5年技术是,生产力布局委员会(布局、城市、村镇规划)=建委会,没有达到发改委的高度。苏联产业空间分工,制造业效益好,农产品效益差,默认了城乡差距的长期存在,产业链分工差距,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回馈,区域差距,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差距。 进来: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规划边界不清,不能有效衔接,定位冲突协同规划1我国空间布局规划的协同状态 1.1发展类和布局类规划难以衔接 例子。北京,城市人口、建设用

2、地,规划在时间点上不衔接。每个省的规划都是基数放大。 1.2不同空间规划的统一规划内容缺结果不同 _,沿海三大龙头带动内地,轴向开发,上海,南京,西安;珠三角西南地区;十八大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修改。 1.3同一类规划因行政区划而不相协调 北京与天津的衔接,河北偏向于自身城市的连接, 辽宁海岸带开发强度过大,超过2/3,发达国家1/3,李的五点一线对辽宁没有实质性的贡献;空间结构无序。与没有规划,在环境破坏上是一样的。 原因浅析:缺乏顶层设计、整体安排、高效协调、动态优化的体制机制设计 严重的部门、地方利益壁垒。 对布局规律认知问题,首先不仅是决策者。很多问题,是常识问题 丝绸之路方面的规划,第

3、三产业比重已经很高,如何提高。人均产值低,第三产业比重高,仍需要补课。 很多领导认为,现代化必须城镇化,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现代化水平,不健康城镇化(人口增长大于经济增长,积聚大量贫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2城市空间合理组织的科学机理 地球科学视角;地域功能 自然生态系统最大化,人类需求最大化都是不合理的。 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空间结构,(1)点轴面系统的设计,网络化结构设计(2)比例关系,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空间,工业化前期,生态空间被挤占,工业化后期压缩生产空间 法国、德国、荷兰,英国,建设用地占13%-15%(偏小,实际不超过20%),珠三角早就超过1/3,土地开发强

4、度大,低价值低效益使用,国外土地资源节约,城市不是给活人设计的,土地浪费。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一块小地方,李克强中欧城镇化高层论坛,欧盟找不到那么大的会议室。大片的森林,美丽的城市。51%留给生态用地,13的开发强度。 系统开放和流空间的增强 20世纪,全球化, 建设北京的科技研发基地,网络本身可以再空间上布置。国外著名的大学都没有依托大城市。美国教育的中心就不是在纽约。北京是所有的中心,只纳新不吐固。 功能越高,规模越大 是有大小不同规模的差异,但没有等级高低。城市群,一群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均衡,此为前提。北京高考,三甲医院比例。公共服务的均衡,并非一样,而是互补。 三大问题。不能

5、回避区域竞争力问题;对内民生问题,粮食补偿,生态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的流动,技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吴良镛 3近期协同规划的实践策略 纵向系列的不同尺度的空间规划的相互衔接,横向系列的空间布局规划的相互协调 北京的发展,害人不利己。密云,官厅水库是北京和天津共同的。北京参与张家口和承德的决策。过去,现在的问题根源于功能和规模上占了便宜 国外不同政党之间规划的稳定实施和延续,博弈的稳定点是科学性,工业化之后国土空间得以保持。 顶层规划仍然是5年计划,体现最高政治使命,5个统筹,5位一体,空间规划上矛盾确定开发强度的上限,保护程度的下限。 主体功能区划 国土规划 优化生活空间,调整生

6、产空间啊 德国,修改之前规划的机制 北京非核心职能疏解给天津和河北,这是过去错误的认识,美国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限制大学的扩张。不能简单的从功能层级来列。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北京打造世界城市,不是功能疏解,而是换血,在人居和工作环境上双优,代表民族特色和创新,从这个角度上,北京高档功能应该被换掉。天津应该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50年代格局应该是应该有的格局。然而,华北地区的霾,短期内经济结构调整上都受到了限制。(中央领导以为简单把北京的产业迁移到天津,就可以) 2021年11月16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樊杰在中国城市规划论坛做主题报告:空间布局协同规划

7、的科学基础与实施策略。 樊杰主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对我国目前空间布局规划的协同状态做基本评价,表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协同性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其次,研究从地表空间进行合理组织的科学机理,做学术思考方面探讨;最后对近期加强空间规划协同发展、协同规划的实践策略提出建议。 樊杰主任指出,我国的计划体系长期以来是重时间序列的发展规划,而比较忽视空间布局上的一些空间规划。在我国,空间规划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应发挥的价值又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一种规划的体系或者说规划的模式,据说是学习了苏联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基本的计划模式。其实中国并没有把苏联模式真正搬到中国来。 樊杰主任表示

8、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提出,特别是我国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人口经济和资源矛盾问题,区域发展问题,中国发展和全球化过程当中竞争力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国家开始重视空间规划,国家发改委有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国土部现在开始编制国土规划,建设部门的规划类型也越来越多。但是规划的资源现在来看是亟待整合,规划之间协同性是需要加强的。正是由于这样一个良好的规划需求,规划师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市场。 樊杰先生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空间布局规划协同状态,总的来说做的比较差。以时间序列空间规划和布局类规划往往难以衔接。首先表现在规划期限不衔接。在时间序列上,在发展和重 要一些人口,经济总量,战略定

9、位,难以成为我们空间布局规划一些基本的依据。 我们过去非常喜欢用的空间六角形的作用规律,可能因为流空间的出现而出现世界城市这样的量级,也就是说在空间上的影响已经无边界。过去所有城市空间结构模型里面总或多或少有一个空间影响的边界,有自己的一个强作用力的一个范围。实际没有。在过去所有空间结构里面,通常是在两个城市同样量级城市,作用于一个城市的这样所谓的叠加的效率和叠加面积,往往是很小的。但如果两个世界同样的城市,可能在不同功能甚至同样一个功能上,同时覆盖和影响着一个区域。所以流空间可以改变我们很多过去在空间组织上的一些作用和模式和空间组织一些基本机理。正由于这样的空间城市发展,区域发展,空间组织的

10、复杂性,和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活动之间作用机理多样性,特别现在发展目标开始多元化,不简简单单是公平和效益,对内解决公平问题,对外是开放系统支撑竞争力问题,还要考虑后代可持续发展,始终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中寻求一个相对较优的方案,所以越来越复杂。这一种科学机理的阐释使我们可以认识到,在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如果由一个学科或者若干学科包打天下,没有边界,没有支援重点的解决复杂问题,显然科学难度来说已经存在很大的问题。 樊杰主任指出,一个国家,一个健全的空间布局规划体系应该是纵向企业的不同尺度的空间布局规划相互衔接的。而横向系列同类型空间布局规划是相互协调的。 国家层面空间规

11、划现在主要两个,一个主体功能区规划一个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基础性规划,主要是通过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功能需求,特别考虑一些增长性需求基础上,增长潜力基础上对全国的国土空间进行主体功能定位,无论放在怎样一个空间尺度上赋予功能定位应该是实现中国空间结构有序化一个基本指南。 樊杰主任表示国土规划层面可以考虑未来国家层面上,比如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没有二合一可能,土地利用规划国家层面完全可以由三合一的取向,国家大尺度上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用地指标问题。区域规划层面,在我国现实的做法,实际上和国外的区域规划已经在重点目标导向和内容构成上发生了很大的差异,功能定位、空间总体结构需

12、要共建共享、协作分工,形成区域整体就是区域综合性和一体化,这部分内容的目标重点作为我们重要的考虑方向。 最后,樊杰先生指出,未来我们要建立协同规划的工作流程,包括选择我们的基点,现在每个规划编制依据的体系和重要的指标参数,规划之间如何交流,反馈,互动的过程。要创新协同规划的体制机制,建立共同互通话语体系,包括数据,分类,基本标准,建立规划全流程协调机制,完善依法仲裁等协调基础。 第二篇:最佳实践大规划基于空间布局的“网格化”配网规划方法基于空间布局的“网格化”配网规划方法 专业类别:电网规划管理 摘要“网格化”配网规划以区域控规为基础,按照先10千伏再110千伏“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以用电需

13、求为导向,以实测负荷为模型,开展差异化负荷预测、网架规划,统筹配电自动化、通信、电力管道等内容,形成多元化规划成果,具有做实规划基础、做细负荷预测、做深规划内容的特点。xx公司结合首都特点,将2021年确立为“配网规划年”,在16个区县供电公司共全面开展“网格化”配网规划工作。通过“网格化”规划方法管理实践,规划成果得到有效落地,配网发展与城市发展更加契合。 一、工作描述 (一)工作内容 “网格化”配网规划遵循“做实、做细、做深”的理念,以区域控规为基础划分规划单元(即“网格”),按照先10千伏再110千伏“自下而上”的方式,以用电需求为导向,以实测负荷为模型,开展差异化负荷预测、网架规划,统

14、筹配电自动化、通信、电力管道等内容,形成多元化规划成果,并与地区发展规划有效对接。具体工作策略为:打造网格化空间布局,开展多元化负荷预测,制定差异化规划标准,搭建模块化目标网架,采用数据化指标分析,呈现实用化规划成果。 (二)范围 按照“网格化”配网规划的理念,以城市功能区布局划分单元,在16个供电公司中全面、全方位、全口径编制配网发展规划,并确保配网规划和上级电网规划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相连。 (三)要求 1、打造配网“网格化”空间布局 依据地区控规细分规划单元(简称“网格”),根据建设用地性质划分为14类,以a+、a、b、c、d等5类供电区域确定目标网架,以建成、新建、半建成3类开发深度确

15、定建设原则,打造配网网架和站点的“网格化”空间布局。 2、全口径储备规划项目 按照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全面涵盖配网网架、电力管道、配电自动化、配电通信网等规划内容,全口径储备规划项目,指导客户接入和配网改造,合理投资配网建设。 3、将规划成果纳入控规 通过对接政府联合发布成果,力争将变电站、线路路由等纳入地区控制性详规,将开闭站、配电室等纳入地区修建性详规,形成具备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文件,保证地区电网发展有据可依。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工作保障体系 为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确保职责界面清晰、协同高效,在xx公司和各区县供电公司层面形成了2级规划工作体系。 1.规划领导小组 由公司党政主要

16、负责人任组长,公司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 主要职责。确定公司配网规划总体思路;统一安排职责分工;听取公司配网规划执行工作的汇报;对公司配网规划的编制和执行进行评价。 2.工作组 规划领导小组下设1个总体规划工作组、5个专业工作组,作为公司配网规划工作的办事机构。 主要职责。总体规划工作组根据国网公司总体要求及按照领导小组的安排,负责牵头组织、统筹协调规划编制工作。5个专业工作组主要由发展、运检、营销、科信、调控专业部门牵头,参与配合公司总体配网规划的编制工作。 3.推进组 各供电公司和业务支撑单位成立以本单位规划委员会为基础的规划工作推进组,明确人员专职推进项目实施。

17、 主要职责。各供电公司负责电网现状梳理,10千伏及以下网架规划规划,35千伏及以上需求建议;负责与各区、县政府部门对接,收集地区发展规划并推进规划成果发布。经研院等业务支撑单位负责进行专业指导,编制35千伏及以上网架规划,配合发展部开展规划评审。 (二)具体做法 为确保“网格化”配网规划工作有序开展,xx公司组织开展了以下工作: 1.明确规划方法 印发配网规划指导意见及网格化配网规划工作手册,明确规划具体步骤、主要内容及差异化原则,开展专业培训4次(180人次),为基层规划人员提供有效指导。 2.完善规划原则 按照国网公司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结合首都特点,完善配网网架、配网自动化、电力管道

18、等技术方案,进一步明确差异化的规划目标和建设原则,并开展用电指标测算分析工作。 3.加强过程管控 针对网格划分、负荷预测、目标网架等关键节点先后召开6次工作推进会、4次阶段评审会,指导各单位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和深度要求开展工作。 4.组织评估审核 制订2021年“网格化”配网规划评估办法,明确评估原则及评分标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联合评审,综合评估各单位规划编制工作情况。 5、开展政企对接 组织各供电公司定期与政府对接地区发展规划,建立控规动态更新机制;共同发布规划成果,依托规划项目联审、一级开发项目综合,多渠道建立与各级政府的规划项目联合审批机制。 (三)工作流程 第一步开展网格划分 主要是对接

19、政府收集区域控制性详规,按照居住、工业、商业等不同用地性质将区域建设地块划分为14类,便于开展空间负荷预测;以城市功能区布局为单元,划分供电区域,便于差异化搭建目标网架;按地块开发程度划分为建成区、半建成区和新建区,便于梳理新建改造项目。 第二步进行负荷预测 对于建成区依据负荷自然增长开展负荷预测;对于新建区结合搭建的14类典型负荷模型,按照不同地块用地性质分类准确预测负荷,并引入开发深度系数,逐年(2021年2021年)明确负荷水平。对于半建成区分别采用以上方法进行负荷预测。 第三步现状网架梳理 结合地块和配网分区,分阶段开展配网现状和主要指标梳理,参照负荷密度及功能定位,逐条线路分析现状配

20、网存在的供电能力、网架结构、设备水平等主要问题,为差异化选取规划标准奠定基础。 第四步进行配网规划 依据负荷预测结果,明确分区内配网开闭站和配电室等配置规模;结合站点分布,对于新建、建成和半建成区域采用差异化的规划标准搭建10千伏目标网架,统筹配电自动化、配电通信、保护配置等内容。 第五步延伸规划内容 依据10千伏目标网架结构和配变容量,结合现状变电站网架及布局分布,提出110千伏变电站布点及网架规划布局,优化区域网架结构。 第六步规划管道路由 依据主配网网架需求和城市道路规划开展电力管道规划,其中城市主次干路均规划两侧路由,支路按照单侧路由规划,并在主干道路交叉路口规划环形通道。 第七步形成

21、项目储备 依据网架布局规划和项目开发进度,分专业形成2021年和2021年规划项目储备,指导新增客户接入及配网专项工程改造。 第八步发布规划成果 开展与政府对接工作,邀请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论证和评审,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发布,逐步将规划变电站、线路路由等纳入区域控制性详规,将开闭站、配电室等纳入地块修建性详规。 图1“网格化”配网规划工作流程 三、特色亮点 (一)做细负荷预测,保证规划更加准确 “网格化”配网规划基于实测数据搭建典型负荷预测模型,明确了44类用户负荷用电指标,基于空间负荷预测法,以地块用电需求为导向,按照地块开发深度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负荷预测,便于全面预测区域负荷水平,准确掌握

22、地区负荷发展趋势。 (二)做实规划基础,保证与城市发展更加契合 “网格化”配网规划自始至终强调紧密对接政府,规划编制阶段 依据区域控规及时掌握地区发展需求;规划发布阶段联合政府开展评审和论证,并逐步纳入区域控规;同时,依托土地一级开发促成配网网架及管道规划有效落地,使得电网专项规划与区域发展规划更加融合。 (三)做深规划内容,保证规划内涵更加丰富 “网格化”配网规划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划导向,依据负荷预测结果,重点开展10千伏一次网架规划,统筹配电自动化和信息保护内容,并向上延伸至110千伏电网和管道规划,规划思路更加清晰,规划内容更加全面,项目储备更加具体,便于公司统筹安排配网投资与建设重点

23、。 四、实践效果 随着配网规划的逐步落实,xx电网将在实现“网格化”布局后,取得以下实践效果: 一是研究“网格化”配网规划方法。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创新提出并实践“网格化”配网规划方法体系,明确规划编制的方法、步骤、内容和原则,有效培养和锻炼了配网规划人才队伍。“网格化”配网规划方法已入选国网公司2021年电网规划典型经验库,并获得国网公司管理创新二等奖。 二是建立负荷预测模型和指标体系。利用营销信息系统选取现有用电客户样本3262个,分析并整理1.5亿个历史电量(2021-2021年)数据,结合度夏度冬负荷实测校验,初步建立14类用地性质和44类客户负荷预测模型,为准确预测不同用电性质客

24、户饱和负荷提供了直接依据。 三是完成“网格化”配网规划编制。遵循“做实、做细、做深”的理念,全面收集全市控规,将地区细分为4.4万个网格,依据每个网格特性,分别搭建配网网架,并统筹配电自动化、配电通信和电力管道等内容。完成20 14、2021年规划储备项目共计1871项;2021年,地区规划新建10千伏站点20211座、配电线路19136公里。 四是积极推进规划成果落实。结合网格化配网规划成果,建立健全对接政府工作机制,完成与16个区县政府的对接发布工作,并累计完成项目综合166项,落实电力管道213公里;与门头沟区政府签订配网统一规划建设协议,重点推进未来科技城、丽泽商务区及环渤海总部基地配

25、网建设,全年完成随路建设电力隧道22公里,电力管井33公里。 第三篇:基础日语课程中的协同模式与实践研究基础日语课程中的协同模式与实践研究 摘要协同教学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日语专业为依托,从师资协同和课程协同两方面,探索协同模式在日语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应用,旨在为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提供可能性参考。 关键词基础日语协同模式师资协同课程协同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21)03-0244-01 一、问题的提出 协同教学起源于美国,其创始人华盛顿大学教授夏普林对其定义有如下阐释:所谓协同教学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的

26、合作下,负责担任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教学或主要教学部分。国内研究者对其理解,可以概括为是一种教师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以教师个人为主的教学方式,由不同专长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对班级的学生采取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独立学习或者个别指导的方式,来完成某一单元或者某一领域的教学活动。 协同教学的实践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教师组织形式为基础的实践模式。具体包括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平行模式等、嘉宾模式等。二是以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为基础的实践模式,包括双科协同、多科协同、主题式协同等。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日语专业为依托,以基础日语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师资协同和课程协同两方面探索协同模式在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改革中

27、的实践与应用,为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师资协同模式的构建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单一僵化,教师间无业务交流,教学资源分散,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这种背景,湖北文理学院日语专业“日语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协同模式与实践研究”课题正式启动。课程组选取基础日语课程为对象,尝试建立师资协同模式,将精读课程中的一名教师授课改为三位老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授课,组建“互补型”教学团队。这三名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呈梯形分布,便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向年青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也便于年轻教师传递新的教学理念,新老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避免思维僵化;同时三名教师教学风格迥异,有的生动幽默,有

28、的亲切和善,有的逻辑严密,便于教学团队满足不同性格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专业知识结构上教学团队注重取长补短,选取日语语言学、文学、文化等不同的专攻方向,这种互为补充的知识结构可以涵盖基础日语阶段的各类知识需要。创立教学团队后制定合理的团队目标。这里的合理目标指具体的、可实施操作的目标。日语专业在分析历年日语二级初次过级率的基础上,确立了将大二上学期的二级初次过级率提高至75%的目标。目标构建后采取有效的考核机制确保目标的实施。要求教学团队成员集体备课,共同探讨研究教学模式,以教材为对象,共同制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以课堂为对象,设计每节课

29、的教学内容及模式,包括重点词汇及语法的划定、教学环节及各授课时间的分配、板书及多媒体课件的构成比例、小组人数的分配和讨论内容;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同时在课堂结束后进行教学评估,包括是否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表现如何,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 三、课程协同模式的构建 基础日语阶段的核心课程包括日语精读、日语视听说、日语阅读、日本概况等。传统教学模式分为课程单独授课,课程间彼此独立,互不联系。而事实上,基础日语阶段的这些课程在内容和逻辑上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例如日语精读课程作为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在整个日语专业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日语精读的知识内容,可将其细化为语法、单词

30、、会话、听力、阅读、文化概况等,这些知识又与基础日语阶段其他课程如日语视听说、日语阅读、日本概况等课程知识内容有多处重叠与交叉。课程组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界定点,把握基础日语阶段课程间的横向联系点,统合精读、视听、阅读、概况等纵向课程体系,使课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课程资源统整后,不仅减少了课堂教学内容重复等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实现了“优质高效”课堂,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不同课程间的关联性,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型、探究型、合作型学习能力,建立完整的自我知识体系。 四、结语 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新模式通过创立科学的教学团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有效的考核机制,同时推进师资

31、协同和课程协同改革,从2021级两个平行班中选取一个班采用新模式教学,一个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跟踪调查,实验班的日语二级能力测试初次通过率达到85.7%,其中优秀率14.3%,良好率28.6%,日语专四通过率达73%,班级平均成绩74.95分,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和全国平均成绩。同时在“中华杯”日语演讲比赛及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等比赛中均有多名同学获奖,显示了较高的语言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开展师资协同和课程协同不失为日语专业改革的一种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钱丹杰,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21(05). 2刘晓剑.试论协同教学的团队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

32、2021(01). 3张晓希.基础日语教学新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增刊). 4林跃武,曹朝文.协同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教学管理,2021(09). 5刘迎春.“协同教学”的理性分析与实践展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21(03). 责任编辑:张丽 第四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革新策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革新策略 【摘要】 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计算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优化至关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基础性课程,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发展,掌握计算机操作环境以及计算机工作平台,有效应用常用性工具软件。

3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信息技能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革新策略,为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 计算机应用基础;问题;策略 一、前言 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方面需求愈发迫切,课程设计过程中也愈发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期望能够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学有效性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重要的标准。从近些年来看,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同学生社会学生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以及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促使学生增加计算机应用相关知

34、识与操作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课程相关创新发展能力。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基础操作方法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累积知识,那么就需要重视基础课程精讲细练,培养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志,实现素质教育改革有效渗透。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本课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主要教材,属于高校必修课程,高等教育不断普及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受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观念成就以及教学模式老旧等问题,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目前社会背景之下,计算机水平也是个人所需要掌握能力,计算机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学习就业与学生未来工作前途。计算机应

35、用基础课程教学对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与计算机水平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从目前来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坚持传统灌输性教学方式,不关注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教育。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需要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提升实践教学力度,有效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存在问题,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存在着较大差异 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有的学生是来自于大都市,有的学生则是来自农村,基础教学条件存在着差异性,这就使得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也存在着非常

36、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系统化学习计算机知识并且培养计算机技能,同时能够更加娴熟操作计算机,甚至一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国家认证的计算机相关技能证书。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很少接触到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从目前来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班级为单位,按照统一大纲与统一目标开展教学。 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从目前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多是采取教师多媒体讲解以及多媒体演示,进而安排学生能够在专业机房内进行实践练习,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进行辅导。在讲授知识点过程中,学生同教师无法进行有效实践互动,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由于理

37、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间隔比较长,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点遗忘,学习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计算机实践指导工作量加大。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时,学生大多是根据实验教材的操作步骤进行操练,操作结果同实验教材也是大同小异,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无法实现知识拓展与知识延伸利用。考虑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同计算机专业化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似性,更加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同时实践教学并没有依托于理论教学,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脱节,期末考核更加关注理论知识方面考核,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并不关注实践课程学习,进而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受到限制。 3、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从目前来看,

38、除了计算机专业,其他专业都是开设统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含基础知识内容、操作系统内容、办公软件内容、常用工具等等,一部分学生认为所涉及内容太过广泛,学习比较吃力,同时无法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和所学专业有效衔接,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学习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从目前来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都是配备了实践教学,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理论方面教学,这就使得实践教学作用逐步淡化。教师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案例或者习题进行按部就班的上机练习,认为仅仅依靠案例或是习题就能够达成实践目的,这就使得计算机实践教学成为了验证性教学,创新性能力以及主动思考能力不强,无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实践能

39、力和创新能力存在不足。 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革新对策 1、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念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促使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也产生较大变化。随着高校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这样促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多种学习平台和多样化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例如,目前最为有效课堂组织形式为翻转课堂,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为传统教学提供辅助,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方面限制,这就使得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就需要转变传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根据高校学生具体学习情况与学习特点,高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日常学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

40、能够规避在时间与空间方面限制,减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问题,避免学生出现枯燥情绪或者是疲乏情绪,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结合学生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开展更加有效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针对化教学,这样能够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各项数据,促使高校学生能够更加有效掌握学习的规律。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这样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解决实际学习问题,借助信息数据来检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资源以及反思教学资源,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 2、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综合素质 高校教学时,需要引导计算机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计算

41、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教学、科研和学习相结合,进而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科研教学有效结合,这样能够满足计算机教学改革需求,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大数据运用能力以及大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为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巨大的机会,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吸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规律,还能够为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供指导,将教学活动和大数据之间结合,鼓励学生能够结合学习步骤开展特色化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此外,高校需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工作。考虑到全校范围内所有的专业都需要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依靠目前专任教师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不得不使得

42、一部分行政工作人员来承担教学工作。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大多是因为工作需求具备熟练的基础性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本职并不是从事教学,因此在课堂组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培训。 3、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大数据促使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非常必要,那么就需要关注实际操作结果,还需要发现知识重要作用,进而做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诸如,翻转课堂、公开课以及微课程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高效掌握国内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先进教学方法,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现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转换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高素质人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需

43、求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计算机教师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困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提升高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此外,教学时数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出于未来发展考量,需要重视培养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保障教师具有足够的授课时间,实现应用知识有效灌输,不仅促使高校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五、结语 计算机应用领域逐渐拓展与深入促使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掌握必要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技能,这也是社会发展大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高校各个专业必修课程,

44、促使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工作平台以及计算机操作环境,利用常用工具软件来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这也是计算机教学改革重点与改革难点。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尝试,融入新思想、新理论以及新方法,逐步培养高校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创新能力,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利用计算机思维解决生活以及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生.试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策略j.才智,2021(33):11-12.2赵慧敏.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教学策略j.祖国:教育版,2021(11):8

45、7-88.3高飞.基于建构主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21(9):143-143.4杨静.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21(4):159-159. 第五篇: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

46、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_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主要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二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问题 尽管课程改革的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有些学科的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标准的陈述欠规范,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有了明显的改观,但高中课程内容的“繁、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课程评价有了先进的理念,但技术支持依然严重欠缺,例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缺少相应的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比如,对新课程实施的跟踪研究和评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原定于2021年完成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未能如期公布。课程改革不止是设计一个理想的方案,课程改革更是一种复杂的实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施过程恰恰是我们进一步确认应该做什么和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在三次调研中也反映出来许多试验区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会议纪要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