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蜡染艺术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黔东南“亻革”家人蜡染为例 廖桂英 四川音乐学院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 高质量并且有特色的餐饮空间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愈加被重视, 餐饮空间已不是单一的就餐空间, 更多的是传达出浓厚的地域文明和饮食特色。本文将“亻革”家人传统的蜡染工艺、图案、色彩应用到餐饮空间布局、立面设计、家具陈设、装饰色彩、空间主题营造等方面打造出新的餐饮空间和赋予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 以保护当地民族文化为主, 采取民俗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突出“亻革”家人独特的餐饮文化特色, 具有挖掘与继承、传播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术价值。关键词: 餐饮空
2、间设计; “亻革”家人蜡染; 传承; 创新; 收稿日期:2017-9-11Received: 2017-9-111 引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多民族汇聚之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 80%以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如何深入挖掘这些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并将之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 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 一直是学术界与商业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将传统的“亻革”家人蜡染融入餐饮空间设计中, 使原本平淡的空间赋予独特的民族特色色彩。本篇论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亻革”家人
3、鲜明的蜡染文化特征为背景, 以“亻革”家人蜡染特色餐厅设计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亻革”家人餐饮文化与蜡染文化进行分析, 采用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体现“亻革”家人蜡染特色, 使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 在传承中逐渐丰富、发展民族特色的内涵, 弘扬宝贵的蜡染特色。2“亻革”家人传统蜡染特色“亻革”家人 (亻革, 音 g) ,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 多以村落形式沿山体居住, “亻革”家人居住最集中的村落为枫香、塘都、野落、岩寨、上望坝、下望坝等 14 个自然村寨。“亻革”家人民风淳朴, 至今依然保留着农耕文化和纯手工民族特色, “亻革”家人无文字, 将历史记录在图案里是“亻革”家人独
4、特的民俗表达和记录方式, 其中在服饰上的蜡染纹样, 是体现“亻革”家人独特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亻革”家人蜡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印染工艺, 蜡染色彩多为蓝底白花, 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织于布而染之, 既取蜡, 则花纹如织。”, 这一古老技术至今仍保存在“亻革”家人手中, 保留下来的“亻革”家人传统蜡染工艺见证了“亻革”家人悠久的历史文化。“亻革”家人是使用蜡染最广泛的少数民族之一, 除了制作服饰以外, 也用蜡染制作门帘、挎包、被单、枕套、桌布、包袱巾等各种生活用品, 显示了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亻革”家人传统蜡染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素材多取材于与民众生活相
5、关的事物, 纹样组合主要以民族信仰、图腾神话为主, 更多的则是动植物的简化形式, 常见的纹样有蝴蝶、燕子、鱼、蝙蝠、石榴、野花、太阳、水波等;造型以线条、几何形为主, 通常以点线装饰其间, 形成物中有物、物连物的形状, 并且普遍应用二方或四方连续骨架构成图案;形象大胆变形, 给人一种强烈的装饰性感受, 艺术形象中含有丰富的文化隐喻, 运用感性形象“龙风图”、“山水雀鸟”、“蜂蝶飞舞”等图案, 把“亻革”家人内在的情感投射到视觉感知中, 对其进行形象化表达, 使其人格化、理想化, 由超越世俗的现实生活进入自由的主观审美世界, 演绎出了“亻革”家人民族淳朴炽热的精神情感, 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
6、向往。“亻革”家人传统蜡染不仅融合了贵州其他少数民族蜡染工艺的特质, 而且在自身工艺方面对选材、制作过程等都非常考究, 更趋精细、复杂。材料上, 主要原料是布, 以棉胚布为主, 也常使用白麻布;蜡为蜂蜡, 现因白蜡松脆、价钱便宜等原因多选用之;染料为卤灰汁、适量蓝靛、白酒调制而成的泥状兰靛染料;其他辅助材料有瓦钵、火盆、染桶、木板、铁锅、肥皂、竹片等, 瓦钵、火盆用以熔蜡, 染桶用来染色, 平木板用来垫布块描蜡, 铁锅与肥皂用来皂煮与脱蜡, 草杆或竹片用来量取距离, 剪纸花样用来调整造型位置。“亻革”家人传统蜡染是民族文化内涵与形式符号的统一, 其艺术发展的核心点在于表现内容与手法的再创新。“
7、亻革”家人传统蜡染既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又是民族文化不断创新的艺术创造, 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贵州蜡染工艺, 完好地保留了“亻革”家人传统蜡染手工艺的实用性特点, 而且在其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伴随着“亻革”家人的生存与繁衍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效果与特有气质, 表达着“亻革”家人朴实的意念追求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孕育着“亻革”家人丰富的民俗内涵和哲理。将“亻革”家人传统蜡染作为品牌特色符号, 提取其文化元素, 分析民族特色与现代餐饮设计的关系, 运用创新的表现手段, 成为当地具有特色的餐饮品牌。3“亻革”家人传统蜡染在餐饮空间设计的运用3.1“亻革”家人蜡染在餐厅设计中的定位餐厅设计除了要
8、满足对于环境的基本设计要求以外, 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所在餐厅设计中民族特色的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 为空间环境设计寻找到准确的定位, 使之具备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地域特征。“亻革”家人民族特色在餐饮空间中的设计定位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适应性分析: (1) “亻革”家人蜡染历史悠久, 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目标消费群体应是“亻革”家人或对“亻革”家文化具有兴趣的顾客为先导, 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场所空间, 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审美体验, 因此在餐厅设计中, 对于“亻革”家人蜡染的选择首先应该与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兴趣点相互协调; (2) 餐饮空间的地域性历来不是以行政区域划分的, 而是从历史形成的饮食
9、特点来区分的, “亻革”家人在不同的节日都会运用到蜡染, 体现了蜡染的应用广泛, 表达出他们对蜡染的喜爱;在餐饮空间设计上运用“亻革”家人蜡染, 借助空间形态意蕴之美来提高其餐饮文化风格的辨识度, 如以色彩、材质、肌理、陈设、器物、装饰图案等富有民族性的设计手段来突显其地域的特点, 并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和技术手段加以创造性诠释, 从而有效传达出“亻革”家人传统蜡染的独有魅力。3.2“亻革”家人蜡染在餐厅设计中的表达“亻革”家人蜡染在餐厅设计中的表达, 不能单以蜡染符号或图像的模仿, 而应先将蜡染纹样及图案造型转化为民族设计语言, 深入到民族文化的精神领域, 注重对其历史人文内涵的挖掘和提炼, 运
10、用现代的设计理念与表现方法, 对传统元素进行再创造;再具体通过餐饮空间中建筑、色彩、材质、陈设、图案、家具、灯具等载体表现出来, 营造特定的民族风格, 运用直接或间接的设计手段达到一定的隐喻性、暗示性与叙述性。(1) 在建筑上, 呈外凸的弯曲形和呈内凹的弯曲形建筑, 没有固定朝向, 但大部分都是基于向阳的原则。建筑结构主要为木结构, 环境依山就势, 从平面空间布局来看, “亻革”家人聚落中多顺应自然地形沿等高线平行布置房屋建筑, 总体呈行列状, 从竖向空间布局来看, 房屋建筑布置均依势顺坡层层向上, 在空间构成上形成强烈的秩序感但又相对自由灵活, 不受约束, “亻革”家人蜡染中以飞燕为主的蜡染
11、纹样, 色彩为蓝底白纹, 运用到建筑当中的木刻和装饰窗帘中别用风味, 寓意为家和万事兴、风调雨顺。(2) 餐饮空间功能布局应该以凸显“亻革”家人的民族风俗为主。“亻革”家人就餐方式神秘而具有特点, “亻革”家人迎来送往讲礼仪, 有迎客拦门酒, 送客拦路酒等。宴席中尊者居上坐, 男女老少平等, 同坐一席;席间常有男女唱歌敬酒、对歌喝酒, “亻革”家人有劝饭不劝酒的习俗, “飞碗扣饭”是“亻革”家人一大特色, 这种热情、欢乐的场面让人流连忘返。餐饮空间形态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 反映到餐饮功能的作用, 在墙体、天棚、地面多采用蜡染纹样的图案进行装饰, 以石雕和木雕为主;餐饮空
12、间半封闭划分:包括铜鼓、飞蛾、藤花等蜡染作为隔断、屏障;在色彩的表达中, 除采用蜡染本身色彩以外, 结合“亻革”家人民族服饰上的红、黄、黑对原本蜡染纹样进行创意组合搭配, 使人处于餐饮空间中产生一定的视觉联想, 引起心理上的共鸣。(3) 餐饮空间中陈设的地域性表达既独立又依赖于围合的空间关系而存在, 是餐饮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设主要分功能性陈设与装饰性陈设, 应用到墙壁上图片、壁挂、织物等, 家具上应用到瓷器、陶罐、玻璃器皿、木雕、玉雕等装饰上。“亻革”家人蜡染手工艺术品中, 最为常见的是以蝉、鸟、鱼纹为主的蜡染纹样图案, 通常应用节日仪式和日常生活用品中, 如:木鼓装饰、墙面装饰、桌
13、布、座椅装饰、背包、挂件、床上装饰等, 不同蜡染图案组合构成了陈设风格与形式的差异。3.3 空间情境设计空间情境设计是以场景设计为基础的, 但与场景设计具体而直观的表达有显著的不同, 其表现形式以间接和含蓄的隐性表达为主, 有较强的象征意义, 所追求的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精神环境: (1) 因地造景这种表现手法是根据“亻革”家人的神话故事和民俗进行营造, “亻革”家人神话故事中主要以“羿”射日的古老传说、“祖鼓”传说为主要题材, 造景元素主要包括空间氛围、陈设还原及创新设计中空间整体性、情境真实性、以及人与就餐环境相协调的特点, 最终构成神秘而又具民族气息的空间意象; (2) 在情节编排中, 餐饮
14、空间设计中的情节加入当地特有的美食, 根据食材的不同加入具有历史来源的饰品或者符号语言, 提炼、组合和归纳处理, 赋予“亻革”家人传统蜡染特色, 更加突出空间意境。4“亻革”家人传统蜡染在餐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4.1 识别原则“亻革”家人蜡染的特点在于明显的地域性, 物质文化景观、自然生态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相互融合,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突出当地地域文化特色, 避免一味的模仿和迎合大众审美, 降低了民族特色的原始文化景观品质。4.2 合理原则“亻革”家人民族村寨的独特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 在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和传承。在各个方面兼顾的前提下合理的发展, 不能只看到
15、经济的利益追求效益, 过度开发将会减少人们“亻革”家人蜡染的认识, 使之失去原本朴实而浑然天成的原始景观, 失去历史沉淀的民族特性。4.3 以人为本原则“亻革”家人蜡染在餐饮空间设计中采用以人为本设计的设计原则, 是通过餐饮空间为承载, 蜡染文化得以保留和发扬, 保留本民族的蜡染特色。设计中以吸引消费者的最终目的, 并努力要带给消费者难以忘怀的就餐印象, 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段达到视觉、听觉、嗅觉等的多重交感体验, 这样才能使餐饮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的设计风貌, 以此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情感需求。4.4 创新原则对于“亻革”家人蜡染在餐饮空间中的设计把握是比较感性的, 传统形式只有在情感的作用下才会成
16、为关注的焦点。在设计中应紧紧抓住人们对就餐环境中不同心理的情感需求, 设计方式增加一些提炼、重构、组合的设计元素, 使人们处于就餐空间时对所在情境中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同时也产生的无限联想和感怀。在创新设计中, 对“亻革”家人蜡染的理解与解释更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而不只是客观存在, 只有取材于当地的历史环境中, 深入领悟“亻革”家人蜡染内涵与历史意义, 才能够达到设计创新的目的。5 总结与展望本文通过对具有悠久历史沉淀和浓郁民族特色的“亻革”家人蜡染进行探索,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实地考察了“亻革”家人居住环境、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民族音乐、蜡染艺术、饮食习惯等内容的基础上, 总
17、结了“亻革”家人传统蜡染的艺术的特点, 通过整体的餐饮空间环境空间规划, 包括空间造型、装饰材料、装饰色彩、陈设布置等方面, 对“亻革”家人传统蜡染在餐饮空间中的设计应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为更多的人了解“亻革”家人这个未识别民族提供渠道, 对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类似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亻革”家人民族文化也以其神秘、绚烂、朴实的民族特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面对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 设计精致化与特色化是发展“亻革”家人蜡染特色餐饮空间的是必要措施之一。将“亻革”家人传统蜡染艺术与餐饮空间设计融合, 营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餐饮空间氛围, 使顾客有效地识别出与其他餐饮空间的特征区别, 在就餐的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视觉享受和心理满足, 是一个发掘和研究“亻革”家人民族特色的新起点。参考文献1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精粹:蜡染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4, 5. 2贺堔, 杨文斌.中华锦绣贵州蜡染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12. 3罗玉华.主题餐厅的室内设计J.艺术百家, 2010, 8. 4吴乔明.革家蜡染, 保护创新的源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5刘蔓.餐饮文化空间设计 (第二版)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