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谈初中语文创意教学设计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课文之丰富多彩,盖不能用同样的方式和方法来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对课堂教学要有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创新意识的语文老师总能将一册教材中30篇左右的文章调制成一道道精美的“菜肴”,让学生心旷神怡;而缺乏创新意识的语文老师总是将一篇篇课文上成了味同嚼蜡的“八股文”,让学生索然无味。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意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谈谈自己文本细读的体会以及实施创意教学的过程。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小事,故事发生在滨海城市哈佛尔。小说中“我”的父亲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
2、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不过,在晦暗的天幕后面,他们似乎看到了灿烂的阳光: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我”的叔叔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然而,一次邂逅揭开了一出悲剧:“我”的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遇见了早已归国的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竟成了衣衫褴褛的小贩。这对“我”的父母
3、,不啻晴天霹雳。他们从虚幻的幸福峰颠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由此,他们对于勒的看法和态度又发生了突变: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又重新变成了“贼”和“流氓”。菲利普夫妇不仅当时不认同胞骨肉,而且返回时改乘船只,“以免再遇见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比十分鲜明强烈,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主题思想。小说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虚写和略写了过去和未来,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其取材与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详略得体,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一线的教师争议颇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无可
4、厚非。教参上认为是揭露在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所以始终坚持批判的态度。实际上,我们站在人性的立场上,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看,我们就会发现菲利普夫妇其实也有难言之隐,他们对于勒的态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尽管菲利普夫妇身上有着极端的贪婪和自私,但是贫困的现实让他们不得不强烈地期盼着发迹后的于勒回归,但在现实残酷的真相面前,他们又不得不选择逃离。这些都是生活的真实,是活生生地反映真实的生活。享誉世界的莫泊桑不可能仅仅是为了批判这两个可怜的人,而是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生活最真实的一面,有时候生存问题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亲情、尊严等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变得苍白无力。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伦
5、理,值的我们每一个去认真思考。莫泊桑的伟大就在于将这个问题严肃地、毫无掩饰地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凭着良心抉择。 作为初中阶段的一篇经典课文,如果我们始终坚持对菲利普夫妇最直接、最尖锐、最无情的批判,那么课文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浅薄的说教教材。假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视野更多地关注在于勒身上,我们就会发现于勒被赶走、被训斥、被抛弃,其实是罪有应得。被亲情抛弃固然是让人心生怜悯,但于勒本性中的劣根性让处境艰难中的人很难相信他,接纳他、亲近他。 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我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单向性的批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辩证思维,有意识地实施创意教学。教学环节大致如下: (1)音乐导入。课前播放陈
6、升演唱的流浪歌,体会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为学生进入文本做好情感铺垫,同时也为“于勒”的出场做准备。 (2)读题质疑。读课题,质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于勒?菲利普夫妇?“我”?)说出理由。 (3)梳理线索。初读课文,用小标题梳理情节线索: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4)体会形象。教学手法主要是抓住对比写法,体会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出现前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巨大反差,进而体会菲利普夫妇自私、冷漠、势力等性格特点。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形象,进而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5)言说“金钱”。古往今来,人们对金钱物欲的渴望,往往会超越真理、良知
7、的防线,我们应当理智地看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下面通过做一则小练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 (6)深入探究。小说把批判的矛头直指菲利普夫妇,因为他们身上有着极端的贪婪和自私。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如果菲利普夫妇一家家境殷实,菲利普夫妇还会那么强烈地期盼于勒回归吗?还会厌恶、逃离困顿中的于勒吗?对于小说的结局,于勒就难道没有半点责任吗?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对小说的主题进行再探讨。 (7)创意表达。如果于勒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他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根据小说内容,开展合理想象续编故事。 小结: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能用心钻研教材,将创意与巧思融入教学中,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整个学习过程也轻松有趣。置身这样的课堂境界中,学生内心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同时也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在教师、学生、文本的三者自由深入的对话交流中,语文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中也会有“如沐春风”“如入佳境”般的感觉。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