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概念的呈现体现层次性在教学中加强问题意识循环小数教学案例.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441924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念的呈现体现层次性在教学中加强问题意识循环小数教学案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概念的呈现体现层次性在教学中加强问题意识循环小数教学案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概念的呈现体现层次性在教学中加强问题意识循环小数教学案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概念的呈现体现层次性在教学中加强问题意识循环小数教学案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概念的呈现体现层次性在教学中加强问题意识循环小数教学案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培 训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 郭洪策,09年全县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 课时教学目标,一、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 【案例1】二年级上册“认识角”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2)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教材对该教学内容定位在“初步认识”的层次上,在编排教学内容时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观察实物、折折、拼拼、比比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案例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的不足在于没有指明学生认识角的途径,对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知道角有大小”缺乏明确的表述,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也同样没有明示。这样做,容易导致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

2、随意性。,2、目标过大 【案例2】三年级上册“认识简单的分数”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认识分子、分母、分数线;会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相应的操作结果,或用适当的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会利用图形或操作来比较分子都是1的简单的分数的大小。,(2)数学思考目标:对具体情境中出现的分数能用自己的语言作出解释;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3)解决问题目标:会用简单的分数表达一些简单事物的信息;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解决问题的想法。(4)情感态度目标:主动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能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信心。,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

3、规定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的目标,这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个可期待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然而,这并不是说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毕其功于一节课”,可以“集诸目标之大成”于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小学生数学认知活动的特点,做到有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案例中这位教师确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说既全面又具体,但细细分析又觉得琐碎繁杂、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似乎有“人为割裂肢解”之嫌疑。教师果真依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极有可能导致教学活动的浅尝辄止、无序零乱,效果只会“欲速则不达”。,3、目标过高【案例3】三年级下册年、月、日 课标的教学要求是认识时

4、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与闰年以及各月的天数。但有些老师却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能灵活计算事情发生的经过时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有甚者让全班学生大量练习类似这样的题目“5月1日是星期四,爸爸去上海出差,6月1日回来是星期几?”大多数学生往往做得愁眉不展。殊不知,这样提高了难度,学生学得吃力,还会产生厌学情绪。,4、目标过偏【案例4】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2)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3)能比较熟练地认、读、写简单的分

5、数。这个教学目标就只预设了学习的结果,没有体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二、如何设计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 第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要走出偏差的误区,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依据教材特点、学情实际,确立教学基点,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度。,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简单购物的生活体验,并且对购物活动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学习了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学会简单的购物,了解元、角

6、、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第二,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 融合。 例如二年级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参与学

7、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第三,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 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层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例如小学三个学段都有可能性,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小、最后体验事件发生的几率等可能性,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级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

8、逐层完善。,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就同一内容达成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准确把握学生课前目标的达成度,而后分层提出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课时,为了兼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了这样教学目标:(1)一般学生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2)基本功好的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两个目标难易有别,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此时的高层目标也是另一部分学生的指导性目标,可能不用多久他们就能“跳一跳摘到”了。,把握尊重

9、与创生 教材的尺度,一、什么是真正“用教材教” 使用新教材以来教师在课前预设环节遇到的一些问题:1、复习铺垫的设计。现在新编的教材,基本上不再出现新知识前的复习、准备或过渡内容。以致有教师问:是不是数学课堂上不要需要复习环节了?,2、教学手段的选择。 一般认为,选择教学手段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应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手段。,3、巩固练习的补充。经常听到教师抱怨新教材配备的练习偏少。不可否认,教材需要修改、完善,但教材不是题库,面对减轻学习负担的社会诉求,教材中的习题必须严格精选。因此,即便改进之后,还会众口难调。,二、“用教材教”就是用好用活活用教材 “用教材教”至

10、少包含3个层面的含义,即用好、用活与活用教材。,1、用好尊重教材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教师要从以下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1、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2、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3、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4、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5、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2、用活理解教材 用活教材,就是以教材作为原型和范例,在依托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和延伸,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1)点亮教材细节。 (2)填补教材“空白”。 (3)开发习题资源。,3、活用创生教材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教材有深刻和独到的见解,对教学有独特的思路和设计,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提出挑战,作出有个性的演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创造出有益于师生对话的氛围,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