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发改办环资20171778 号为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 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 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新型城市发展, 提出如下意见。一、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重要意义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对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润滑油、废纸、快递包装物、废玻璃、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城市废弃物进行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的场所。基地与城市垃圾清运和再生
2、资源回收系统对接, 将再生资源以原料或半成品形式在无害化前提下加工利用, 将末端废物进行协同处置, 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新型城市建设的功能区。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68 号) 指出, 要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基本建立城市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提升城市废弃物精细管理水平, 通过资源高效利用支撑城市绿色发展, 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为安全、集中、高效处置城市废弃物提供了可行方案, 是大中型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破解垃圾处置“邻避效应”的主要途径之一。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3、通过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实现科学选址, 妥善处理与居住区的分布关系, 合理设计处置规模, 为城市发展提供有效保障;通过园区物质流管理、设备实时监管、信息公开透明的方式建设运营, 改善垃圾处置设施环境, 获得周边居民认可, 变“邻避”为“邻利”。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是明显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基地以科学设置、集中布局废弃物处置设施为切入点, 提高多种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 既可推进城市废弃物回收体系的有效融合, 提高回收效率, 也可实现分类利用、协同处置, 构建不同废弃物处置项目间的产业链条, 打造能源、水资源的集中供应体系, 打通项目间的能源流、物质流, 推动污染防治设施的统一建设、统一
4、运营、统一监管, 实现废弃物高水平利用。二、指导意见总体要求(一)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分类回收与终端处置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建设相结合, 着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推动建设一批高环保标准、高技术水准的废弃物综合处置示范基地, 弥补城市绿色发展“短板”, 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二)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 推进分步实施。坚持城乡统筹, 把基地建设纳入城市规划, 加强与各专项规划的协调统一, 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坚持突出重点, 加强协同处理。准确把握城市废弃物产排特点, 明确基地功能定位和资源化利用重
5、点, 加强基础设施共建、项目有效衔接、物质循环利用。坚持政府引导, 强化市场主导。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 鼓励采用PPP 等多元投融资模式, 引入第三方专业化服务, 强化政府环境监管责任。持技术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依靠科技进步, 推进废弃物综合处置关键技术突破, 建立健全各级管理网络、监督监测网络, 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生态优先, 确保环境安全。严格落实相关环境标准, 降低污染物排放, 防控环境风险, 实现基地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赢。(三) 总体目标到 2020 年, 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建设 50 个左右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基地服务区域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 30%以上,
6、探索形成一批与城市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 切实为城市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保障。三.指导意见重要任务(一) 落实选址, 统筹规划各地循环经济综合管理、环卫要会同国土、规划等部门做好基地选址, 充分考虑城市废弃物年处理量变化, 合理预留处理空间;统筹基地建设规划, 科学布局项目建设, 综合考虑废弃物产生、分类、收运、处置、运营、监管全过程空间需求, 做好项目衔接, 一次规划, 分期建设;将基地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优先保障土地供应。(二) 共建共享, 协同处置地方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 做好基地建设项目设计、规划、储备工作。优先推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及水电供
7、应、污染防治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各项目运行产生的废气、废水及固体废物, 要努力做到集中收集、科学处理、循环利用, 严防“二次污染”, 着力发挥项目间的协同效应。基地要统筹布局各类废弃物处置项目, 科学设置技术标准门槛, 推动企业间形成分工明确、互利协作、利益相关的合作关系, 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严格落实国家对危险废物的管理要求, 垃圾焚烧飞灰等危废必须做到安全无害化处置。(三) 完善收运, 信息互联城市环卫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按照“分类收集、规范运输、集中处置”的原则, 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规范储存和运输。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再
8、生资源、危险废物回收网络和设施整合, 实现有效衔接, 提高废弃物回收效率和水平, 为基地内各项目良好运行提供保障。基地建设要与城市环卫信息化系统做好衔接, 搭建基于物联网、GPS 等信息技术的城市废弃物收集、储运、处置信息平台, 打造集物流管理、废物流监控、生产现场监控、污染排放在线监测于一体的物流系统、信息与控制系统、综合服务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 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可视化, 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和水平。(四) 创新机制, 多元运营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要因地制宜建立新型、适用性强的基地管理体系, 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 参与基地建设和运管。支持符合
9、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用于基地重点项目建设。对符合规划的基地, 要比照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落实用地政策。完善垃圾处理收费政策, 提高收缴率。积极推行 PPP 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 引进专业化的投资主体和运营服务商, 推动建立各运营主体利益共享机制, 分类保障投资运营收益, 实现基地的高效、持续运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通过兼并重组等市场化模式, 连通上游回收网络、中游转运分拣网络、下游资源化利用设施, 完善城市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延伸与耦合。支持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政府、企业联合管理与经营模式。(五) 接受监督, 邻利共融城市循环经济综合管理、环卫等相关部门要按照绿色
10、发展的要求, 探索建立基地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融发展模式, 打造生态型、公园型资源循环利用基地, 实现基地与周边民众的和睦相处。要合理预留基地拓展空间, 依托基地及周边区域产业基础, 引入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关联项目, 大量吸纳当地居民就业, 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地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以及在厂区周边显著位置设置显示屏等方式, 及时发布各类废弃物项目运营情况, 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环卫部门要组织成立由周边居民代表、有关专家等各方共同组成的监督委员会, 不定期进入基地查看, 向公众反馈意见。(六) 部门协作, 加强监管城市循环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环卫部
11、门加强组织协调, 会同有关部门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优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做好项目储备, 研究出台有利政策措施, 为基地建设做好保障。城市环卫部门应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相应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系统, 强化即时监管能力, 对项目建设、基地运营、城市废弃物物质流向进行全过程管控, 确保城市废弃物进入基地合法高效处置, 保障基地稳定运行。各省级循环经济综合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推进工作方案, 确定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 并推动、指导具备条件的城市制定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努力打造一批城市可以依靠、居民可以信赖的废弃物安全高效处置的功能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示范引导, 加大支持力度,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2017 年 10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