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45101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 王建锋 甘肃省宁县朱寨初级中学 摘 要: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鼎盛于宋, 在清朝走向衰亡, 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 人类由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制社会, 奴隶主也演变成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制约, 巩固封建统治, 统治者不断探索强化阶层的方法, 科举制应运而生。本文选取科举制下滑阶段的明代, 对明代科举观念、形式以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深入分析。关键词: 明代; 科举制度; 影响; 引言虽然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的产物, 但它所代表的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进步。同所有事物一样, 科举制度也遵循一个由诞生到不断完善, 继而在达到顶峰后转向衰亡。科举制度

2、在宋代以后, 尤其是明清时期走向极端, 侧重点由选拔人才转为控制思想, 统治者专权的不断加强最终葬送了科举制。对此, 文中结合明代科举制发展状况进行具体研究。1 明代社会的科举观经过上千年的洗礼, 科举制被各朝代的统治者不断完善, 到了明朝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制度。可以说, 明朝是历史上最看重科举制度的朝代, 官员任命完全决定于此考核制度。这种对科举制度的盲目推崇, 表面看是绝对的公平公正, 唯才是举, 但其实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果。在明朝, 科举考试的权威高于一切个人, 甚至皇帝也没有直接任命官员的权利, 这就使得上至统治阶层, 下至学子们都形成一种错误的科举观念科举中第是唯一出人头地的方

3、式。科举观念的改变, 直接造成了士人思想动态的转变。明代本就重文轻武, 中第者多颇为自负, 认为有才学谋取高官厚禄是理所应当, 对政府和统治者并无感激和效忠之情。长此以往, 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就难以团结一致, 缺乏向心力, 这也是导致明在后期受敌时不堪一击的重要原因。2 明代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明代在科举考试的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将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严格上讲, 在乡试之前还要经过海选式的院式。乡试, 每三年举行一次, 只有通过院式的人才有资格参加, 由于人数众多, 乡试年又被称为“大比”年。乡试是以省为单位的考核, 由各个省份独立进行, 其中北京顺天府在北京城东南方

4、位的崇文门举办考试, 而其他各省业在各自贡院进行。明代乡试分为三个场次, 每场次时间为 1 天, 且两个场次之间时隔 3日。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所有中第者成为举人, 在明朝一般举人就会有到各地为官的资格。会试, 是仅次于殿试的最高级别的考试。它是由中央组织的, 由朝廷重要官员直接参与的全国性选拔活动。参加乡试的举人在两年后都有进入会试的资格, 会试同样三年举办一次, 地点在京城。由于考试时间多安排在二月, 因此会试又被称为“春闱”。会试也分为三科, 每科目考试单独一场, 每场长达 3 日。会试考试后两个月左右将发布中第名单, 所有考中的人都称贡士,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 是科举

5、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 由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殿试只设置一个场次, 考试内容集中于对热点时政的考察, 要求贡士们当场作答。殿试并不会对参考者进行拆退, 只是根据作答情况重新划分名次。参加殿试者皆为经过层层选拔出的精英, 殿试发榜也采用金黄色的纸张, 因此又称为“皇榜”、“金榜”。根据殿试所得的成绩, 将进士分为三甲, 首甲又由三人组成, 位居第一的为状元, 二、三名依次为榜眼和探花。3 明代科举的消极影响明代的科举制度虽然日渐完善, 但也逐渐沦为了文化专制的象征, 它给统治者带来的影响利弊共存, 但明显弊大于利。明朝日益僵化的科举制度, 大大降低了科举人才的素质, 无法达到从政人员的素质要求。

6、并且明朝的科举制存在贵族化倾向, 这是导致明朝吏治腐败的重要原因。明朝科举制度对社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透过以下两个角度, 我们能更加深刻地认识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1) 八股取士限制了人才发展:为了更好地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使他们心甘情愿的为统治阶级服务, 明朝在科举制度的内容上进行了严格规范采用八股文考试评价标准录用。八股文具有三个特点:其一, 考试内容均来自“四书”、“五经”, 试题内容单一;其二, 答题不得自由发挥, 必须严格依照程朱理学派的注释进行作答;其三, 答题格式体裁完全一致, 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构成, 由此得

7、名“八股文”。这种考试的方式和内容, 将科举制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性发挥到了极致, 但也造成了人才的扭曲。八股取士选拔的官员都是缺乏个性化思维, 只知道读死书的书呆子, 真正有思想的人才却被框在录用范围外。八股取士从源头上扼杀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来的是行尸走肉般任人摆布的奴隶, 这掏空了明朝统治阶层的智慧, 以至于导致明朝的迅速灭亡。(2) 盲目重文降低战斗力:虽然, 明朝吸取了宋朝灭亡的教训, 重视了武官选拔, 但它仍然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 甚至比宋代更严重。史料记载, 明朝一个只有六品的文官曾当众鞭打比自己官职高二品的武官, 该武官居然不敢还手, 任其羞辱。究其原因, 科举制度在

8、明代已经根深蒂固, 人们对文的崇尚不减反增, 而统治阶层表面上讲究文武并重, 实质上也对文官较为偏重。盲目重文导致明代武官缺乏, 在职官员也心有怨言, 抱负得不到施展, 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明朝的军队战斗力, 使得它在后期抵御外敌的战斗中不堪一击。4 结论科举制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它越来越不符合人类求知求真, 追求自我的需求, 因此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本文选取明代作为理论点, 详细介绍了明代的科举观念、科举形式以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以期为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明代的灭亡不仅仅是由于科举制度, 但这也是不可回避的原因, 这就启示大家追求公正固然不错, 但要把握分寸, 确认好立足点, 只有尊重个性基础的规范, 才是人才选拔的最好标准。参考文献1李世愉.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5. 2颜广文.明代观政进士制度考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2, (2) . 3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9. 4邹长清.明代庶吉士制度探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8, (2) . 5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沈阳:辽沈大学出版社 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