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与养生从养生学看道教,自我介绍,安徽合肥人。1965年生。1981年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1988年硕士毕业后到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工作,凡十四年,历任曲江县支行副行长;省行调查信息处科长,南方城市金融副主编,管理信息处副处长、管理信息部副总经理;省行信贷审查委员会副秘书长;高级经济师,中国工商银行“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名人才。2002年调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任信息中心主任。2005年调入院历史所,2006年-2010年攻读中山大学 “中国古典哲学与宗教”方向博士研究生并取得学位。公开发表哲学、经济、情报类学术论文20多篇,古籍点校和主编学术著作2部。曾为广东尼众佛学院讲授中国哲学史,
2、为香港道教学院讲授庄子专题等。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广东经济、社会文化,中国古典哲学与宗教(庄子学、禅学以及儒道佛三教比较研究)。,道教与养生,1、道教养生学概观1.1什么是道教? / 1.2道教研究的意义?1.3如何理解道教的养生学?2、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1 渊源2.2 早期道教创立: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天师道或正一道的创立)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的官方化和系统化2.4 周易参同契丹道派兴起与隋唐道教的转向2.5 宋金元内丹道鼎盛与全真道的兴起 / 2.6 明清道教的衰落及流传2.7 民国道教与陈撄宁的仙学2.8 当代中国道教3、道教丹道与养生哲学的认识论意义,从养生学看道教,相关书目,陈
3、撄宁:道教与养生,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胡海牙总编,武国忠主编:中华仙学养生全书(陈撄宁先生对健康长寿学说作出的独特贡献),华夏出版社,2006韩廷杰,韩建斌:道教与养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陈耀庭等:道家养生术,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洪丕谟:中国神仙养生大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道海玄微,华夏出版社,2007,1.道教养生学概观,1.1什么是道教?道教与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非世界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家非宗教。佛教的知识产权在印度。多神信仰,非一神教。教理教义:神学?仙学?道学(与佛学对应)?道家(老庄学)?核心信仰:道?
4、神仙(升霞成仙)?三宝之道(三清)。又道仙合一,即身成仙。教主:老子。佛老。始祖黄帝。道祖老子。教祖张陵。三宝之经:道德经,南华真经,太平经、度人经。三洞四辅。造经之多。道藏。,道教的教派、法术与神仙信仰,教派:符箓道(准军事组织)、正一(天师)道与丹道、全真道(清净修真)。民间与官方。道教法术(科仪:宗教活动主干,皈依与支配):自身修炼;降妖捉怪、符咒治病、斋醮度亡;占验预测。对民俗影响大。道教神仙众多。一切人物皆可成仙(精)。可封神(真君)。可支配神。主要有:,(1)三清尊神,道教的最高神灵,玉清元始天尊,是为开天辟地的盘古,手持混元宝珠,主持天界;上清灵宝尊神,手持如意,有72变化;太清
5、,太上老君,是为道德天尊,即老子,汉代被尊为神。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三清尊神创造的。三清尊神是创世主。,(2)四御即四位天帝,玉皇大帝,总管天道;中央紫薇北极大帝,助玉皇管天地日月星辰、四时节气;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女像),掌管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后土皇地祗,掌执阴阳,生育万物。或:紫薇北极、南极长生、西方太极天皇、东极青华大帝。,(3)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真君,其形象是披发、黑衣,脚踏龟蛇。玄武本身指北方七宿即斗、女、虚、危、室、壁,具体形象即是龟蛇。,(4)酆都大帝(又称北阴大帝,北太帝君,阴府的最高神灵,主管冥司),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今重庆酆
6、都县为鬼城,系酆都大帝的治所。此外,还有阎罗王,佛教的地狱之王,也被道教吸收作为神祗。,(5)财神,赵朗,字公明,又名赵玄坛,后羿射下的“日精”封神演义中封为“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因而成为财神。,(6)八仙见八仙画册,元代开始流行的度化众生的仙人,明代定型。,钟离权(汉钟离),道教北派五祖之一。吕洞宾,全真派祖师,唐武则天时人,三举进士不第,有黄粱梦之说,为汉钟离所度。张果老,唐方士,隐居中条山,传食何首乌成仙,能叠纸成驴驾云。韩湘子,传唐代人,韩愈侄孙,由吕洞宾度化,登桃树堕死而尸解。铁拐
7、李,传以魂魄去华山会太上老君失肉身,依饿殍尸而又懒又跛。曹国舅,宋仁宗曹皇后之弟,因耻其弟仗势杀人伏罪而隐居山中,为汉钟离和吕洞宾所度。蓝采和,唐隐士,常穿破蓝衫,赤一只脚,冬卧雪,夏被紫,手持三尺大拍板,在市里醉酒行歌乞讨,后得钟离权度引,乘云而去。何仙姑,十三岁时,得吕祖度化,食半个仙桃而得飞升。,众多神仙绘画,仙人都长有翅膀,能飞,有羽化升天之意。唐吴道子、张素卿为道教画家。壁画方面,泰山的岱庙天贶殿有宋代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规模宏大,气派雄伟,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元代朝元图画道教神仙,以三清为中心,层次井然,云烟缭绕,气势磅礴,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8、。再如,白云观为道教建筑代表。,妈祖娘娘,福神,禄神,寿神,关公,姜子牙,麻姑献寿,天官赐福,月下老人,赵公明,老子,鲁班,在民俗领域里,中国民间信仰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复杂。菩萨、玉皇、财神、灶神、海神、门神、关帝、土地神、城隍庙、钟馗、福禄寿三仙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道教的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间转化为民间习俗,代代相传,且道教的修炼方法也深入民间。,文财神,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张三丰,1.2道教研究的意义,鲁迅:中国人的根柢全在道教。在古代自然神论基础上,太平经、河上公老子章句、张陵老子想尔注等依凭于老子的道论(宇宙生成论)、糅合邹衍的阴阳五行说以及流行于燕齐的
9、方士道(方仙术)和民间巫术(构成道教法术),建构起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一大宗教。民间武士、方士、术士也依然存在。真正体现道教在理论上、认知上的独特性并提供独特价值的,是它籍宇宙论建构起来的丹道学说与神仙论,即养生学或人体生命科学。道教以追求长生不老成为神仙为教旨,在人(含物)成仙(长寿)何以可能、又通过什么途径得以实现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人体生命科学资料。,道教研究参考书,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刘仲宇:道教法术,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3如何理解道教的养生学?,生老病死,老死为苦之最。长生不
10、老摆脱生死是人类最永恒愿望。司马承祯: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道教重视现世生命,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道教养生学来源于道教生道合一,追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信仰,以道法自然、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道士们在修炼实践中,摸索出外丹、内丹、导引等多种养生术,也称道功:(1)外丹烧炼服食与养生;(2)内丹(精气神)修炼与养生(行气吐纳、意念运转、导引);(3)房中术、服饵、辟谷、起居杂修等。,道教养生术(从起居饮食到内丹修炼),炼神类坐忘、心斋、守道、定观、存心、观心、守一;气法类行气、胎息、闭气、炼气、服气;守窍类守一、胎息、存神;存思类存思内景、存思外象;内丹类独修、合修、先命后性、先
11、性后命、性命双修;动功类导引、按摩、叩齿、鸣天鼓、武术;辟谷类辟谷服气、辟谷饮水、辟谷服药;服食类草木药、金丹、符水;摄养类行止坐卧、生活起居、饮食、语言、情绪;道医类祝由、内治、外治、药 物;房中类御女、采战、采补;金丹类无机药物金丹、混合药物金丹。(唐皇帝死了6个),养生经典,黄帝内经、明高濂撰遵生八笺等魏伯阳(东汉):周易参同契魏华存(251334):黄庭经(存思)上清派经典阴符经 /清静经 葛洪(283343):抱朴子陶弘景(456536):养性延命录钟吕传道集张伯端(9841082):悟真篇丘处机(1148-1227年):大丹直指李道纯12191296):中和集无名氏性命圭指黄元吉(
12、清末):乐育堂语录修真图、内经图、武当山修性心法图、修真内外火候全图,道教产生前古人对长生的追求,山海经有“不死民”的记载;彭祖,彭城(徐州)人,长寿始祖,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传活了八百八十岁(有谓其实际寿命为146岁)。或谓长寿家族。神仙传(葛洪):“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活身为事。”后人整理成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即彭祖经。 此外,道德经有“长生久视”;庄子有真人、神人、至人;淮南子有嫦娥奔月。道教信念凡人经过现世的修炼能够长生成仙,神仙、凡人不二。养生术就是沟通人神关系的桥梁,是具有健身医病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健身方法体系。,
13、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老子祠大门内有“太上老君作”的楹联,概括了道教养生修炼基本内容,上联:“玉炉烧炼延年药”。“延年药”这个对于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不须外求,自身就有原料,就有最好的冶炼炉,可以烧炼出来。下联:“正道行修益寿丹”。按正常的方法下苦功夫修炼,就能炼就益寿的真丹来。,道教修真图,行气、服气,行气,也称服气、食气、炼气,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修炼方法。道教重视元气、气,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由元气化生而来。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人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即死:“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故
14、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太平经合校)行气时,均要求凝神净虑,抟气致柔。呼吸吐纳,要做到轻、缓、匀、长、深。服气(吐纳、食气)指吸收天地间的生气或日精月华,服外气以养生。云笈七签卷三十六食气法中有关于服气法的记述:“养生之家,有食炁之道。夫根植华长之类,蚑行蠕动之属,莫不仰炁,以然何为能使人饱乎?仙经云:“食炁法,从夜半至日中六时为生炁,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炁,唯食生而吐死,所谓真人服六炁也。”,导引(道引),导指导气,引指引动肢体,是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相配合的一种健身治病的道教方术。抱朴子内篇别旨“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后世八段锦、
15、龙虎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与导引术有密切联系。1赤松子导引法;2宁先生导引养生法;3彭祖导引法;4王子乔导引法;5、华佗五禽(虎、鹿、熊、猿、鸟)戏。,守 静(守一),太平经:“求道之法静为根。”消除杂念:清心绝欲,洗心涤虑,使万念不生,这就是守静。老君清静心经。借鉴佛教。“即道是心,即心是道。”这个具有道性的心为“清净心”。,2、道教的产生与发展,2.1渊源(1)古代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与自然神论。(2)神仙方术。燕齐方士长生不死、肉身成仙的神仙说是道教直接来源。邹衍(孟子同时)为“方士第一人”,有延命术。秦始皇时徐福、卢生。汉武帝时李少君、李少翁、栾大、公孙卿。(3)巫术。念咒、祈
16、祷、符箓和镇鬼等法术都与之有关。以上为道术来源。符箓。(4)邹衍的阴阳五行说(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生成图式)及易经;(5)老庄学以上为道(仙)学来源。丹道。,2.2 早期道教的创立: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即天师道或正一道),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又称黄老道,主要创建人为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标帜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随黄巾起义被镇压,残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太平道不传。依据太平经(于吉太平清领书,尸解)。神仙有六等: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
17、人、贤人。,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把元气化生的次第区分为六等,其中最本始的为混一未分之元气。元气为“无形委气之神人。”“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人气亦轮身上下,神精乘之出入。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故养生之道,安身养气。承负与福报: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之,相聚为多, 令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东汉顺帝
18、时人,曾在鹤鸣山上(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公元142年创道,奉道(入道者)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五斗米道)。张衡、张鲁继之。中国道教正宗。张陵为道祖,自称天师,后人称张天师。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过,过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贾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学道未信者谓之“鬼卒”,后乃为“祭酒”。令教徒诵老子五千文,作老子想尔注。同河上公章句,援引老子道家,奠定道教理论(神学)主干。,五斗米道教义均在老子想尔注中,例注老子“载营魄守一,能无离乎?”: 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
19、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崐崘,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步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龙虎山天师府,张陵后代世袭天师称号。张鲁降曹时,第三个儿子张盛迁江西龙虎山,把原“五斗米道”的巫术性信仰扩展成以符箓为主导的天师道。从宋真宗起,每代天师都受到封诰,世袭制从此开始形成,到民国初才结束。1105年兴建嗣汉天师府,成为与山东孔府一样的“中国两大世袭家族”。又因传“正一盟威之道”,也称“正一道”。宋理宗时起,张天师取得江南正一道派的领导权,统领“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箓。到元代
20、在与全真道抗衡中与上清、灵宝、净明(许逊)各派合流。刘勰称道教:“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驱邪符,咒语:天有天将,地有地祗,聪明正直,不偏不私,斩邪除恶,解困安危,如干神怒,粉骨扬灰,镇宅安家符咒语:天雷殷殷,地雷昏昏,六甲六丁,闻我关名,不得留停,迎祥降福,永镇龙神,治老人中风符咒语:唵,嘟,生,利,嘛,嗫,治头痛符咒语:威,咭,利,噻,呢,吽,八方招财符,防病护身符,增加人缘符,智慧开窍符,考试顺利符,保命护身符,长命富贵符,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的官方化和系统化,(1)寇谦之(365448)的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对道教作出“清整”,减去巫术色彩,融汇儒家名教观念,更强调形
21、神的炼养,称北天师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成为北魏国教。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伪法,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义。辅佐太平真君实现天下太平。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革除早期道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济措施。其四,改革道官职位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持戒修行。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寇谦之飞升图,2.3(2)陆修静南天师道,把天师道与金丹道结合,在道教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同样得到官方支持。广集道经,分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予以编次,整理成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后世道教经典
22、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406477年),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自少修习儒学,又性喜道术,好方外游,曾在庐山与慧远等交往,有“虎溪三笑”佳话。,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图(陆修静、陶渊明、慧远),2.3(3)葛巢甫造作“灵宝经”,用“自然天书”统一道教,创阁皂山灵宝派,主要有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灵宝真文被称作道教的宇宙之符。右图自灵宝玉鑑(宋元间灵宝派斋醮仪法之集成):,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三卷):又名洞玄靈寶赤書真文或灵宝赤书五篇真文。,道藏第2册(上海书店)1:774-783。第一卷,有672(668?)字“天文”。云笈七签总论之。道门大论曰:一者阴阳初分,有三元五
23、德八会之气,以成飞天之书,后撰为八龙云篆明光之章。陆先生解三才,谓之三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 以五行为五位,三五和合,谓之八会,为众书之文。又有八龙云篆明光之章,自然飞玄之气,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于诸天之内,生立一切也。按真诰紫微夫人说,三元八会之书、建文章之祖,八龙云篆是根宗所起,有书之始也。篆者,撰也。撰集云书,谓之云篆。此即三元八会之文。八龙云篆之章,皆是天书。八会本文,凡1109字。其篇真文合668字。是三才之元根,生立天地,开化人、神、万物之由。故云有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此之谓也。,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簡稱赤書玉訣。见道藏第7册,6-184赤书指古灵宝经中的五篇真文。道
24、经称,该真文发乎始青之天,而色无定方,文势曲折,不可寻详。元始炼之于洞阳之馆,故称“赤书”。六百六十八真文,指五篇真文,共有六百六十八符文组成。度人经将五篇真文视做天地之根,故称真文。,太上洞玄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天書玉字凝飛玄之氣以成靈文,合八會以成音,和五合而成章。大運啟期,琳琅自生,神風虛奏,韶響洞嗚,煥乎諸天之上,朗曜太幽之中,與龍漢而俱化,披赤明於延康。鍊水火於生死,與億劫而長存,開八垣於幽紐,植靈光於太陽,二儀持之以判,三景持之以分。上聖乘之以光,五嶽寶之以靈,一切得之以生,國祚享之以安。落落大範,巍巍高尊,有中生無,為天地之根,得之者不死,奉之者長存,寶之
25、者真降,修之而神仙,度死骸於長夜,練生魂於朱宮,妙化之文出於自然,混之不濁,澄之不清,毀之不滅,滅而復生,高秀太虛萬帝之宗,威靈恢廓,難可名焉。,云篆天书是道教最鲜明文化标志,道教称其经文乃天空云气凝结而成,为云篆天书,书箱为云笈,云笈七签乃类书(小道藏)。“云篆”是道教独有的文字,在篆体汉字的基础上造出,纯为道教专用,辩识困难,又谓“天书”。在科仪法会、炼养修持中常见这些符图文字,或形似篆书,或神似狂草,其中杂以云气、星图,看上去气韵生动,造型奇异,飘逸自如,带着浓郁的仙风玄韵,显示了道教超凡脱俗的精神特征。,2.3(4)陶弘景创茅山派,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陶弘景(456-536),炼丹家
26、、医药家,字通明,谥“贞白先生”。出身于南朝士族,梁武帝屡请不出,但有书信来往,史称“山中宰相”。所编真诰系统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际创始人,并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茅山派。精于医道,养性延命录是养生经典,本草集注首创药物分类方法沿用至今。又针对道教神系混乱的情况,编定真灵位业图,把神灵区分为不同层级,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由是,散乱不定的道教神仙信仰得以被确定化。,隐居茅山,2.4周易参同契丹道派兴起与隋唐道教的转向,东汉末年,魏伯阳(事迹仅见葛洪神仙传,其思想当时也没有产生影响)将周易(汉易)与老庄、神仙丹道思想汇通,作周易参同契,被视为万古丹经王,丹鼎
27、派的代表作。不仅外丹,且对唐以后内丹兴盛发挥关键作用。,内丹道的发展,思想资源有得于汉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在理论上加以发挥的,为北宋的张伯端。在宗教组织方面,金、元时期兴起的全真教属内丹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派别。至于道教中的符箓派,则在每一朝代都仍然构成为民间的基本信仰,影响乃至安排着百姓的日常生活。,丹道思想渊源之老子,道德经又说“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入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这就是说,世界上到处都有危险,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所以应当防范于未然。所以要追求“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追求这种长生久视之道的途径就是养生。老子认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即身与灵魂合一而不分离,关键在于
28、“谷神不死”。,丹道思想渊源之庄子,庄子刻意篇中说“为寿之人,作熊经鸟伸,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后来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洁,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作舞即为导引。)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又说“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天人在本质上是一个相互相用的有机体,天和人都符合于自然无为之道,道同于一。道教吸收“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吾身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身”,这一思想成为道教身神关系的理论基础。,葛洪抱朴子,魏伯阳外,同样未受佛教影响从而最具本土色彩的,还有两晋之际葛洪(283年365
29、年)的抱朴子。葛洪号抱朴子,拒斥巫术,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上层社会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杭州西湖有葛洪炼丹遗址。,葛洪丹灶,古代丹炉,抱朴子分为内外篇。内篇共二十卷。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外篇共五十卷,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基本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又继承魏伯阳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记载了大量古代丹经和丹法。,抱朴子内篇的神仙理论和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30、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要求信徒严格遵守道教的戒律。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主张文章应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葛洪还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可助己长生成仙,亦可兼济世人。所撰金匮药方玉函方等医学著作中,保存了不少我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记载,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特性及治病作用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 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我命在我不在天:探索精神,“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玄:道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
31、气生者也。越人救虢太子于既殒,胡医活绝气之苏武,淳于能解颅以理脑,元化能刳腹以濣胃,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 此医家之薄技也。岂况神仙之道,何所不为。,养生,依元气宇宙论,人由元气化生。人的生死变化,必定是取决于气的多与少、养与伤。故葛洪确认,人如果懂得保养所禀之气,可以延年益寿:“故仙经曰:养生以不伤为本。”“ 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足,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如果一个人元气保养得好,损伤较少,损伤后又有方法可以补救,就可以长生不老,得成神仙?,五谷、药石对人元气的补益,夫人所以死者,损也。老者,百病所害也,毒恶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今医家通明肾气之丸樊阿
32、服之,得寿二百岁,而耳目聪明,犹能持针以治病,此近代之实事,良史所记注者也。 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倍于五谷耶?最上品的药,莫过于金丹。,丹丸(东晋):补纯阳之气,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隋唐道教的鼎盛与转向,1皇帝提倡。唐初有道士宣扬太上老君显灵,称老子是李氏祖先。唐太宗接受自己是老子后代,提高道教地位,家教与国教合一。高宗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御注道德经。2唐武宗推行兴道灭佛的政策。3对道教书籍的整理。张万福等对道教的礼仪、经戒、传授等进行了系统整理或增
33、删,完善道教科仪。4由外丹到内丹的转变。唐朝诸皇帝迷信金丹可以长生延年,金丹术特别兴旺,但又有多人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炼丹术日趋没落,内丹术开始兴盛,唐末吕洞宾、钟离权即成为内丹派的祖师爷。,唐朝前期援佛入道的“重玄学”,“重玄”,原出于老子一章“玄之又玄”,借取空宗之双遣法。不再强调“炼形” ,而借重佛教的空宗理论,转向“修心”,向内丹道的发展。追求“性命双修”。“性”讲究的是心灵的净化,“命”讲究的是生命的炼养。二者需要相互融合。在“命功”即生命的炼养方面,不再热衷“假外物以自固”,倾注于通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内炼功夫,以证成仙道。代表有成玄英、李荣、王玄览(627697年)等。
34、成玄英: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学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否定性超越,佛教空宗表显“空”义常取遮诠法,以“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的双遣语式,使人不落任何一边以证入“空”境。这种证入方法,我们可视为否定性超越。成玄英、李荣以“遣之又遣”的否定性语式释“玄之又玄”,难免使道家(教)佛教化了。其对生命、对身形的遗忘,却不免偏离了道教本真。,司马承祯等性命双修学的兴起,主“性命双修”的学者,有司马承祯(647735)、吴筠(?778年)等人。回到元气宇宙论和“保气以炼形”说。修成仙道固需修心养
35、性,又还需以“炼形为要义” 。茅山宗是唐代道教主流派,善于吸取各家各派之长,它在教理上受重玄学派影响,又吸取灵宝斋法,正一法也融入茅山宗。到唐玄宗朝司马承祯时,北方的嵩山、王屋山和南方的茅山、天台山等,均成为茅山宗传道的热点区域,甚至传到蜀中。这些都与司马承祯分不开。,道教徒、药王孙思邈,周易参同契的弘发及三教(学)的融汇使内丹道开始流行,在唐代道教由“性命双修”之学进而转向内丹学的过程中,魏伯阳引易入“道”的周易参同契受到弘扬。苏元朗(隋末)称:龙虎宝鼎即身心也。身为炉鼎,心为神室,津为华池。五金之中,惟用天铅。他使“道徒始知内丹矣” ,“归神丹于心炼”。如何可以及如何进行“心炼”?人身体一
36、炉鼎;人体五脏,心为火,自有“真砂”,肾为水,自有“天铅”;炼丹以脾(中央戊己,土)所主之意念导引,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归于丹田(黄庭),而金丹得成,仙界得证。,周易参同契基本特点,把天地看作为一大宇宙;人为天地所化生,人体为一小宇宙;炼丹过程为模拟宇宙生化过程,因而丹炉制作必依宇宙生化规则而设立。周易所展示的,正是宇宙生化在不同的时间(四时)与空间(五行五方)形成的不同的生化规则,炼丹只有遵从宇宙生化的不同时空规则,才可以把捉到宇宙生化的“天机”而成功。以往的金丹炼冶未能注意宇宙生化的时空规则,故多不成功。而周易参同契援引周易宇宙论于丹道理论中,使炼丹的技术提升而模拟于宇宙生化规则,以宇宙
37、生化规则作依托,故参同契有盗取“天机”的意义。,万物皆由阴阳天地交合所成,人亦是。人要了解自身生命,必先了解阴阳天地化生人类生命的过程:“人所秉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气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营外,筑垣城郭。城郭完全,人民乃生。”个体生命的诞生和个体间差异,涉及到生命来源的阴阳交感,和交感所处时间(四时、二十四节气、月日、昼夜)与方位(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等。此“顺而生人”。,丹道的炼养为“逆而成仙” ,即揭示天地阴阳如何营造出个体生命的奥秘,而使个体生命回归天地宇宙的原初本真,得以证入仙境。天地宇宙顺而
38、生人,既关涉到阴阳交感及所处时间、方位,“逆而成仙”的炼养亦须深契阴阳如何交感与交感所处时间、方位的奥秘。参同契以鼎炉模拟天地宇宙;认铅、汞为阴阳之精;铅、汞置于鼎中并注之以水,有似金火相须而归藏于北方水位;鼎下加火,开始炼丹;炼丹过程,火候的掌握,为至关重要。引入汉易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卦气说等说明如何才能依阴阳顺逆、四时替轮、五行生克之理,去调节火候,炼取仙丹;以为服食仙丹,即可成仙。页220,内丹学与现代人体、生命科学,内丹道认为,人既是天地宇宙生化的产物,人自身的禀赋便是完全而自足的。人无需假求外物以自坚固,而只需调动、引发体内本有的成份、因素,使之协合起来、完善起来,就可以修成仙道。
39、内丹学由探求宇宙生化的奥秘,转向探求人身作为一生命体的奥秘。,2.5宋金元时期,内丹道鼎盛与全真道兴起,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于无极图中,由无极出发,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复归於无极。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理论总结。北宋神宗时,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锺吕金丹的性命双修说,主先命後性,又将陈抟无极图的内丹思想加以阐发,自成一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被道教推为正宗,是内丹学史上又一经典,并形成金丹派南宗。内丹学的兴盛及其理论体系化,是道教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北宋后道教教理教义多从内丹学中体现出来。,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枉摆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
40、。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鷃争知有凤巢?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每个个人均为阴阳交合的产物,每个生命体都具自足性;所谓炼丹无非就是使体内阴阳水火通过一种内修的功夫得以结合与互化,即可成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夫。,张伯端出入“三教”,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南宋道教,南宋,建立宫观,道士出家等皆有严格限制。但统治者对道教仍然信奉,并将崔府君、四圣真君作为皇室保护神而加以
41、崇祀。道教法术同样获得统治者信赖.凡遇灾祸或节庆,都命道士做法事,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南宋统治者对道教伦理思想大加提倡.比如宋理宗推荐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给社会。南宋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等对张天师都十分崇奉,除了大修龙虎山上清宫,又优礼天师。尤其是理宗时期,加封张与材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 靖应显佑真君,钦定龙虎山为江南符箓道派的统领,主管三山符箓,龙虎山张天师道取得了统领符箓诸派的显赫地位。,元时,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正一派(道)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的,崇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1304年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总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正一派又称三山符箓派)。符
42、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灵宝派、上清派、正一派都属符箓派。自汉魏以来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时顺应新潮流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出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元以降,符箓派统一于正一道。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左:镇宅符,右:赵帅求财符,全真教以“性命双修”为宗,王重阳:金代道士,陕西咸阳人,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
43、家之风。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精神炁候谁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达理识文清净得,晴空上面观虚空。,丘处机(11481227),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年十九出家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面) 师王重阳。后又赴饶州龙门山(今宝鸡市)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曾在12201223年应成吉思汉之召,率18弟子跋涉两万里,亲赴大雪山拜见,受命掌管天下道教,元世祖赐号“神仙”,拜他为大宗师,全真教进入全盛时期,丘处机遗骨葬在北京的白云观。著有大丹直指书中述九种炼丹方法,主张人体中先後天气可以相交作用结成丹的原理.还有鸣道集、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书。,丘处机:盖
44、人与天地禀受一同,始因父母二气交感,混合成珠,内藏一点元阳真气,外包精血,与母命蒂相连。至十月胎圆气足。未生之前,在母腹中,双手掩其面,九窍未通,受母气滋养,混混沌沌,纯一不杂,是为先天之气。一出母腹,双手自开,其气散于九窍,呼吸从口鼻出入,是为后天也。脐内一寸三分,所存元阳真气,更不曾相亲,迷忘本来面目,逐时耗散,以致病夭、忧愁、思虑、喜怒、哀乐。常人不能亲者,被七情六欲所牵,迷忘本来去处。呼吸之气止到气海往来。先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于中宫,用神火烹炼,使气周流于一身。气满神壮,结成大丹。非特长生益寿,若功行兼修,可跻圣位。(此道教丹道理论大要),2.
45、6明清道教的衰落及流传,由于全真道与元宗室的关系,因而受到排斥,全真道士隐居山野,云游江湖,其中有名声较大的有何全道、王道渊、张三丰。全真教教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正一道教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降灾为业,称为在家道士。明清两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个转换 ,明代正一道较活跃,比较受统治者器重,到了清代则是全真道较兴旺,较受统治者青睐。而总的说来,道教在官方的地位走下坡路,在民间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则仍在传衍,伴随著华人向海外的移民,台港及东南亚都能发现道教的踪迹。,2.7 民国道教与陈撄宁的仙学,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全真派的全国
46、性教会组织“中央道教会”。与此同时,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未取得政府核准。在上海还成立过地方性的道教组织“中国道教总会”、“中华道教会”等。此外,道教学者陈撄宁(1880-1968)创办了“中华仙学院”,主编仙学月报、扬善半月刊等道教学杂志。民国道教基本上停滞不前,对社会的影响及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弱,其斋醮仪式以及服食丹术在民间社会还有较多信奉者,道教具有更多的民间宗教色彩。,2.8 当代中国道教,1957年,道教界成立全国性组织中国道教协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大陆地区共有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的宫观1600余处,县以上地方道协组织1
47、33个,全真、正一乾坤道士25000余人。(约为佛教徒十分一,如今应有百万之众)。为了搞好道教界的自身建设,中国道教协会制定了道教宫观管理办法,促进了宫观事务的有序运行。针对散居於民间的正一派道士,道教协会制定了道教散居正一派道士管理办法,对其加以引导、联络和管理。为了恢复和健全道教仪轨,中国道教协会於1989年、1995年分别在北京白云观、四川青城山举行了全真派传戒仪典,又於 1991年、1995年在江西龙虎山举行了正一派授传度仪典。1990年,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了中国道教学院。,3、道教丹道与养生哲学的认识论意义,怎样评价道教的这种信仰及其理论基础呢?儒、道共同认可的
48、以元气为本源的宇宙论:宇宙为一大生命,宇宙生命力源泉为元气,元气内在地隐含着两种相反相成的生命力-阴阳,由阴阳而四时,由四时而五行,宇宙生命力通过种种交合变化,而化生出万物与人类。四时所示的是由本源化生万物与人类的时间差别,五行所示的是由本源化生万物与人类的空间方位与方向差别。,万物与人类的差别与关联出自于本源化生过程中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别与关联,因而时间与空间也构成了宇宙生命的有机组织部分,也具生命性。就人类而言,一方面它是宇宙生化的总体的产物,它的生命与天地本源和宇宙万物的生命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宇宙生化的特殊的产物,它的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有所区别,那就是,人类有智慧,它是宇宙演化的最优秀的组合。,汉唐儒家与道教间的差异,儒家学者对宇宙生化的伟力,充满敬仰、敬畏与敬祈之情。从这种情感出发,儒家很自然地把宇宙的演化看作是“为我”(人类)的,“成就我”(人类)的;由是,人类亦应该因适宇宙演化的规则,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意识与道德信念。在这里,儒家凸显的,无疑是价值意识。就是说,儒家走的是把存在(天地宇宙)价值化或把价值存在(天地宇宙)化的路子。,