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作业(十三)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明抗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了结之事,必须“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铲除短期得失之念,不致因小胜而浮,因小败而丧气”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国民党失去抗战胜利的信心C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路线D国共抗战策略有一定的一致性解析:材料中国民党认为抗战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需要持久的战争,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观点是相吻合的,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标志是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B 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C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答案:D2下面表格是日本统计的在某一战场中的日军伤亡数字。以下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上海方向 华北方向项目和时间死 伤 计 死 伤 计1937 年 8 月 234 1112 1346 615 2367 2982同年 9 月 29 日前 2528 9806 12334 2300 6262 8562同年 10 月 14 日前 3908 15843 19351 不明同年 11 月 8 日前 9115 31259 40374 不明A.表明中国抗战减轻盟军压力B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结果D中共持久抗战日军伤亡巨大解析:194
3、1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A 时间不符合题意;从战役时间、地点信息看,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故 B 正确;1937 年抗战中我国处于防御阶段,C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共持久抗战” ,排除 D。答案:B3张自忠将军在一次会战中向总指挥李宗仁汇报时,讲到自己率领的第 59 军在两次山东临沂战役中伤亡惨重,但也成功地粉碎了日军在该地会师的计划。该会战最有可能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2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解析:根据“总指挥李宗仁” “成功地粉碎了日军在该地会师的计划” ,结合所学可知,1938 年徐州会战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此次会战予以日军巨大打击
4、,还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故 C 正确;淞沪会战地点在上海,太原会战地点在山西,枣宜会战地点在湖北,与材料“山东临沂战役”作战地点不符,排除 A、B、D。答案:C41944 年底美国将军魏德迈评价道:“在我奉令接替史迪威(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时,上述四位政治顾问为戴维斯、谢伟思、卢登与伊默生他们的报告一致苛责国民政府,而且都对共产党大捧大吹。 ”这反映了当时( )A共产党统战政策取得了成效B美国与中共建立良好关系C国共两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已中断解析:从材料中“他们的报告一致苛责国民政府,而且都对共产党大捧大吹。 ”可以明显的看出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以及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受到支持与拥
5、护,故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无法得出;C 选项错误,当时国民党拥有绝对的抗战领导权;D 选项错误,不符合史实。答案:A5中共中央军委电文:“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这次战役实施( )A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B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C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解析:根据“陈邓” “徐蚌线” “徐州及其附近” “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可知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故 B 正确;刘邓大军挺进
6、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A 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三大战役结束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淮海战役 1949 年 1 月 10 日结束,平津战役 1949 年 1 月 31 日结束,故 C 错误;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D 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答案:B6下列诗句中,描述 1947 年下半年人民解放战争战况的是(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B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3C “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析:“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不选 A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的是红
7、军长征时越过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不选 B 项;“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描述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即1947 年下半年开始战略反攻,是刘邓大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所以选 C 项;“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的场景,不选 D 项。答案:C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整个抗日战争,是靠两个战场支持的。这就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民党掌握了政府,它有几百万军队,可以调动全国资源和人力。正面抵抗日军的进攻,当然非它莫属。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因此,对正面战场作战的军人,我们要肯定他们的功绩,高度评价他们的
8、牺牲精神。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反过来也一样,只有敌后战场,没有正面战场,中国的抗战局面会更艰苦,付出的牺牲会更大。抗战坚持到胜利的把握也是不大的。摘编自张海鹏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材料二 抗战初期,作为国家主力部队的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但难以抵御日军凶猛的进攻势头,日军很快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国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挥师挺进敌军后方,使日军的“后方”变成了令其寝食不安的“前方”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使日军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超过半数以上的日军及几
9、乎全部的伪军被牵制于后方进行针对敌后抗日武装的所谓的“治安战” 。摘编自王建朗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缺一不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两个战场的不同。(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抗战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答案:(1)特点:自身贫弱、外援不足,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两个战场;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抗战初期主战场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战略相持、反攻阶段敌后战场起到了关键作用。(2)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不同:领导政党不同(正面战场由国民党领导;共产党领导了敌后战场);抗战方针不同(正面战场主要依赖政府和军队;敌后战场贯彻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抗战方式不同(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为主;敌后战场多表现为游击战);抗战结果不同(中国军队虽在正面战场英勇抵抗,但丧师失地;敌后战场虽装备低4劣,但成为抗战中后期的中流砥柱)。(3)态度:历史地看待,不戴有色眼镜加以全盘否定;全面地看待既不否定正面战场初期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也不否定其后期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