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学习困难成因浅析 牛莹 前言 本文 主要 针 对淄博 市中小学教育环境下部分高中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进行了 成因分析 。本人并非一线教师,此文也仅仅 是 将 本人在帮助一些学生 解决 学习困难时发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及个人感悟 进行了汇总 。本人在分析一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时,一般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是学习态度,其次是学习方法,最后是细节关注,其实细节关注本身也是学习态度的一部分,但此部分对尖子生成绩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单独拿出来论述。 本文的观点并未经过严格论证,不能算一篇严肃的研究文章,不免挂一漏万。现写成文章 ,仅供大家 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 第一章 学习动力问题 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学
2、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危机感不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当前高中在校生的年龄段分析,父母是在物质还不够丰富的年代成人, 二 自己有对此段生活 经历 的记忆,在物质上存在无条件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但同时剥夺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就感 的机会 ,同时也 导致了 物质激励手段 失效 以及学生责任感 降低 等一系列问题。 三 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隔离,造成学生对各种行业缺乏了解,没有长远规划,目标不明确。或者有目标无规划,没有 将 任务分解,缺乏可操作性。 四 早恋、手机、电脑游戏以及 朋友间 的 互相影响。 这是 一线教师 比较熟悉的几个因素,不再赘言。 五 我们所处的大时代,是一个各行各
3、业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学生目前可以获得的教育机会完全不是其父母时代可以 相 比。学生潜意识里存在 “ 父母学历也并不高,仅仅是个普通本科、专科,甚至初中中专,现在生活也过得比较富足,因此自己并不一定需要努力 ” 这样的意识。并同时伴随着对父母的不服气、不认可这些情况存在。完全忽视了父母虽然因为时代局限教育机会少而形成学历普遍不高的情况, 但 父母在同龄人群中的层级并不低,其社会地位及生活物质条件也是因此而形 成。 在实践中,我常常会把整个高考这 40年的变迁给学生讲清楚,讲清他们父母那代人,高中生不足现在的四分之一,大学录取人数全市 不足两千人,如果你现在在全市的位次未能达到你父母当年的位置
4、, 极有可能 你将来提供给你 孩子 的生活条件要低于你父母所给予你的,很多学生明白这一点后,当天就能发生态度的转变。 这一点,在学生动力方面影响明显,曾有学生跟我说过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老师自己是专科生却一直要求自己要考 985名校,直到他了解了高考的历史,各个时代大学录取人数的变迁才明白,他们这些专科老师,其实也都是当年的学霸。 第二章 学习方法 在该方面,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初中教学 的 普遍情况,要清楚认识中考指挥棒对初中教学的巨大影响,并了解反馈在学生身上的效果。应了解学生入学时实际状态,以便做出准确的教学假设。 一、 中学的教学现状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段就近入学,具备普遍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学
5、科知识体系不完备,系统性不强,知识容量低,再加上中考命 题难度低,可把握性高,以及各学校差异大和教师、学生水准参差不齐。 因此,最有效、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就是遍历中考可能考到的所有应用场景。以中考录取率为标准评价的话,胜出的老师大都是擅长替学生总结,善于教学管 理,能让学生刷题做题的老师。而能胜出的学生,大都具有学习态度好、 听话的特点,或者学习态度虽有小问题但极其聪明的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习主动性被压缩,教学过程以灌输为主,只讲是这样,不讲为什么是这样,学生所具有的是学习习惯,而不是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初步培养学科思维的任务也被忽视。学习以机械式记忆为主,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寻找对应的应用场景
6、,所有应用场景都被老师总结完了,所以,学生跟至关重要的概念定义之类的学科的基石之间,也被老师隔离开。例如,在实践中极少有学生能讲明白阿基米德定律的原因,以及液体压强公式的由来原理。应用场景的总结套用,也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 二、 高中的教学假设 中考后进入高中的学生,因为经过筛选,具有成绩上的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但是,我们高中学校,基于初中教学现状和实际的考虑,决不能因此得出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科思维 也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假设,更不能做学生已经具备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假定。 而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学生并没做好进入高中段学习的准备,一部分是中考不考而安排在高中的学习内容,一部
7、分是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科思维。前者在短时间内可以弥补,并非影响进入高中学校后影响成绩的主要因素,后者却是相当多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成绩在高一、高二、甚至进入高三大幅度下滑的主因,学习方法的不同缺失造成的影响,会在三年的不同阶段爆发。 基于以上原因,我在对高中段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中,一般采取学习方法、学科思维两个零起点假设,但在学生未在正确 的方式上努力过之前,不做学生能力不足的假设。 三、 学科导入,强化学生对学科特点认知 下面复述一些常见的学习困难学生的突出表现 : 1. 忽视概念和定义,不明白这些概念定义是一个学科的基石,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2. 忽视定理、公式的理解,死背公式,试图到处套用
8、,不能理解定理、公式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的表述,不去理解规律本身,不去理解运行机理,不能理解公式是表达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仅仅是背一串自己不了解的字符串。 3. 注重老师讲述的解法,而不注重本质理解,缺乏基本分析能力,讲一题会一题,稍作变化就手足无措。 4. 现行教材结构,使教学几乎完全依赖教师讲述,几乎让学生无法自学,大多数学生没有培养出自学能力,缺乏课前预习,分不清主次,造成课堂效率极低。 5. 总结反思少,错题整理流于形式,变成错题搬家,不能挖掘根本原因。 6. 知识体系梳理不好,定理定律理解不够,做题方式变成试错,这是相当一部分孩子,随着学习进程,在阶段性复杂度变化的时候成绩大幅度滑坡
9、掉队的原因,表象就是月考不错,期中期末大考就下滑,或者到高二下学期结课以后,坍方式的成绩下滑。 7. 轻视高中段课程的体系性,前期的学习缺失未弥补,造成后期学习困难。 8. 不能正确认识学科特点,忽视学科特性,简单套用擅长科目的学习经验。例如部分数理化成绩极其优异的孩子,在语文上却有极大的缺陷,在实践中发现,这些孩子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是有相当程度的错误的。 9. 不能克服心理因素,避重就轻,对某些科目因为开始成绩不如意造成挫折以后,恶性循环,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越强科目投入时间越多,弱科反倒投入少。 10. 从初中沿袭上来的机械记忆,在知识容量变大以后,发现记忆也不灵了,或者记住以后也无法快速从
10、脑中检索提取。考试中经常出现考场上想不起,但考完就记起的情况。缺乏记忆组织管理 能力,不能建立到达记忆点的多条路径,考试紧张的环境下,极易形成信息孤岛,或者检索速度过慢。 11. 英语等学科,执行力不够,常计划,但从不执行到底,词汇量严重不足。 12. 假期利用不好,不但没有补弱,没有预习,反而知识遗忘严重。 13. 补弱不是从提高学习效率入手,不是从挤时间入手,而是挪用其他科目原投入成绩,造成补弱又生新弱,如同跷跷板。 14. 考试学科融合的趋势明显,部分学生因其他学科知识缺失明显而影响。 15. 部分敏感学生,因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影响学习。 这些问题大都与学习方法和学科特点有关,虽然 在中考
11、制度上看到一些比较好的改变,但是作为高中学校,在基础条件未发生根本改变前,应该放弃原教学假设,加强学科 导入,让学生了解该学科在高中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以及学科特点等 。 四、 思维过程呈现及师生间关键词定义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会 使用一些我们认为学生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意思的词。比如“思考”,比如“基础”,比如“知识体系梳理”,比如“逻辑”。我们常常认为这些词是不言自明的。但事实上,在指导中我发现,学生与我们对这些词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我们没有先跟学生统一定义之前,往往学生理解不到位,并不知道我们要他做什么。 当我们说“基础”这个词的时候,学生往往是认为公式和定义等背诵,而不是理解
12、内涵外延、由来、作用效果。 当我们说“思考”的时候,其实很多学生,根本就不明白思考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是统一这些定义,而且要更多的给学生呈现思维过程。同样要鼓励学生自己思维过程的呈现。否则学生很难发现自己思维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修正。 五、 教师需加强对认知过程的了解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定位,要做导师,而不是两条腿的带答案的习题集。教学过程中,学才是目的,所以,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法,而不是仅仅关注教法,要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卡在什么地方,学习过程就是认知过程,必须掌握认知规律才能教得好,教的会。 第三章 细节关注 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在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没有大问题的情况
13、 下,大都已经站在前 10%,在这时候,细节的关注就成为成绩继续提高的主要因素 ,这方面,本文 主要讨论下我认为的所谓“粗心错”的成因。 粗心错是一系列问题的表象,不是问题本身,粗心错一般都有更深层的原因。不能把粗心错当做最终解释。 粗心错的原因,我认为起码有以下这些: 1. 对该题涉及的知识掌握不好,能力有欠缺,无法一开始就看出考核点,所以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审题错误,或者像力学题漏力的问题,这种“粗心” , 如果你真的掌握了相关知识,应该一眼看出他跟题的整体不符。 2. 训练量不足,眼高手低,就会很多计算错误。 3. 变量名选择的不好,使用了或者试题本身给出的变量名就很容易混淆,不加强注意又书写过草的情况下,可能一两行以后就混淆了。 4. 规范性不够,习惯不好,草稿纸搞的跟鬼画符一样,如果要保证不错,几乎需要重新演算,浪费时间,如果时间紧,就凑合誊写过来,这时候,誊写错误的几率就很大了。 5. 自作聪明,大量口算,跳步过多,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不出错的。 以上便是我对高中生学习问题的成因 浅 析。所有观点大都基于我过去二十多年在教育系统的观察和经验,并未做严格的证明,纰漏之处,敬请海涵,同时也欢迎提出建议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