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语境与新闻传播 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种语境成了新闻传播设置议程、选择话题和恰当表述必须考虑的两种背景、两种语境。 媒体应理性看世界。因为对普通民众来讲,媒体解读的世界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媒体看世界的视角也会成为民众看世界的视角。 媒体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两种语境,用中国和世界的双重视角审视中国、报道中国;以国际和国内的双重视角审视世界、报道世界。 张振华 如今的新闻传播已经处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无论是内宣还是外宣,再也不是自家人说给自家人听,自家人办给自家人看,再也不能偏居一隅、自说自话。因为中国的话题再也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话题,中国话题的背景也不仅仅是中国国内这个背景。国内、国
2、际两个大局、两种语境成了新闻传播设置议程、选择话题和恰当表述必须考虑的两种背景、两种语境。 新闻宣传已处在全球化语境下 所谓“全球化语境”是指什么呢?从中国及中国传媒的角度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话题”、“中国因素”的国际化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中国话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中国因素”越来越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可以说每个国家都在关注中国、审视中国、表述中国。但是,由于在国际舆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然掌控着话语权,因此有关中国的描述,西方媒体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再进一步说,由于西方国家一直持有
3、“西方本位论”,因此,任何可能导致西方世界被“弱化”、“边缘化”的发展都被认为是对其地位和利益的威胁。因此,西方在理解中国、判定中国、表述中国时,往往总是带有一种偏见、防范甚至敌意。他们绝不愿看到中国的崛起,因为中国的崛起意味着另一种道路、另一种模式的崛起。为了阻止中国强大,美国等西方国家抓住各种问题做文章,乱华、扰华、制华的既定方针不会改变。其中包括多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日振兴时,美国并未出现“德国威胁论”或“日本威胁论”;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著文反问:印度和中国都在崛起,为什么西方只把中国看做威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社会制度,经济的竞争仅仅被看做
4、经济上的事。而对中国的振兴,西方则不仅从经济上看,更从政治上看,所以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运出现重大挫折时,西方曾认定中国也必然会随即垮台,故而大叫“中国崩溃论”。但见中国不仅未倒,反而发展越来越好之后,立即抛出了“中国威胁论”。当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发展出现新的强劲势头时,又抛出了“中国世纪论”、“中国超越论”。这实际是一种异化了的、包了糖衣的“中国威胁论”。 不论是前类的唱衰中国、妖魔中国的“棒杀”,还是后类忽悠中国的 “捧杀”,都不仅会影响国际舆论、也会影响国内舆论,包括新闻工作者。 因此,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语境,中国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到头脑清醒,誉毁不惊,骂不为所动、捧不
5、为所惑,冷静地审视中国、报道中国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清醒地应对西方的不当舆论,另一方面应该引导国民对国情、国势保持清醒的认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国内问题的国际化,国际问题的国内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中国的持续开放,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越来越深、互动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势下,与世界无关的纯国内问题越来越少,与中国无关的纯国际问题也越来越少;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的特点越来越显现。总之,国内问题、国际问题互不相干的时代已经过去,彼此互为背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时代已经到来;同样,国内报道、国际报道互不相干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彼此互为背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时代也已
6、经到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报道国内问题时必须有世界的视角和国际的考量,报道国际问题时必须有国内的视角和考量。总之,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两种语境,用中国和世界的双重视角审视中国、报道中国;以国际和国内的双重视角审视世界、报道世界。既要做到国内问题在国内、国际两个语境下的得体表达,又要做到国际问题在国际、国内两个语境下的得体表达。 第三,中国信息的透明化,内宣、外宣界限的模糊化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进入“一人一媒体时代”,即由过去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进入“多对多的传播”时代。每个人不仅是受者,也可是传者;加之由于常驻和临时来华的外国记者,以及旅游、经商、留学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不仅使有关
7、中国的信息传播呈现了无隙性、即时性、全球性,而且使所谓的内宣与外宣的物理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地方事态再也不是本地域的事,地方媒体的传播再也不仅仅是地域性传播。地方事态也可能具有国际影响,地方新闻报道也可能成为国际传播关心的热点。 以上这些种种新变化,都要求广播电视必须重新审视在全球化语境下该如何做宣传、做报道。 讲究“全球视野”是时代的要求 所谓“全球视野”,首先是指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这个背景中做恰当的定位和表述,防止坐井观天、自我陶醉。例如,200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应当报道;但同时也应讲清楚,这个数字只是美国的1/42,全球排名也只是第130位。从而让
8、国人既看到发展,又看到差距。 所谓“全球视野”,还指要理性地看待国际事务,包括涉华问题和涉华舆论。防止偏居一隅,过度政治化、感情化地看待和报道某些事物。特别是由于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中国同发达国家的各种摩擦会越来越多。例如,随着中国出口的增加和竞争力的提高,中外贸易摩擦只会增多、不会减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日振兴,其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时,也曾遭到先发国家的非难和抵制,只是到后来,德日的产品靠质量、信誉才站稳了脚跟。因此,媒体应通过自己的报道帮助社会、企业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即我们的产品受到一些国家的非难和抵制在某种意义上是回避不了的一道坎。因此在报道中要讲明,中外贸易摩擦既是中国产品竞争力
9、增强的反映,也有反倾销法的滥用、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有政治歧视的存在,但也确有个别企业诚信缺失、政府监管和行业协会协调不力等原因。媒体在报道中应区别情况,该反击的反击,该自省的自省,不可一概地做过度政治化解读。重点在于推动国家、行业协会及企业的健全和完善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价值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以及维权应诉体系,从而提高企业抗击打能力和运用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这样的报道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博弈中走得更硬气、更坚实,走得更稳、更远。 所谓“全球视野”,还指世界事务大都是复合色而非单色,切忌对复合色事务做单色性解读,对各种利益相互纠合的事物做不切实际的过度利我性解读。例如,每逢外国
10、大选,媒体总喜欢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揣测即将上任的外国领导人的对华政策。当年布什上台,就认为他对华可能比较友好,原因是他是老布什的儿子,结果一上台就否定了中美原先确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代之以“竞争对手”。后来又发生了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跌到谷底。澳大利亚陆克文未任总理,媒体就炒作他懂中文,是“中国通”。日本福田康夫一接任首相,媒体又炒作他是“知华派”。如果某些外国内阁成员有中国血统,也往往成为媒体的炒点。其实“知华”不等于“亲华”,“中国通”不等于“爱中国”,有中国血统也不等于持中国立场。因为任何外国领导人都是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原则的。这种报道不仅于事无补,甚至会给当事人及我们自己造成被动。 再如
11、,对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中文,这可以报道,但不要简单地解读为学中文就是爱中国,因为有的人学中文是为了谋生,甚至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资助教学机构学中文,是为了有更多懂中文的人才可以做中国的情报。 所以,媒体应理性看世界。因为对普通民众来讲,媒体解读的世界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媒体看世界的视角也会成为民众看世界的视角。媒体要让民众理性看世界,自己必须首先能够理性看世界、报道世界。 所谓“全球视野”,还是指在全球语境中,我们要尽可能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和普世性思维来报道中国、报道世界。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我们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一系列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理念和命题。例如,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2、的理念;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理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理念;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几年我国根据联合国的安排,向多个国家派遣了维和部队,这是中国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承担大国责任的具体体现。但在相关报道中,维和官兵惯用的一句话是:一定“为祖国增光,为我军增光”。而非从完成联合国的使命、维护所驻国的安宁角度讲。这仍然是一种中国式思维、中国式表达,而非国际思维和国际性表达。 在国际报道上,要宣传好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周边国家则要宣传和体现“睦邻、安邻、富邻”的
13、外交方针。同时要宣传好中国在对待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跨国犯罪、艾滋病、大气污染,乃至全球气候变暖等威胁人类共同安全的一系列非传统安全因素问题上的态度、立场和举措。总之,在国际事务的报道中,要宣传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信息资料工作是做好全球化语境下新闻传播的基石 所谓新闻报道无非是新闻事实+历史背景。因为任何新闻都有它的历史依据和逻辑线索。而如何做好全球化语境下的新闻传播,信息资料部门也必须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两种语境对新闻传播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优化信息资料工作的内涵,扩展信息资料工作的外延。 从全球化语境下的新闻传播对信息资料工作提出的要求来看,目前信息资料工作存在
14、以下几点不适应。 第一,重国内资料,轻国际资料 随着中国逐渐地融入世界,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地影响中国,随着中国的发展变化越来越牵动世界的发展和国际舆论,新闻传播必须把各种国内和国际问题的报道放在中国与世界的关联性、互动性中加以审视和解读。因此,对各种国际信息、资料的支持性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全球化语境下,新闻传播要对世界关注的各种国内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引导,要对各种直接、间接涉华的国际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述,要对各种涉华舆论作出恰当的回应,没有充分的国际资料储备和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信息资料部门在信息的搜集和储备上必须扭转重国内资料、轻国际
15、资料的现象。 第二,历史资料多,现实资料少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问题丛生,新闻传播必须及时回应各种国际问题和涉华舆论。这就要求国际信息资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即时性和时鲜性。为此,信息资料部门必须对各种国际问题、涉华舆论不间断地跟踪,不间断地累积资料,以做到对一线工作跟得及时,保障有力。 第三,重保管,轻研究 历史是有思想的,信息资料是会说话的。信息资料运用得好,可以传播理念、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进行引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国际资料进行多维度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并在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或做成文章予以刊发,或做成课题提供政府相关部门或业内同行作为参考、借鉴。 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等西方
16、国家对中国的棒杀与捧杀究竟有怎样的表现?其背景脉络如何?根源用意何在?除了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及后冷战思维的原因,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值得我们自省、警惕和防范?围绕这个思路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并供一线部门形成文章,就可以引导国人建立一种成熟和健康的心态以应对各种涉华舆论,同时引导各部门做好自己的工作。 再如,2008年奥运会,“一方面它把中国置于整个世界之中,同时也把整个世界置于中国之中”,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宣传活动,中国媒体能否交出一个出色的答卷,就是一场考验。 究竟是当好东道主重要还是拿奖牌重要?媒体就应做出强有力的引导。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人民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拿更多的奖
17、牌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无可厚非。但比起拿奖牌来,当好东道主、办好奥运会更难也更为重要。能否承办奥运会更多地看硬实力,能否办好奥运会更多地看软实力。由于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硬件建设相对容易,软件建设则非一日之功,因此更要下大力气。多年来,我们的体育报道往往重奖牌而轻体育精神、人文精神,把奖牌与政治和国家荣誉联系起来。这次奥运会,如果媒体把国民对奖牌的期望值提得过高,不但会对运动员形成巨大压力,而且一旦获奖情况不如人意,还可能引发种种负面情结和负面反应,从而给奥运会蒙上一层阴影。 媒体报道过分强调奖牌,还可能使观众将体育小国、弱国和低水平选手边缘化,使其受到忽视甚至伤害。 针对这一问题,信
18、息资料部门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如何当好东道主、办好奥运会的种种实例多角度地加以梳理,供一线部门做成文章,引导社会和民众把精力、关注点、着力点放在当好东道主、办好奥运会上。 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开展人民外交,利用一个舞台,同时做多国人民工作的绝好场所。当年中国恢复参加奥运会的资格,在中国体育代表团走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场时,美国观众爆发的热烈掌声曾经温暖了多少中国人的心。推己及彼,人同此心。我们确实应认真考虑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人民应该如何展示自己。如果届时仍然出现那种被称之为“愤青病毒”、“爱国病毒”、“木马病毒”的现象,将会使中国蒙羞,使奥运会蒙羞。 针对这一情况,信息资料部门同样也应该通过对
19、其他国家举办奥运会期间工作人员、观众和国民向所有国家和所有选手都送去微笑和掌声的丰富资料进行梳理,进而做成文章、节目,引导观众和国民在奥运会期间展现文明、礼貌、热情、周到、大气、开放的现代中国人的新气质、新精神、新风貌。以期通过奥运最大限度地取得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知、认同和赞许。 显然,信息资料工作要针对上述类似问题在宣传报道上作出贡献、做出引导。首先,必须从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重语境的高度重视国际资料的积累;其次,在资料的积累上,不能被动等待,而应加强资料采集的主动性、主题性、目的性、指向性、规划性和前瞻性;再次,不能仅当资料的采集者、保管者,还应做资料的研究者;最后,不仅要研究资料,
20、还应研究国内外形势和新闻传播,从而不仅为一线提供资料支持,而且提供智力支持,即利用掌握的资料提供宣传报道的创意支持和策划支持。 这就要求信息资料工作者必须具备大局意识、宣传意识、创意和策划意识。通过自己的工作拉近同国内、国际两个一线编播部门的距离,使信息资料工作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闻传播中发挥更大的支撑性、建设性作用。 (作者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台长兼总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名誉院长,高级编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论文集往事如金、求是与求不广播电视散论,主编了中国广播电视新论、中国广播电视概要等著作。) (信息反馈请发至) 责编:曹晓娟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