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管税提高征管质效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发展,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的不断创新,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加大。怎样突破这个困境,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信息管税。信息管税,既是解决当前我市税收征管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我市地税部门长远性的基础工作,是逐步破解我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这一征管难题、全面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我市地税系统信息管税的现状 我市地税系统信息化建设自2003年10月正式启动以来,硬件、网络等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325万元,拥有计算机2434台、服务器15台、路由器21台、交换机120台;网络方
2、面使用100M带宽的线路1条、50M带宽的线路1条、15M带宽的线路1条、10M带宽的线路24条、8M以下带宽的线路51条;现有49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计算机信息类工作;共有各类软件35套。这些硬件、软件和网络等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以及对信息管税工作的不断探索,我局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积累了一定的信息管税工作经验,已初步具备信息管税的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信息管税的理念初步形成。以前我们不谈信息管税,强调比较多的是以票管税。因为在当时环境下还没有更多的电子信息,也没有更多的第三方信息,以票管税还算比较好的办法。现在我们逐步意识到信息管税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
3、水平的必由之路,信息处理能力是适应信息管税的必备素质。 (二)软硬件的建设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地税系统人均拥有计算机1.13台,硬件基础建设得到夯实。现已形成以征管系统为核心,办公自动化系统省以下全面覆盖,网上办税系统、“两业”管理系统、个人所得税扣缴系统、货运发票系统等一批专业征管软件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大格局。 (三)治税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利。一是地方政府推动信息管税的决心更大,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源控管工作意见的文件,使实施信息管税的举措更加坚决。二是建立了社会化协税护税体系,与工商、房管、国土、发改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定期到相关部门采集、获取涉税信息,为税收征管和税
4、收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四)税收征管的质效不断提高。现在,我市从市局到县(市、区)局、从税务分局到税收管理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税源管理格局。全市18302户企事业单位、86815户个体工商户已纳入征管系统管理;有10991户企业正常实现网上申报,网报率达60.05%;92.45%的个体户实现了银行批扣;安装POS机105台,近八成税款通过网络和POS机征收入库,通过推广使用信息化办税手段,拓展了纳税服务范围,提高了纳税服务能力。 (五)监督保障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应用系统的运行,尤其是2009年以来征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发票预警系统的成功上线,实现了税收征管各环节在信息共
5、享基础上相互监督制约;上级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与基层税务人员的征纳行为实现了监管,有效制约了税务人员征管随意性,推动了税务干部队伍建设。 二、信息管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虽然我局在信息管税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和有益尝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认识的程度不够深。有的税务人员“以偏概全”,认为购置了一些设备、建好了几个网络、开发了几个软件就是信息管税;有的税务人员“置身事外”,认为信息管税是信息中心和征管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有的税务人员“心存顾虑”,担心信息管税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削弱自由裁量权。 (二)信息管税队伍的力量不
6、够足。从专业素养看,我局共有干部1799人,其中各级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只有49人,占全系统干部的2.72%。从综合素质看,信息管税既要有很好的税收管理知识和经验,又要有很强的计算机网络等知识,这就使我局的信息管税人才显得更加的薄弱和匮乏。从动态情况看,我局人员老化现象非常严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这就很难适应信息管税工作的要求。 (三)信息质量的标准不够高。一是没有一部省、市、县、分局的信息采集职责和数据采集标准的制度规范,致使信息采集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二是地税部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无从掌握,对企业的账户资金难于监控,对股份转让或扩股增资信息则根本不能及时掌握。三是信息交换平台尚未建立,对一些有
7、重要价值的第三方信息难以采集到、采集全,地税部门仅仅依靠协调来实现外部借力显得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四)信息应用的能力不够强。一是由于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彼此独立,资料不能共享,浪费了现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规律。二是数据的分析应用水平不高。在信息的横向比对、纵向分析、深度利用等方面,只能完成“表对表、账对账”的简单比对分析,不能够透视数据查问题、通过信息找税源,信息管税的水平还停留在一般化和浅层次。 (五)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不够紧。一是业务与技术融合存在脱节。在制定、发布税收政策时软件修改未能同步,造成部分政策制度游离于信息系统之外;在征管软件投入运行后,各项税收业务发生变化时,没有再对税收业务
8、规程进行更新,导致出现错误的操作。二是信息化软件种类繁多难共享。目前办税服务厅岗位需要在征管系统、货运发票系统、个税扣缴系统、网上报税系统、发票税控系统操作5个互不兼容的软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推进信息管税,提高征管质效的思路和建议 (一)更新税收管理理念,强化信息管税的意识 一要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这个理念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税务机关就是通过纳税服务,通过税收执法促进纳税人能够遵从税法;二是根据纳税人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对风险高的一种策略,对风险低的另外一种策略;三是把有限的管理资源用在风险比较大的纳税人身上,而不是平均分配管理资源,避免因纳税户
9、的大量增加而使每个税收管理员所承担的任务直线上升。 二要树立“数据质量为本”的理念。数据的采集是信息管税的基础,原始数据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信息管税工作的成效。所以,我们要知道有价值的信息数据在哪儿,另外还要知道这个数据收集起来后给谁使用并把它用在什么地方,不要以为把数据往数据库里一放就完事了,我们一定要有质量就是数据生命的意识,宁缺勿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数据质量。 三要树立“业务与技术相融合”的理念。信息管税的过程,实际上是税收业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业务与技术的关系好比是大脑和神经的关系,税收业务是这个大脑,我们建立的信息系统是神经,大脑离不开神经,神经离不开大脑,离开以后就没有
10、用了。同样业务跟技术也是互相推动的过程,在一个时期可能技术发展相对快一点来推动业务,在一个时期可能是业务推动技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二)健全工作管理机制,保证信息管税的有效实施 一要完善内部信息管税工作机制。要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信息管税的领导和管理;要调整部门职能和职责分工,理顺信息管税职责体系,实现信息管税工作由征管部门牵头,信息中心由技术服务中心的单一职能向“技术服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风险评估中心”的职能转变;要制定信息采集职责和数据采集标准的制度规范,防止异常数据进入系统,严把数据入口关;要制定数据审计规则,实行系统自动纠错和校正,及时发现异常数据,以清理垃圾数据,提高数据
11、质量;要建立数据处理分析发布制度,定期出具数据处理分析报告;要建立信息管税内外部考核制度,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考核机制,定期研究分析、定期督导通报、严格落实奖惩。 二要建立外部信息交换协作长效机制。要加大研发推广使用“市社会综合治税信息交换平台”的力度,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源控管工作的意见,推进与工商、房产、国土、发改、交通等政府部门和单位涉税信息交换,努力获取第三方信息,推动信息管税落实;要建立本地企业主管税务机关与异地有关联业务关系的上游或下游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之间的涉税信息交换协作机制,防止税款流失。 (三)拓宽数据采集范围,为实施信息管税奠定基础 一要全
12、面采集纳税人在征管过程中形成的涉税信息。要遵循真实、完整、及时的原则,全面准确采集纳税人设立日期、经营范围、投资总额、开户银行、账号、总分支机构、投资方等各项基础信息,使用“两业”管理系统网络开具发票、税控装置开具发票等各项发票信息、使用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和纳税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采集的申报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等涉税信息。 二要尽最大努力拓宽渠道搜集第三方涉税信息。要加大研发推广使用“市社会综合治税信息交换平台”的工作力度,通过信息交换平台的实时传输功能,广泛搜集工商、房产、国土、发改、交通等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涉税信息,以拓宽涉税信息来源渠道。要通过与异地有关联业务关系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间的涉税
13、信息交换协作机制,定期获取与本地企业有关联业务关系的纳税人的各项收入等涉税信息。要积极采集纳税人的对外投资、利润分配、投资分红等其他涉税信息。 (四)加强数据质量监控,提高信息管税数据质量 一要依靠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数据质量监控。各地要指定专人通过省局征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和发票预警系统对税收征管数据进行监控,充分发挥其预警提示作用,及时对疑似问题数据进行处理。 二要定期开展征管数据检查和巡查。征管部门要按季对税收征管数据进行巡查通报;基层一线税务人员要认真做好错误或不符合逻辑数据的修正和垃圾数据的清理工作,确保数据质量。 三要提高搜集的外部涉税信息的质量。要采取人机结合比对的方式对外部搜集的涉
14、税信息进行逻辑性审核和进一步加工整理,确保搜集的外部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五)深化数据分析利用,提高信息管税质效 一要深化内部涉税信息分析利用。要依托“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各业务部门要对征管基础管理、税收与经济宏观关联情况、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涉税风险点进行认真梳理,定期开展征管状况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现有征管状况分析指标体系。要发挥征管系统的主体作用,开展对纳税人领购发票、纳税申报等涉税信息的综合分析,以充分利用分析结果对纳税人分类实施信息管税。 二要深化外部涉税信息分析利用。要利用工商、质监的户籍信息,进行登记信息比对,从源头上加强纳税人的户籍管理,防止漏征漏管。要将
15、从国税部门搜集的增值税管户收入申报信息与征管系统申报收入信息进行比对,对存在问题及时核查,防止税款流失。要将从房地产管理部门搜集的房地产企业的房屋销售、预售信息、产权办理情况等信息与纳税人申报销售收入进行比对,对其差异及时进行核查处理。要利用发改、住建、交通部门的项目审批、核准等国民经济安排计划及其投资信息、建设进度及完工信息,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税源监控管理,努力堵漏增收。要利用与异地有关联业务关系的纳税人涉税信息与本地企业纳税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检查处理。要将从其他渠道搜集到的企业投资、利润分配、投资分配等经营盈亏信息与纳税人的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其收入、成本、费用及所得情况,加强
16、对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三要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实现内外涉税信息的综合利用。要做好纳税评估通用模型的应用工作,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工作中,做好市局已下发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纳税评估通用模型的应用工作。 (六)推进业务技术融合,为信息管税提拱技术支撑 一要建立软件“通用平台”。要由信息中心牵头,各业务部门配合,按照“口径统一、信息共享、便于利用”的原则,对现有使用的30多套软件进行优化整合为“通用平台”,简化操作流程,提高软件应用效果,服务信息管税。 二要构建信息管税工作平台。在建立软件“通用平台”的同时,一是加快研发推广社会综合治税信息交换平台,建立与工商、房产、国
17、土、发改、交通等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涉税信息交换机制,解决第三方数据信息的来源问题,为实现社会综合治税的信息化支撑奠定基础。二是构建三方数据信息应用平台,要依托省局征管核心系统和信息交换辅助平台,建立功能强大的三方税收数据信息应用平台,利用“三方数据信息应用平台”,注重涉税数据信息增值利用,将数据信息转换成涉税成果。三是研发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建议省局在积聚全省地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智慧和经验的基础上,将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转变成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业务流、工作流、任务流,以最大程度地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四是搭建全省统一的综合纳税服务平台,将12366纳税服务热线、门户网站、短信平台“三网合一
18、”,拓展网上在线服务功能,推进网上认证、网上申报、批量扣税等多元化申报方式,扩大网络发票范围,为全省纳税人提供集互联网申报、认证、网络开票、扣款、咨询和投诉等省集中、一体化的纳税服务。 (七)提升干部综合素质,为实施信息管税提供保障 一要强化信息管税教育,使信息管税成为税务人员的自觉行动,让税务干部能从信息数据中找问题、查原因、问绩效,不断拓展数据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二要建立税务干部信息能力评估制度,促进干部自觉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全体干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要按照分层培训的原则,对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分别结合其工作岗位,进行针对性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熟悉税收业务又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信息管税的不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人才资源保障。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