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守的内在价值, 信息的教育阈值 魏忠 庚商智能教育 作者简介:魏忠, 1968年 9月的第一周, 美国威斯康星州新格拉路斯中学开学了, 这个原本很小的学校缺席了三个学生, 校长一下子警觉起来, 原来本社区三位阿米什家庭的孩子决定不再读高中, 经过一番交涉, 本地教育部门决定破天荒地向三个家庭罚款 5美金。照以往, 这个不用电、不用现代医疗设施、不用汽车、不用律师的群体吃个哑巴亏也就算了, 然而这次不太一样, 有人帮着打官司!经过 4年的漫长官司, 最终阿米什家庭获得胜利。但是由于美国教育法属于州立法, 其他州的阿米什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很多阿米什人既为了满足州立法要求的 12年义务教育,
2、又满足祖祖辈辈的祖训:“读书读到初中就够了”, 在八年级毕业后, 继续在村庄的初中读四遍八年级。上述案例并不是想证明教育不重要、科技不重要, 恰恰相反, 阿米什人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在辩护词中, 阿米什人认为 (阿米什人不打官司, 因此也不是他们说的) 他们的家庭和社区教育比现代学校的高中教育成功得多, 而从 1972年到现在的近 50年时间也印证了这个结论:完全分散在现代美国几乎毫无交往的几千个阿米什村庄的 24万阿米什人, 是蝉联美国创业成功比例最高的族群。教育当然很重要, 但是如果将教育无限扩大, 将基础教育扩大到高中, 甚至将高中教育扩大到本科和研究生博士, 是否社会就更好了呢?
3、我想未必, 事实上, 教育在救济层面和扶贫层面是最成功的, 在精英层面和现代科技层面是不可或缺的, 除此之外, 夸大现代学校的作用, 往往是背离教育的原义的。而科技和信息是否也有一个正常的阈值呢?教育的含义很广, 因此泛泛地谈教育中的信息阈值很容易让人困惑。1999 年, 阿城钢铁更名科利华, 出了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宋朝第, 成为那个年代的IT首富, 原因是这家上市公司推出了一套针对中小学的在线学习资料“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 5.0”, 声称:“通过多媒体声光电多种信息处理, 为学生提供复习指导和习题练习以及虚拟仿真的学科实验室”。同时推出的一本家喻户晓的书学习的革命推波助澜。然而, 事实开了一
4、个巨大的玩笑, 科利华很快倒闭了, 而传统的学校没有消失, 坚持更加传统的信息模式的衡水中学用 17年时间证明了保守的信息更成功。事实证明, 信息载体、信息符号、信息技术, 每一种东西都有自身适用的阈值的, 超出了这个阈值, 就不再有效, 甚至起反作用。走过科利华, 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教育革命, 而大数据还没热透, 人工智能已粉墨登场。迎接创新的时代, 需要我们具有非常笃定的信息价值观和洞察力, 什么是信息和技术的阈值?其实, 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 信息背后的价值还是相对稳定的, 其稳定的核心素养也是具有丰富经验和阅历的教师能够判断的。而传统甚至保守的学校、校园, 按照信息论的说法, 都能用信息表达, 但是教育的信息新技术, 很可能筛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种情况下, 信息过载一方面意味着信息垃圾过多, 另一方面又意味着有益信息匮乏。因此, 教师在这个时代最大的价值是对信息的补充、筛选和设计。顺便说一句, 回顾过去 20年, 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未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太多的正向直接作用, 但是对于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试想, 过去 20年, 还有哪位只拿粉笔和纸制教案的年轻教师能够把课教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